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了解农户自身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为保护和改善粤北山区生态环境、实现精准贫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贫困胁迫下的粤北山区农户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进行农户调查,并通过"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粤北山区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从农户行为视角出发,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定量评价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结果](1)由于薪柴依赖度降低、坡耕地比重下降等因素,2012—2016年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压力值逐渐降低;(2)虽然农户区水土流失状态值降低,但农户水土保持状态增加,总状态值稍有增加;(3)农户和政府对水土流失治理响应值逐渐增加;(4)综合PSR值,最终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值稍微降低,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结论]粤北山区农户对水土流失影响压力值降低,状态值增加,最终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值稍有降低,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2.
农户行为是农村水土流失产生的主体,也是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主体.通过参与式农户访谈法(PRA)对粤北岩溶山区典型农户进行调查,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其农户行为与水土流失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与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存在耦合关系;(2)土地利用不合理、坡耕地比重大与植被破坏等农户行为是水土流失的主因;(3)农户植树种草、梯田和耕作措施等行为利于水土流失的控制和治理,是粤北岩溶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韶关沙坪镇是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典型地区之一,以韶关沙坪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参与式调查评估法,从农户意识行为、农户耕作行为、农户种植模式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在农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猪(农)一沼一果模式、农林复合系统等适合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余江县3个乡镇的农户访谈式调查,对农户水土保持行为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兼业行为、传统生产习惯、农业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状况、水土流失现状与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农户水土保持行为有较大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主要受到非农收入比例、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从事农业人口数量、经营土地面积、水土流失减产损失、家庭人均收入以及距离城市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户,水土保持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人口多的农户,或者受家族传统影响较勤劳的农户,其水土保持投资也多。据此,提出了激励农户水土保持投资行为和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现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兼业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特征及决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上分析了兼业农户的时间分配与收入结构变化2个方面对水土保持行为的影响。运用在江西省兴国县、上饶县和余江县的样本村农户调查资料,通过建立农户兼业化发展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相互关系Logistic模型,对兼业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样本来看,农户对水土流失的感知情况、非农劳动时间比例、农户受教育水平对农户的水土保持行为影响显著,农户兼业化的发展将使得农户花费更少的时间用在水土保持上。但是由于研究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及水土流失情况的差异性,兼业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最后,就进一步推进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贵州喀斯特山区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却极其有限,迫于生计压力对坡地的盲目开发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归纳、分析和讨论,对坡地治理、梯田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分布不均,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广布,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水土流失区分布广、面积大,水土保持研究工作是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随着大面积水土流失治理完成后,水土保持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形成了一套水土保持和监测体系,但还存在公众"水土保持意识淡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有待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体制需要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亟待健全"等问题。建议:(1)加强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宣传力度;(2)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对土壤侵蚀的诱发机制和动力学过程的研究;(3)加强区域研究;(4)加大对水土流失过程的调控研究。  相似文献   

8.
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不同农地产权情况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的差别,探讨了农地产权中,各个要素对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的影响,构建了农地产权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相互关系的逻辑模型,并根据农户调查数据,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农地产权与农户水土保持决策逻辑模型的运行结果表明:在行政村内转包的权利、抵押权、有无土地租赁、农户对水土流失的感知、不同的地区对农户的水土保持决策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在维护浙江省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承彬  陈锡祥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3):171-174179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属南方红壤丘陵区,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通过对浙江省水土流失现状、发展趋势及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的危害等问题的系统分析,认为水土保持在维护生态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切入点。(1)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起到了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地表侵蚀,保护土地资源的作用;(2)各种水土保持工程能有效增枯减洪,减少河流泥沙,改善水质环境,有效发挥水利工程效益;(3)各种农业水土保持措施和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既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又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滇东北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军  陈川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99-101
滇东北山区是云南省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特困山区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严重的水土流失,构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日益加剧。数量众多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体,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和进行坡耕地治理是当务之急。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该把滇东北山区水土流失防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设,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积极进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强化法制意识、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5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岩溶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扶贫区域。农户行为是农村水土流失产生的主体,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生态恢复的主体。岩溶山区水土流失是在自然环境与农户行为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部分地区形成石漠化。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提出耕作、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并对农户水土流失治理行为的变化原因进行探析,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能力"、"风险"等概念在贫困研究领域的应用,脆弱性以前瞻性的视角成为目前贫困研究的热点。基于可持续生计的脆弱性研究可以有效识别贫困农户中的脆弱群体,指导农村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本文以风险—生计资本—适应能力为界面构建贫困农户的脆弱性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重点分析收入、受教育水平、户主年龄及生计资本等因素对农户生计和脆弱性的影响,为扶贫政策制定和相关扶贫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较高,而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偏少,生活水平较低;2)农户的自然灾害风险指标值和经济活动风险指标值相比其他风险指标值较高; 3)适应能力普遍较低,且很多应对风险的适应性举措并没有发挥出实际效果; 4)农户脆弱性与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负相关,中青年户主型农户的脆弱性最低,老年户主型农户脆弱性最高,资本搭配合理型农户遭受风险的影响小、适应能力强、脆弱程度低。