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濒危植物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尖长苞冷杉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处于易危状态.在西藏色季拉山,对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理论为基础,编制色季拉山阳坡、阴坡及总体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分别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率曲线,以及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甬数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并分析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在阳坡、阴坡及总体的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各龄级个体数量均随年龄增长呈直线下降趋势,生境对种群的结构和动态有较大影响,幼苗死亡率阴坡大于阳坡,老龄个体死亡率阳坡大于阴坡;生长在阳坡种群的存活曲线属Deevey-Ⅱ型中的B3亚型,生长在阴坡种群的存活曲线属Deevey-Ⅲ型,总体种群的存活曲线也属Deevey-Ⅲ型;三个生命表中引入的几个函数都能较好地说明了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该资源的管理及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砒砂岩-黄土沟谷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陕、蒙交界地区常见的砒砂岩-黄土丘陵沟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5年7月和lO月对沟谷不同部位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时空变化特征明显.(1)沟谷不同部位土壤平均含水量大小为7月份:沟谷底部14.44%,阳坡顶部9.29%,阴坡顶部9.01%,阴坡中部8.25%,阳坡中部6.36%;10月份:沟谷底部9.96%,阴坡顶部9.81%,阳坡中部9.48%,阴坡中部9.09%,阳坡顶部8.06%.(2)砒砂岩平均含水量季节变幅小,属稳定型;黄土及有冲积层的黄土平均含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属波动型.(3)在砒砂岩剖面上,泥岩含水量显著大于砂岩,砒砂岩坡面平缓的地段贮水能力比陡的地段大.(4)在黄土剖面上,明显出现土壤干层现象,在夏季、秋季降雨较少的情况下,土壤水分会严重降低,土壤水分处于负补偿状态,土壤干层距地表更深.在半干旱地区的砒砂岩-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剖面土壤干层的发生是一个自然现象,随降雨量的多寡,呈消长状态.  相似文献   

3.
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7年对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0-50 cm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水平空间位置上,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阳坡.而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2)在同一垂直空间位置上,阴坡与阳坡不同坡位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均为:下坡>中坡>上坡.阳坡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是:阳坡上坡>阳坡中坡>阳坡下坡;而阴坡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3)土壤含水量的消长与同期的降雨量有关,1-6月为雨季水分补偿期,7-12月属于旱季水分亏缺期;(4)在同一水平空间,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从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来看,阳坡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壤的加深而变大,阴坡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变小,土壤水分的最稳定层均出现在10-30 cm处.  相似文献   

4.
根系分布特征有着特殊的生态意义,它反映出植物适应和改变环境的功能.采用土钻法研究了野生荆条与胡枝子在两种坡度(12°与28°)和两种坡向(阳坡与阴坡)立地条件下根系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根系直径d≤1 mm有效根系荆条高于胡枝子,且阳坡明显高于阴坡;d>1 mm根系生物量,在阳坡两种坡度及阴坡12°条件下,胡枝子均高于荆条,而阴坡28°条件下则相反;在阳坡和阴坡两种坡向条件下,距主干0.2 m处和0.4 m处,胡枝子d>1 mm的根密度均大于荆条,而d≤1 mm的根密度明显小于荆条,表明水平方向荆条的有效根系生长强于胡枝子;两种灌木根系的垂直分布主要集中于0-60 cm内土壤中,d>1mm根密度的大小次序为胡枝子(阳坡)>荆条(阳坡)>荆条(阴坡)>胡枝子(阴坡),d≤1 mm根密度的大小次序为荆条(阳坡)>荆条(阴坡)>胡枝子(阳坡)>胡枝子(阴坡).  相似文献   

5.
云雾山不同坡向草地土壤养分的坡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云雾山不同坡向草地土壤养分的坡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育草坡表层(0-15 cm)土壤碳、氮、磷全量远远高于撂荒坡;阳坡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距坡顶距离的延长呈先降后增趋势,而阴坡则随距坡顶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全磷在不同坡地的变异性较大.在土壤剖面分布上,3个坡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矿质氮、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或值基本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在大致表现出封育阴坡>封育阳坡>撂荒坡的趋势;pH值则与之相反;速效钾和全磷均呈现出撂荒坡>封育阴坡>封育阳坡.这些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坡地自然封育后土壤养分状况有所改善,其改善程度以阴坡较大.  相似文献   

