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高热和各种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病毒含双股RNA,无囊膜,对乙醚等脂溶剂不敏感。本病首次报道于1955年,实际上1890年已有该病流行。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均有发生。由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同时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养鹿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姣  翁善钢 《当代畜牧》2014,(27):18-20
兔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的成员,能够引起兔流行性出血热。自从1984年中国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已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不少国家呈地方性流行。笔者主要介绍了兔流行性出血热的历史与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陈志飞李树清(上海动植物检疫局200032)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hemorrhagicdis-easevirusofdeer,EHDV)又叫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一种虫媒病毒,能引起白尾鹿严...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浅析周炳付,江守来,谢三星(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流行于亚洲和欧洲。自1978年李镐汪从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5.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叫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hemorrhagicdiseasevirusofdeer,EHDV)是呼场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一个群,具有双胜RNA,由10个片段组成,主要感染家养和野生反刍动物,鹿特别是白尾鹿最为敏感,并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休克、舌水肿呈青紫色、唾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7,(3):571-576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EHD)是一种在全世界野生及驯养的有蹄动物中广泛存在的虫媒病毒病。以白尾鹿、糜鹿、大角羚羊等多种驯养和野生反刍动物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黏膜和浆膜面出血、常处于昏迷状态下死亡为特征的严重致死性传染病,牛和羊也可以感染发病,导致怀孕牛流产、死产。我国虽然尚无鹿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的报道,但从全球范围看其对养殖业的危害不容小觑。本文从流行与分布情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进行综述,为牛羊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的诊断与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鹿流行性出血病(Epizootie hemorrhagic disease of deer—EHD,国内有人译为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一个群,该群病毒迄今已经分离和鉴定出12个型(包括茨城病病毒—[baraki Virus)。EHDV主要感染家养和野生的反刍动物,鹿特别是白尾鹿最为敏感,可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在畜牧史上曾造成  相似文献   

8.
<正>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呕吐以及脱水为临床症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猪流行性腹泻首先出现在比利时、英国等的猪场,此后,猪流行性腹泻在欧洲、亚洲的很多国家与地区开始流行。近些年来,我国也流行本病。猪流行性腹泻只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都有可能感染该病。1病因病毒经口鼻感染后,直接进入小肠,其他的脏器中没有发现病毒的增殖。因为病毒增值首先损伤细胞器,进而造成细胞机能  相似文献   

9.
<正>野生动物反刍动物出血病又称黑舌病、出血性败血症、野生反刍动物流行性出血病、鹿流行性出血病,本病主要是白尾鹿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体温升高,粘膜和浆膜广泛性出血和高的死亡率是本病的特点。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简称EHD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与蓝舌病病毒有很近的亲缘关系。EHDDV为双股RNA病毒。EHDDV对热较敏感,56℃经4~5h可使其灭活,在-70℃、4℃及20℃时较稳定,但在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本病多发于7~10月的蚊虫滋生、活动旺季,猪是该病毒的主要增殖宿主、扩散宿主和传染源。易感季节管理不善的猪群该病感染率极高,是夏秋季猪场的主要流行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1流行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属自然疫源性疫病。JEV于上世纪50年代首先在日本分离获得,因此又称日本脑炎病毒。为与甲型脑炎区别,该病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相似文献   

11.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本病常为良性经过 ,大部分病牛经 2~ 3d恢复正常 ,故又称暂时热或 3日热。因该病流行面广 ,传播迅速 ,给养牛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发展。 1 991年 8~ 1 0月 ,泗水县柘沟镇、杨柳镇及中册镇等邻近乡镇流行该病较为严重。据调查统计 :共发病 6856头 ,治愈 682 8头 ,治愈率 99.6% ;死亡 2 8头 ,致死率 0 .4%。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 8~ 1 0月份 ,气候炎热、多雨潮湿、蚊蝇多的季节 ,呈现大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以 3~ 5岁的黄牛易感性强 ,乳牛、犊牛…  相似文献   

12.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本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猪流行性腹泻于1971年首次在英国发现,随后在许多国家都报道有该病,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有本病发生的报道,并分离到病毒。  相似文献   

13.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本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猪流行性腹泻于1971年首次在英国发现,随后在许多国家都报道有该病,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有本病发生的报道,并分离到病毒。  相似文献   

14.
徐红  李树清 《畜牧与兽医》1993,25(4):173-17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属于鼠类携带和传布的一种自然疫源性和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病毒病。本病的传布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流行于亚洲和欧洲。中国、日本、朝鲜、苏联的远东地区、芬兰、瑞典、挪威等地。在我国已经查出有大白鼠、小白鼠、黑绒姬鼠、家猫、家兔、狗等  相似文献   

15.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1971年在英国首次报道,不久相继在比利时、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流行发生。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存在。到2000年,猪流行性腹泻已在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正>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疫病,不同年龄段的猪只均可发病。该病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暴发过,具有地方性流行特点,严重危害到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本文从该病的病原、流行特征等入手,探讨诊断与防治对策,以期更好地防控该病。1病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引发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为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一般聚集在猪的  相似文献   

17.
2014年采集广西5市7县7个养殖场313份牛血清,经cELISA检测随机筛选出100份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血清强阳性样品(cut-off值70%)进行微量细胞中和试验,以调查广西EHDV血清型的存在情况,以及分析其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为丰富EHDV流行病学数据,进一步做好EHDV的综合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蓝舌病以病牛突发高热,吞咽困难,关节痛性肿胀为主要特征。引起本病的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群成员。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7,(3)
<正>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1]),也是导致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蚊虫是该病的传播媒介,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猪是该病的扩散宿主,乙型脑炎病毒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染给人。猪感染本病后,母猪主要表现为死胎,公猪主要表现为急性睾丸炎,肥育  相似文献   

20.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报道,不久相继在比利时、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流行发生。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了有该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