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特征特性 1.1高产稳产,潜力大 2001、2002两年,丰优559参加江苏省优质杂交籼稻区域试验平均单产9526.5kg/hm2,比对照籼优63增产5.9%(极显著),居第1位.2002年在继续参加省优质杂籼区试的同时破格参加江苏省优质杂交籼稻生产试验,平均单产8979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8%.  相似文献   

2.
该组合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新育成的含有显性广谱高抗白叶枯病基因 Xa-7及抗白叶枯病基因 Xa- 4的优质强优恢复系镇恢 0 84与 - 32 A配置而成的突破性杂交稻新组合。经多年鉴定和试验试种 ,表现了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品质优良 ,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2 0 0 1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1996年本所新组合鉴定试验 ,亩产 6 5 7.0 kg,比对照汕优 6 3增产 11.2 5 %。 1997年新组合比较试验 ,亩产 6 34.6 kg,比对照汕优 6 3增产 9.12 %。1998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籼稻联合鉴定试验 ,平均亩产 6 16 .3kg…  相似文献   

3.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4 品种来源:协青早A×苏恢728 产量表现:2004年江苏省区试平均单产625.1kg,比汕优63增产11.3%,达极显著水平,列小组第一位;2005年江苏省区试平均单产542.41kg,较对照汕优63增产14.7%,并列小组第一位;2005年江苏省杂籼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94.63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20.53%,列小组第二位。2005年全国区试平均单产569.62kg,比汕优63(CK1)增产6.45%,达极显著水平,比Ⅱ优838(CK2)增产5.33%,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单产565.39kg,比Ⅱ优838(CK)增产2.87%,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试平均单产567.51kg,比Ⅱ优838(CK)增产4.0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42.48kg,比Ⅱ优838(CK)增产1.96%。  相似文献   

4.
"延育5号"是以自交系WH-2为母本、自交系IVDi-S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种子乳白色,披针形,千粒重33g。瓜条棒状,长约18cm、单果重约116g。瓜色嫩绿,白刺稀瘤,皮薄质脆味甜清。"延育5号"在区域试验中,春棚平均单产142 001kg/hm2,比对照"绿剑"增产47.0%;大田平均单产33 748kg/hm2,比对照增产35.3%;秋棚平均单产49 442kg/hm2,比对照增产40.3%。在生产试验中,"延育5号"春棚平均单产147 793kg/hm2,比对照增产43.5%;大田平均单产32 215kg/hm2,比对照增产32.9%;秋棚平均单产54 013kg/hm2,比对照增产44.5%。"延育5号"适合于吉林省各地保护地和露地黄瓜栽培。  相似文献   

5.
协优084是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的优良品种。2003~2005年连续3a在寿县示范种植获得成功。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优,抗性强,深受农民欢迎,是寿县沿淠沿淮一带目前取代协优63品种的首选品种。1主要特征特性1.1高产稳产2001~2002年江苏省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9 700.5kg/hm2和9 898.35kg/hm2,分别比汕优63增产7.6%和8.3%。2003年江苏省生产试验比汕优63增产12.04%。2004~2005年寿县示范推广产量分别为9 799.5kg/hm2和9 967.5kg/hm2。1.2农艺性状优良该品种属中熟中籼组合,全生育期142d,株高115cm,株型紧凑,生长繁茂,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是双低恢复系P10,2004年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8.25 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15%;成熟期比对照早2~3 d.在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925.1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12%,成熟期比对照早3~5 d;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饼粉)20.33 μmol/g,含油率43.34%.宁杂11号适宜于长江上游、江苏省及邻近省市种植.  相似文献   

7.
宜香107是湖北省恩施州农科院、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育成的杂交中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6年参加湖北省恩施州水稻品种区域试验B组,平均单产8882.1kg/hm2,比Ⅱ优58增产1.24%,不显著.是该年度该组唯一比对照增产的品种.2007年续试,平均单产8281.05kg/hm2,比Ⅱ优58增产5.72%,增产显著,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8.
金优990是安顺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安恢990与金23A配组育成的高产早熟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经贵州省2011—2012年2年区域试验鉴定,金优990平均单产9 886.8kg/hm2,比对照香早优2017增产8.4%;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 763.7kg/hm2,比对照香早优2017平均增产6.73%。稻瘟病抗性鉴定为中感,抗冷性鉴定为强,明显优于对照香早优2017。2014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稻2014009号),适宜贵州中、高海拔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78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杂交和复交途径,聚合多个材料的优异性状,育成了新的三系恢复系黔恢785。用黔恢785与不育系金23A配组育成了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785。经贵州省2008—2009年区试鉴定,金优785平均单产9.62 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9.27%;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85 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27%;在贵阳地区进行高产栽培试验,最高单产达13.74 t/hm2。金优785的稻瘟病抗性、稻米理化指标和食味鉴评结果均优于对照,于2010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金优785是适合贵州省一季迟熟中籼稻区种植的理想组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育三系恢复系黔恢785与从湖南省科裕隆公司引进的不育系湘菲A配组,育成了杂交水稻新组合湘菲优785。经贵州省2009—2010两年杂交水稻区试鉴定,湘菲优785平均单产8.85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5.23%;经2011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9.87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6.52%。湘菲优785的稻瘟病抗性、稻米理化指标和食味鉴评结果均优于对照,于2012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书号:黔审稻2012001号)。湘菲优785是适合贵州省一季迟熟中籼稻区种植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1.
Ⅱ优沈98是三明市种子站与尤溪县活水种子有限公司合作,用Ⅱ-32A与沈恢98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新组合,于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永定县引进试种5 hm2,平均产量592.4 kg/667 m2,比对照组合特优175增产6%,比汕优63增产8%,比汕优46增产16%.可作为当地中稻及春烟后一季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协优5968”(“协青早A”/“5968”)系浙江省台州市农科院选育的杂交晚籼新组合。于2003、2004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作单晚和连作晚稻种植。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良、抗性好,适应性广。2004年在省内外共种植35万亩。1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浙江省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8.40、561.80kg,比对照“汕优63”分别增产7.0%、16.2%,均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组合第一位。2002、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籼迟熟高产组合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602.7、525.1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6.9%,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的生理特性及其农艺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协优9019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氮素利用率高等特性。安徽省2年中籼区试,平均产量9022.5kg/hm2;2002年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064.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8%。2003~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高产组区试,平均产量8346.75kg/hm2。2005年肥东县133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理论产量达12171kg/hm2。200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审。  相似文献   