6.
以季节性干旱区-川中丘陵区-内江市农耕地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向、坡位、土层厚度作为影响土壤团聚稳定性的作用因子,采用标准化平均质量直径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分形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标准化平均质量直径(NMMD)表现出阳坡>阴坡、下坡>中坡>上坡、15-30cm>30-45cm>0-15cm的特点,说明在坡向上,阳坡的土壤团聚体与阴坡相比较稳定;在坡位变化上,下坡团聚体稳定性最高、中坡次之、上坡最低,在土层深度变化上,15-30cm团聚体稳定性最高,30-45cm次之,0-15cm最低.微地形条件下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为:阴坡>阳坡,下坡>中坡>上坡,15-30cm>30-45cm>0-15cm;3个地形因子作用下,分形维数与<0.1mm的粒级质量分布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粒级的质量分布相关性呈显著或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土地利用及农业耕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植被覆盖度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指示器,研究其变化特征可为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以贵州省开阳县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4-5 TM,Landsat8 OLI遥感影像,获取2002年、2019年3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度数据,从阴坡与阳坡视角研究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和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2—2019年阴坡与阳坡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南高北低分布,期间阴坡与阳坡植被总体处于恢复趋势。(2)研究时段内阴坡与阳坡植被覆盖度随海拔上升表现为增加趋势; 海拔小于600 m的地区阳坡和阴坡植被覆盖度差距最大; 2019年二者植被覆盖度在海拔小于600 m的地区下降明显,高于800 m的地区均有较大提升。(3)阴坡和阳坡植被覆盖度随坡度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坡度大于35°后二者差异增强; 植被覆盖度增量随坡度增加总体表现为上升—下降特点。(4)阴坡和阳坡植被覆盖度随地形起伏度增加呈上升趋势。2002年阳坡各等级地形起伏度的植被覆盖度总体高于阴坡,2019年二者植被覆盖度差异性随地形起伏度上升而增强。综上,阴坡和阳坡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在不同等级地形梯度上具有较大差异性。地形因子对山区阴坡、阳坡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从海拔和坡向上影响水热组合条件,也从坡度和地形起伏度上影响人类对山区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水分的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飞马河流域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川地不同部位0-180cm土壤的储水量,分析土壤水分空间、时间变异性,以及不同植被在不同部位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结果表明:梯田宽度不同,土壤水分分布不同,在0-180cm土层,窄式梯田水分分布较均匀,宽式梯田土壤水分由内侧向外侧递减;坡向、坡位不同,土壤水分变异很大,阴坡土壤年平均储水量远比阳坡高111.9mm;在坡地上修建水平阶后,沿坡长土壤水分趋于均匀。土壤水分年变化总体看来,可分3个阶段:11月初至翌年6月底,土壤水分变化很缓慢;7月初至8月底,急剧变化;9-10月缓慢变化,阴坡土壤水分变化比阳坡缓慢。在不同立地条件上生长的作物,水分满足程度差异很大,阴坡生长的次生林,坡中部和坡下部水分基本不亏缺,坡上部水分亏缺较严重,玉米地和果园,自5月开始水分出现亏缺,玉米地4-10月平均水分满足程度为74.4%,果园4-10月平均水分满足程度为83%。  相似文献   

9.
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作为藏东南森林群落的主体之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作用。对西藏色季拉山东坡不同坡向的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坡的苔藓厚度大于阳坡,阴坡的厚度12.1-15.3 cm,阳坡仅4.5-8.3 cm,阴坡苔藓的厚度是阳坡的1.5-3.4倍,阴坡苔藓的贮量7.127&#215;10^4kg/hm^2远大于阳坡的2.285&#215;10^4kg/hm^2,阴坡是阳坡的3.1倍。而最大持水量以阴坡的枯枝落叶层为最大,为1 556.7 kg/hm^2,阳坡为1 177.3 kg/hm^2。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优于苔藓,说明枯枝落叶层在森林的水源涵养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为活动少的原始天然林系统的功能是完整且巨大的,更进一步说明加强原始天然林的保护是保存原始生态系统的必需。  相似文献   

