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罗怀良  许可  李霞  陈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29-7031
在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农村经济与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大英县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县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外出务工多选择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以初级劳务型工作为主,文化程度和转移地点对务工年收入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不规范及转移秩序混乱影响了当地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带来较多社会问题。针对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展乡镇企业、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消化和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管理,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和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降的原因,深入剖析了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适合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最后结合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沈忠明  张成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90-6992,7017
在介绍綦江县域概况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綦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綦江县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解决綦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吉木乃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吉木乃县劳动力转移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偏远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以寻找适应偏远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大、素质之低是古今中外所未曾有过的。由此观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剩余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基础入手,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探索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发展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经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由于受工农、城乡巨大的利益差距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现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制度障碍、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造成。一、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8.
阐述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分析制约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 角度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转移的背景,再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转移的形式和途径。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转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周火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3006-3008
以欠发达地区湖南省邵阳市为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从政策上提供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产品差别化条件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问题,基于国际贸易理论,运用局部均衡方法分析东道国、伙伴国和外部世界不同的产品价格关系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东道国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外部世界产品价格高于伙伴国产品价格时,贸易转移效应改善东道国福利;当外部世界产品价格低于伙伴国产品价格时,贸易转移效应损害东道国福利。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我国新型农民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而当前,中国的农民教育素质不高、科技素质落后、经营理念陈旧,且农村现有的农民精华流失现象普遍,这与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数量和素质要求相差都较大,需要从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注重对农民的培训、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等角度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有1.5亿~2亿剩余劳动力,并且每年以500万的速度递增,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形成这样的论断:20世纪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则是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是我国农村发展最迫切的现实需要。但2003年以来,在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进程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民工荒”,并且愈演愈烈,这有悖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动因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剖析。  相似文献   

14.
模糊数学模型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水西沟乡、板房沟乡、四十户乡、青格达湖乡、安宁渠镇、永丰乡、六十户乡7个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离子(镉、汞、砷、铜、铅、铬)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单因素决定和加权平均两种模糊数学模型对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土壤环境中的6种重金属离子均在标准之内,土壤环境质量为一级,属于安全、清洁级水平,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由王拱璧领导的西华县“青年村”乡村自治,内容包括兴办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改良社会风气等。他是近代河南最早进行的乡村自治实验。青年村自治工作不仅成效显著,而且在乡村自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国情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中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加强民族自豪感、基本国策、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热爱家乡和科学发展观等国情知识的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育的历史并不是过去故事的简单重述,而是意味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于是,对乡村教育事件的梳理与对乡村教育实态的评说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乡村教育二十年。从整体上可以做这样的概括,“教育的春天”并不意味着乡村教育全面勃兴的开始;义务教育法与“希望工程”仍是一项未竞的事业;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着良好的愿望,却未获得理想的实效;民办教师终结后留给人不尽的反思;乡村素质教育似乎只是一场空想等。当“三农”问题开始凸显的时候,乡村教育也就被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18.
鲁成树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83-7985
在安徽省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尝试研究和探索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不同区域的土地整治模式,不仅可以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参考,也可以为更好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服务。该研究分析了美好乡村建设与土地整治的辩证关系,指出土地整治与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好乡村建设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基于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分区,分为皖北、皖中、沿江、皖西、沿江、皖西、皖南5个片区探讨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完善中国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决策"的政府管理模式,建立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模式,同时需要理顺环境监测的机制和体制,设立专门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加强农村环境监测站建设,完善各类环境监测网络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完善农村消费市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农村消费市场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