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和碱解氮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黑龙江省的暗棕壤、臼浆土、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和沼泽土表层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泥炭土和水稻土上其相关性稍差,接近岩性发育较弱的盐土、碱土、冲积土和风沙土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之间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主要旱作土壤上,有机质可以代表土壤的供氮水平。用扩散吸收法测定碱解氮在黑龙江省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
1981~1990年在关中塿土进行了肥料定位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氮与磷或厩肥配施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氮与厩肥配施产量高于氮磷配施。长期施用厩肥显著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及有效磷等养分含量。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施用氮肥和磷肥分别显著地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是草本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性营养因子,且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 600~1 900 m)和不同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在同一垂直土壤剖面中均随着发生层的下降而降低,在海拔梯度上,3大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化呈倒"U"形,均于1 750 m左右处达到最高值;(2)利用SPSS回归分析发现,上下层土壤均出现有机质和全氮、全氮和碱解氮相关性极显著,全氮与有机质呈线性正相关,碱解氮与全氮呈非线性正相关,拟合度均较好;(3)草甸上层土壤中有机质供氮水平高于下层,而下层土壤中碱解氮占全氮比重明显比上层要高。研究揭示了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为武功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甘肃河西半干旱区不同氮磷配施下棉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其相关性特点,为该区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氮素养分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提供依据。以石棉721号为试验材料,氮磷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共设10处理,结合室内常规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播前相比,5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降低。从施肥处理来看,5层土壤中N_3P_2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且有机质含量N_2P_3N_2P_2N_2P_1N_2P_0,但差异不显著;0~20cm、20~40cm土壤中有机质含量N_3P_2N_2P_2N_1P_2N_0P_2。表明施用氮磷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有所减缓。吐絮期各土层中,各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对照(CK),各个土层中N_3P_2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表明增加氮素投入量均可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与播前相比,40~60cm土层中,除N_3P_2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比播前减小,其余4层土壤中各处理碱解氮含量均比播前减小;各个土层中以N_3P_2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除N_3P_2、N_2P_2K处理外,各个处理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直线正相关;各个处理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碱解氮无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土壤有机质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氮素状况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南方丘陵山地农业区的适用性,以重庆市合川区主要农用地测土配方施肥为例,用土壤发生学理论,对研究区2 156个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南方丘陵山地农地土壤肥力主导因子及各指标测定值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以强淋溶为主导发育因子,土壤普遍酸化,pH≤6.5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达81.4%;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8g/kg,水稻土平均为17.9g/kg,大于紫色土(13.4g/kg);土壤全氮平均为0.943g/kg,碱解氮为97.3mg/kg,水稻土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水平均显著高于紫色土;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为0.54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6.0mg/kg,水稻土有效磷平均含量为9.5mg/kg,不足紫色土平均含量21.1mg/kg的1/2。研究区水稻土与紫色土的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含量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水平可由有机质含量推测计算。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方法原理土壤水孵性氮又称碱解氮或土壤有效氮,包括无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氦吸易水解的有机态氮(氨基酸、酰铵和易水解蛋白质)。碱解氮的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及质量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熟化程度高,有效性氮含量也高;反之,有机质含量低,熟化程度低,有效性氮的含量也低。碱解氮含量作为植物氮素营养较无机象有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对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坡耕地上的100 m×100 m标准样地进行网格取样,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5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7种土壤养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样地中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速效磷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在试验样地的不同坡位上,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在坡顶、上坡和中坡位置含量较高;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在坡底含量较高,往坡顶逐步降低。