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厌氧氨氧化菌好氧代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取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混培物与Nitrosomonas europaea和取自常规硝化反应器的混培物所作的比较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能利用氨和羟胺为基质消耗氧;也能将基质氨和羟胺转化为亚硝酸;抑制氨氧化的抑制剂烯丙基硫脲和联氨可抑制厌氧氨氧化菌对氨的氧化。厌氧氨氧化菌与好氧氨氧化菌,特别是两种混培物之间,具有许多共性。  相似文献   

2.
芒果园间作体系下氨挥发损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芒果园不同间作模式、不同季节下施用尿素后氨的挥发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施肥,氨挥发的过程和总量有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中,氨挥发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畜禽养殖氨排放特征及减排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畜禽生产-污染防治大协同、污水-废气-固废处理小协同目标,开展各畜禽养殖模式氨排放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相同清粪方式下,机械通风封闭化圈舍氨排放速率要小于自然通风开放式圈舍,相同通风方式下,圈舍氨排放速率表现为水冲粪 < 干清粪 < 垫草垫料 < 水泡粪,各畜种肥水储存模式氨排放最大;通过养殖模式与减排技术的政策、规范协调性分析,发现圈舍封闭化+机械通风、堆肥发酵、厌氧发酵等养殖模式,低蛋白日粮、排风口处理、覆盖、密闭堆肥+废气处理、粪肥机械深施等控氨技术可作为畜牧业氨减排的方向。明确了氨减排模式与技术的对应关系,构建了模式替代和技术减排相耦合的畜禽氨减排体系,提出了制定大气氨环境质量标准、畜禽养殖氨排放标准及配套的氨监测技术规范、畜禽养殖场氨减排核算技术规范及配套的氨减排工程建设技术规范等配套落地政策建议,为顺利推动畜禽氨减排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氨态氮在低温下对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北方池塘养殖的几种主要鱼类杂交鲤、鲢、鳙、草鱼等,在水温为2 ̄10℃的条件下进行氨态氮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态氮对鱼的急性毒性是水温高毒性大;对氨毒的耐受能力是鲢〈镜鲤〈丰鲤〈草鱼〈鳙;在假定非离子氨与离子氨(铵)对鱼均有毒,并且毒性符合加和性的前提下提出,非离子氨的毒性大约是离子氨(铵)毒性的70 ̄80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天津市西青区鱼池水中氨的分析监测,阐明了不同月份池水中氨的实际含量水平和分布情况,揭示了不同时间水中pH值、总氨和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不同复合材料对氮肥在土壤中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6种材料与碳铵、尿素复合,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材料与碳铵、尿素复合后对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复合材料对氨挥发的作用效果不同。聚丙烯酰胺抑制氮肥氨挥发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沸石和胡敏酸处理,羧甲基纤维素钠对2种氮肥的氨挥发均有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较前3种复合材料稍差。柠檬酸处理对两种肥料在前期的氨挥发有一定抑制作用。硅酸钠与尿素复合后对整个培养过程的氨挥发有促进作用,与碳铵复合后对后期氨挥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耐氨固氮菌对菜心和小白菜的施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施用耐氨固氮型的催娩克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混合菌剂以菜心和小白菜幼苗素质及小区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耐氨固氮菌作种子处理、移苗后喷施和淋根可促进菜心和小白菜生长,提高幼苗素质及小区产量。  相似文献   

8.
尿酶抑制剂对羊瘤胃氨态氮释放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瘤胃微生物尿酶抑制剂调控羊瘤胃肉氨的释放速度,使之与微生物的利用相匹配。以0、20、40、80mg/kg共4种水平添加到饲料中投给12只带永久性瘘管的4月龄东北细毛羊,分别于0、2、4、6、8小时5闪电战为取瘤胃液,测定pH值和氨态氮(NH3-N)。结果以40mg/kg组氨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Anammox反应器中氨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Anammox反应器污泥中分离了6株好氧氨氧化菌,并对其中的N1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证实该菌株具有厌氧氨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应用密闭培养法研究了灌淤土加入外源氮肥后,土壤中氨的挥发机制及数量。试验结果表明,灌淤土氨的挥发与施入的氮肥形态有关,施用硫酸铵后仅1天,氨的挥发量就达到9.9%,3天后达到15%并维持2周基本不变,45天后挥发量达到25,4%。当施用大颗粒尿素3天后,尿素已转化为碳酸铵,氨挥发量为7,3%,45天后挥发量为18.6%,远低于施硫酸铵后同期氨挥发量。施用大颗粒尿素有利于减少氨挥发,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长效涂层尿素与普通尿素氨挥发速率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研究了在不同作物的情况下,长效涂层尿素和普通尿素在土壤中氨(NH3)挥发损失的速率。结果表明,涂层尿素比普通尿素氨挥发损失减少7.6%-49.2%;施肥后覆土1cm比表施氨挥发损失减少78.7%-89.5%;在盐渍土中氨挥发损失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2.
