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山东济南市5个奶牛场的165份临床型和147份隐性乳房炎奶样进行了分离鉴定.临床型未用利福平复合新药奶样48份,细菌检出率为83.33%;用该药2 d内采集的奶样117份,细菌检出率60.68%.隐性乳房炎奶样细菌检出率68.03%.用利福平复合新药对未用该药奶样分离菌35株和用该药后有代表性的分离菌40株,共75株临床型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4%为高度敏感(63/75),16%为中度敏感(12/75).鉴定的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芽孢杆菌等.根据用药后患病奶牛的临床表现和奶样细菌分离情况,表明该药对奶牛乳房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对贵州省某奶牛场采集的80份奶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结果有74份奶样长出细菌,细菌检出率为92.50%;共分离到143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所占比例为87.41%(125/143).  相似文献   

3.
从宁夏9个县(区)的16个规模化牛场采集327份患乳腺炎奶牛乳样,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检出含细菌乳样226份,乳样细菌检出率69.11%(226/327);鉴定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5大类9种260株,确认宁夏部分地区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酵母菌。乳腺炎的发生以单一病原感染为主,占84.96%(192/226);混合感染较少,占15.04%(34/226)。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河北省某奶牛场采集的70份奶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0种91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占91.21%(83/91);主要致病菌对头孢氨苄、新霉素、红霉素、盐酸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等6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5.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河北省某奶牛场采集的70份隐性乳房炎奶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0种91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占91.21%(83/91);主要致病菌对头孢氨苄、新霉素、红霉素、盐酸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等6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山东济南市 5个奶牛场的 1 65份临床型和 1 4 7份隐性型乳房炎奶样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临床型未用利福平复合新药奶样 48份 ,细菌检出率为 83 33 % ;用该药 2d内采集的奶样 1 1 7份 ,细菌检出率 60 68%。隐性乳房炎奶样细菌检出率 72 2 9%。用新研制的利福平复合新药对未用该药奶样分离菌 35株和用该药后有代表性的分离菌 40株 ,共 75株临床型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84%为高度敏感 (63/ 75) ,1 6 %为中度敏感 (1 2 / 75)。鉴定的细菌有葡萄球菌 ,链球菌 ,大肠杆菌 ,棒状杆菌 ,芽孢杆菌等。根据用药后患病奶牛的临床表现和奶样细菌分离情况 ,表明该药对奶牛乳房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潍坊市当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情况,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采集潍坊市6个奶牛场临床型和隐性型乳房炎奶样各100份,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细菌检出率为91.50%(183/200),细菌混合感染奶样占检出细菌奶样的84.70%(155/183);共分离到265株细菌,其中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占38.1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4.34%,大肠杆菌占16.98%,这些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将这些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敏感率高的药物依次是头孢喹肟(80.59%)、恩诺沙星(68.35%)、头孢噻呋(68.35%)和氟苯尼考(67.51%),耐药率高的药物依次是青霉素(37.97%)、链霉素(26.16%)和四环素(10.55%)。  相似文献   

8.
牦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及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阿坝州红原县牦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无菌采取68份无临床乳房炎牦牛奶样,采用体细胞计数、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与PCR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种属,并统计分析体细胞数与细菌分离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牦牛奶样体细胞数从4 000个/mL~240 000个/mL不等;各种细菌阳性奶样数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溶血性葡萄球菌30份,非溶血性葡萄球17份,大肠埃希菌2份,乳酸乳球菌18份和藤黄微球菌2份;未分离到无乳、停乳、乳房链球菌。结果表明,分离到溶血性葡萄球菌的牦牛奶样体细胞平均数显著高于未分离到溶血性葡萄球菌的牦牛奶样体细胞的平均数(P0.05),当牦牛奶中体细胞数大于90 000个/mL时,溶血性葡萄球菌的阳性率大于80%(10/12)。研究结果提示溶血性葡萄球菌是引起牦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为牦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覃杰  龙杰  张伟  张浩钿 《中国奶牛》2014,(21):24-26
本试验从新疆铁门关地区采集166份乳房炎患牛的奶样,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奶样中共分离出12种267株细菌,其中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6株,检出率33.6%;大肠杆菌68株,检出率25.5%;停乳链球菌33株,检出率12.4%;无乳链球菌25株,检出率9.4%。临床型乳房炎大部分为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的感染率为61.4%),隐性乳房炎大部分为单独感染(单独感染的感染率为88.5%)。选择16种抗生素采用K-B纸片法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4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克林霉素、氟苯尼考敏感。该试验为本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调查宁夏地区大型牧场奶牛挤奶时不同挤奶方式(先弃奶与先药浴)对前三把奶及鲜奶卫生质量的影响,研究前三把奶中优势病原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以期为牧场选择挤奶方式和奶牛乳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按照2010版新国标中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对在宁夏地区6个标准化奶牛场采集的180份奶样进行细菌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数和沙门氏菌检验,对优势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挤奶方式下前三把奶的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差异显著(P0.05),但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的细菌菌落总数:2×10~6CFU/m L,大肠菌群数:1×10~3MPN/m L。沙门氏菌检验均为阴性。挤奶前对乳头不药浴的前三把奶和鲜奶共120份奶样中有94份奶样检出171株优势病原菌,检出率为78.3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8株,检出率为39.77%;链球菌39株,检出率为22.81%;大肠杆菌64株,检出率为37.4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三种优势病原菌都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强力霉素高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未出现耐药性,大肠杆菌对林可霉素出现耐药。试验证明:不同挤奶方式对奶牛前三把奶细菌菌落总数的影响不明显,前三把奶中第一把奶细菌菌落总数最高,第二、三把奶依次减少;从前三把奶中分离到的优势病原菌与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相吻合,且在药敏试验中病原菌对本地区临床治疗奶牛乳腺炎的常用药物敏感性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