总之,研究区一半的农户遭受着高风险的冲击,生计资本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低下,脆弱程度很高。因此,贫困地区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部贫困区,未来扶贫政策的制定应该加强对脆弱群体的识别,把脆弱群体作为前瞻性反贫和减贫的重点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探索快速城市化扰动下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对中国城市化健康协调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生计内涵,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生计多样性、家庭劳动力就业率与参保率4个指标构建生计可持续评价体系,以兰州市安宁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定量评价研究区失地农户当前生计维持能力及可持续能力,并就其差异性原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当前大部分失地农户家庭可以实现生计维持目标,但距离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2)生计多样性与家庭劳动力就业率在可持续生计评价中占有较大权重,其中生计多样性是样本区失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结果差异性的主要来源;(3)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增加对生计可持续性的改善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是今后提升该地区农户生计可持续程度的关键点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夏河县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户的生计资本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度与对比分析,并对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及其配置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计资本整体偏低。其中人力资本最高,且差异最小,但人力资本损失严重; 金融资本最低,且差异最大。(2)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比较而言,发展型农户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优于基本型和缺失型农户。(3)农户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以处于基本协调水平的农户为主体。比较而言,发展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最高,基本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较高,缺失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全部为零。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生态保护与贫困治理政策等是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及其配置的重要因素。可见,挖掘农户人力资本潜力,提高其金融资本,转变自然资本利用方式是降低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脆弱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献率测算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献率,以三峡库区为例,采用当量因子法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把脆弱性生计资本纳入农户生计资本考察范围,从人力、自然、物质、金融、社会、脆弱性6个方面构建三峡库区农户生计评价体系,测算农户生计资本总量。对二者关系进行多项式线性拟合,剖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农户生计资本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再对比分析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 093.65亿元,其中调节服务提供的经济价值最高,文化服务价值最低,且各区县中巴东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2)三峡库区农户生计资本总量为13.117,其中农户金融资本量最多,自然资本量最少,且江津区的农户生计资本总量最多;(3)三峡库区农户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系统提供的经济价值越高,农户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农户社会资本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不断引领农户关注和参与库区生态建设,实行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有助于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在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导致农户的生计资本分化,影响了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通过构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和心理资本的7维生计资本量化指标体系,以5省1 600份土地转出农户问卷为基础,运用多项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7大生计资本分化特征及其对农户生计策略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转出后,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在单项生计资本指标和生计资本总指数均存在不同的分化特征;(2)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纯农型生计策略;金融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农业兼业型生计策略;自然资本、心理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选择非农兼业型生计策略;人力资本、生态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非农型生计策略;(3)各影响因素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相对风险比不同。为此,政府应鼓励指导部分农户规模化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相关农户土地流转,加强非农就业农户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7.
生计资本和生计稳定性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视角,对贵州省关岭县峡谷村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及该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峡谷村各村民组社会资本值在生计资本中占比最大,中部及东北部地区生计资本值较高,西北部及东南部地区生计资本值较低。(2)峡谷村各村民组农户收入来源多样,东北部村民组生计多样性较为显著;各村民组务工收入与自然资源依赖性差异明显,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收入依赖性较高,中部及中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依赖性较高。(3)峡谷村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的耦合协调度为中级耦合,马家湾组和三家寨组位于峡谷村中部为高级耦合。分析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评价赣州地区30 a来水土流失治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水土流失状况构建了赣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土流失角度,采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17个评价指标,首次对赣州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整体生态安全等级处于Ⅲ级水平,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2)赣州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市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影响逐步降低,因此,水土保持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有效揭示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子的作用过程以及农户生计脆弱性的致脆机理,为石羊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石羊河流域样带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脆弱性函数评估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的空间格局,识别了流域易脆群体,继而揭示了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致脆机理。[结果](1)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0.644,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并表现出在县城周边区域低值积聚分布的特征;(2)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大小为:传统农业主导型(0.99)>新型农业型(0.80)>传统非农型(0.64)>非农主导型(0.60)>畜牧主导型(0.49),表现出随着非农化程度增加而脆弱性减小的特征;(3)耕地缩减面积、生态治理、邻里冲突、农业市场波动和农业支出压力是影响农户暴露度-敏感性的前5位障碍因子;耕地面积、社会关系网络、经济收入、牲畜资本量和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户适应能力的前5位障碍因子。[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共同构成生计脆弱性动态循环,决定着脆弱性的演化方...  相似文献   

20.
论三峡库区流域治理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背景较脆弱且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区,目前该区域面临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水土保持的双重压力.本文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流域治理的研究内容做了简单回顾,并通过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提出三峡库区流域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3类科学问题,即(1)开展以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水土流失机理研究;(2)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机理与模式研究;(3)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同时对流域治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刍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