10.
位于黄河上游的北川河流域,区内海拔高度2 300~3 600 m的范围内,分布着各种类型的中国沙棘林分。其中,青海云杉 中国沙棘、白桦 中国沙棘这2种自然林分类型,适宜在海拔2 700~3 000 m之间的脑山区仿建;华北落叶松 中国沙棘、青杨 中国沙棘这2种人工混交类型,适宜在海拔2 700 m以下的浅山区阴坡、半阴坡布设;而中国沙棘纯林及林草复合类型,在脑山区及浅山区的阴坡、半阴坡,均易于人工仿建;海拔3 000 m以上高寒山区,属于中国沙棘林分的封禁管护范围。中国沙棘各类林分在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分郁闭度增高,林下植物种类不仅由阳性、中生向耐荫逐步发展过渡,而且种类数量随着郁闭过程也在不断减少,丰富度指数呈现着“小-大-小”的变化历程,而优势度指数恰好相反,为“大-小-大”的过程。北川河流域植被演替趋势是达到当地顶极群落-青海云杉-藓类林。生产实践中应科学仿拟中国沙棘林的自然分布模式,充分发挥各类中国沙棘林分多方面的生态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1.
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杏树为调查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坡向林地土壤水分,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根据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分析土壤水分满足杏树生长的程度.研究表明:(1)土壤含水量年内变化为不对称双峰曲线,且第二高峰峰值明显高于第一高峰峰值,阳坡与阴坡土壤水分动态有着显著的差异,阴坡土壤水分高于阳坡,阴坡蒸发量较小,降雨可以补给更深层的土壤水;(2)一年当中,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代表降雨补给土壤水、浅层土壤水入渗和再分布、浅层土壤失墒及深层土壤水上升阶段,阴坡降雨补给土壤水开始的早,阳坡土壤严重失墒开始的早.总体说来,阴坡的水生态位适宜度要好于阳坡,但不论阳坡还是阴坡,水生态位的适宜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向对产流产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向是坡面产流产沙的重要影响因素。以黄土高原岔巴沟流域新庄径流试验场阴坡和阳坡2个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生在阳坡农地和阴坡荒坡地上的11场降雨事件,对阳坡和阴坡上的产流产沙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个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差异显著。阳坡农地由于太阳辐射量和温度高于阴坡,土壤含水量较低,同时表层土壤扰动较阴坡荒坡地大,土壤孔隙度高,使其产流能力小于阴坡;阳坡土质疏松,沙量来源充沛,径流含沙量和侵蚀模数大于阴坡的概率分别在88%和85%以上。降雨强度对阴坡、阳坡产流产沙差异的影响显著,阴坡和阳坡的产流产沙均在0.05的概率水平上受平均降雨强度的显著影响,表现出平均降雨强度越大阴坡、阳坡产流产沙差异越明显的特征,而降雨量对阴坡、阳坡产流产沙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这是黄土高原超渗产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以都汶公路左右5 km为研究区,引入森林立地类型划分方法,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把研究区划分为6类立地类型组,其中低海拔阳坡有176.11 km2、低海拔阴坡有156.89 km2、中海拔阳坡有174.76 km2、中海拔阴坡有174.80 km2、高海拔阳坡有41.59 km2、高海拔阴坡有39.35 km2,并分析了各地层岩性在各类立地类型组的分布关系;然后利用敏感性系数SC,分析了研究区内崩塌滑坡对地层岩性的敏感性,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将敏感性系数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极敏感区占研究区的29.39%,较敏感区占24.57%、较不敏感区占19.62%、极不敏感区占26.42%.  相似文献   

