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以阴山北麓生态经济型农业示范村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村的可持续发展度.[方法]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由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三个层次11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多指标综合计算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结果]计算出1995年到2005年三个子系统和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度值.[结论]进行生态经济农业试验示范以来,该村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度有大幅度提高,三个子系统中生态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度提高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发挥乡村的生态环境保健效益,特对乡村生态保健空间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以确保乡村康养旅游的有序发展。在梳理乡村生态保健空间评价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由35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划定评价标准与等级。以杭州“龙门秘境”村落景区为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乡村生态保健空间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美景度、环境清洁度、舒适度、自然度、活动开展适宜度5个方面,其中,环境与气候条件是乡村生态保健空间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案例地的综合评价分数为4.162,属于优等级,说明其生态保健空间建设适宜性很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针对区域开发的特点与环境影响评价,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由经济、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其具有操作性强、简便和定量化的特点,并以池州经济开发区为例运用该评价模式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池州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处于中等状态,为区域开发规划的制订与调整以及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生计状况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将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引入到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中,并据此构建可持续生计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利用该模型选取多项能够反映现实生态位与最佳生态位之间耦合度的单项指标,构成经济生态位、社会生态位、环境生态位三大类独立的评价指标,用以评价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周边2个社区为例,通过计算生态位适宜度,判断居民生计状况和生计的可持续性,并综合当地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条件,验证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在评价居民生计状况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定量评价滨海湿地的生态质量,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社会文化功能、湿地经济评估功能为综合评价层,以20个生态评价因子为指标层,构建河北省滨海湿地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专家评议的方法,计算出各生态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指标加权计算,最终通过湿地可持续利用度来表达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计算结果表明:河北省滨海湿地中唐海湿地和七里海湿地处于中可持续度阶段,数值都在4.0~5.0;南大港湿地和海兴湿地为弱可持续度阶段,数值低于4.0;没有一块湿地处于强可持续度。通过滨海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定量评价,提出了湿地维持、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对掌握沿海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状况,维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下游水体生态安全。农业环境质量生态评价即根据农业生态环境特点,遵从一定原则,建立符合地区特征的指标体系,选用或构建合适的评价模型,综合运用各评价方法对农业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分级,得出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水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引黄灌区农业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方法,对黄河下游农业生态脆弱度进行了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对农业脆弱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善黄河下游农业生态环境的合理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黄河沿岸带3地市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为研究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从生态弹性度、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等方面,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对兰州、白银、临夏的生态旅游现状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灰色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琦  任志远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3):86-88,101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学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方法对全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的宝鸡、咸阳以及陕南地区的安康、汉中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关中地区的西安和渭南生态环境质量中等,而关中地区的铜川以及陕北地区的延安、榆林生态环境质量较差,陕西省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的趋势为中南部优于北部,并据此提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贵州作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地形破碎度高,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土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落后与不合理,更促使生态安全形势愈加严峻。结合贵州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与社会经济条件,对贵州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求客观反应该省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而对其未来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的参考与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指标选取方法,构建了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利用2000--2009年的数据对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9年海南省农业系统总体发展良好,呈上升趋势,但农村社会子系统、农业资源子系统和农业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性不稳定,建议加大对弱势子系统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2.
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是人类在认识发展问题上的质的飞跃,由于对维护全球环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阐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历史和概念入手,进而论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施空间的界定以及评价指标体。根据测试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标准体系的原则,将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即目标层(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标层(包括资源丰富度,系统稳定度,经济富强度和管理力度),项目指标层(含17个具体指标)。图2参14。  相似文献   

13.
钟顺清  陈跃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28-15929,16034
以湖南省衡阳市油菜生产为例,建立了包括自然环境、技术规模和社会经济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一级子系统和二级指标项目的权重,对衡阳市油菜生产综合发展指数和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1年,衡阳市油菜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逐渐上升的状态,其中,技术规模子系统拉动作用最明显,但是社会经济子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制约了衡阳油菜生产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围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人口4个维度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浙江省和省内不同地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从动态视角评价了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静态比较2017年浙江省山区、半山区、平原区和海岛区等不同地形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显示,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不同地形县域之间存在差异:半山区和平原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基于此,认为高水平构建农业体系、高水平推进绿色生产、高水平打造产业平台和高水平培育农业品牌是推进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姬桂珍  胡国强  李锦  刘春燕  李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74-9077,9086
从能值流量、能值效率和系统可持续性3个方面构建了廊坊市产业生态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廊坊市1998~2009年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系统的能值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能值自给率较高,环境负荷率激增,人口承载量远小于实际人口数量,表明廊坊市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对当地资源尤其是当地不可再生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是以消耗当地可再生环境资源、不可再生环境资源,严重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并且对外界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呈现显著的递减趋势,生态效率指数先递减后递增,系统呈现不可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张中亚  付梅臣  孟燕  郭卫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67-14569,14571
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系统生产优势度5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安市能值投入与产出均处于上升态势,能值投资率不断上升,但净能值产出率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同时随着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加大,环境压力也在日益增加。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要更加注重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森林法修正的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森林法立法理念的革新,符合国际主流,也是解决当今国内环境问题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大方面出发,对《修正案》中关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林权制度的改革和科技兴林有关规定的修改进行剖析。强调生态可持续视角下的林业资源保护应实现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完善森林资源的分类保护体系,构建多部门联动的森林保护机制;经济可持续视角下的林权流转制度改革应统一对于林权流转形式的规定,建立森林资产资源评估制度,以分类经营思路发展林业经济;社会可持续视角下的森林服务和科技兴林要求发挥森林游憩的社会功能,以科技兴林和林业科技反哺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的评价,应用农业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理论,将Delphi与AHP法相结合,构建了包括3层、18个指标的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隶属度为0.457 6,可持续隶属度最高的城市是沈阳,为0.742 3。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状况。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鉴于生态足迹法存在的缺陷,增加新的指标以改进该方法在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不足,构建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新指标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评价法。【方法】在生态足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4个概念,且制定了相应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形成新的指标体系。【结果】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球147个国家及中国部分省、市和县作了评价。【结论】该评价指标体系可运用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可持续评价。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相关理论,确定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构建了人民、环境、经济3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熵值法测算出指标的权重和每年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得分,从而对合肥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作出评估,并为合肥市将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方向和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合肥市近10年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但是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不够,并且在经济结构合理性、经济发展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故合肥市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