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昭铭 《蜜蜂杂志》2005,25(7):25-25
1对中蜂被盗即易失王现象的探讨中蜂群发生盗蜂时,被盗群内蜂王极易失去,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意蜂群中是很少的,其原因何在?值得与广大蜂友共同探讨。1.1中蜂爱盗而又最怕被盗中蜂爱作盗,只要发现外界蜜源减少时,最好不要开箱检查。若开箱,巢框上空就会有别群的工蜂窥视盘旋,乘机作盗,而被盗群只要有盗蜂进入则秩序大乱、惶恐不安。所以养中蜂者须以防盗蜂于未然为上策。1.2一旦被盗就会失王若发现某群蜂已被盗,往往为时已晚,连蜂王也已失了。若被盗一开始就赶快检查,就会发现蜂王被围,不论中盗中或意盗中都如此。人为解围后立即…  相似文献   

2.
1对中蜂被盗即易失王现象的探讨 中蜂群发生盗蜂时,被盗群内蜂王极易失去,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意蜂群中是很少的,其原因何在?值得与广大蜂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业余定地混养中、意蜂的实践中 ,我发现蜜源淡季 ,尤其是在晚秋和早春 ,蜜蜂尚有繁殖和采集活动的缺蜜期 ,偶尔发生过盗蜂侵扰 ,个别中蜂弱小群被盗垮 ,主要是由附近外场蜜蜂侵入和本场蜂群缺食引起的。一般是中蜂先盗意蜂 ,主要是由于中蜂嗅觉灵敏 ,在检查意蜂时常有个别中蜂作盗 ,这对卫巢能力较强的意蜂群不足为患 ,仅有少数死伤 ,也有中蜂留居于意蜂群中相安无事的。一旦发生意蜂反盗中蜂 ,尤其是卫巢能力较差的小群遭盗时 ,有时较激烈 ;如不及早有效处理和控制 ,会有严重死伤和整群被盗垮覆灭的危险。本人的处理办法是 :1先治标…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不宜补蜂,第二不宜合群,第三不宜随便在本场移动蜂群。去年笔者在饲养中蜂秋繁过程中做了3件不该做的事,造成了很大的损失。2016年9月,我在青州开发区的栾树场地放蜂,中西蜂混养,中蜂12箱、西蜂100箱。都说中西蜂混养会导致中蜂被盗垮,可我这次秋繁没有发生西蜂盗中蜂,而是西蜂互盗。当时为了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次制止盗蜂的尝试上海市杨浦区离休干部费起充10月底,一技黄花进入花尾,各箱贮蜜充足。两中蜂群较弱(4框)。一意蜂群特强(12框),大多数采集蜂失业。11月1日晨,两群中蜂成为意盗蜂袭击的目标,中蜂已无抵抗者。怎么办?我采取的第一措施:缩小盗群和被盗...  相似文献   

6.
徐祖荫 《蜜蜂杂志》2001,(12):22-22
中蜂仍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主要蜂种 ,特别在野桂花等优质蜂蜜生产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中蜂易感中囊病 ,该病严重影响了中蜂群的正常生产。我省中蜂的主要分布区锦屏、天柱一带 ,中囊病每隔数年就要爆发一次 ,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疾病流行时 ,蜂群损失巨大。等蜂群经过数年恢复、发展 ,形成一定饲养规模后 (2 0~ 6 0群左右 ) ,又会再次爆发 ,造成巨大损失。如此的恶性循环 ,严重挫伤了蜂农饲养中蜂的积极性。有些蜂场甚至就此一蹶不振 ,给进一步发展中蜂饲养带来重重困难。近几年我们在抓中蜂生产的过程中 ,经认真调查、分析认为 ,…  相似文献   

7.
薛超雄 《中国蜂业》2009,60(1):30-30
我在自家三层楼顶养中蜂,由于管理不善,3群蜂被盗。有关养蜂资料都说蜂群迁移要在5公里以外。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把被盗群移到相距80米的一间小瓦房里。结果,回蜂极少,被盗群在新环境繁殖发展起来,这让我感到惊喜。  相似文献   

8.
徐传球 《蜜蜂杂志》2010,30(8):29-29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囊状幼虫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蜂群感染后,群势下降快,严重时,中蜂常常飞逃,给蜂场造成损失。对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平时的蜂  相似文献   

9.
二步止盗法     
中蜂易起盗,平息盗蜂是管理蜂群的一道难题。本人为此吃尽了苦头,但也摸索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兹简录于后。查出作盗群与被盗群后,不急于处理被盗群,首先把作盗群的巢门缩小到只允许一只工蜂出入为止。这样,箱内的盗蜂不易出巢,回巢的盗蜂也不易进巢,造成巢门内外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地意蜂、中蜂混杂饲养,不仅因盗蜜毁掉中蜂群,而且蜂病交叉感染致使中蜂患病率提高。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来势较猛,虽比中蜂囊状幼虫病致死率低,稍不注意损失也不轻。一、观察诊断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在封盖前被细菌感染死在巢房中。发病蜂群数量多,走近蜂场会闻到一股怪味,老式桶养中蜂如果群势下降许多,见不到死蜂死幼  相似文献   

