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细菌通过信号分子的分泌、识别,从而调控细胞运动性、生物膜形成、毒素产生等致病行为的细胞交流机制,是病原菌致病过程的指挥系统,也是细菌病害防控的新靶标. 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 QQ)则是通过信号分子类似物、信号分子降解酶剂、信号受体激活剂/抑制剂等策略干扰、阻断病原菌的群体感应通讯系统. 文章综述了3类重要的细菌群体通讯信号及其淬灭研究的进展,并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筛选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被认为是解决微生物 致病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对17 种中草药进行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结果表明、其中8 种中草药能抑制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CV026 产紫色色素的能力。试管梯度试验表明、这8 种中草药有明显的群体感应抑制效 果。浮游抑制试验结果表明、17 种中草药中的13 种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浮游。进一步对中草药中群体感应抑制剂 的分离鉴定、将为揭示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机制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群体感应是依据细菌种群密度的一种细菌交流机制。细菌根据这个机制可调节多种活力,如毒力、生物膜的形成、生物发光、孢子的形成、DNA转录等。近年来,相关报道提出如果细菌的群体感应被干扰,那么微生物基因的表达和代谢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作为控制微生物污染的可行方案。研究中,简要描述了主要的群体感应系统、确定自体诱导物类型的方法和理想群体感应抑制剂应具备的特点,突出介绍了4种具有群体感应抑制功能的植物精油,并且总结了几种有群体感应抑制功能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群体感应与农产品细菌病害防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中主要信号分子及其转导途径,分析了群体感应与细菌致病力的关系,探讨了群体感应在农产品细菌发病机理、防治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当前相关研究做了分析与展望,为生物防治农产品细菌病害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自诱导肽(autoinducter peptide)AIP为信号分子的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存在于多种革兰阳性细菌中,是研究新型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药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发现的AIP型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有小分子与大分子2种类型,笔者对这2类AIP型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草药数据库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微生物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筛选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被认为是解决微生物致病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以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受体蛋白RhlR为研究对象,通过蛋白建模,模拟了RhlR蛋白的空间高级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药物虚拟筛选的方法,从中草药小分子数据库(TCM)中筛选出10个与RhlR结合较好的化合物,并对其中2个化合物(穿心莲内酯和绿原酸)进行了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和绿原酸均具有较好的抑制群体感应系统活性.  相似文献   

7.
群体感应是细菌监控自身群体密度的环境信号感受系统。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一些特定的化学信号分子,这种信号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当这种信号分子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细菌感受到自身的细胞密度,启动某些基因的表达,这一过程称为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目前,已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中发现了群体感应系统,调控许多基因的表达。笔者综述了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最新进展及群体感应的作用,并阐述了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马月  陈晓艺  李宪臻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08-9611
微生物抗药性突变株的出现,导致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大幅降低,寻找新的感染性疾病防治策略迫在眉睫。病原菌的致病毒性受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因此,以群体感应为靶标,调控群体感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可以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这种以阻断群体感应过程而非细胞生长为治疗策略的方式,不会引起抗药性突变株的出现,所开发的药物是抗病原性的,是继抗生素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型抗感染药物之一。主要论述了有关群体感应作为新型药物靶标的可能性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带卡那抗性的Mini-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xjl12基因组DNA中,构建插入不同位点的突变体文库,通过信号分子高效检测菌株JZAI,筛选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挑取2株野生株和筛选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转座子Mini-Tn5以单拷贝随机诱变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获得成功;对筛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了致病性和烟草过敏反应测试,发现突变株明显降低了致病性,且2株突变株(5-17,2-57)在烟草上无过敏反应.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成功构建及筛选到不同突变位点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对从基因水平研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分子机理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莲  王杏雨  何亚文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4):2910-2922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联络方式,它协助细菌能感应群体密度从而调节基因表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种群体感应信号及其传导机制得以阐明。DSF(diffusible signal factor)是近年来在野油菜黄单胞菌中首先鉴定的1个新型群体感应信号,化学结构为顺式11?甲基?2?十二碳烯酸,其信号传导途径包括RpfC/RpfG双组分感应系统、二级信使环二鸟苷酸(c-di-GMP)、全局性转录因子Clp等。在野油菜黄单胞菌中,DSF群体感应信号调控3类生物学功能:一是促进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二是抑制生物膜形成;三是促进黄单胞菌作出代谢调整,适应高群体密度环境。RpfF是DSF信号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黄单胞菌在高群体密度条件下通过一种新型自我诱导机制大量合成DSF。DSF信号不仅存在于所有黄单胞菌属细菌中,也广泛存在于苛养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伯克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许多海洋细菌中,其传导途径和生物学功能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1.
Homologs of the Yersinia virulence effector YopJ are found in both plant and animal bacterial pathogens, as well as plant symbionts. These YopJ family members were shown to act as cysteine proteases. The catalytic triad of the protease was required for inhibition of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and nuclear factor kappaB (NF-kappaB) signaling in animal cells and for induction of localized cell death in plants. The substrates for YopJ were shown to be highly conserved ubiquitin-like molecules, which are covalently added to numerous regulatory proteins. YopJ family members exert their pathogenic effect on cells by disrupting this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12.
Plant virus disease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biological disasters in agriculture worldwide.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ransmission media and plant disease infection mechanism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viral diseases is a great challenge, and an efficient green pesticide is urgently needed. For this reason, when developing candidate drug leads to regulate plant viruses, pesticide experts have focused 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w pesticide resistance, eco-friendliness, and novel mechanism. Researchers have also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molecular targets of viruses infecting agricultural crops. Antiviral screening models have been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se molecular targets, and the mechanisms of commercial drugs and high-activity compounds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After screening, some compounds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field and found to have good commercial prospects; these drugs may be used to create new green antiviral pesticides to control plant virus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creening, mode of acti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cently used plant-based antiviral agents.  相似文献   

13.
白绢病是一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其寄主范围广,可危害多种植物,严重危害时,常造成作物减产。关于各种植物白绢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一直是植物病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白绢病的有效控制必须建立在对该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此,首先介绍白绢病病原菌的特征、分布、寄主种类、危害症状、侵染循环与致病机理,然后进一步总结阐述影响花生白绢病、马铃薯白绢病、烟草白绢病、茶苗白绢病、桑白绢病、水稻白绢病和药用植物白绢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等,并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白绢病的防治方法。提出防治白绢病应尽可能采取"绿色植保"的措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项防治措施,可依不同地区、不同耕作制度和不同植物种类有所侧重;但只有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白绢病的发生与危害,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植原体是引起众多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原核致病菌,能引起许多重要粮食作物、蔬菜、果树、观赏植物和林木严重病害,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植原体病害的状况、分布及多样性,最终实现植原体病害的科学防控,归纳总结了中国植原体病害的研究历史、经济重要性、症状特点、流行传播、鉴定方法、地域分布及多样性等。提出了今后应从抗性资源筛选、抗病基因鉴定,基因组特征、致病机理、病害流行学、防治方法和昆虫传毒机理等方面开展植原体病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结线虫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已成为近年来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点。详细阐述了根结线虫的致病机理,综述了几种防治根结线虫的途径,并对其生物防治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