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麦品种早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多研究表明:(1)温度和光周期是制约小麦抽穗和成熟的重要环境因子,它们通过Vrn基因和Ppd基因起作用,影响着穗分化的进程;(2)春化是冬性小麦品种抽穗结实的必经阶段,低温和短日照都可使春化完成,小麦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和生殖器官内激素的种类和水平有差异,茎尖玉米霉稀酮含量达到高峰标志着春化完成;(3)小麦早熟性遗传为部分显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抽穗期的主基因;(4)小麦早熟性决定于各个生育阶段的长短,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来小麦早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的早熟品种中,存在着不同的发育类型,不同发育类型的早熟品种,早熟性的主要生育阶段不同。早熟性是个复杂的遗传特性,除受控制春化与光照阶段发育快慢、时间长短的基因制约外,还受拔节到抽穗开花、抽穗开花到成熟这两大生育阶段的早熟基因的控制。早熟性不一定是春性,春性不一定都早熟,拔节早抽穗开花不一定早,抽穗开花早成熟不一定早。早熟性状的表现,是遗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不同环境中早熟不一定一致。半冬性早熟模式,是克服贵州小麦早熟不高产的最有效模式。探明了当前实现这一模式的最佳组合类型,育成了这一模式的新品种(系)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3.
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春化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春化发育特性.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17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春化预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基因型的苗穗期、出苗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喜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且不同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基因型分成春化特性不同的三个类型,春性基因型不经低温春化即可完成幼穗分化、正常抽穗.而冬性基因型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低温(0~2℃)处理20d和30d能分别满足半冬性基因型和冬性基因型幼穗分化对低温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来小麦早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冬小麦的早熟品种中,存在着不同的发育类型,不同发育类型的早熟品种,早熟性的主要生育阶段不同。早熟性是复杂的遗传特性,除受控制春化与光照阶段发育快慢、时间长短的基因制约外,还受拔节到抽穗开花、抽穗开花到成熟这两大生育阶段的早熟的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大麦染色体对小麦-大麦附加系抽穗特性的影响KojiMurai等著华千勇译谷类作物的抽穗期是一个由春化要求、光周期敏感性和早熟性共同决定的复合性状。为了研究附加的大麦染色体对小麦抽穗特性的影响,对两套小麦-大麦染色体附加系进行了检测。这两套附加系是“B...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显隐性组成及对产量的影响,以2011-2012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黄淮南片的4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用STS标记对Vrn-A1、Vrn-B1、Vrn-D1、Vrn-B3四个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进行检测,并结合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探讨春化基因显隐性组成与品种的冬春性、抽穗期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2个小麦品种均含有光周期非敏感型等位变异Ppd-D1a.各显性春化基因中,Vrn-D1的出现频率和含有其的品种(系)数最高(38.1%和16);Vrn-A1与每穗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Vrn-B1与抽穗期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穗小穗数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Vrn-D1与抽穗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春化基因组合中,vrn-A1+ vrn-B1+ vrn-D1与抽穗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每穗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Vrn-A1+vrn-B1+vrn-D1与每穗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vrn-A1+ vrn-B1+ Vrn-D1与抽穗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小麦可以正常成熟的前提下,对产量等性状有正向作用的最佳春化基因型组合为Vrn-A1+vrn-B1+ vrn-D1.  相似文献   

