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皮云杉为喜阴树种,为了提高红皮云杉幼苗的保存率,促进幼苗生长,设置遮光度30%、60%、70%和全日照4个不同光照强度,研究红皮云杉1年生幼苗保存率以及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度30%幼苗保存率最高为90.6%,全日照幼苗保存率最低为75.8%;遮光度30%幼苗高生长量最大,全日照次之;全日照地径生长量最大、根系最长,遮光度30%次之。  相似文献   

2.
遮荫对红松、红皮云杉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不同年龄红松,红皮云杉在全日照、70%、40%、30%及10%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红松、红皮云杉苗木均在相对照度70%的条件下,树高生长量最大。全日照不利于苗木高生长。地径生长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对照度70%条件下,红松、红皮云杉(小)平均单株生物量最高。红皮云杉(大)在全日照下平均株生物量最高。随着苗龄的增长对光的需要量增大。  相似文献   

3.
补光对兰云杉和红皮云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杉苗期生长缓慢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补光可促进苗木生长,缩短育苗周期,提高育苗效率.研究不同光源(阳光灯、镝灯、碘钨灯)、不同光照时间对兰云杉和红皮云杉1年生苗苗高、地径、侧枝数、根系、生物量等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处理可以抑制苗木休眠,促进其持续生长,对2种云杉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光源、不同光...  相似文献   

4.
在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实验基地,选择退化的灌草丛和草丛进行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退化的灌草丛生态系统,人工植苗恢复以山杏和红皮云杉营养杯苗成活最好,樟子松营养杯苗次之,兴安落叶松最差。保水剂处理对樟子松和红皮云杉地径苗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对于落叶松和山杏地径和高生长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山杏施用保水剂后虽然地径生长量有明显增加,但高生长量却出现降低;樟子松采用防蒸腾剂处理,其地径和苗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143.1%和8.7%。红皮云杉地径、苗高分别比对照增加39.1%和177.7%。不同整地方式明显影响了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和幼苗生长,水平沟最好,鱼鳞坑整地次之,最差是穴状整地;在草丛中,不同树种播种造林,胡枝子和山杏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沙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红皮云杉人工幼龄林直径、高生长与光照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红皮云杉进行测树调查。调查结果揭示了红皮云杉人工幼龄林生长与相对照度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生产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银叶金合欢(Acacia podalyriifolia)幼苗为材料,设置 3 个不同光照处理(分别为林下全光 照、70% 光照和半光照),测定银叶金合欢的各项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其生物 量。结果表明:全光照最有利于苗高和地径生长,在半光照的光照条件下,幼苗生长指标均极低,表明 银叶金合欢不耐阴。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半光照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且与全光 照、70% 光照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不同遮光度下的银叶金合欢的生物量随着遮光度的增加而 降低,在强光照水平下,植株增加了对叶和枝条的生物量分配,在低光照水平下增加了对根的生物量分 配,中度光照条件下植株对根和叶枝的分配则处于两者之间。综合各项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叶片的 叶绿素含量及其生物量的结果,表明弱光极不利于银叶金合欢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红松、日本落叶松、红皮云杉3个针叶树种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地温对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在地温3℃和5℃时播种,出苗率和保苗率均较高,日本落叶松、红皮云杉在地温为5℃和7℃时播种出苗率和保苗率较高;3个树种在地温3℃和5℃时播种,当年及翌年苗高和地径均大于7℃、9℃、11℃的苗高和地径;3个树种在地温3℃和5℃时播种,当年幼苗经越冬防寒翌年无冻害且保存率较高,地温7℃、9℃、11℃时播种,表现出轻微冻害。  相似文献   

