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GIS技术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可以节省经费5倍,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6倍,同时使林业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GIS在森林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涉及到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对森林资源的分析评价、森林的经营管理诸方面,因而改变了以往的林业调查作业方式,能快速编制各种林业专题图件;有利于“3S”技术的结合建立现代化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2.
汕头市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现状之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建设林业两大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其成果是科学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重要基础,为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各类中长期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以及制定林业方针、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汕头市上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在1992年,间隔时间较久、资源变化较大,森林资源底数不清、家底不明。汕头市从2005年5月开始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遥感影像在林业方面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荒漠化与沙化土地监测、森林火灾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价等。以西林吉林业局二类判读调查工作为例,对遥感影像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一点经验与建议供大家参考。调查工作充分考虑西林吉林业局森林资源特点,在数据采集、成果形成过程中,运用国内先进的PDA与"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三者相结合等高新技术,提高了调查成果的科技含量和调查质量,保证了调查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论述与分析了华东监测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现状,侧重于论述目前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状况和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能使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在调查区划、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措施,同时也提出了注重土地属性调查、加大经费投入等对策来进一步完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西省2018-2019年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实施背景,针对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围绕分层建设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把握林业生产建设主线、引入先进规划技术手段、强化扶贫造林项目验收等层面,提出了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汉中市林业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至1995年,全市已全部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圆满地完成了长江防护林建设一期工程,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也已完成。今后,林业工作的重点将朝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方面发展。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任务将更加全面细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林业资源数据库微机档案管理系统很有必要。笔者近几年来结合本专业实际,运用FOXBASE 2.1版本,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原始数据为记录,按照森林资源调查规程及监测办法的格式要求,编制出一套应用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该程序…  相似文献   

7.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如何衔接林地"一张图"、公益林区划界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调查、区划和界定成果,是近年来森林资源监测中难于把握和处理的问题。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特点入手,在确保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特色不被扭曲的前提下,就如何充分利用林地"一张图"、公益林区划界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调查、区划、界定成果进行了研究,并就衔接中的关键点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提供一些新思路,服务国家林业大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建立高效的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获得快捷可靠的森林资源信息对促进我国"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调查监测体系、抽样设计和样地设置、调查因子、调查技术、调查周期及成果公开等方面对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现状进行介绍和对比总结,指出了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加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生态环境信息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回顾了我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 ,并结合当前我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管理 ,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开展等一系列林业改革政策 ,对加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生态环境信息的调查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结合动态监测技术及林业生产调查探讨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设计.建设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涉及到2个关键技术,即小班信息更新技术与更新验证调查技术.结合吉林省和龙市二类调查与历年森林经营措施资源,完成了2个林场小班信息的更新.  相似文献   

11.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可谓林业工作中的一个重大项目工程。该项工作自幼年代开展以来,为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周期一般为10年的规定以及编制“十五”森林采伐限额的要求,今明两年又将是林业各经营单位再次开展二类调查的“旺季”。在当前林业推行资产化管理、实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的新形势下,二类调查同时还肩负了提供基础数据的使命。因此,探讨当前二类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调查技术规程和规范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计算机管理调查数据;并通过分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在掌握了业务流程的情况下提出建立起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林业调查数据后期的管理,为林业工作内业与外业之间架设了桥梁。  相似文献   

13.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一项法定职责。搞好二类调查,准确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分布,对建立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指导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信息动态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解决当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森林经营单位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管理,提高二类调查成果的应用性,本文就二类调查信息动态管理中的数据库建立和模型库创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以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降低调查管理费用,提高林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遥感技术可以及时快速、多手段的获取大范围的数据资料。多年来,其在林业方面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特别是在吉林省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林地变更调查、林地清收调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遥感技术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及物力,为快速而准确的完成各项调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推动了该地区林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森林资源作为生物圈必备的资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何快速、准确、高效地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获取,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管理与永续利用是林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在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亦称作"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包括:一类清查、二类调查、三类调查以及专业调查。其中,一类清查是为了了解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最后得到的清查结果反映了全国和各省(区、市)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是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和调整的基础,同时也为监督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林业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也迎来了新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调查的价值,也应该对其技术要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得调查工作能够具有较高的成效。本文从小班去细班化的调查优化、融入四结合的调查理念、增设森林生态状况调查因子、使用现代化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广东省茂名地区森林资源新一轮二类调查的技术要点;分析了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大力提倡智慧林业和数字林业的今天,随着大数据分析、互联网+以及移动GIS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平板电脑作为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载体,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的数据采集、质量检查、内业统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模式与采用传统调查模式作对比分析,总结了该模式的总体思路和调查方法,详细阐述了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可大量节省劳力和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向林业管理工作的其它方面深入延伸,使其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省林业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在普遍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森林资源档案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全省林业生产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当前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还存在着调查一次一个面积,资源统计年报也经常发生变化(已排除变化因素)缺乏系统性,稳定性。为了防止上述弊病,建议建立量算面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省各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在各类林业专项调查、各项工程规划设计、各类毁林案件调查和征占用林地勘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完成一类、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和重点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面,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保障林业各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和提高森林资源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