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氮对新疆南部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氮对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下油菜产量及其4个典型饲料品质指标的变化特征。试验设置灌溉定额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定额设置3 000 m3·hm-2(低水)、4 500 m3·hm-2(中水)和6 000 m3·hm-2(高水)3个水平;施氮量设置140.6 kg(N)·hm-2(低氮)、187.5 kg(N)·hm-2(中氮)和234.4 kg(N)·hm-2(高氮)3个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供应对饲料油菜单株鲜重、干重、产量、品质有显著的互作优势,水氮供应量过量或者不足,互作优势减弱。相同灌溉定额下饲料油菜单株鲜重、干重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单株鲜重、干重和产量逐渐提高;提高灌溉定额的增产效应优于增氮,高水+中氮处理较低水+低氮处理产量提高86.90%。施氮量和水氮互作显著影响饲料油菜品质,中水中氮处理粗蛋白含量较高水高氮处理提高36.91%。中水低氮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32.66%,显著低于高水高氮处理;而高水低氮处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24.74%,较高水高氮处理低16.49%。高水高氮处理的粗脂肪含量最高(1.45%)。综合考虑产量与品质,新疆南部地区饲料油菜适宜的水氮措施为中水高氮[6 000 m3·hm-2,187.5 kg(N)·hm-2]。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设施农业中不同灌溉量与施肥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作物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及氮肥偏生产力(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温室黄瓜设置充分(W1)与亏缺(W2)灌溉下不同比例减氮(N1:275 kg/hm2、N2:220 kg/hm2、N3:165 kg/hm2)配施腐熟羊粪有机肥(O1:12 t/hm2、O2:8 t/hm2)处理试验,分析充分与亏缺灌溉下不同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黄瓜品质、产量、WUE及NP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条件下,减施氮肥和配施有机肥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O1N3处理较其他处理土壤容重平均降低5.8%,孔隙度平均增加7.7%,三相组成优化,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提高25.4%,0~3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降低21.8%。同时,配施有机肥能提高温室黄瓜WUE和NPP,在相同灌溉和氮肥条件下,O1较O2水平黄瓜WUE和NPP分别平均提高14.5%和15.7%。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指标得出W1O2N2处理表现最佳,黄瓜可溶性葡萄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VC)含量及产量较W1O1N1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肥料用量,保证生产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对于设施农业科学水肥管理及绿色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省农村能源紧缺和浪费严重等问题,实施以软科学为指导硬科学为基础的综合建设方法,四县五年累计开发节能折标煤231.67万t,创社会效益14.1925亿元,营造薪炭林8164hm,改造残次林12.46hm,减少烟尘排放量4.8万t。  相似文献   

4.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磷、钾等营养元素,但秸秆还田下晚粳稻最佳磷钾配施目前尚不明确。采用磷钾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磷(P2O5)0,63.75,127.50,191.25 kg/hm2(记P0、P1、P2、P3)和钾(K2O)0,102,204,306 kg/hm2(记K0、K1、K2、K3)各4个水平。在水稻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品质及精米氮素累积量。结果表明:磷肥和钾肥均显著提高了晚粳稻产量、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且二者具有显著互作效应;磷钾合理配施可协同促进晚粳稻产量,当磷、钾肥用量分别62.45 kg/hm2和206.08 kg/hm2时实现较高产。同时,适宜磷钾配施也显著协同提高精米氮素累积量。磷钾合理配施能够提高稻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胶稠度,但增加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及粗蛋白含量。除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冷胶黏度在钾肥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各RVA谱特征值在钾肥、磷肥及二者互作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增施钾肥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冷胶黏度均先增后降。南方晚粳稻实际生产中应重视优化磷钾配施比例,在土壤地力中上等及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P1K2的施肥方案可充分发挥磷钾的协同促进效应,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高效并兼顾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5.
