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化感水稻根际土壤中筛选抑草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化感水稻PI312777根际土壤中筛选具有抑草作用的细菌,为开发抑草微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稀释涂布平板法筛选菌株,以莴苣、稗草为受体,实验室生物测试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确定候选菌株的抑草活性。实验室生物测试结果表明,有2个菌株Z1和Z2的发酵液对莴苣具有强抑制作用,且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为50%~60%,株高的抑制率为40%~5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Z1和Z2的发酵液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28.1%和27.0%,株高的抑制率分别为8.85%和4.48%。菌株发酵液对3种水稻的根长有促进作用,对株高没有影响或小的抑制作用(抑制率3%)。结果表明水稻化感抑草作用与根际微生物有关,暗示从化感水稻根际土壤中筛选抑草细菌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鉴定从桉树根际筛选到的微生物的抑草潜力和抑草成分,以桉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真菌为材料,利用生物测试验证菌株发酵液的抑草潜力,利用GC-MS对菌株发酵液抑草成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株发酵液对稗草的根长、株高和干重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稗草根长抑制率最大为稀释50倍时,抑制率为7.55%;对稗草株高和干重抑制率最高为原液,抑制率分别为56.53%和25.46%。GC-MS鉴定共检测到86个物质,含氮化合物最多,占59.10%,其次为羧酸及酯类化合物,占19.26%。抑草物质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邻香豆酸、柠檬醛和胡椒碱在低浓度时对莴苣的根长和株高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多种化感物质的结构类似物,使得菌株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抑草作用,具有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明确土壤微生物对化感作物田间抑草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对农田杂草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是培育化感水稻的优良抗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土壤微生物对该野生稻及其后代化感抑草作用的影响。本试验以非化感亚洲栽培稻(RD23)作为参照,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对长雄野生稻及其中化感潜力后代(RL169)的抑草效应,并分析了与其共培稗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对稗草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显著增强了长雄野生稻及其化感后代(RL169)的抑草效应(P<0.05),而对非化感亚洲栽培稻(RD23)则无明显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根系分泌物和不同化感潜力水稻互作(土壤微生物×根系分泌物×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对稗草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2)长雄野生稻及其化感后代(RL169)改变了稗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降低了稗草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水平和丰富度,与其共培稗草的根际细菌在科、属和种水平的数量显著低于非化感亚洲栽培稻(RD23)处理组(P<0.05)。3)长雄野生稻...  相似文献   

4.
抑制杨树烂皮病高效菌株的筛选及分类地位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木霉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对国内外29个木霉菌株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出的高效菌株的生理生态特性和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33发酵液正丁醇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到94.2%,对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100%。菌株T-33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佳用量为3%(g/L);最适氮源为黄豆粉,最佳用量为0.02%(g/L);培养基最适初始pH 6;最适培养温度25℃。通过18S rDNA测序分析,ITS序列长度是 583 bp,菌株T-33鉴定为Trichoderma viride。  相似文献   

5.
评价化感水稻不育系‘化57S’田间抑制稗草能力及稳定性表现及探究其在育种上的研究利用前景。以‘PI312777’和‘化感稻3号’为对照,分3期播种,对5个抑草性状及其稳定性表现进行分析。‘化57S’在3个播期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稗草能力,其灌浆期抑草率3个播期平均值介于对照‘PI312777’和‘化感稻3号’之间,且差异不显著,其余4个抑草性状在3个播期也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化57S’灌浆期抑草率、稗草平均株高和稗草单株干物重3个抑草性状的稳定性均优于2个对照,其中灌浆期抑草率稳定性最好,变异系数仅为4.51%,可作为初步评价‘化57S’化感潜力的一个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化感作用和竞争作用共同决定化感稻田间整体抑草效果,化感作用主要是抑制稗草萌发,竞争作用既抑制影响稗草存活率又抑制存活稗草的生物量积累、但两者之间相关不明显。化感水稻不育系‘化57S’是一个田间抑制稗草能力较好且部分抑草性状稳定性好的化感稻材料,初步显示出具有良好的研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梯度浓度驯化方法,从重金属镉、铬污染的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8株耐铬、镉真菌菌株。5株耐镉浓度为16 mmol/L的菌株,4株耐铬浓度为1000 mg/L的菌株,其中X29菌株耐镉浓度为16 mmol/L,耐铬浓度为1000 mg/L。经形态观察、18S r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了这8株菌株的种属地位分别为: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曲霉(Aspergillus sp.),木霉(Trichoderma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青霉(Penicillium sp.);其中Strain35和Strain55都为青霉,其余6株分别属于不同菌株。研究结果不仅为镉、铬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重要菌株,同时也暗示了微生物在重金属降解和修复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梯度浓度驯化方法,从重金属镉、铬污染的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8株耐铬、镉真菌菌株。5株耐镉浓度为16mmol/L的菌株,4株耐铬浓度为1000mg/L的菌株,其中X29菌株耐镉浓度为16mmol/L,耐铬浓度为1000mg/L。