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系统调查了东洞庭湖鱼类寄生虫区系,42种鱼类的寄生虫共有117种,分别隶属于38科50属9纲23目,较详细地研究了该区系寄生虫对寄主的感染情况及其在鱼体的分布频率,可为湖区的鱼病防治和有关寄生虫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989~1992年,对湖南省的鱼类寄生虫及其病原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在84种鱼类中(分属7目15科),发现鞭毛虫3科4属6种;孢子虫1科1属5种;粘孢子虫6科8属56种;纤毛虫7科8属24种;单殖吸虫5科13属86种;复殖吸虫14科20属32种;绦虫5科7属9种;线虫10科15属18种;棘头虫5科8属9种;蛭类1科1属1种;瓣鳃类1科1属1种;甲壳类3科8属21种.在268种寄生虫中,有18种待进一步鉴定的新种,并发现10个虫种的新寄主;有184种为湖南省的新纪录.全部寄生虫都绘有插图和种的简要记述.对鱼类危害比较严重,能引起鱼病的寄生虫,在相应部分作了有关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豫南地区鱼类寄生虫前人未作过系统调查.1989—1994年,笔者对豫南地区鱼类寄生虫进行了初步调查,收集标本348件.初步鉴定出17目24属34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鱼类寄生虫病在呼和浩特市地区经常发生。为此,作者于1992年3~10月对呼市郊区主要经济鱼类进行了调查,共得到16种鱼类寄生虫,隶属于8纲、12目、12科、12属。同时,对鱼类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五家渠地区鱼类寄生虫的调查结果为:调查的11种鱼类,共查获寄生虫16种:粘孢子纲2科2属3种;纤毛纲2科3属5种;单殖吸虫纲2科2属3种;绦虫纲2科2属2种;甲壳纲2科2属3种。本研究还对6种新疆新记录虫种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1984—1986年碧流河水库鱼类寄生虫调查.共检查、解剖鱼类49种,计846尾。查见寄生虫13个类群.计51种.对寄生虫在鱼体上的寄生部位、感染率、感染强度作了记录.根据调查和鱼种放养情况.提出了鱼病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鱼类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参阅了近50年对洞庭湖鱼类研究的文献资料,对洞庭湖鱼类资源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洞庭湖鱼类物种数一般稳定在110~120种,但是近10年来有减少的趋势;洞庭湖的鱼类区系属于长江鱼类区系的一部分,洞庭湖鱼类区系是以第三世纪现代中国平原复合体为主体;洞庭湖鱼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洄游型和半洄游型鱼类数量和所占鱼获物比重急剧下降;洞庭湖主要经济鱼类个体低龄化、小型化。最后,分析了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昌吉州养殖相对较发达的五县一市30个水体中捕得355尾养殖鱼类和非养殖鱼类的剖检看,共检获鱼类寄生虫18种,分属7纲、12目、13科、13属。其中原生动物9种,蠕虫6种,甲壳动物3种。在检获的18种虫体中,除舌状绦虫外,其余均为新疆首次报道。另对其流行现状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湖南鱼类新纪录及鱼类区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湖南省鱼类新纪录13种及其地理分布。迄今为止,湖南共有鱼类179种和亚种,隶属于11目26科101属。鲤科鱼类最为丰富,有93种和亚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51.9%。湖南鱼类区系以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为主,另有老第三纪原始类群的后裔种类,还有南亚暖水性类群鱼类,而且青藏高原性类鱼类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1992~ 1998年 ,对豫南渔区鱼类寄生虫进行了初步调查 ,收集标本 5 84件 ,初步鉴定出 2 4目 37科 4 1属6 1种。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94年5~6月在乌梁素海渔场进行了鱼类寄生虫种类与感染情况的调查,收集到2种绦虫,1种复殖吸虫,9种单殖吸虫,3种线虫,2种甲壳动物,3种原生动物,共20种。分别隶属于6门、8纲、12目、13科和13属。其中双穴吸虫囊蚴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报告是关于岱海10种鱼的寄生虫种类和感染情况的调查,收集的11种寄生虫隶属于6纲、9目、10科、10属。其中感染严重的有双线绦虫裂头蚴和双穴吸虫囊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研究额尔齐斯河(中国段)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感染情况.[方法]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于2009年4月-2010年1月分四季剖检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238尾,分析其寄生虫的种类组成、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季节动态等.[结果]共发现寄生虫5种,分别为单肠四钩虫(Tetraonchus monentero)、复口吸虫后囊蚴后囊蚴(Diplostomun metacercaria sp.)、绦虫幼虫(Cestode larva sp.)、新疆鳋(Erg-d-xinjiangensis)、白鲑鲺(Argulus coregoin),隶属于2门、4纲、5目、5科、5属.[结论]5种寄生虫的感染特点与国内其他水域鱼类寄生虫感染特点有差异.单肠四钩虫的感染率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升高,达到峰值,而秋季大幅降低,冬季再次小幅升高.白鲑鲺仅在夏季发现,感染率低,但感染强度很大.绦虫幼虫和新疆鳋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低.复口吸虫四季均有感染,且在四季中感染率都大于10;,在冬季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最高;Berger-Parke:优势度指数在群落中最大,为0.46,说明复口吸虫是白斑狗鱼寄生虫群落的优势种;其感染率及感染强度随着宿主体长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复口吸虫在宿主种群中的方均比(S2/X)为26.50大于1,表明其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4.
