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豆科植物种植初期对黄土高原地区弃土场的改良效果,本文采用野外模拟弃土场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弃土场上种植柠条、白三叶、红豆草、草木樨和紫花苜蓿5种豆科植物,研究1年后弃土场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各小区种植植物1年后,土壤水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土壤养分硝态氮质量分数增加,有机质、速效钾的质量分数除了草木樨有所增加以外,其他均减少,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均减少,土壤中的速效钾由于植物生长消耗而减少,但其质量分数丰富,足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表现为表聚作用,且硝态氮的质量分数均大于铵态氮;植被对土壤的改良程度依次为白三叶>柠条>红豆草>紫花苜蓿>草木樨.因此,种植豆科植物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的水分和氮素营养,为今后弃土场土壤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道路工程临时用地水土保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路工程尤其是铁路和高速公路,由于线路长、占地多、时间久、地表扰动强度大,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严峻,且主要问题来自于取土场、弃土场、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不到位。选取道路工程中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其临时用地的水土保持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了临时用地现场存在的专项问题和背后存在的综合性问题,总结出改善道路工程临时用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路域土壤特性分析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不同扰动方式对路域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及路域不同部位土壤的特性,以高速公路路基、路堑、弃渣场、路肩、取土场5个部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采集土壤样品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挖和填两种扰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不显著,含水量及容重表现为:挖方>填方>自然;路域不同部位土壤含水量、容重呈现出取土场>路堑>路基>路肩>弃渣场>自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呈现为:自然>路肩>路基>路堑>弃渣场>取土场;扰动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低于自然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高于自然土壤;扰动土壤的机质和全氮极显著相关,全氮与无机氮显著相关,与速效钾极显著相关、与速效磷负相关、容重和无机氮负相关;路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缺乏,土壤肥力低。  相似文献   

4.
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土壤质量演替规律与模型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土壤质量变化是衡量排土场复垦土壤生产力大小和土壤环境质量优劣的量度。该文通过典型小区调查的方法,总结了内蒙古伊敏矿区排土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体积质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碱解氮、pH值、电导率)的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指数和法构建了研究区土壤演替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的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土壤质量逐渐接近原地貌含量。运用指数和法得出的土壤演替模型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已得到改善,逐渐接近原地貌土壤质量。该研究可为草原生态脆弱矿区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济宁引黄复垦区不同年限土壤养分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济宁市梁山县选择引黄充填复垦典型复垦地块,并选择一块具有相同耕作方式的未塌陷地作为参照,通过分析复垦样地多年来的观测数据,构建不同土壤养分指标与年限间的回归方程,研究同一复垦方式不同复垦年限的土壤养分变化,并对耕层土壤养分恢复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至复垦5a时,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基本趋近于对照地块含量,有效磷含量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复垦5 a后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6.34、6.21、5.93 mg·kg~(-1),仅达到对照地块的60%;(2)预测引黄充填复垦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在5~6 a后可恢复至对照耕地水平,复垦地块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如要恢复至对照耕地水平需要15 a。引黄充填复垦地块耕层土壤的供磷能力明显较弱,可通过改善农艺措施和后期合理增施磷肥或有机肥料来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土壤酶对不同海拔、坡向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内分海拔和坡向采集土样,测定分析了尿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4种主要土壤酶活性和主要养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阳坡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减小的趋势,阴坡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波动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海拔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减小趋势;蛋白酶活性高海拔 > 低海拔,海拔对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脲酶、蔗糖酶活性随海拔呈现波动。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含量阳坡 > 阴坡;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阴坡 > 阳坡,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阳坡 > 阴坡。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表层 > 中下层。土壤酶活性与各肥力因子间相关关系显著,各土壤酶活性间相关性显著。有机质、全氮、全磷是影响蛋白酶活性的主导因子,速效磷和水解氮为次要因子;全磷、速效磷、水解氮为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有机质、全磷、速效钾为次要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作为保护区土壤肥力指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可表征人工草地苜蓿地的速效磷、速效钾,撂荒地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正向转化状况,及沙棘林土壤速效磷负向转化进程,但不能用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征精细耕作的土壤肥力状况。多酚氧化酶活性可表征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正向转化进程及菜园土和果园土有机质、全氮负向转化进程,不能表征自然土壤腐殖质转化状况。转化酶活性可表征农田、菜园土、果园、苜蓿地和撂荒地的碱解氮正向转化进程以及沙棘林碱解氮的负向转化进程,可全面表征撂荒地的速效磷负向转化进程及其它养分的正向转化进程。脲酶活性可表征果园地、菜园土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肥力水平。磷酸酶活性可表征果园土、农田和撂荒地的速效磷正向转化状况,不能表征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磷素转化状况。  相似文献   

8.