经形态观察、18S r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了这8株菌株的种属地位分别为: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曲霉(Aspergillus sp.),木霉(Trichoderma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青霉(Penicillium sp.);其中Strain35和Strain55都为青霉,其余6株分别属于不同菌株。本研究不仅为镉、铬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重要菌株,同时也暗示了微生物在重金属降解和修复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稻稗混播互作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稻稗互作机制对揭示抑草稻的抑草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抑草稻材料6173、不抑草的地方品种93067以及已破除休眠的稗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稻稗混播法,研究混播水稻材料及稗草互作的生物学性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直播稻材料6173具有较强的抑草性能;水稻对稗草的抑制作用则主要对稗草的成苗率、孕穗期及抽穗有影响;相对于水稻对稗草的抑制效果,稗草对水稻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表现为在单播时,93067和6173的成苗率、茎、根干重、茎长差异不明显,在与稗草混播的条件下,成苗率、茎、根干重、茎长差异明显,其中,93067茎、根干重仅为6173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93067茎长则仅为6173十分之三,而相应的与93067和6173混播的稗的草茎、根干重及种子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与稗草混播互作过程中,水稻对稗草的影响远小于稗草对水稻的作用。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稻稗互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转3α-HSD基因水稻各个时期根际微生物的数量的研究,探究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且从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两株具有较强降解胆固醇的菌株。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的根际微生物在数量上大于常规水稻。通过从土壤中富集分离纯化分离出来的2个菌株在30℃,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4天后对0.1 mg/m L胆固醇的胆固醇降解率分别达到38.75%和64.64%,通过经形态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肠杆菌科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宁夏多个主栽水稻品种愈伤组织的培养,结果表明,诱导水稻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是:N6+2mg/L 2,4-D+0.5/L水解酪蛋白+0.5g/L L-脯氨酸+8g/L琼脂+30g/L蔗糖;水稻愈伤组织最适分化培养基是:MS+2mg/L 6-BA+0.5mg/L NAA;水稻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0.5mg/L NAA.筛选出了诱导愈伤组织和愈伤组织分化的最适激素浓度配比和最适分化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刘探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71-180
以美国强化感稻‘PI312777’为对照,比较不同化感杂交稻组合和新品系抑制稗草能力的田间表现,探索利用水稻化感作用的有效方法。采用移栽和直播2种水稻种植方式,对水稻封行前抑草率、竞争抑草率、灌浆期抑草率、伴生稗草平均株高和稗草单株干物重进行调查分析。化感稻移栽条件下对于稗草株高和干物重的抑制效果优于直播条件;直播条件下化感稻的化感抑草率大于移栽条件下,且变异系数较小,可见直播方式更利于化感稻种植;环境条件是化感稻抑草作用发挥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竞争抑草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化感作用表现相对稳定;相关分析表明化感稻的抑草作用并未对存活稗草的地上部分生长量有明显影响,增强化感稻的化感作用,能有效抑制田间稗草的萌发。实验结果显示了化感稻是更适于直播种植的材料,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Unknown compounds in crop plants are inhibitory to seed germination and early seedling growth of weed plants. A Petri dish assay showed that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oats (Avena sativa L.),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extrac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root growth of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Beauv. var. oryzicola Ohwi.) and eclipta (Eclipta prostrata L.).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crop extracts increased, root growth of the test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with nine standard phenolic compound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and compositions of allelopathic compounds depend on the extracted plant extracts. Caffeic acid, hydro‐cinnamic acid, ferulic acid, m‐coumaric acid, p‐coumaric acid and coumarin were present in all the crop plant species, and hydro‐cinnamic acid were detected as the highest amount. Coumarin at 10?3 m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root growth of alfalfa and barnyard grass more than that of eclipta.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extracts of barley, oats, rice and wheat have an allelopathic effect on alfalfa, barnyard grass and eclipta and that the findings of bioassay were considerably correlated with the type and amount of causative allelochemicals, indicating that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three test plants were ranked in order of wheat (highest), barley, rice and oats (lowest). The results may have value in enabling weed control based on natural plant extracts or crop residues in the fields.  相似文献   

13.