王日俊  黄成东  徐照丽  邓小鹏  马二登 《土壤》2021,53(6):1185-1191
为在全国及区域尺度上,定量评价烤烟产量和品质对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为烤烟科学施肥以及提高生产效益提供依据,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烤烟”“有机肥”和“产量”为主要关键词检索期刊文献,将单施化肥处理作为对照,选择反应比作为效应量,采用文献整合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的烤烟产量平均增幅E为4.68%,并显著提高了上等烟叶比例13.55%;有机无机配施对氯离子(E=0.55%)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效应,但显著降低了烟碱(E=-3.9%)和总氮含量(E=-1.37%),显著提高了还原糖(E=3.69%)和钾离子含量(E=6.77%),且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更能协调烟叶化学成分,达到优质烤烟化学成分适宜范围内。烤烟产量效应的亚组分类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时间、种植密度和植烟区域对烤烟产量效应影响显著,且随着有机无机配施时间的推移,有机无机配施烤烟产量呈线性增加趋势;当无机氮投入量>60 kg/hm2时,有机无机配施对烤烟产量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且无机氮投入量>90 kg/hm2时增产幅度最高(E=4.1%)。有机无机配施对烤烟产量在潮土上没有达到显著效应,在紫色土上增产幅度最高(E=13.85%)。总体上,有机无机配施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效果积极明显,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伍海兵  马想  梁晶 《土壤》2023,55(4):911-917
为改善城市土壤团粒结构,以上海典型搬迁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厨余垃圾沼渣堆肥和化学改良剂分别单施以及混施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团粒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0%、30%沼渣堆肥单施处理可显著增加搬迁地土壤0.5~1.0、1.0~2.0 mm粒径大团聚体以及0.106~0.25 mm粒径微团聚体质量分数(P<0.05),而显著降低<0.106 mm粒径微团聚体质量分数(P<0.05)。化学改良剂β-环糊精单施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微团聚体总量(P<0.05);3 kg/m3用量硫酸钙、氧化铁单施处理均可显著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P<0.05)。沼渣堆肥和化学改良剂混施处理较单施处理显著增加土壤>2.0、0.25~0.5 mm粒径大团聚体质量分数(P<0.05),而降低<0.106 mm粒径微团聚体质量分数(P<0.05)。在沼渣堆肥处理中,以20%沼渣堆肥添加量对土壤团粒结构改良效果最佳;在化学改良剂处理中,以3 kg/m3硫酸钙处理对土壤团粒结构改良效果最佳,其次是3 kg/m3氧化铁处理。WG20+SMmix处理(20%沼渣堆肥+化学改良剂混施)对搬迁地土壤团粒结构改良效果最佳,团粒结构达19.03%,较CK(对照组)、SMmix(化学改良剂混施)、WG20(20%沼渣堆肥)处理分别提高了94.0%、73.5%和26.0%。  相似文献   

7.
[目的] 针对河西灌区土壤肥力贫瘠,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低下及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酿酒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酿酒葡萄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方法] 于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处理:单施化肥(C),单施有机肥(O),70%化肥+有机肥(0.7 CO),50%化肥+有机肥(0.5 CO),30%化肥+有机肥(0.3 CO),不施肥(CK),探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酿酒葡萄梅鹿辄(Merlot)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使酿酒葡萄的产量与品质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5 CO效果最优;在相同的有机肥施用量下,化肥减施50%有助于平衡酿酒葡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与CK与C处理相比,0.5 CO处理下,葡萄产量分别提高了120.76%和32.59%(p<0.0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了46.72%和25.21%(p<0.05),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39.36%和37.46%(p<0.05),单宁含量分别提高了23.05%和39.06%(p<0.05),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72.07%和54.77%(p<0.05),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了44.42%和48.48%(p<0.05),糖酸比分别提高了50.42%和40.78%(p<0.05),总酸含量降低了33.96%和16.98%(p<0.05)。[结论] 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0.5 CO)既有效抑制酿酒葡萄的营养生长,又提高了葡萄产量和果实品质,在试验区的推荐施肥量为9 000 kg/hm2有机肥配施化肥(N 150 kg/hm2,P2O5 135 kg/hm2及K2O 180 kg/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脱硫石膏与聚谷氨酸(γ-PGA)配施对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改良西北地区盐碱化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 通过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和盆栽模拟生长试验,从促进盐分淋洗,降低土壤含盐量,降低土壤pH值,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作物生长的角度对脱硫石膏和γ-PGA配合施用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脱硫石膏与γ-PGA配施能进一步降低淋后土壤的pH值,提高Na+淋洗;可降低淋洗后HCO3-和Cl-的含量,但提高淋洗后土壤SO42-,Ca2+和Mg2+含量;有效降低淋后土壤钠吸附比(SAR)值。