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对进一步完善生态修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效益评价的对象实际上是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涉及自然、生态等多方面具有信息不确知性和不完全性的因素.实质上是一个灰色系统.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矢量投影原理,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效益评价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该模型将评价样本及各级标准视为矢量.分别向同一矢量(理想样本)进行投影,根据投影值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生态环境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利用地处沂蒙山区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山东省平邑县项目区的2002-2005年监测数据,通过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与预期相一致.即研究区2005年牛态效益的投影值为0.661 9,2002年的投影值0.5931.研究表明: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动态评价是科学的、有效的,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辽宁省黑土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与治理相关资料,构建了用于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灰色关联度TOPSIS评价模型,定量地评价并揭示了治理效益的动态变化规律,然后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辽宁省黑土生态功能区在生态治理初期,水土保持关键性技术措施还未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表现不明显;随着各项功能措施的深入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相对于初期时效益指标提高了1.26倍,并有利于生态系统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该评价方法可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验证,为水土保持治理、综合管理以及政府制订有关的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详细分析矢量投影和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多目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效益的动态评价模型。利用辽宁省凤城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区2014—2016年监测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2014—2016年的投影值分别为0.584 2和0.653 8,评价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吻合;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所进行的动态评价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秦岭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功能区近十年水土流失与治理资料,选取了合理的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较适用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分析法和Topsis法相结合,对秦岭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秦岭生态功能区坝地面积、治理面积和水土保持林面积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该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整体呈增长趋势,各项措施已经开始发挥功效,生态效益逐步向良性发展,区域生态功能逐渐改善。该评价方法有利于秦岭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的综合管理与宏观调控,可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我国北方石质山区的3个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了AHM-关联分析模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筛选,然后对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并建立各指标的关联系数矩阵。结果表明:基于AHM-关联分析理论的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在综合考虑了各指标因素对生态效益影响的基础上,可对综合评价指标值进行定量分析;基于AHM-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其评价结果与实际生态效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并避免了传统的利用主观评价法进行定性分析的缺陷,可为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效益进行定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熵值法确定TOPSIS的指标权重,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灰色关联度的TOPSIS评价模型,并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功能区近10 a水土流失与治理资料实例验证了该法的有效性,定量评价揭示了该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动态变化情况,并采用灰色聚类法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秦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初期,各项措施尚未完善、发挥作用相对滞后,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各项功能措施的逐步深入,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大幅度提升,与初期相比,治理效益指标增长1.24倍,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发展,有利于秦岭生态功能的改善。该评价方法体系的提出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可为政府决策与综合管理、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土壤侵蚀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等理论,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适合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定西市安定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结构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993年、2000年和2010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投影值分别为0.116 1,0.190 3,0.218 4。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值在2010年达到最大,其相对应的措施结构为该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较优的措施比例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量化评价"丹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的总体生态效益,为中国水土保持工程决策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灰色关联度的TOPSIS评价模型,并采用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丹治"工程初期,水保措施尚未完善,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生态效益较低;随着各项功能措施的逐步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大幅度提升,与初期相比"十二五"末期的生态效益总体增长3.48倍。[结论]"丹治"工程项目区总体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发展,与项目区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基于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模型对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有较强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灰色系统理论已被应用于诊断、筛选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分析降雨在凸——凹坡面上的再分配规律,预测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保持效益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统计归纳专家意见等.未来灰色系统理论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将出现预测方法多样化、关联分析深入化、决策控制灰色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从经济学、生态学、评价学的角度分析了抚顺市台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模型,定量评价了该流域2005—2016年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基于AHP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模型充分考虑了各指标因素对综合效益的影响作用,模型表现出较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评价结果能够反映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的实际情况;可为水土流失治理、综合管理以及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孙昕  李德成  梁音 《土壤学报》2009,46(3):373-380