水氮互作下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与田间抑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非化感栽培稻RD23以及它们的F1代(RD23 × O. longistaminata)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相结合方法,研究水肥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的影响和探讨对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作用的互作关系。在移栽后20~50 d内设淹水、2种形式的干湿交替和旱种等4种田间管理方式,对每种水分管理方式分别设3个施氮(尿素)水平处理。野生稻叶片的水提液,检测了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在干旱与不施氮水平下最强,对稗草根长与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9.3%和74.6%,但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与淹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田间则以干湿交替条件下控制稗草效果最好,旱种管理后进行灌水能显著提高野生稻控制稗草的效果。水分与氮互作效应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极显著,对F1代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也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水稻和稗草种间竞争关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稗草是水稻田中最常见的禾本科杂草,对生态因子的竞争非常激烈,综述了近年二者竞争关系的研究结论。育苗移栽使水稻在田块中占有生育期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抗草育种、密度调节及高秆大冠层品种的应用等育种和栽培手段可以提高水稻的竞争力;数学模型的应用,量化了二者竞争关系的大小,在直播稻田中,二者竞争关系研究中要注意稗草的防控必须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5.
水稻外源DNA导入系的创建及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稗草总体DNA和玉米总体DNA导入水稻受体R122中,获得的D1代变异频率分别高达1.487%和3.81%。对稳定的3个玉米DNA导入系和4个稗草DNA导入系研究表明,与受体R122相比,导入系在株型、株高、生育期、分蘖力、着粒密度、粒形、稃尖颜色、稻瘟病抗性、稻米品质、恢复力和耐储藏性等生物学性状方面发生了广泛的变异。同时讨论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变异频率和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水稻对乙草胺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定乙草胺对16个品种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不同品种水稻对乙草胺的敏感性及其与品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培养皿法测定乙草胺对水稻发芽的影响,琼脂法测定乙草胺对各品种水稻苗、根长度及重量等指标的抑制作用。乙草胺对水稻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低浓度时乙草胺对水稻的株高、根数有促进作用,当乙草胺浓度达到一定值,则对水稻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根的抑制作用比对茎的抑制作用更强;供试品种中‘泗稻’耐药性最强,‘天优3301’敏感性最高,0.02 mg/L乙草胺琼脂培养基培养对2个水稻品种的苗长、苗鲜重、根长、株鲜重及根数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46%、6.42%、51.06%、60.87%和-6.45%(‘泗稻’);21.62%、22.62%、63.16%、74.76%、3.89%(‘天优3301’)。不同品种水稻对乙草胺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且该差异与品种类型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7.
旱稻种质的遗传差异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52个RAPD随机引物和53对SSR引物,分析了来自国内外的14个旱稻品种和4个杂交稻亲本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旱稻品种可清楚地区分为籼、粳2个亚种。以4个旱稻品种和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探讨了在旱种和水种条件下供试材料的配合力和反交效应特点。资料显示,在水、旱2种条件下,旱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多数均未达显著水平,且明显低于水稻品种;株高、结实率、千粒重、整精米率、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呈现旱稻/旱稻〉旱稻/水稻〉水稻/水稻的趋势。在旱种条件下,多数旱稻/水稻组合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反交效应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土壤放线菌K2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筛选具有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的放线菌是农用抗生素开发的基础。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8株拮抗放线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获得一株对植物病原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菌株K2,并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抑菌谱进行研究,以及进行菌种鉴定。生长速率法试验表明,放线菌菌株K2发酵液对10种供试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可达57.38%。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K2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一个菌株。放线菌K2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植物病原菌的防治有很大的研究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