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oaking the seeds of most upland plants in water before sowing results in poor germination. Varietal differences in flooding tolerance of seeds have been reported in maize, soybean, barley and so 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varietal difference in wheat (2n = 42) seeds to soaking injury and to examine the importance of ethanol accumulation and seed coat as determinants of flooding tolerance. Of 342 varieties tested, many from Asia appeared more tolerant of flooding than the varieties from the Middle East. Soak-induced inhibition of germination and amounts of ethanol excreted were increased with soaking duration. Seeds of 26 wheat varieties were soaked 8 days at 20 °. Subsequent germina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amounts of ethanol excreted. Seeds with a red-colored coat exhibited higher tolerance to flooding than white ones, however, a varietal difference existed even in the case where the seed coat was peeled.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soak-induced inhibition of wheat seed germination relates to accumulation of ethanol rather than seed coat color.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
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与穗部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200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品系)为试材,在栽培管理水平高、有代表性的沈阳、公主岭、佳木斯区试点,研究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各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辽宁产量极显著高于另两省,后两省间差异不显著;辽宁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极显著低于和高于另两省,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省份间差异不显著;除一次枝梗结实率外,三省各自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辽宁穗部性状特点一是穗长较另两省短2 cm左右,接近显著水平,着粒密度极显著高于另两省,二是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极显著高于另两省;糙米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精米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整精米率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趋势,长宽比是辽宁、黑龙江>吉林,垩白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食味值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每穗粒数及其密切相关的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二次粒率与加工品质均呈负相关趋势,而结实率及其组成部分一、二次枝梗结实率与加工品质均呈正相关趋势,食味值与穗部性状的关系也表现类似趋势。  相似文献   

3.
F. F. Hou  F. S. Thseng 《Euphytica》1991,57(2):169-173
Summary To evaluate seed tolerance of soybean seed to flooding, a screening method by soaking seeds at 25°C for 4 days has been established. Of 730 varieties tested, many from South America,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appeared highly tolerant to pre-germination flooding. Seed flooding tolerance correlated with seed coat color. Seeds with black colored coat exhibited high tolerance, and some varieties with black seed coat germinated well even after 10 days soaking at 25°C. All yellow seeds failed completely to germinate after 8 days of soaking.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夏蜡梅种子形态结构和萌发特性,以其种子为研究对象,用体视显微镜结合石蜡切片法观察夏蜡梅种子形态和种胚的解剖结构,用称重法测定不同处理种子吸水率,并统计不同贮藏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夏蜡梅种子呈不规则纺锤状或长圆形,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属双子叶无胚乳种子;外种皮致密坚硬,深褐色、有光泽,透水能力较差,通过刻伤种皮,可显著提高吸水率;内种皮薄膜状,浅褐色,紧贴种胚;种胚发育较为成熟,白色或淡黄色,胚细胞富含淀粉粒,子叶发育良好,两片子叶相互卷合,胚芽分化不明显;湿沙冬藏处理可缩短种子萌发时间并显著提高发芽率,高达(72.22±6.44)%;刻伤种皮处理,可显著提高吸水率,从而打破休眠,提高其发芽率。