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对茅台水源功能区马尾松林、柏木林和马尾松+柏木混交林3种针叶林土壤养分制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针叶林土壤平均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柏木林>马尾松+柏木混交林>马尾松林,有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马尾松+柏木混交林>马尾松林>柏木林,而全氮质量分数则表现为马尾松+柏木混交林>柏木林>马尾松林.统计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和柏木林及马尾松+柏木混交林的有机质、碱解氮质量分数及pH值差异显著(P<0.05),柏木林与马尾松+柏木混交林的全氮质量分数和pH值差异也显著(P<0.05),而3种针叶林的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全氮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pH值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而速效钾质量分数则与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性相关.另外,参照土壤养分等级评价标准发现:3种针叶林的有效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较高,均在丰富以上;速效钾质量分数则较低,均在中等以下;其他养分则在很丰富和缺乏之间.  相似文献   

9.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研究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复垦13 a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区南排土场1420平台正常复垦土壤与自燃退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选取原地貌土壤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 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的物理性状影响很大。土壤体积质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率发生突变。南排1420煤矸石自燃复垦土壤的体积质量显著比正常平台和原地貌土壤的要小,总孔隙度要大,而且主要是非毛管孔隙度,表层土壤和20~40 cm的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高达42.08%和39.49%,远高于正常平台和原地貌土壤,而毛管孔隙度仅有16.41%和15.60%,远低于正常平台和原地貌土壤,田间持水率仅为14.92%和13.11%,为正常平台复垦土壤的47.76%和39.95%。煤矸石自燃可以降低复垦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值,而提高复垦土壤表层速效钾的质量分数。煤矸石自燃可增加复垦土壤0~20 cm中Pb、Cr、Hg的质量分数,特别是Cr和Hg的质量分数略高出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煤矸石自燃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甚大,煤矸石自燃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极少,仅为正常平台复垦土壤的0.82%,其中细菌为正常平台复垦土壤的0.80%,放线菌为1.64%,真菌为1.24%。煤矸石自燃可大大降低复垦土壤的过氧化氢酶和蔗糖水解酶活性,特别是蔗糖水解酶活性,而表层复垦土壤的脲酶活性略有提高。总之,煤矸石自燃造成复垦土壤极度退化,大大降低了复垦土壤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十万大山北坡土壤条件与马尾松高生长间的关系属非线性关系。母岩(母质)、海拔、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与马尾松高生长间正相关显著;土壤紧实度与马尾松高生长间负相关显著;而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马尾松高生长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各土壤条件对马尾松高生长相关程度的大小顺序为:母岩(母质)>海拔>土壤质地>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碱解氮。以母岩(母质)、海拔、紧实度、有机质、质地与马尾松平均高所建立的相应一元非线性回归方程,X~2检验无显著差异,对该地区马尾松高生长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宁南山区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N、速效磷、速效钾等密切相关,同时与土壤几种酶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依赖于有机质,当有机质含量增加时,酶积极参与其转化分解过程,活性提高。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N、P、K含量关系最大,土壤速效钾与蔗糖酶活性关系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因子对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顺序为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阳离子交换量>全N>速效磷>物理性黏粒>土壤pH。有机质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速效钾是影响蔗糖酶活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胜利矿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义博  雷少刚  刘英 《土壤》2020,52(2):356-364
研究矿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胜利矿区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并探讨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8.073、21.588g/kg、82.914mg/kg、8.210 mg/kg、257.341 mg/kg。除pH属于弱变异外,其他养分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各项养分指标均具有一定的趋势效应。pH的最适模型是球面模型,有机质、速效钾的最适模型是线性有基台模型,速效氮、速效磷的最佳拟合模型是指数模型。pH、有机质、速效氮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速效磷、速效钾呈弱空间自相关。pH值由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有机质、速效氮高值区集中在西部高程较大的位置,低值区分布在受人类扰动较强的中东部;速效磷、速效钾没有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坡度、坡向、高程、地形湿度指数是造成土壤养分格局差异的主要地形因子;从土地利用方式看,采矿扰动是养分含量较低的重要原因,矿业用地养分含量显著低于耕地和草地。  相似文献   

13.