11.
正张大利老师:您好,我有一个亲戚饲养西蜂多年,而且养得也很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最近两年,他看中蜂饲养形势很好,也想发展中蜂,他认为有西蜂的饲养管理经验,养几群中蜂不成什么问题。于是,就在2016年春季购进10群中蜂,按照他对蜜蜂饲养管理经验进行饲养,可蜂群总是发展不起来,到秋季10群中蜂1群没剩。他不甘心,于2017年春又购进12群,有了第一年的教训,觉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蜂群还是越养越少,有的得了病,有的飞逃,还有被盗的,结果还是全军覆没,真是  相似文献   

12.
<正>盗蜂防治,这是养蜂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要知道,无论是中、意蜂都会出现盗现象,年复一年,其轻重损失不等,会给养蜂带来一定的损失。为防止盗蜂,建议试用如下方法:(1)在中蜂进出口处安放1只王笼,这样工蜂进出自如,也可防蜂王外逃,意蜂也就进不了,胡蜂更进不了。(2)盗蜂出现时可采取喷水的方法,即用清水对着被盗群、外出盗蜂群和可疑蜂群的进出口处间断喷一定量的清水,直到盗蜂停止。如果在水中加放一点酒,  相似文献   

13.
范克民 《蜜蜂杂志》2008,28(6):29-29
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在发病期间蜂群会飞逃.该病难以治愈,有效办法是培育抗病蜂王,隔离治疗,及时对病群蜂王进行剪翅.总之是要耐心细致地管理好蜂群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4.
宋心仿 《中国蜂业》2005,56(12):29-30
2002年10月中旬,皖南正值无花期,安徽芜湖县六郎镇养蜂户周庆华发现自家蜂场的3群蜂发生盗蜂,通过反复关闭巢门制止无效后,断然决定以损失3箱被盗群为代价,彻底消灭盗蜂换取其它蜂群免遭盗蜂之祸。他勾兑了巨毒农药“1605”稀释液。喷向被盗蜂群,很快3箱被盗群全部死亡,本场其它蜂群也造成严重中毒死亡,进而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  相似文献   

15.
中蜂止盗法     
中蜂盗性较强,在外界蜜源缺乏,蜂群饲料不足时,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发生盗蜂。一旦发生盗蜂,被盗群的贮蜜抢窃一空。同时引起工蜂互斗,大量伤亡,甚至蜂王被咬死造成很大损失。去年我们发现盗蜂时,利用蜜蜂巢内刚失王后的惊慌,消极怠工的生物学特性。人为  相似文献   

16.
<正>蜂群起盗现象经常发生,互盗时常常使两群蜂全部毁灭:强群盗弱群,弱群就会全群覆没;西蜂盗中蜂,有的将全群咬死或将中蜂咬得弃巢而逃,这给养蜂者带来苦恼和很大的损失。防盗、治盗是养蜂人最关心和不可忽视的大问  相似文献   

17.
蜂群里死了蜂王怎么办?不是把这个无王群合并于有王群,就是要把一个备用蜂王介绍给这个无王群;另外,盛花期组织采蜜群需合并蜂群,人工分出的无王群也需诱入蜂王。蜂群有着不同的气味,若合并与诱入蜂王时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中蜂尤其如此。我们通过对中蜂生活习性长期认真的观察,发现中蜂有一个特点:它们日间性情较暴烈,爱咬杀,防卫较严;但夜间  相似文献   

18.
防治“中囊病”的好办法——利用意蜂哺育中蜂蜂王幼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元明 《蜜蜂杂志》2008,28(11):29-30
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是中蜂的大敌,危害性极大,此病一旦发生,迅速蔓延全场,使用多种药物治疗都无效.一个上百群的中蜂场,将会在一两年内出现蜂群弃巢飞逃或蜂群群势逐渐削弱,甚至垮场的状况.多年来,此病一直困扰着中蜂饲养者.  相似文献   

19.
晚春和夏季,自然界中有大量的分蜂和迁飞的中蜂群,在这期间进行过箱、取蜜及检查蜂群时,要防止“自然合并”情况的发生。中蜂“自然合并”,是指突然有1群外来中蜂飞来串入正在取蜜、过箱或检查的蜂群中。如果处理不当,2群蜂就会互相咬杀,导致2群死光或其中一群死...  相似文献   

20.
蜂群合并是生产中常用的提高蜂群质量的方法,但如果随便将任意2群合并成1群,就会引起厮咬,造成部分蜜蜂死亡。为了使蜂群能安全合并,在蜂群并群时要遵循弱群并入强群,无王群并入有王群;或保留优良、健壮、繁殖力强的蜂王,除掉体质较差,繁殖力弱的老、劣、伤、残或受精不良蜂王的原则;还要根据蜜蜂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及所要合并蜂群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本人在多年的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推广工作中,通过钻研和实践摸索,根据蜜蜂嗅觉灵敏这一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了一套既可避免蜂群合并后厮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又可提高蜂群合并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