苹果花青素形成与PAL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新红星、乔纳金、红富士和新国光4个品种在果实着色过程中花青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发现三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果实着色期间,随着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增加,花青素含量增加。着色前期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基本上呈直线增加,后期较平稳;而蛋白质含量则随花青素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氨在大气和土壤中的层积影响植物呼吸、光合和无机营养,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生物炭及其老化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明玉米秸秆粉末、新鲜和老化(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冻融循环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对黄土高原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将不同材料按2%(质量比)与土壤充分混匀,开展为期29 d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研究土壤氨挥发速率的日变化以及整个培养期间的氨挥发累积量。同时,为探究不同材料对土壤氨挥发影响的机理,测定了培养初态和终态土壤样品的无机氮含量、氨氧化速率和氨氧化细菌数量,并研究了不同材料对水中NH_4~+-N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与未添加外源材料处理相比,添加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或高温老化生物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30%,添加自然老化生物炭或新鲜生物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23%,添加玉米秸秆粉末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19%。施氮肥后1~10 d为土壤氨挥发的主要阶段,该阶段氨挥发累积量占整个培养过程氨挥发累积量的90%以上。不同材料对土壤氨挥发影响的机理研究表明,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和高温老化生物炭较强的氨挥发抑制作用与其较强的土壤氨氧化促进作用以及NH_4~+-N吸附能力有关。本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新鲜和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还田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降低土壤氨挥发提供有效途径,为生物炭在黄土高原的农业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厌氧氨氧化菌基质转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直接以氨为电子供体的反硝化反应是一种新生物反应,作者对能进行这种生物反应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的基质转化特性作了研究。试验发现,除已被证实的硝酸盐外,亚硝酸盐和N2O也能作为厌氧氨氧化的电子受体;还发现,在厌忱氧中化中可产生中间产物羟胺和联氨,彼此可相互转化。此外,对厌氧氨氧化的可能途径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厌氧氨氧化菌基质转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直接以氨为电子供体的反硝化反应是一种新的生物反应.作者对能进行这种生物反应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的基质转化特性作了研究.试验发现,除已被证实的硝酸盐外,亚硝酸盐和N2O也能作为厌氧氨氧化的电子受体;还发现,在厌氧氨氧化中可产生中间产物羟胺和联氨,彼此可相互转化.此外,对厌氧氨氧化的可能途径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氨浸、蒸馏、酸化和结晶的工艺方案对难选的氧化铜矿类矿渣进行处理,最后得到五水硫酸铜产品,实验中探讨了氯浸的机理,研究了影响铜浸出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合理的浸出液配比,得出了氨浸、蒸氨、酸化、浓缩和结晶等过程的工艺条件,为从难选氧化铜类矿石及其废渣中回收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基本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8.
好氧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氧氨氧化对于水体氮平衡、土壤肥力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发现的氨氧化古菌,是除了氨氧化细菌外,驱动好氧氨氧化的微生物类群。为深入了解好氧氨氧化微生物,介绍了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系统发育及其生态分布,概述了其环境影响因子及其对氨氧化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区不合理的肥料和粪便管理造成了大量的氨排放,促进了该地区PM2.5的上升。本研究基于排放因子法和高分辨率活动数据建立了京津冀地区2015—2019年的氨排放清单,阐明了该地区农业源氨排放的总量和来源、时间变化、空间格局以及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5—2019年京津冀地区年均农业源氨排放量为429.1 Gg·a~(-1),玉米种植、尿素施用和室内圈舍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农业源氨排放量逐年下降,其中种植业贡献了75%的减少量。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氨排放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50%的县(区、市)贡献了80%以上的排放。提高作物氮利用率可以大幅降低种植业的氨排放(57.5%),采用酸性碳酸钙替代饲料中的碳酸钙则可以有效降低畜禽养殖业的氨排放(26%~53%)。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施肥深度、灌水条件和氨挥发监测方法对土壤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的影响,为评估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结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微区试验模拟大田基肥和追肥氨挥发条件.[结果](1)在轻度盐演化土壤上,氨挥发速率和损失累积量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氮肥深施土壤10cm氨挥发降低到施氮量2;以下,可有效控制氮肥氨挥发损失;氨挥发持续时间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而缩短.(2)施肥后延迟灌水情况下,初始含水量高的土壤比含水量低的土壤氨挥发损失大;在同等条件下,延迟灌水会增加氮肥氨挥发损失;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氨挥发损失降低;(3)3种氨气吸收方法比较结果显示,密闭法检测值远低于抽气法和通气法;在试验区域和试验条件下,抽气法和通气法监测结果较为接近.[结论]施肥深度和灌水条件是否与当地大田操作一致,是氨挥发测定值能否反映田间真实值的关键;三种监测方法对氨挥发田间原位监测是系统影响,密闭法结果偏低,抽气法是否反映田间真实值与抽气速率相关;通气法不需动力,可适用于田间多处理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