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经济、安全、简便、有效的措施,鉴定水稻品种对自叶枯病的抗性,不但为抗病育种提供抗源,而且还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可靠的依据。1975~1985年作者共鉴定了万余个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1992~1994年采用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方法,测定108个以江汉稻区为主的湖北水稻白叶枯病分离菌珠,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IR26、爪哇14、南粳15、特特普和金则30)成株上的抗感反应,将病菌划分为O、Ⅰ、Ⅱ、Ⅲ、Ⅳ致病型。Ⅳ型菌31个,占参试菌株的28.7%,占采样县(市)的61.1%,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江汉稻区流行的优势致病型,其次是Ⅲ、Ⅱ型菌。此结果与1989~1991年测定湖北省白叶枯病致病型结果基本一致,流行优势致病型仍是Ⅳ型,但致病力指数由1989~1991年的72.3下降至59.3,菌株毒力有所减弱。白叶枯病是江汉稻区水稻生产的潜在威胁,而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不抗IV型菌,所以今后在育种过程中,要多考虑转育含Xa-4基因品种。在白叶枯病疫区建议种植抗性稳定的扬辐籼2号、扬稻4号、秀水664、威优64等品种。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1996~2000年2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94-44、96218、镇稻272、汕优抗63、汕优084、金优63、109、701、7057、9510、9619、5-172、92-133、扬粳7057、泗稻98-3789、新108、镇稻 99、44/157、9522等品种 ,其中 9510、952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36.4 %、27.3%和43.3%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67.2%、71.4%和72.2%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173菌株 (致病型Ⅳ)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nas oryzae pv.oryzae)是广东省化州市晚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流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年度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在品种基本一致、耕作栽培模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决定该病流行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探索晚稻白叶枯病流行因子的相互关系及主导因子,给流行趋势预报及防治对策提供重要信息,作者通过整理1985~2007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根据气象资料,分别对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回归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5.
利用品种的抗性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重要措施。在对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中,由于剪叶法、针刺法能保证接种成功,已被广泛应用。但人为地创造了病菌侵入的条件,品种的抵抗性主要反映了它们抗扩展性能的强弱。  相似文献   

6.
采用我国白叶枯病7个致病型,在苗期与成株期抗性反映一致的5个水稻品种(系)上进行测定。根据苗期接种后病斑扩展速率与成株期的发病程度相对照,获得了正确反映成株期抗性的苗期最佳观察时期:推荐了3个有希望的水稻品种(系)在病区推广试种,并提出了防治的最佳生育期。  相似文献   

7.
 测定分析了以IR24或Milyang23为轮回亲本构建的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华南稻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结果显示:携有不同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其抗性有些有明显差异,有些又表现相同或类似,说明不同的抗性基因,其抗性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同一抗性基因在IR24和Milyang23不同遗传背景下,抗性反应有的一致,有的则截然相反,证明抗性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参试近等基因系大部分对华南的主要致病菌系Ⅳ型菌和Ⅴ型菌感病,仅有IRBB5、LRBB7和IRBB205对这2个菌系都抗,IRBB4和IRBB204抗其中之一的Ⅳ型菌,IRBB203单抗Ⅴ型菌;xa5Xa4基因抗性较好且抗性表达不受遗传背景影响,携有这些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推荐应用于华南稻白叶枯病防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80年代江陵,石首等地水稻白叶枯病和气象资料的分析归纳和对原荆州地区1970-1993年白叶枯病资料和荆州1970-1993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了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大流行的必要条件及白叶枯病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稻品种来防治白叶枯病是经济、安全、简便的有效措施。而品种抗病的稳定性如何?1975-1987年,选择95个品种在湖南省老病区安仁县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miR1320是水稻与Xoo互作中重要的调控因子。本研究在接种Xoo后的0、12、24 h分别检测了10个粳稻和8个籼稻品种中miR1320的积累和4个防卫基因的转录水平,测量了各品种叶片上的病斑长度,分析了miR1320的积累和防卫基因的表达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接种Xoo后,miR1320的表达模式在不同品种中有所不同;籼稻和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别与接种后24 h和12 h时miR1320的表达量呈紧密负相关;且相对于防卫基因,miR1320更能反映品种间的抗病性。因此,miR1320可应用于评估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辅助水稻抗病种质的鉴定。  相似文献   