研究表明,水分冲破种皮对破除夏蜡梅种子休眠和促进萌发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破除菜豆种子硬实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运用热水浸种和机械破损种皮等物理方法,初步探索了菜豆种子硬实形成的原因和打破硬实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硬实现象与种子体积、种子百粒重(重量)成低度负相关。应用划破种皮方法可以使菜豆8天后发芽率由33%上升到97%;80℃热水浸种2 min和5 min方法处理种子,8天后发芽率由33%分别提高到98%和91%。上述3种方法均可以打破菜豆硬实现象,使菜豆种子的发芽率达到或超过标准,说明菜豆硬实种子的形成机理主要与种皮致密透水性差有关。在生产实践中从操作简便和成本的角度考虑,使用80℃热水浸种2 min处理种子打破硬实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利用同源克隆方法, 在芥菜型油菜中克隆了DFR基因。在DNA和cDNA中扩增的DFR基因大小分别为 1 612 bp和1 214 bp。该基因含有5个内含子, 开放阅读框为1 158 bp, 预计编码385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42 886.0 Da, 推测的等电点为5.54。DFR基因在芥菜型油菜紫叶芥和黑籽近等基因系的叶片、胚和种皮中都表达, 在四川黄籽中只在叶片和胚中表达。DFR基因在四川黄籽种皮中不表达, 导致种皮中花色素和原花色素不能合成, 从而种皮透明, 形成黄籽, 因此DFR基因是油菜种皮颜色形成途径中一个关键基因。本研究为利用该基因与种子、种皮特异启动子构建反义表达载体或RNAi载体, 阐明油菜种皮颜色形成的分子机理和创造黄籽油菜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不同颜色小麦籽粒的发芽特性和生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纪民  刘世家 《种子》1995,(1):21-24
用3个不同籽粒颜色的小麦品种进行发芽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皮小麦品种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低于白皮小麦品种,不同颜色籽粒的吸水速率没有明显差异,呼吸强度、电导率和α淀粉酶活性随色级的增加面降低。3个小麦品种的淀粉同工酶有8条共显带,而扬麦5号有一特殊的小分子酶带。GA3处理可明显提高发芽速度、显著增加PP紫色和扬麦5号的苗高和芽鞘长度。  相似文献   

8.
芥菜型油菜黄黑种皮多酚差异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盔  刘忠松  龙桑  严明理 《作物学报》2007,33(3):476-481
以芥菜型自交系黄黑油菜种皮为材料,研究了其多酚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测定了芥菜型油菜黄黑种皮样以没食子酸和茶儿茶素标准计的多酚含量,发现黄种皮的多酚含量约为黑种皮的90%,显著区别于甘蓝型油菜的10%,因此多酚含量高可能是芥菜型黄籽油菜性状稳定的根本内因。基于香草醛试验,推测黑种皮中含有3-OH的黄烷醇类多酚,而黄种皮中没有。基于加入位移试剂后特征吸收谱带Ⅰ与Ⅱ的位移方向与大小,推测黄酮醇类多酚A环在黄种皮中可能主要为单酚羟基,而在黑种皮中可能主要为邻二酚羟基结构。这种多酚分子的结构差异可能是形成芥菜型油菜黄黑种皮色泽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后代种子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芥具有很多优良的农艺性状,从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属间体细胞杂种后代中筛选出多个具有黄籽或趋向黄籽性状的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它们种子的结构。回交后代种皮解剖结构与甘蓝型油菜相似,而与白芥相差较远。种皮色素主要分布在栅栏层,甘蓝型油菜和部分后代株系中有色素分布,而白芥和部分黄籽后代株系中没有色素分布。栅栏层在甘蓝型油菜中最厚,在白芥中最薄,而后代介于两者之间。回交后代和甘蓝型油菜种皮表面纹饰为网-穴状,白芥为沟槽状或水疱状。胚子叶细胞面积以白芥最小,甘蓝型油菜最大,后代介于两者之间;而蛋白体面积指数以白芥最大,甘蓝型油菜最小,后代介于两者之间。超微结构观察表明,亲本和后代蛋白体均为球状晶体蛋白体,油体有大、小两种,其大小在亲本和后代间有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回交后代株系种子解剖结构与甘蓝型油菜相近,种皮颜色、色泽深浅和栅栏层厚度,以及胚子叶细胞大小、油体和蛋白体等受亲本白芥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水稻主要株型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2006年和200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辽宁沈阳、吉林公主岭和黑龙江五常研究了水稻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多数品种是穗型直到半直立(82.6%)、着粒密度中到稀(80.2%)、穗重轻到中(72.8%)、二次枝梗分布下部优势型(98.8%)。黑龙江主要是弯、半直立穗型品种,吉林以半直立穗型品种为主,辽宁则以直立穗型品种为主。吉林和黑龙江品种多数是中、稀穗型和中、轻穗型,辽宁主要是中、密穗型和中、重穗型。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平均值表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辽宁上三叶长、宽大于吉林和黑龙江,但叶基角较小。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与一、二次枝梗数和一、二次枝梗粒数及二次枝梗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多数处于中、高产量水平,总体上有穗型直立、着粒密度大、重穗型、穗颈维管束数多、上三叶长且宽而角度小、株高和生物产量高有利于高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大蒜素对3种蔬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浸种法和叶面喷雾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白菜、萝卜和莴笋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素浸种对白菜、萝卜和莴笋种子发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作物和品种间存在差异。大蒜素200 mg/L浸种12 h对萝卜和莴笋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但可延缓白菜种子发芽,降低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对最终发芽率无影响。