7.
前一报曾报道,将小麦品种(或品系)的全生育期分为播种—拔节(第1期)、拔节—抽穗(第2期)、抽穗—开花(第3期)及开花—成熟(第4期)4个生育期后,尽管把它们所具有的每个期间均短的遗传特性重组起来,也只比关东以西普及的小麦农林61号早熟1周.这表明要选育像大麦一样早熟10天—2周的小麦品种,仅仅运用日本小麦品种所具有的遗传特性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本研究为了明确小麦的改良要点,根据小麦和大麦早热性的差异(按前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8.
把未经春化处理的小麦种子播入田间后,如果完成了田间春化反应,就能顺利地进行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找出田间春化完成的外部形态标志,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已有研究发现在幼穗分化的二棱末期或护颖原基分化期是冬性小麦品种完成春化反应的解剖特征。但找到一个外部形态出现的时期作为标志,则既简便易行,又不失重要意义。本文以强冬性品种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英、美、澳、中小麦品种光温发育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几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温光反应单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穗期与穗分化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小麦品种对温光的反应,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多数冬小麦30 d春化与苗穗期的明显缩短和穗分化通过二棱期相对应。3个春性品种表现为对长日照敏感、对春化不敏感;在冬性品种中,英国小麦有春化不满足时短日照促进发育的特性,类似中国肥麦品种。美国和中国的3个品种则在高温下对长日照不敏感。春化处理对冬小麦都有促进作用,英美品种的敏感性更强,美国品种要求春化累积量更高。因此,原产地形成的小麦温光发育特性是异地种植生育期较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将6个熟期不同的杂交早稻组合分为早熟组与迟熟组对其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组与迟熟组在抽穗灌浆历期、幼穗分化历期及速率、相对出叶速率方面差异不显著,其全生育期的显著差异主要是营养生长期长短不同造成的;早熟组因为幼穗分化起始时间早、营养生长期短而表现早熟;早熟组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迟熟组无显著差异,但经济产量与单株生物产量均极显著低于迟熟组,其主要原因分别是千粒重较低和植株较矮。指出提高营养生长期出叶速率是协调早熟与高产矛盾的关键,通过筛选营养生长期短、出叶速率快、主茎叶片数较多、千粒重较高、株高适宜的亲本进行配组有可能实现早熟高产杂交早稻选育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春化基因 Vrn-1对二系杂交小麦亲本抽穗期的作用,利用春化基因 Vrn-1的 7 个KASP 功能标记,对130份二系杂交小麦亲本(34份不育系,96份恢复系)进行检测,分析 Vrn-1等位基因的组成和分布;并以播种至抽穗的日历日和生长度日为指标,研究春化基因 Vrn-1与二系杂交小麦亲本抽穗期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以冬性为主,包含39种春化基因型。其中,1号、3号、4号、5号、7号、9号、10号、13号、18号基因型在不育系和恢复系中都存在,分别占不育系和恢复系的76.48%和46.87%。本研究不育系和恢复系在年度间和基因型间播种至抽穗的生长度日比日历日更稳定。2018-2019和 2019-2020两个年度制种亲本组合“3号×4号”的生长度日差值在河南邓州分别为-118.9和-122.0 ℃·d;亲本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具有3号和4号基因型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可作为抽穗期稳定的制种亲本组合材料。  相似文献   

12.
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是影响小麦抽穗、成花转变的重要因素,与小麦的适应性密切相关。温光发育特性是决定小麦适应性的重要生态因素,其影响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引种以及栽培措施的选择。小麦温光发育受4个春化主效基因 Vrn-1、 Vrn-2、 Vrn-3和 Vrn-4及3个光周期基因 Ppd-D1、 Ppd-B1和 Ppd-A1的调控。丰富的春化、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可提高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和广泛适应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麦温光发育与分子基础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小麦春化发育特性、光周期发育与温光互作效应、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分子机理以及等位变异类型与地理分布,并分析了小麦冬春性与温光互作分子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小麦温光发育的分子研究、品种遗传改良和引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为了充分用地,渴望育出与水稻大豆等夏季作物季节矛盾小的早熟小麦品种.通过重新评价日本品种所具有的早熟遗传特性,把全国的小麦品种与品系的全生育期划分成播种至拔节、拔节至抽穗、抽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四个时期,把生育时期短的各品种或品系集合起来,从育种上研究其能否达到早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新疆冬春麦区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对185份品种(系)的重要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新疆小麦品种中,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位点显性等位变异分布频率不同。含有春化显性等位变异Vrn-A1的品种47个,占供试品种(系)的25.4%;Vrn-B1为43个,占23.3%;Vrn-D1为38个,占20.5%;Vrn-B3位点不存在显性等位变异。春化显性等位变异Vrn-A1、Vrn-B1和Vrn-D1在冬、春性小麦内的分布比例也不同。在春性小麦品种(系)中,显性等位变异Vrn-A1出现的频率较高(55.3%);其次为Vrn-B1,占50.6%;Vrn-D1占44.7%。在冬性小麦中,仅有显性等位变异Vrn-B1出现,占2.0%。在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80.0%的品种(系)携带光不敏感显性等位变异Ppd-D1a;其中在春性和冬性小麦品种(系)中,Ppd-D1a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3.5%和77.0%。新疆小麦品种(系)中,存在11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组合。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30个小麦大面积栽培品种为材料,采用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离析试验、田间幼穗分化进程观察的方法,对河南省小麦品种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进行了分类和演化分析,并利用STS标记对供试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河南省70年来的小麦大面积品种演化中,存在着多种春化与光周期反应类型,但春化特性的演化表现为冬性程度由强减弱再增强的变化趋势;光周期特性敏感程度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经分子标记检测,河南省70年来大面积推广品种的春化基因主要为 vrn-A1、 vrn-B1、 vrn-D1、 Vrn-D1b和 vrn-B3,光周期基因主要为 Ppd-A1a、 Ppd-D1a,但这些基因对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作用效果总体上尚不能准确反映品种的冬春性和光周期特性的实际情况,在育种工作中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选择与鉴定仍应以表型鉴定为主。  相似文献   