对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环境因子中地质、地貌、土层厚度等结构性因子的影响,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植被种植类型、耕作程度等随机性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岩溶区坡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坡耕地上的100 m×100 m标准样地进行网格取样,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5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7种土壤养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样地中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速效磷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在试验样地的不同坡位上,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在坡顶、上坡和中坡位置含量较高;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在坡底含量较高,往坡顶逐步降低。对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环境因子中地质、地貌、土层厚度等结构性因子的影响,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植被种植类型、耕作程度等随机性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安徽省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 5个温室 (塑料大棚 )及其相邻的露地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被调查的设施栽培土壤表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范围依次为 :9.43~ 1 9.72g/kg、1 .0 5~1 .60g/kg、63.54~1 0 1 .67mg/kg;平均值分别为 1 3.94g/kg、1 .30g/kg、85.66mg/kg。②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随着剖面层次的加深逐渐降低。③设施栽培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氮素的积累。④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露地土壤 ,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雾灵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海拔1 050~1 950 m处土壤样点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测定,发现河北省雾灵山地区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垂直变化明显。在1 050~1 200 m处,各项含量均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于1 200 m处达到最低值,在1 200~1 950 m处各项含量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又随着发生层的降低逐渐减少,表层明显高于其他各层。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将三者的关系一一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用该方程描述该地区三者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土壤剖面氮库变化及平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了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在0-90 cm土壤剖面土壤氮素的变化及平衡特征,试图了解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传统农民习惯施肥措施下土壤氮素的固持潜力。【方法】于2012年春玉米全生育期定点跟踪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各17户,总计51户农民习惯处理,测定了0-30、30-60、60-90 cm土层中全氮(TN)、矿质氮(NO3-N、NH4-N)、颗粒有机氮(PON)、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以及春玉米产量,并计算了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的氮素平衡。【结果】黑龙江、吉林、辽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0-90 cm整个土壤剖面TN储量分别为357.9、286.9、218.1 kg·hm-2,且各省土壤TN储量平均值均达显著性水平(P<0.05)。黑龙江、吉林、辽宁0-30 cm表层土壤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4、1.0、0.7 g·kg-1,且各省TN含量均达显著性水平(P<0.05);在30-60 cm、60-90 cm土层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9、0.6、0.4 g·kg-1和0.6、0.4、0.3 g·kg-1,黑龙江各土层土壤剖面TN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辽宁(P<0.05)。0-30 cm土层中,随着纬度的降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PON、PON/TN、SMBN/TN呈增加趋势,而SMBN含量则呈降低趋势,PON、PON/TN和SMBN含量平均值三省间均达显著水平(P<0.05),黑龙江与辽宁SMBN/TN平均值达显著水平(P<0.05);在30-60 cm土层,黑龙江、吉林和辽宁PON/TN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升高,且三省间PON/TN平均值达显著水平(P<0.05),黑龙江PON显著低于吉林、辽宁两省(P<0.05),黑龙江DON显著高于吉林和辽宁,吉林DON/TN平均值显著低于辽宁(P<0.05);在60-90 cm土层,吉林SMBN、SMBN/TN的平均值显著高于黑龙江、辽宁(P<0.05),黑龙江DON/TN平均值显著低于吉林、辽宁(P<0.05)。各省土壤全氮及各活性氮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0-30 cm土层,辽宁NO3-N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黑龙江、吉林(P<0.05);在30-60 cm、60-90 cm土层吉林NO3-N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黑龙江、辽宁(P<0.05)。吉林施肥量最高,因此吉林氮素平衡显著高于黑龙江、辽宁(P<0.05),且吉林表现为氮素盈余,黑龙江和辽宁基本上处于氮素平衡状态。2012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玉米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1.9、11.3和10.8 t·hm-2,黑龙江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吉林、辽宁(P<0.05)。