400和800 mg/L浸种12 h可延缓白菜、萝卜种子发芽和降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其活力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下降,白菜和萝卜的最终发芽率显著降低,而对莴笋最终发芽率无影响。200 mg/L浸种对白菜苗鲜重、根鲜重、下胚轴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00和800 mg/L处理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幼苗主根和下胚轴长度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缩短。200和400 mg/L处理能促进萝卜种子出苗,对幼苗鲜重、根鲜重和下胚轴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幼苗主根和下胚轴生长均有抑制作用,800 mg/L处理对萝卜种子出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蒜素200~800 mg/L浸种能促进莴笋种子出苗,对幼苗鲜重、根鲜重及下胚轴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幼苗主根长、下胚轴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蒜素200~800 mg/L叶面喷施对3种蔬菜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幼苗鲜重和根鲜重提高、株高和下胚轴宽增加,而对主根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籼粳稻杂交对中国东北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谱分析,中国东北粳稻改良品种大多是籼粳稻杂交育成的,以生产上推广的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InDel与SSILP标记分析籼稻血缘相对含量,以程氏指数法比较形态分化差异,同时测定10项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籼稻血缘、形态分化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北粳稻在保持粳型遗传背景的同时引入了较多的籼型血缘,籼型位点频率平均为4.71%,显著高于日本粳稻的0.30%。中国东北粳稻12条染色体籼型位点频率差异很大,第5、第6、第10和第11染色体超过5%,最高的第5染色体达到9.83%,最低的第7染色体只有0.59%。籼型位点频率为辽宁(6.17%)>吉林(3.92%)>黑龙江(3.44%),辽宁显著高于吉林和黑龙江,而吉林与黑龙江差异不显著。程氏指数法分别将中国东北粳稻和日本粳稻判别为偏粳类型和粳型,穗颈维管束性状也有明显差异。日本粳稻碾磨品质明显优于中国东北粳稻。程氏指数与碾磨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籼型位点频率与碾磨品质和食味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黑龙江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是中国东北粳稻垩白性状总体低于日本粳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赤皮青冈种子质量与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缩短种子发芽时间,提高种子发芽率,研究其内果皮、种皮、硫脲以及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赤皮青冈种子为材料,测定种子的质量指标,掌握该种子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1)赤皮青冈种子呈现卵状圆柱形,坚果,内果皮光滑,颜色为褐色或亮棕色。整个种子无胚乳结构,去掉种皮后是一个团状胚的结构。种子长(1.82±0.35) cm,种子宽(1.35±0.08) cm,种脐宽(0.76±0.36) cm,壳斗宽(1.61±0.18) cm,壳斗内径(1.60±0.09) cm,壳斗高(0.698±0.102) cm,百粒重为(150.1±40.95) g,鲜种子含水率在40%左右,未经贮藏种子发芽率为44.2%,发芽时间达68天。(2)同时,去掉内果皮和种皮,种子萌发所需时间最短,发芽率达66.5%;4%硫脲液浸泡处理,种子的露白和萌发时间也较短,发芽率为56.5%;200 mg/kg、600 mg/kg浓度的GA3 2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34.0%、45.8%,说明600 mg/kg的浓度处理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与大豆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应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125对SSR标记对中国大豆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大面积种植的89个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自北向南大面积种植品种SSR标记的多态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黑龙江北部、黑龙江中南部、吉林辽宁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依次为0.414、0.469、0.522和0.562。除黑龙江北部以外,其余3个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均比80年代以前种植的品种高。