16.
英,美,澳,中小麦品种光温发育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钧  曹卫星 《麦类作物》2000,20(1):34-38
本文对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几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温光反应单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穗期分化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小麦品种对温光的反应,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数冬小麦30d春化与苗穗期遥明显缩短和穗分化通过二棱期相对应。3个春性品种表现为对长日照敏感、对春化不敏感;在冬性品种中,英国小麦有春化不满足时短日照促进发育的特性,灯似中国肥麦品种。美国和中国的3个品种则在高温下对长日照不敏感。春化处  相似文献   

17.
对日本小麦品种,品系进行重新评价,发现它们具有早熟性。评价是把小麦生育期划分为播种—拨节、拨节—抽穗、抽穗—开花、开花—成熟四个阶段,把每个生育期短的品种、品系搜集进行育种、探讨早熟的可能性。对农林省推广品种及其系谱共296个品种、品系进行二年的田间调查,拔节、抽穗、开花、成熟期的结果为:同一抽穗期和同一成熟期的品种之间,拔节期和开花期有早有晚;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四个生育期品种间有差异。拔节期或抽穗期和其后各生育期之间有高度的负相关关系。但是,选择无负相关关系、各生育期短的育种材料,假定即使配成的这些组合,重组成生育期短的遗传特性,也只能育成比农林61号早熟一周的品种,作者进一步考察了更早熟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绪言早春遭遇低温,使正在发育的幼穗冻死,是大麦早熟品种栽培上最大的问题之一.关东地区的气候条件尤易发生冻害,因此迫切要求育成能够免受冻害的早熟品种.一般抽穗早的品种,其节间伸长和幼穗发育几乎都早,严重存在幼穗冻死的危险,所以在选育能够避免冻死的早熟品种中有不少困难.对此,稻村等(1958)指出,幼穗冻死在  相似文献   

19.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其适应性决定品种的种植范围和产量。抽穗期是影响大麦品种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适时抽穗开花是大麦高产广适的前提。春化通路中Hv VRN1、Hv VRN2和Hv VRN3是决定大麦生长习性的主要基因,光周期通路中Hv PPD-H1和Hv PPD-H2是控制大麦抽穗期的重要基因。为探究春化和光周期调控抽穗期的机制,以冬青18号(D18)和城武芒大麦(K18)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的春化时间,观察春化对抽穗期的影响;同时,在长日照(LD)和短日照(SD)条件下,分别取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春化时间处理下,D18的抽穗开花时间晚于K18;LD条件下,D18拔节期中Hv VRN1的表达低于K18,所以D18的抽穗开花时间晚于K18;SD条件下,虽然D18抽穗期中Hv VRN1的表达低于K18,但D18抽穗期中Hv PPD-H2的表达高于K18,导致D18抽穗期中Hv VRN3的表达高于K18,所以SD条件下,D18的抽穗开花时间早于K18。  相似文献   

20.
小麦花的发育与抽穗很大程度上受植株春化反应和光周期反应的控制.第三个因素,即基本发育速度似乎也对小麦发育起着重要作用(Flood,1983).因此,最佳开花期及其以后对产量潜力的效应强烈地受春化作用、光周期及基本发育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