选择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治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塘背河、廖公坑、蕉溪河3个小流域为对象,选择了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30个评价指标,对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2)针对同一区域多个小流域一起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兴国县3个小流域通过积极的治理投入,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由于治理投入和治理时间的差异,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塘背河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最高;廖公坑小流域治理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低;蕉溪河小流域治理较差,经济效益最低。各流域应抓住自身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搞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灰色系统评价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该依据系统科学的思想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灰色系统特征,建立了评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和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据此对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5条流域的治理效益作了综合评价和分析,为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北方石质山区下洼、六家子、单家店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为案例,为保证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将各项指标权重利用组合赋权法求解,运用AHM—关联模型构造生态治理效益关联系数矩阵,评价分析了3个小流域治理项目的生态效益。研究表明:综合考虑多要素、多目标的AHM—关联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通过定量分析综合评价指标值避免传统的主观方法存在的不足;项目区生态治理实际情况与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可为北方石质山区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治理效益评价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措施与效益评价研究——以陕北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至今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水土保持效益类型、评价的原则、指标、方法以及不同措施效益最大化决定因素等未形成共识。基于水土保持效益具有多重性、连动性、交叉性和利弊互动性的特点,决定了效益评价程序首先是要确立治理目标,然后是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本文运用这一评价程序和自然环境特点,拟定了安塞县水土流失的治理目的,是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尽量多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以此思路设计和预测了安塞县进行全面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规模及生态、经济效益和投产比,最终可达到粮食自给,林草覆盖增加到30%~40%,人均增加3 000元/a的经济收入,预计能在3~5a内收回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15.
陈明哲 《水土保持研究》1998,5(3):106-108,142
通过对胡勒斯台东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水土保持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可见治理成果各项效益非常显著,由此评价出所采用各项治理措施确实适用于浅山丘陵农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可作为兴安盟同类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碳中和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产业革命.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我国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巩固其生态效益的根本.为保障水土流失治理功效的稳定输出,亟需创新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文章结合我国已有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情况对碳中和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及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生态效益补偿已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的热点和主要内容之一,作者在深入分析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补偿机制的核心,并确定了相应的补偿特征、标准等内容。然后,以松树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其主要实践过程,通过树立资源保护与节约意识可有效促进企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补偿典范。  相似文献   

18.
极端降雨情形下黄土区水土保持治理的减沙效益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端降雨情形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评估对黄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降雨事件尺度的定量评估方法,该问题长期存有争议。2017年陕西榆林"7·26"特大暴雨致灾严重,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事件尺度的减沙效益计算方法,并以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对象,计算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在"7·26"暴雨事件中的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域未治理时段,高强度降雨事件具有较好的降雨径流关系,并且事件平均含沙量相当稳定,藉此可估计"7·26"洪水发生在未治理时段的产流量和平均含沙量,从而计算出相应的产沙量,估算出流域治理的总减沙效益。进一步,利用坡面措施(包括梯田和植被)和淤地坝减沙机制的不同,可分割其各自的减沙贡献。计算结果表明,"7·26"暴雨中,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使得洪水平均含沙量减小83%,径流减小55.1%,流域治理的总减沙效益因此高达92.4%,与2007-2017年岔巴沟流域泥沙的减幅相当。总减沙效益中有55.1%来自坡面措施,37.3%来自淤地坝措施,2种措施均发挥重要作用。该方法不仅可以计算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总减沙效益,还能够分割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可广泛应用于黄土区极端降雨情形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效益评价,为小流域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后评估依据。[方法]综合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特性和影响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的关键因素,识别和选取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的13项关键指标,建立小流域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改进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评价指标数据和指标评价标准应用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开展工程效益后评价研究。[结果]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中水保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总体处于2级水平,流域治理的成效显著、可供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较大。[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地针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的新方法。在构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该方法运用到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20.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水保措施的效益评价,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管理、规划和执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水保措施的各类效益及其计算方法国标给出了详细的方法,然而因重复计算、可操作性低以及评价指标较多等因素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对水保效益进行更加科学、系统地分析,以朝阳县六家子小流域为例,在遵循避免重复、可量化分析和有针对性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生态效益和调水保土效益评价指标,并对其生态效益价值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评判。结果显示: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预计可实现年均减少侵蚀厚度2.0 mm,降低径流深度10.0 mm,可实现年均总生态效益达106.5万元。研究成果可为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