根据Nei和Li提出的遗传相似系数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除黄淮海北部地区的冀豆12外,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各自聚成一类,而在东北地区品种中,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地区的品种归属不同亚类,表明同一区域内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同质化现象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东北水稻大多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实际情况,为了明确籼型血缘对东北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Sasanishiki(粳稻)/Habataki(籼稻)//Sasanishiki///Sasanishiki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ILs) 85个株系为试材,分别在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和黑龙江哈尔滨种植,以籼型频率(Fi)即来自籼型亲本分子标记比例为指标,分析了籼型血缘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BILs群体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能够正常成熟,株系数和Fi平均值有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三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黑龙江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缺失);穗数在辽宁、吉林>在黑龙江,每穗粒数在黑龙江>在吉林>在辽宁;糙米率在黑龙江显著高于辽宁,而在吉林与辽宁和黑龙江差异不显著;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辽宁、吉林>在黑龙江,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辽宁>在吉林>在黑龙江,三地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总体上Fi与千粒重、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糙米率和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三地Fi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与总体相似,只是在黑龙江大多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辽宁和吉林Fi与粒宽呈显著负相关,而只有在辽宁Fi与长宽比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控制籼型频率在10%左右可能有利于实现籼粳亚种有利基因互补,促进东北粳稻产量和品质在更高水平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三省水稻籽粒充实率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品系)为材料,在栽培管理水平高、有代表性的沈阳、公主岭、五常区试点,研究了东北不同地区水稻籽粒充实率的差异,充实率与产量、穗部性状、品质、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关系.结果表明3省籽粒充实率以黑龙江最高,辽宁和吉林差异不显著;饱谷千粒重是吉林>黑龙江>辽宁,相互差异显著;受精粒千粒重是吉林和黑龙江极显著高于辽宁,吉林与黑龙江差异不显著;饱粒率和结实率是辽宁、黑龙江>吉林;充实率与产量正相关不显著,与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和二次粒率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穗型指数、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关系密切,对其有正面影响.RVA谱特征是黑龙江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回复值、消减值和起浆温度最大,辽宁崩解值最大,吉林峰值粘度时间最大,并且充实率与RVA谱特征值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及其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阐明盐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性状表现和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能强弱,同时为改良盐碱化土壤提供更加耐盐碱的植物品种,提高盐碱化土地资源利用率,本试验以5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Cl处理(0、0.4%、0.8%、1.2%),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对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苗高、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均有较大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苜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降低,苗长和根长明显缩短,而且,高质量浓度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尤为显著。不同苜蓿品种在不同盐浓度间的差异显著;品种间各指标的表现不尽相同,发芽势与发芽率指标在品种间的差异显著,苗高和幼根长指标在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单项指标耐盐系数和品种综合耐盐指数来看,5个苜蓿品种的耐盐性能强弱顺序为‘Magnum salt’>‘中苜1号’>‘维多利亚’>‘巨人201T’>‘皇冠’。  相似文献   

18.
对122份国外普通菜豆资源的熟性、生育日数、生长习性、出土子叶色、叶形、花旗瓣色、花翼瓣色、株高、株型、主茎节数、单株分枝数、结荚习性、单株荚数、每果节荚数、荚色、荚形、荚面、荚长、荚宽、单荚粒数、粒形、种皮光泽、种皮斑纹、粒色、百粒重、单株产量、小区产量15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2份国外普通菜豆资源聚为四类,其中来自葡萄牙的91号资源单独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6个性状提取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37%,包括颜色因子、百粒重因子、产量因子、形态因子等主要因子。该研究旨在充分挖掘国外菜豆种质资源特性,为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甘蓝型油菜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中黑色素含量与多酚和游离酪氨酸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提纯后黑色素的HPLC分析结果表明黑籽和黄籽油菜种皮黑色素的组成相同. 在种子发育后期, 种皮黑色素的增加速率(0.255)与游离酪氨酸(0.071)和多酚(0.208)含量的下降速率之和(0.279)相近, 说明黑籽油菜中黑色素是以游离酪氨酸和多酚为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