11.
小麦抗蠕孢菌叶枯病(HLB)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蠕孢菌叶枯病(HLB)在我国已经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通过小麦抗、感品种杂交的F1、F2代群体对Bipolaris sorokiniana的抗病性差异,研究了小麦蠕孢菌叶枯病(HLB)的抗性遗传,发现豫麦17的抗病性是由数量性状基因控制的。经典数量遗传学分析表明豫麦17对蠕孢菌叶枯病的抗性是由2个以上基因控制,可能是3个基因。它与中国春组合的广义遗传力为67%。  相似文献   

12.
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1988—1993年。用中国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的鉴别品种和鉴定方法,测定450份广东白叶枯病分离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把广东白叶枯病菌系划分为5个致病型。Ⅳ型菌是优势致病型,Ⅴ型菌是在广东首先发观的新致病型。近年来出观频率上升。范围扩大,能使现有推广的抗病品种丧失抗性。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信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籼稻扬稻1号及910品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根本途径。自1975年以来,在大量筛选、鉴定的基础上,从 BG-90-2品种中系统选育出“扬稻1号”及“910”品系,连续四年进行白叶枯病多菌株接种鉴定和省内外较大面积试种,均一致表现抗性稳定,并兼抗穗颈稻瘟病。其抗病机理,根据该两品种(系)稻株功能叶内生化成份分析结果,其还原糖含量比感病品种“南京11号”为高,且在接种发病后,天门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亦较高,还具有较好的抗扩展性能。1983年在本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以上,1984年在苏、鄂、皖、豫、浙、川等省种植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单产均达7.5吨/公顷左右,深受病区农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我省为中等偏重发生,部分地区为大流行,杂交稻对白叶枯病表现为感病或抗性不强,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生产上正在应用的或即将推广的杂交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两高一优”农业服务。作者于1993年4月至10月在湖北省植保总站做了这个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1 供试材料 1.1 供试品种 共有10个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分别是:马协242、鉴真2号、D优64、马协63、汕优63、汕优64、威  相似文献   

15.
1981~1990年,笔者以国际稻白叶枯病圃和褐稻虱圃的材料为主,先在历年各自抗性鉴定基础上,选出抗性材料进行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在784个品种中,具有双抗品种327个,可作水稻兼抗甚至多抗育种的抗性供体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保护》1980,6(3):14-15
白叶枯病是水稻上为害较重的一种细菌性病害。1972年起,我们在水稻白叶枯病重病区——绍兴县皇甫公社,搞综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试点和样板,同时还在其它病区  相似文献   

17.
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传播的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的发生量,过去我国主要根据田间带毒虫量来预测。作者通过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试验,建立了以品种感病系数和田间带毒虫量为自变量的分品种预测式,经江苏常熟市1991—1993年3年的试报,其预测值和田间各品种的实测值完全相符,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学博 《植物保护》1990,16(4):51-51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和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是我国水稻的两个重要病害,常同田发生,培育和筛选双抗品种,为兼治两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作者1975年从国外引进452个品种(系),经病圃和人工接种鉴定,初步筛选出75个抗叶瘟和穗颈瘟的品种,后经8年对稻瘟和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株选,至1984年选出抗两病的中迟熟品种12个(称“双抗品种”)。1985年从中选出7个参加全国水稻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水稻叶瘟菌侵染循环中主要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施氮量对稻瘟侵染过程主要环节影响的定量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稻瘟菌侵染、病斑扩展及产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侵染几率所受影响最大,其次为病斑扩展及产孢,潜育期基本上不受影响。试验还发现,稻瘟侵染、产孢和病斑扩展各组分对氮量均有最适要求,当施氮量超出它们的最适范围后,将不再有利于各组分的发展。以上结果均用数学模型进行了描述,揭示了侵染循环各组分与施氮量间关系及警戒氮量在稻瘟流行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稻对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报道了水稻对广东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抗性研究与抗源筛选评价结果。从1076份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9份抗病材料,占2.70%。其中IRBB7等5份具有广谱、高抗兼较好农艺性状。由日本和国际水稻所鉴定的14个抗性基因中Xa-3、xa-5、Xa-7、xa-13等抗Ⅴ型菌。抗Ⅴ型菌材料多数兼抗其它菌型,但亦有一些不抗Ⅳ型菌,表明菌型与品种间有强烈互作效应。水稻对Ⅴ型菌抗性与其类型有关,梗稻与籼稻、糯稻与粘稻、国外稻与国内稻比较,抗病率均以前者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