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 ,一些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林“十五”发展规划也在进行中。回顾我省在“八五”、“九五”期间经济林规划实施中所取得的成就 ,令人鼓舞 ,经济林在产业开发中 ,已显现出其高效益、高回报的优势来 ,在有些地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让经济林产业得以健康、稳步、持续地发展 ,制定好经济林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我省近 10年来经济林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本文就今后经济林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供各地参考。1 经济林园区的布局要合情经济林园的布局 ,原则上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土地资源。1.1 上山下滩 ,不…  相似文献   

2.
周泽胜 《经济林研究》1993,11(2):104-104,87
1 大理州经济林生产概述 大理州经济林栽培历史悠久,然而,建国前,经济林生产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率极低。建国后,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林生产。60年代出现了“果树热”,营造了大片果园.之后经济林生产一度停滞,到80年代又恢复经济林生产,州政府提出了“用材经济林并重,优先发展经济林”的林业生产方针,出现了第二次“果树热”,经济林生产加快了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梁军兵 《中国林业》2012,(17):60-60
今年以来,山西省壶关县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园区带动”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高标准完成经济林2万亩,为实现“十二五”末户均1亩经济林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加快经济林发展步伐,壶关采取了“三举措”:一是加强技术培训。聘请省、市林科院专家进行实地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我院经济林研究室成立于1979年。在上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创办了经济林专业。几年来,全室同志团结协作,群策群力、艰苦创业,在短期内,经济林专业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现有教职工21人,建立了两个实验室和一个标本室,已能开出全国教学大纲规定的专业课(“经济林栽培”、“经济林产品利用及分析”、“果树栽培”、“经济林研究法”、“茶桑栽培”、“森林利用”等)。除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省级有关厅、局  相似文献   

5.
核桃是高价值生态经济林树种,在湖北兴山县高桥乡资源分布广泛。本文在对乡镇核桃产业特点及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制约发展原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林产品的质量 ,加快实施经济林名牌战略 ,扩大各地名特优产品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发展名特优经济林的积极性 ,近日 ,国家林业局首次命名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我省武都县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天水市秦城区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苹果之乡”,秦安县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我省两县一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实施我国经济林产品名牌战略的步伐,进一步调动经济林主产省区广大群众发展经济林名特优产品的积极性,扩大各经济林名特优产品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促进我国经济林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中国经济林协会已于2000—2001年在全国评审命名200多个“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近年来,荣获“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的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保障,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中国经济林协会与本刊特推出以下单位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各地经济林建设的健康发展。———编者  相似文献   

8.
陈蓬 《中国林业》1994,(3):16-17
我国经济林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陈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林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平均每年营造经济林面积超过1100万亩,1979—1992年,全国共营造经济林1.53亿亩,约占全国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5%,其中山东、河北、山西、湖北等省,每年...  相似文献   

9.
人均1亩经济林、1亩竹林的全国经济林先进县宁国县,近年来又加快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经济林步伐。现全县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5.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8.1%,经济林产品产量达3.4万吨,是“五八”规划前的四倍;经济林产品产值达1.4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52%。全县农村人均经济林收入220元,依靠经济林致富达小康农户占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浅谈湖北高效经济林发展规划及对策涂春城(湖北省林勘院武汉市430070)经济林是以生产干鲜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木本药材等为主要目的林木。据初步统计,我省现有经济林面积约1500万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营粗放,其效益较...  相似文献   

11.
实现小康是“九五”期间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全省奔小康,关键在农村。经济林是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经济林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种植经济林既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可绿化、美化环境,在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发展经济林是加快国土绿化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全省每年新发展经济林面积都在150万亩以上。目前,全省经济林面积已占到  相似文献   

12.
兰敏 《山西林业》2023,(3):18-19
山西省经济林发展在“十三五”期间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介绍了山西省干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栽下摇钱树     
宝鸡市把发展经济林作为富山富民的好路子,推动了经济林的快速发展。“八五”以来,全市30个国有林场带头栽种500亩经济林,使全市经济林发展到225.75万亩。1997  相似文献   

14.
经济林在我省的地位日显重要,省厅提出了“调整林业结构,提高经济林比例,以经济林打基础”的指导方针,各级政府也把经济林生产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广大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掀起了发展经济林生产的高潮。但是,我国许多地区还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经济林机构,给生产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故要使经济林高速发展,就必须建立经济林体系。  相似文献   

15.
辽西北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50 mm左右,自然条件较差,干旱是发展经济林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该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是破解“三农”难题,充分发挥经济林经济效益的重要突破口。扼要介绍了辽西北半干旱条件下大扁杏、大枣、山杏、沙棘、山枣和山葡萄等十余种主要经济林旱作栽培关键技术,旨在为发展好、利用好、推广好、维护好宝贵的经济林资源和果农利益提供帮助。相关技术也可供“三北”地区以及其它类似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区发展经济林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林产品的质量 ,加快实施经济林名牌战略 ,扩大各地名特优产品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发展名特优经济林的积极性 ,经各地申报 ,专家评审 ,并与中国经济林协会共同研究 ,国家林业局决定将北京市平谷县等88个县(市、区)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我区临河市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苹果梨之乡” ,宁城县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仁用杏之乡”国家林业局命名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张博文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经济林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了“九五”计划的实施 ,全省经济林面积达 12 0 .3万 hm2 ,经济林种植产值上升到 10 5 .1亿元 ,出口创汇 2 .3亿美元。名特优新经济林已成为浙江省最具优势的林业产业之一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文在全面总结浙江省经济林生产的主要成效 ,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经济林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尤其在人口爆炸的时代 ,食品工业必将用农林两个翅膀飞行。园林产业也将是环境科学的支柱之一。因此 ,在全球化的信息交流中 ,英语对经济林研究的作用 ,也会与日俱增。外语工作者和林业工作者应该携起手来 ,为经济林的翻译开辟一席广阔的领地。1 多元时代与翻译标准化早在 1989年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就公布出版了 2 2 19条林学名词。其中大部分涉及经济林。书中明确规定“经济林”的英语称呼为“non- timber product forest”,还在注释中指出为“培育木材以外的其它林产品为主的森林”。这为林…  相似文献   

19.
由中南林学院何方教授、胡芳名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经济林栽培学》第 2版已由中国林业出版社于 2 0 0 4年 11月出版。该书内容全面地反映了经济林学科的前沿成就 ,所阐述的理论是现代的、正确的 ,所介绍的技术方法先进成熟。该书在绪论中提出对经济林的再认识 ,主要体现在经济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经济林在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林是新兴的产业行业 ;并提出经济林生产在 2 1世纪的发展方向 ,以及其产品如何走向世界。该书较第 1版新增加的章有 :种子 ,认为种子在经济林生产中既是繁殖…  相似文献   

20.
为切实加强经济林行业管理,办好以经济林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林业部制定了“九五”我国经济林建设新目标。 “九五”期间,林业部计划在全国重点抓好十大经济林建设开发区,500个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县,100个经济林示范点的建设。规划建设面积2870万亩,其中新发展1812万亩,改造1058万亩,并建设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创汇基地,同时逐步配套形成储运、加工、销售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