盆栽试验表明脱硫石膏与γ-PGA配施可显著增加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和干重,其中生长30 d时该处理玉米干重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处理增加了54.40%,较单施脱硫石膏和γ-PGA处理分别增加了40.27%和29.47%。此外,脱硫石膏与γ-PGA配施植株收获后土壤的pH值更低,且土壤N,P,K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更高。[结论] 脱硫石膏和γ-PGA配施能起到较好的互补增效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土壤离子交换,降低了pH值,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了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
南方酸化红壤钾素淋溶对施石灰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石灰施用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对酸化红壤钾素的影响,依托始于1990年的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化肥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半量秸秆还田(NPKS)及其增加常量石灰(NPL、NPKL、NPKSL)6个处理。室内土柱淋溶试验设置0 L、0.5 L、1 L和1.5 L石灰施用量,监测田间和淋溶后0 ~ 50 cm土层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pH及淋溶液中钾离子(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石灰4年后,与NPKS、NPK、NP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相应土层的缓效钾含量;NPKSL和NPL处理分别增加了0 ~ 40 cm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6 % ~ 36.39 %和27.26 %。2)石灰施用量相同,各处理土壤累积K+淋溶量由大到小依次为NPKS处理、NPK处理和NP处理。施用石灰减少了NPKS和NPK处理淋溶液中累积K+含量,降幅为18.10 % ~ 57.70 %,且K+淋溶率也下降。3)施石灰提高了表层土壤pH;土壤中钾素盈余情况下,石灰当季施用量每增加1 000 kg·hm-2,K+淋溶损失率降低11.7%;施用石灰和施肥是显著影响平均淋溶K+量和K+累积淋溶量的主效应。可见,施用石灰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均能提高表层土壤pH;减少速效钾在剖面的运移,增加剖面下层缓效钾的含量;土壤淋溶K+量、累积K+淋溶量和K+淋溶率均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用石灰而降低。合理的石灰用量能够有效降低酸化红壤K+淋溶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从1983年开始,在黄土高原长城沿线风沙区东部的榆林地区进行水稻节水灌溉及配套技术试验,先后围绕水稻生产中的灌溉、良种、育秧、密度、施肥等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优选组配,形成适合于当地生产的节水技术,从1993年起大面积推广应用,较常规技术可节水10440~14745m/hm2,增产11.1%~24.2%。1996年推广这一配套技术5800hm2,平均单产8356.5kg/hm2,较常规生产增产11.1%。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生植物滤池(UB和PUB)和固定膜生物滤池(SB)的复合净化模式,对鲍鱼养殖水体和系统排放水体进行净化,实现了循环水养鲍系统的清洁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滤池UB对养殖水体中总氨氮(TAN)具有很高的吸收效率,从而降低了SB的硝化负荷,大大减少了TAN、NO2-N、NO3-N和COD的积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养殖水体中TAN、NO2-N、NO3-N和COD的浓度分别低于0.19、0.01、1.75和1.20 mg/L。由于UB滤池的吸收作用和SB的硝化作用,养殖水体中PO3-4的浓度一直保持在0.30 mg/L以下。另外,这种复合净化模式具有调节水体pH值的作用,在试验期间,养殖水体中的pH值一直保持在8.11~8.14的良好水质范围,对鲍鱼的养殖十分有利。系统排放水经另一植物滤池PUB吸收净化后,PO3-4浓度降至0.22 mg/L 以下,NO-3-N的浓度甚至降至0.10 mg/L以下。本文还建立了养殖循环水体中无机氮的循环模型,用于对养殖水体中TAN、NO2-N和NO3-N的预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秋-2017年秋5年9季)对比了两种施氮水平[减量施氮(300 kg·hm-2,N1)和常规施氮(360 kg·hm-2,N2)]、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单作(SS)、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4间作(S2B4)、大豆单作(SB)]的甜玉米、大豆及系统产量的动态变化,采用W2(Wricke''s ecovalence,生态价值指数)、变异系数(CV)和可持续指数(SYI)评价了产量的时间稳定性,旨在为华南地区一年2熟制甜玉米产区地力保育和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处理甜玉米、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呈现明显的生产季节动态变化,不同年季、种植模式对甜玉米、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施氮水平仅显著影响甜玉米的产量。