14.
阴阳坡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起来,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随坡向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认识不同环境梯度下植物群落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寒草甸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阴阳坡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阳坡阴坡不同生境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均为阳坡<阴坡;土壤全氮含量在阳坡阴坡的变化不明显,而土壤氮磷比和pH值的变化均为阳坡>阴坡.阴阳坡上的植物功能性状除叶片氮含量变化不明显外,其它如叶片磷含量和比叶面积均表现出阴坡>阳坡,而叶片氮磷比则是阴坡显著小于阳坡.植物功能性状随坡向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高寒草甸植被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植被的筛选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阴阳坡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是影响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因子,其中土壤含水量为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蒙沙漠高速公路沿线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路堤和路堑式边坡的土壤水分变化为0-150 cm路堑式边坡>路堤式边坡;150 cm以下路堤式边坡>路堑式边坡.(2)路堤和路堑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变化:0-120 cm路堤半阳坡>半阴,120 cm以下半阴坡>半阳坡;0-140 cm路堑半阳坡>半阴坡,140 cm以下半阴坡>半阳坡.(3)公路边坡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变化: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4)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农田>乔木林地>灌木地.根据陕蒙沙漠高速公路沿线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指出公路沿线不同地段较合理的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条件下人工栽培灌木小叶杨林(Populus simonii)的光合生理特征,测定了地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和阳坡条件下小叶杨光合光响应曲线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很好的拟合不同坡向条件下小叶杨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其光合光响应曲线均无光饱和现象;阳坡条件下的小叶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均显著低于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且均以7月下旬最高;5月下旬,阳坡和半阳坡条件下的表观量子效率(AQE)显著高于阴坡和半阴坡条件,而7月下旬和9月中旬的AQE分别以阳坡和阴坡显著最高;不同坡向条件下的光饱和点(LSP)以7月下旬和9月中旬显著最高,而光补偿点(LCP)与暗呼吸速率(Rd)均以9月中旬显著最低;5月下旬,小叶杨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以阴坡条件下显著最高,7月下旬以半阴坡条件下显著最高,9月中旬以阴坡和半阴坡条件下显著最高。综合分析表明在黄土丘陵区种植小叶杨的最适宜坡向顺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变化受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该区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验的方法,从坡向和坡位出发,系统分析土壤水分在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半阴坡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阳坡和半阳坡;各坡向土壤水分剖面变化趋势不同,坡向仅对0 ~ 35 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显著影响.2)3坡向(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土壤含水量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各坡向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坡位对测量范围内的阳坡和半阴坡,以及25 ~ 100 cm范围内的半阳坡土壤水分变化有显著影响,但对半阳坡0~ 25 cm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对该地区小流域农作物合理配置及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藏东南典型小流域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容重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藏东南地区的典型小流域,通过网格法在流域的阴坡和阳坡分别采集表层(0-10cm)和底层(20-30cm)环刀土样,研究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容重在流域内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相比,表层土壤的饱和导水率以及土壤容重均低于底层值;阴坡和阳坡相比,阳坡的平均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容重高于阴坡,且其变异程度更大;沿坡长方向,土壤饱和导水率从坡顶到坡底呈增大趋势而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容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以凌海市大羊河源头小流域为例,按放射状自坡脚向上沿阳坡、半阴坡、阴坡的坡向选择样线带布设样点,通过冗余、主成分和统计分析揭示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各环境因子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生长季初大于生长季末水分,各坡向体积含水率排序为阳坡<半阴坡<阴坡,各土层变异系数处于10%~100%之间,达到中等水平;(2)初期各坡向变异系数排序为阴坡<阳坡<半阴坡,末期为阴坡<半阴坡<阳坡;在初期、末期水分采样点间隔处于35.2~445.8 m和17.6~520.5 m;(3)海拔和草本丰富度对土壤水分异质性的贡献率为36.1%、27.0%,海拔属于主控因素,植被冠幅和高度的影响也较大,可为凌海市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及小流域水文生态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谢萍若 《土壤学报》1987,24(1):18-26
本文研究了温凉湿润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花岗岩母质上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土壤链的矿物风化.结果表明,由阳坡岗顶、中部到阴坡下部,酸性淋溶由强变弱.原生铝硅酸盐矿物蚀变为次生的粘土矿物:黑云母酸-弱酸性→二八面体Al(层间)蛭石弱酸-中性→Al绿泥石;微斜长石→蒙皂石;斜长石弱酸性→高岭石或蒙皂石一高岭石类矿物的混层物.在针阔混交林作用下,A层腐殖酸与铝、铁络合,铝蛭石化过程弱.AB和B层黑云母和长石蚀变强,矿物晶层间羟基铝积累,阳坡岗顶Al(层间)蛭石和蒙皂石化,形成了较高的土壤潜在酸度;阴坡下部除Al蛭石外,并有成土Al绿泥石形成,潜在酸度低.含有蒙皂石的C层,层间铝有积累.矿物蚀变和晶层Al转移,是山地暗棕色森林土酸度的主要来源.红松林类型和林木生长情况与土壤粘土矿物学特性及其化学环境条件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