【结论】东北三省间土壤活性氮库消长规律与土壤全氮并不完全一致,东北三省产量维持在11 t·hm-2左右,吉林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氮素危害环境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耕地白浆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复区内存在的草甸土和暗棕壤作比较,研究了土壤各种理化性质与不同形态氮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白浆土中 HA 和 FA 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含有较多的碱性氨基酸,而后者则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各种不同形状 N素与土壤 pH 值,质地等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机质、全 N 和 C/N 比值等的相关性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土壤是影响作物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因素之一,深入研究南北方稻田土壤对水稻生长及氮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调控区域水稻高产优质提供参考。【方法】2018—2019年,以黑龙江省黑土型水稻土,江苏省乌栅土型水稻土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行水稻盆栽试验。每种土壤设置3个施氮水平,即N0:不施氮肥;N1:0.87 g N/pot(相当于150 kg N·hm-2);N2:1.74 g N/pot(相当于300 kg N·hm-2)。测定水稻分蘖、SPAD值、分蘖成穗率、土壤矿化氮量、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结果】黑土型水稻土的早期分蘖对施氮有响应,分蘖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分蘖在拔节期后才对施氮有响应。土壤对水稻分蘖的影响存在年际间差异,2018年土壤类型对分蘖数有显著影响,不施氮时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分蘖数比黑土型水稻土高4.41%—43.04%,而施氮后乌栅土型水稻土比黑土型水稻土的分蘖数低8.25%—12.98%;2019年黑土型水稻土的分蘖数多数高于乌栅土型水稻土4.41%—46.53%。两种水稻土的分蘖成穗率与叶片SPAD值在2018年有显著差异,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叶片SPAD值比黑土型水稻土高19.28%—21.19%,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分蘖成穗率比黑土型水稻土高23.89%—40.53%,2019年土壤类型对水稻分蘖成穗率与叶片SPAD值均无显著影响。28 d淹水培养试验表明,两种土壤的无机氮总量基本相同,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初始矿化速率比黑土型水稻土高,但后期矿化速率比黑土型水稻土低,黑土型水稻土的矿化势更高,有更大的矿化潜力。黑土型水稻土的AEN(氮肥农学效率)比乌栅土型水稻土高,而乌栅土型水稻土的PFPN(氮肥偏生产力)比黑土型水稻土高,乌栅土型水稻土的Y0/Nr(Y0为无肥区产量,Nr为施氮量)更高,供氮与施氮更加协调。2018年黑土型水稻土的REN(氮肥吸收利用率)和PEN(氮肥生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乌栅土型水稻土,2019年土壤类型对REN和PEN无显著影响。【结论】土壤差异不是南北方稻田氮效率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氮效率差异是土壤、气候和品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于黑土型水稻土而言,前期养分供应能力强的乌栅土型水稻土应减施基、蘖肥,适当增施穗肥,以保证后期供氮促进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4.
紫色土氮素矿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t=A+Bt1/2和Nt=At^B方程对好气培养、盆栽和田间紫色土氮素矿化实测值拟合结果表明,Nt=A+Bt1/2方程吻合度高,该议程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紫色土矿化氮之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矿化氮模拟值与盆栽、田间小麦吸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通用模型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用盆载黑麦草和土壤间隔淋洗好气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5种主要旱地土壤的供氮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基础供氮量以江陵潮土和武汉黄棕壤最大,新洲潮土(酸性)和枣阳黄褐土次之,咸宁棕红壤最小。潮土和黄褐土前期供氮多而后期供氮少;棕红壤供氮最平稳,前后期都保证了一定的供氮量,但其供氮强度最弱、供氮数量最少;酸性潮土和黄棕壤处于上述2类土壤之间。土壤氮素矿化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供土壤的供氮特征。土壤供氮快慢与土壤粘粒含量、有机碳/有机氮比率及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16.
1986~1987年作者根据Bremner的酸解法研究了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氮组份、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旱田土壤有机氮是由氨基酸氮、氨基精氮、(丝+苏)氨基酸氮和未鉴别氮组成,分别占土壤全氮的25.13;18.54.5.19,11.38,25.59%;土壤类型、土壤层次以及土壤肥力水平均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组份;土壤有机氮组份和含量是影响土壤碱解氮利用系数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调查分析了海南儋州市土壤氮含量现状,对17个乡镇的2061个土样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儋州市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低,氮肥供应水平适中;各地区含量不平衡,相差较大。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了合理施肥及改良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不同配比控释尿素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近年来影响不断扩大,但控释氮肥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尚无报道。在黑龙江省中部黑土区对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搭配施用,与等养分普通尿素比较,可使水稻增产7.3%~15.7%,提高氮肥利用率17.7%~25.5%。搭配比例以控释尿素占总氮量的30%~50%为好。  相似文献   

19.
两种氮水平下施钼对小麦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取湖北省几个代表性地区土壤,在两种氮水平下进行小麦施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施用钼肥加快生长速度,增加有效分蘖,使生育期提高,成熟提早,并表现显著增产效果。小麦施钼效果与施氮水平密切相关,在高氮下施钼,各供试土壤上小麦普遍增产。而在低氮下施钼,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生育期间植株各器官土壤氮与肥料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器官吸收总氮量中,土壤氮约为肥料氮的2~3倍,肥料氮对土壤有激发效应。肥料利用率随氮肥施用期的后移和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氮肥不同施用期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效应(F=31.3>F_(0.01)=4.22),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氮肥施用期推迟而显著增加;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效应则差异不显著。生育前期施氮有利于籽粒产量形成,开花期叶面喷施氮肥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