贵州毕节地区烟地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远平 《土壤通报》2003,34(6):594-596
对贵州毕节地区不同肥力烟地土壤采样分析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不同肥力烟地土壤中脲酶、转化酶活性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转化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速效磷、水解氮等关系密切,脲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水解氮等关系密切。两种酶活性与烤烟产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黑岱沟矿区排土场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黑岱沟矿区排土场不同土地复垦方式下的土壤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土壤容重和pH值外,不同复垦方式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团聚体、脲酶和蔗糖酶含量在整体上较未复垦地土壤有所提高;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硝态氮、脲酶、蔗糖酶等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综合指数来表征土壤质量的好坏;以林地为主的混合复垦方式土壤恢复指数较高,表明林地混合复垦方式对黑岱沟矿区排土场土壤修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总被引:140,自引:22,他引:140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褐潮土肥料定位试验田第12年的土壤酶以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NPK与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强土壤转化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玉米秸秆有利于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而有机肥则主要提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采用轮作方式比连作能更好地培肥土壤。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与碱解氮、速效钾,脲酶与速效钾,转化酶与碱解氮均呈显著相关。长期施肥不能增强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待复垦村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以山西省西郜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复垦村庄土壤养分状况,有助于探究长期作为村庄的土壤养分特点,为土地复垦过程中改善土壤质量与土壤培肥提供依据。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西郜村煤炭基地复垦村庄为研究区,运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养分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绘制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这4种养分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78%~29.45%,变异程度较小,有机质、速效钾的半方差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全氮、有效磷的半方差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变程分别为59.70,54.47,55.89,66.87 m,块金系数分别为74.2%,74.9%,69.1%,76.5%,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区内4种养分分布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均在村庄中部含量较高,逐次向周围递减,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是在地形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其他随机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掌握村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能够为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后耕地质量提升、农田土壤养分精准管理和施肥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重庆市矿山废弃地的理化性质,以重庆市大渡口区矿山废弃地为例,通过测定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质地、pH值、EC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等理化指标,对大渡口区矿山废弃地的土壤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为8.2~9.2,碱性过高;土壤EC值为0.179~0.674 mS·cm~(-1),土壤无盐害风险;土壤缺乏有机质、氮、磷元素;土壤质地以黏壤土、砂质黏壤土为主;密度为1.00~1.69 mg·m~(-3),较为紧实;非毛管孔隙度较低,透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舟山市人工修复的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人工土壤营养元素和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简单相关分析中,脲酶活性与全氮、全磷及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全磷含量呈正相关;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全磷、有效磷和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回归分析中,土壤酶活性与营养元素建立的方程显著性均为强或极强,全氮、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酶活性的正向影响较大。3典型相关分析中,蔗糖酶活性与全氮含量关系最密切,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氮和全磷含量关系最密切。3种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土壤中全氮、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9.
依托7年定位试验,研究翻压紫云英对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动态的影响。试验设对照(不施化肥、不翻压紫云英)、化肥、紫云英+化肥3个处理。在紫云英翻压后2、4、8、16、32 d及早稻拔节期、孕穗期、收获期取样。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对土壤性质和酶活性动态影响显著,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动态变化与紫云英养分释放规律基本一致,而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又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等养分的动态基本一致。与化肥处理相比,紫云英+化肥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在基础土壤有机质、碱解氮较高条件下,紫云英+化肥对蔗糖酶、碱解氮、脲酶等影响不显著,但在基础土壤有效磷、速效钾较低条件下,紫云英+化肥显著提升了有效磷、酸性磷酸酶活性及速效钾含量。因此,紫云英培肥土壤明显受土壤基础养分限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红壤坡耕地上营建不同抗旱措施,以顺坡耕作为对照,研究梯田、柱孔和坑穴3种抗旱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坑穴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改良效果优于柱孔和梯田,而柱孔对土壤全钾的改良效果最好,与顺坡耕作相比,梯田没有提高土壤的全磷质量分数;坑穴改良碱解氮和速效磷的能力高于柱孔,而速效钾则相反,坡耕地改为梯田形式后,提高了有效磷质量分数,碱解氮和有效钾的质量分数却在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