2)所有间作处理甜玉米的相对产量均高于单作,间作系统的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YLs)均大于零,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能稳定地保持间作优势且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3)不同处理甜玉米产量的W2、CV和SYI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单作大豆的W2值显著高于间作,单作大豆的产量稳定性低于间作大豆。种植模式对系统总产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且间作大豆提高了其稳定性。4)间作大豆显著提高了土壤地力贡献率,S2B3和S2B4的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5.07%和74.27%,比SS分别高30.29和29.47个百分点。5)与单作甜玉米相比,9季甜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pH,缓解了长期大量施氮导致的土壤酸化对地力的影响。连续减量施氮没有影响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300 kg·hm-2的施氮量能够满足甜玉米和大豆对氮素的需要。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是华南甜玉米产区资源高效利用、系统产量稳定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村沼气生产使用安全检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沼气生产、使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充分可靠地利用好农村这一新型能源,首次提出了对农村各分散独立农户的沼气生产、使用情况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案,介绍了一种采用新型气敏传感器和单片微型计算机组成的沼气泄漏安全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技术性能和特点。从获得的实验数据表明,系统对气体浓度的灵敏度高(<2×10-6,可燃气体体积与空气体积比值),响应时间短(<10s),测量数据准确(<10%)、工作可靠,是适用于农村进行沼气泄漏检测的智能化安全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垂直通风系统(屋顶与粪坑混合排风)在寒区猪舍中的适应性,该研究在秋冬季节对内蒙古某规模化猪舍的热湿与空气质量环境进行了实时连续监测,并根据测试结果对猪舍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测试期间,舍内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氨气(NH3)、二氧化碳(CO2)、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浓度分别为22.7 ℃、59.6%、6.5 mg/m3、2200 mg/m3、2915 μg/m3,舍内通风量为0.34~0.39 m3/(h·kg),各环境指标基本满足生产环境阈值要求;保育期间舍内有效环境温度范围为27.1~30.7 ℃,存在轻度热应激情况,占总监测时间的12.9%;2)舍内温度、相对湿度与NH3、CO2、TSP浓度空间分布不均匀系数分别为0.01、0.15、0.45、0.03、0.15,各环境参数空间分布均较为均匀;3)试验单元(U1、U3)猪的平均日增质量、料重比与死淘率分别842和818 g/d、2.68和2.79、1.68%和1.31%,生产性能良好。综上,不设吊顶的侧墙进风,屋顶与粪坑混合排风的垂直通风系统,总体上能够满足严寒地区猪舍秋冬季热湿环境与空气质量调节需求,保证良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水稻爆腰增率与干燥条件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各种干燥条件下(包括热空气的温度、湿度、干燥时间)进行了水稻的爆腰率试验。以干燥常数K为媒介,建立了干燥条件与水稻干燥爆腰增率C之间的数学模型:C=6.649+0.453t+(6.749+0.150t)[1.746-0.039(RH)-57.974/T]。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稻田氮素流失、改善稻田局部水体养分负载过重的问题,采用盆栽试验,通过生物炭吸附富营养水中的养分后再利用于盆栽水稻,设置主区为持续淹水灌溉(IF)与干湿交替灌溉(IA),副区为1个对照(常规施氮,N1C0)与4种不同用量的氮肥与氮负载生物炭处理(N3/4C1、N3/4C2、N1/2C1、N1/2C2),其中N3/4、N1/2表示氮肥施入量为当地传统施氮量(N1)的3/4,1/2倍;C1、C2分别为10 t/hm2和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结果表明:(1)减少氮肥施入配施氮负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常规施氮处理田面水的pH;(2)常规施氮肥处理下,干湿交替灌溉(IA)田面水NH4+—N平均浓度较持续淹水灌溉(IF)高8.0%,但是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后,干湿交替灌溉田面水NH4+—N平均浓度低于持续淹水灌溉处理;(3)水稻生育后期,氮负载生物炭对NH4+—N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而在干湿交替灌溉中,减施氮肥配合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处理较N1C0处理降低了田面水NO3-—N浓度;(4)减施氮肥配合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可提高水稻分蘖率,而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在氮肥施用量较少时,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有效分蘖率。综上,氮负载生物炭不仅可以降低富营养水中30.8%含氮量,还能显著降低施肥初期水稻田面水中NH4+—N浓度,降低流失风险,延长NH4+—N的释放时间而减少1/4的施氮量和保证水稻生育末期的氮素需求,从而有利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7.