8.
以桢楠(Phoebe zhennan)播种育苗的幼苗为研究对象,用遮荫50%和全光照(CK)2种不同的处理,在幼苗上袋生长250d后设样地测定其高度、地径,统计苗木保存率和幼苗分枝率。结果表明:遮荫处理后的幼苗高生长、地径、苗木保存率和幼苗分枝率均大于全光照处理,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表现,50%遮荫下更适合桢楠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幼苗在其人工林内难以更新。为探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是否具有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成功定植并替代落叶松更新的潜力,采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Ⅰ:1 300株·hm-2的平地,样地Ⅱ,660株·hm-2的平地;样地Ⅲ,330株·hm-2的平地;样地Ⅳ,660株·hm-2的坡地)下进行人工更新。结果表明:1)样地Ⅰ和样地Ⅱ更适宜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存活,且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成活率均高于青海云杉的;2)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青海云杉的,并且在样地Ⅰ和样地Ⅱ红皮云杉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青海云杉的;3)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均有较好的外生菌根侵染;4)红皮云杉幼苗的1级根直径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皮层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同一样地内,2种云杉幼苗的1级根解剖结构除在样地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外,在其它样地基本无显著差异。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均适宜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存活,但相对高密度的林分更适宜云杉幼苗的生长,且红皮云杉比青海云杉更具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0.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造林树种幼树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燕山北部山地4个乔木造林树种的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对立地条件相近的7a生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及华北落叶松的根系空间结构特征(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不同径级根系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油松的根系水平分布范围及所占土体体积高于其他2个树种,且根长密度及根面积密度较低;华北落叶松根系与其他树种相比分布的土层更浅,所占土体体积较小,但根长密度及根面积密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树种,华北落叶松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更为密集;各树种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都远超地上的冠幅,樟子松与蒙古栎的根幅与冠幅比较大,分别达到了3.82和3.09;各树种根系的生物量、根系长度和根系的表面积都随与主干的距离以及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比根长则相反。由于采用的是裸根苗造林,蒙古栎的根幅、生物量、比根长及比根面积等参数明显低于其它3个树种,蒙古栎建议采用直播造林或容器苗造林。从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来看,油松、樟子松更能适应瘠薄、干旱的土壤,而华北落叶松的根系分布较浅,且更为集中,易受到土壤干旱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油松和樟子松2 a生苗木为材料,通过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辽西地区油松和樟子松抗旱性生理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各水分条件处理下,油松2 a生苗木MDA含量均小于樟子松,但CAT和Pro含量均高于樟子松,说明油松苗期抗旱性更强。在40%FMC处理时,油松MDA、CAT和Pro含量都小于对照,说明该水分水平未能使苗木出现干旱状态;而樟子松MDA、CAT和Pro含量都高于对照,苗木已经出现干旱状态。在30%FMC和20%FMC处理时,油松和樟子松苗木MDA、CAT和Pro含量都随水分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加。在干旱半干旱辽西地区培育油松和樟子松苗木时,土壤水分临界值应分别大于田间最大持水量40%和50%。  相似文献   

12.
对辽宁省凤城市国有凤山林场苗圃不同苗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山地造林3龄、4龄和5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造林成活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红松苗龄的增加,苗高、地径、主根长和大于1mm侧根条数明显增加,苗龄越长,生长量越大;山地造林采用4龄红松苗比采用3龄和5龄苗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3.
美国可食松P inus edu lis是自美国近两年引进的一种常绿针叶灌木树种.对其1年生播种苗进行了全年的生长观测、生物量测定以及形态特点的研究,并以本地树种油松P inus tabu laef orm is 1年生播种苗作为对比,将可食松1年生苗的生长划分为4个时期(出苗期,幼嫩期,速生期和苗木硬化期).结果表明:可食松1年生苗高生长速生期全年仅1次,地径速生期则出现2次;可食松苗地上部分粗壮矮小、初生叶繁多,地下部分具深根性特点.同时对该树种抗逆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以林下为对照,分析研究子午岭油松林的林隙更新特征,结果表明:1)子午岭油松林林隙内和林下更新树种在组成和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油松在林隙内的重要值远远大于其在林下的重要值,是林隙更新的主要树种;2)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生长良好,7年生以上的幼树在林下分布已很少,地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50cm以上的幼树数量分布在林隙内也远远大于林下,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存活的概率大于林下;3)方差分析表明,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与林下的高度生长差异极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表明,林隙内油松幼苗幼树的更新数量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引进的优良帕里松(Pinus quadrifolia)和灰松(Pinus sabiniana)种源苗木培育技术,包括选地作床、种子处理、种子下播、苗田管理、以及大苗培育和苗木出圃等,而且选择当地乡土树种油松、侧柏、白皮松和爬柏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主要伴生树种树叶对红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振邦  戴洪才 《林业科学》1992,28(4):357-361
在培育森林的实践中,早在19世纪就发现有一些树种对于另一些树种具有选择性的影响,这方面大量的工作是通过叶子、树皮或凋落物等浸出液来进行,而我国则研究甚少,尤其树木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更少。但是,这种现象却是常见的。如在东北的阔叶红松林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常与其他伴生的阔叶树混生一起,不仅生长很好,而且还可以在这些阔叶树林冠下更新成长。相反地,在红松纯林下红松幼苗一般很难维持到10年以上。为了了解这些现象,我们选取我国东北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阔叶红松林的  相似文献   

17.
赵垦田  王录 《林业研究》1994,5(2):71-79
Rootsystemstructureofseedlingsisoneoftheimportant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rees.Duringtheseedlingculture,rootsystemstructureisrelatedwithmanyculturingseedlingtechnologies(suchassoiltillage,applyingfertilizer,irrigation,etc.).Comparingthedifferenceoftherootsystemstructureofdifferentconiferousseedlingscanhelpintensivefarmingandmanagementinnursery.Therefore,westudiedtherootsystemstructureoftheannualseedlingsoffourmainconifers(Pinuskoraiensis,Pinussylvestrisvar.mongoIica,LarixolgensisandPicea…  相似文献   

18.
采用3年生红松苗和4年生樟子松容器苗做砧木,选用牡丹江东京城17年生红松人工林中生长优异的林木,在树冠上中部的侧枝采取接穗,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嫁接成活率均在70%以上,接穗当年生长量樟子松砧木高于红松砧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