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但是,全面系统的鱼类寄生虫种类及其分布的资料在内蒙古自治区比较缺乏。作者于1992年4~10月在内蒙古东部西湖水库进行了鱼类寄生线虫种类调查及流行情况的研究。获得线虫6种,分别隶属于3个目,4个科,6个属,填补了该地区此项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研究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高体雅罗鱼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7月分春、夏、秋三季剖检额尔齐斯河高体雅罗鱼78尾,分析其寄生虫的种类组成、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季节动态等.[结果]共发现寄生虫8种,分别为三代虫(Gyrodactylus sp.)、小刺指环虫(Dactylogyrus micracanthus)、号筒指环虫(Dactylogyrus tuba)、斯氏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skrjbini)、复口吸虫幼虫(Diplostomum larva sp.)、宽头鲤蠢绦虫(Caryophyllaeus laticeps)、驼形线虫(Camallanus sp.)、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sp.),隶属于3门、4纲、7目、7科、7属.[结论]复口吸虫幼虫和驼形线虫的感染率大于10;,为该群落的核心种.复口吸虫幼虫的感染率为52.56;,感染强度为10.80±10.84,Berger- Parker优势度指数为0.81,在群落中最大是该群落的优势虫种.  相似文献   

16.
额尔齐斯河鲤鱼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寄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研究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寄生虫种类组成及寄生特性.[方法]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四季,对额尔齐斯河111尾鲤鱼进行剖检,分析其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其感染情况.[结果]共检出寄生虫8种,分别为伸展指环虫(Dactylogyrus extensus)、日本真双身虫(Eudiplozoon nipponicum,)、复口吸虫幼虫(Diplostomum larva sp.)、鲤蠢绦虫幼虫(Caryophyllaeus larva sp.)、线虫幼虫(Nematoda larva sp.)、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laevis sp.)、鳋(Ergasilidae larva sp.)、椭圆尾鲺(Argulus ellipticaudatus).隶属于4门、6纲、8目、8科、8属.[结论]伸展指环虫在夏季、秋季、冬季三季均有感染,感染率较高,Berge - Parker优势指数在群落中最大,为鲤鱼寄生虫群落中的优势种;泡吻棘头虫集中在春、夏季感染,感染率均大于10;,在春季的感染率最高;复口吸虫幼虫和鲤蠢绦虫幼虫都仅在一季发现,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相对较高;日本真双身虫、线虫幼虫、鳋、椭圆尾鲺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田岙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2010年10月-2011年9月每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在田岙沙滩进行昼夜调查。全年共采集到仔稚、幼鱼484尾,隶属于22科33种,其中海洋鱼类14种,河口鱼类11种,洄游鱼类6种,淡水鱼类2种。(Liza haematocheila)为最优势种,占仔稚鱼总个体数的29.5%。仔稚鱼白天的CPUE和种类数显著高于夜间(P<0.01)。仔稚鱼丰度在6:00-8:00和14:00-18:00两个时间段较高,种类数在6:00-8:00和12:00-18:00两个时间段较多。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白天倾向于在碎波带浅水区活动,夜间选择碎波带浅水区生活的可能性不大。研究亮点:本研究首次对沙滩碎波带浅水区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昼夜调查,得出了该水域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和移动模式,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学研究和渔业早期资源的利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