4YF-3、4Y-3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我国北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地区玉米收获时含水率高的特点及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及发展趋势,设计了4YF-3、4Y-3型两种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这两种机型均可同时进行摘穗、果穗输送、果穗集箱、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等多项作业,较好地解决了高含水率玉米果穗的收获和秸秆处理问题。生产率0.5~0.9hm2/h,配套动力78.7kW。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枯落物层水文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山杨栎类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刺槐林、侧柏林、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结合室内浸泡方法,对比分析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的水文特征指标,研究典型林分枯落物层水文生态特性。结果表明:(1)枯落物厚度为3.93~4.95 cm,刺槐林最大,油松林最小;蓄积量为次生林最大(19.28 t/hm2),侧柏林(18.03 t/hm2)和刺槐林(17.57 t/hm2)次之,油松林最小(14.73 t/hm2),未分解层蓄积量小于半分解层。(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率)为30.92~61.31 t/hm2(197%~320%),次生林最大,依次为刺槐林、侧柏林,最小为油松林。(3)枯落物有效拦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次生林(31.29 t/hm2) > 刺槐(22.20 t/hm2) > 侧柏(18.19 t/hm2) > 油松(13.94 t/hm2),有效拦蓄率为107%~173%。(4)在浸水2 h内,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变化以次生林与刺槐林最为迅速,半分解层较未分解层变化迅速;持水过程中,两者与时间分别呈对数函数(R2>0.89)和幂函数关系(R2>0.99)。在4种林地中,次生林林下枯落物水文生态潜力最优,油松纯林最差,表现为次生林 > 刺槐 > 侧柏 > 油松。刺槐是除次生林外的3种人工林中最优林种。建议研究区内合理优化恢复树种配置,以提高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主要通过土柱模拟试验探究不同有机物料对渗滤液的盐分和可溶性有机碳(DOC)以及不同深度土壤盐分、有机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设置有机硅功能肥(WO)、颗粒状有机物料(YP)、粉末状有机物料(GG)、颗粒状有机物料和粉末状有机物料各50%(YG)以及不添加有机物料(CK)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添加提高了渗滤液的EC值及水溶性Ca2+、Mg2+和Na+含量,YP处理的渗滤液盐基离子含量最高,而WO处理的渗滤液中DOC含量最低;与CK处理相比,WO处理显著提高各深度土层的水溶性Ca2+、Mg2+和K+含量,显著降低各深度土层的pH、交换性Na+、碱化度(ESP)和0—20 cm土层的水溶性Na+和钠吸附比(SAR),但其他有机物料的处理对pH、EC值和盐分等无显著影响;淋洗作用使表层土壤(0—20 cm)盐分向土壤深层移动,淋洗结束后,各处理的土壤EC值、水溶性总盐、交换性Na+和ESP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与CK处理相比,GG和YG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3.97%和20.53%。研究结果为有机物料的添加对盐碱地淋洗过程中盐分和有机质的变化提供了理论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禹城市冬小麦夏玉米高产灌溉制度及其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蒸渗仪所测的作物耗水量资料,简要分析了山东省禹城市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量及其耗水过程。该市冬小麦平均耗水量为482.2mm,水分利用率为11.01kg/(hm·mm);夏玉米平均耗水量为398.9mm,水分利用率为19.79kg/(hm·mm)。文中还研究了公顷单产为6000kg的冬小麦、公顷单产为9000kg的夏玉米的高产灌溉制度及其管理。该市冬小麦高产灌溉定额为360mm,应灌播前或越冬水,返青或起身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夏玉米高产灌溉定额为150mm,应灌苗期水、开花水和灌浆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