14.
汕优63     
汕优S3(珍汕97A×明恢63)是一个杂交籼稻新组合,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83年在全省杂交籼稻新组合联合鉴定试验中,产量名列前矛。我市小区试种表现突出。1984年在全市40多个乡试种,测产面积536亩,平均单产1135斤,高产田块单产1362斤。一般比汕优3号增产2~3%,比汕优6号增产7~10%。该组合亩产11OO斤左右的穗粒结  相似文献   

15.
浙丰 2号是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利用皖鉴790 9与浙 90 8杂交选育而成的弱春性弱筋专用小麦品种 ,2 0 0 3年 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0 0 0年秋参加长江中下游区试 ,在罗山县表现突出。 2 0 0 1年秋参加长江中下游生产试验 ,在罗山县试点仍表现突出。 2 0 0 2年在罗山县示范推广133.3hm2 ,2 0 0 3年在罗山县示范推广近 6 6 6 .7hm2 。现将其主要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产量表现2 0 0 1年河南省区试 ,罗山试点平均单产6 392 .7kg/hm2 ,比对照扬麦 15 8增产 37.0 % ;2 0 0 2年河南省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 5 74 9.5kg/hm2 ,比…  相似文献   

16.
协优 0 84系采用协青早 A与含有显性广谱高抗白叶枯病基因 Xa-7强优势恢复系——镇恢 0 84 ,配制而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 ,具有三大优点 :一是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二是米质明显优于协优 63和汕优 63 ,达国家优质米标准二级以上 ;三是产量高于协优 63和汕优 63 ,在江苏单产 9t· hm-2 左右 ,比汕优 63增产 1 2 %以上 ,高产田块生产潜力可达 1 1 .2 5t· hm-2 以上。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西、云南等省试种 ,杂种优势突出 ,是一个突破性新组合。主要特征1 综合丰产性好 ,品质优良 有效穗 2 …  相似文献   

17.
蓖麻杂交种通蓖6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蓖6号是以哲LmAB4为母本,青塔为父本选配的两系中早熟蓖麻杂交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1997~1999年产比、鉴定试验,平均单产2003.0kg/hm^2,比对照哲蓖3号增产51.1%:2000~2002年内蒙古蓖麻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达2706.0kg/hm^2,比哲蓖3号增产50.01%、比哲蓖4号增产36.8%;2001-2002年内蒙古蓖麻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单产达2673.0kg/hm^2.比哲蓖3号增产33.4%、比哲蓖4号增产31.2%。区域试验中最高单产达3639.5kg/hm^2,生产试验中最高单产达4653.0kg/hm^2.大面积试种,最高单产达3453.0kg/hm^2。2003年9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通蓖6号。  相似文献   

18.
特优813是福州市农科所用龙特甫A与新恢复系榕恢813(红脚粘///IR24/圭630//矮塘竹)配组,于1995年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并相继在永泰、闽侯、罗源等地进行试种、示范和推广.2000年9月通过福州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产量表现 1995年该组合参加本所品比试验,特优813单产(667 m2,下同)520 kg,比汕优63增产5.2%;同年在永泰富泉下院村作中稻示范栽培1.33 hm2,经福州市科委组织专家组验收,平均单产490 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21.17%;1997年参加省晚季杂交稻预试组区试,较对照汕优63增产11.46%,达显著水平.该组合作中稻种植,一般单产500~550 kg;作双晚种植,一般单产450~500 kg.1998年在闽侯、罗源等地作中稻示范13.33 hm2,平均单产500~600 kg.1999年在闽侯大湖进行1.53 hm2高产示范种植,经福州市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平均单产达692.6 kg.  相似文献   

19.
Ⅲ优98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合作研究育成的杂交中粳新组合.参加安徽省1998~1999年2年3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区域试验中平均9000kg/hm2以上,比对照80优121增产10%以上.200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申报了品种专利权.  相似文献   

20.
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淮杂油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杂油7号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交新组合,由不育系淮16A与恢复系R 26配制而成,200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淮杂油7号综合性状好、品质优、熟期适中。在2006-2008年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 318.45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6.01%;在2008-2009年江苏省油菜新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680.50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8.47%。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1.39%,芥酸含量为0.23%,硫苷总量19.20μmol/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