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林业科协(IUFRO)与热带林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林业科协 (IUFRO)于 1892年成立 ,是世界性的最有影响的林业科学研究联合组织。“西双版纳热带林遥感监测”是IUFRO百年庆典论文。其主要内容包括 :多种遥感数据编制森林植被图 :多级遥感清查森林资源 ;多期遥感数据监测动态变化。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航空航天遥感信息与地面抽样相结合 ,充分发掘了遥感信息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CART决策树方法的遥感影像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为研究区域,构建一种基于CART遥感影像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采用主成分提取、植被信息提取、纹理信息提取等方法,并结合试验区主要地物类型训练样本,采用Landsat 5 TM影像数据、DEM数据以及遥感处理软件ENVI为平台进行影像分类,并将结果与最大似然分类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基于CART遥感影像决策树分类精度优于最大似然分类,有较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林隙主被动遥感协同自动识别方法,为进一步量化林隙特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真彩色航空正射影像(0.2 m)和机载Li DAR(3.7点·m-2)为主被动遥感数据源,选取东北典型天然次生林——帽儿山实验林场东林施业区为研究区进行面向对象林隙识别。在面向对象分类过程中,通过对比3种分割方案(航空影像分割、Li DAR数据分割、航空影像Li DAR协同分割)、10种尺度(10~100,步长为10)确定最优分割方案及尺度参数。在最优分割结果基础上应用航空影像的光谱特征、Li DAR数据提取的高度特征及共同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M)进行林隙识别。【结果】3种分割方案的最优尺度均为20;所有尺度均是基于Li DAR数据分割ED3modified(0.52±0.11)低于基于航空影像分割(0.58±0.07)与航空影像Li DAR协同数据分割(0.58±0.07)。在Li DAR数据最优尺度(20)下,采用光谱和高度共同特征的主被动识别与单独采用光谱特征的主动识别及单独使用高度特征的被动识别相比,分类精度分别提高36.71%和8.17%。【结论】3种分割方案中,基于Li DAR数据分割结果最好;使用主被动遥感协同自动识别进行林隙分类时精度最高(OA=87.73%,Kappa=0.81)。  相似文献   

4.
基于印度遥感卫星IRS—P6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遥感卫星IRS—P6的LISS3数据由于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相对较低的数据价格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利用LISS3数据估测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报道较少。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印度卫星IRS—P6的LISS3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地面样地胸径每木调查数据,结合生物量相对生长式,得出样地生物量。通过遥感数据提取4个波段的光谱值、6种植被指数,从DEM获取的海拔、坡度、坡向,共13个遥感及地学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取13个因子的主成分,以前5个主成分值作自变量,建立主成分与地面生物量的回归模型,模型经方差分析及相关性检验,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R=0.7129。  相似文献   

5.
引言森林面积、蓄积量、林木生长状况,森林演替等动态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应用不同时期的遥感资料复合对比分析统计,在短时期内弄清森林资源动态,特别是森林面积的动态变化,并用马尔可夫链进行科学预估,分析其发展趋势无疑是有益的。笔者参加了“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甘青宁类型区的工作,在典型试验区盐池县,应用不同时期航空像片对盐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分光学遥感影像技术,对湖南省油茶产业大县汉寿县油茶林地进行分类特征提取、标注样本类别及建立分类模型等操作,实现研究区油茶林地高精度识别。结果显示:利用基于高分光学遥感影像的深度网络智能化提取油茶林地及人工确认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很好识别汉寿县油茶林地的空间分布,与2022年全县油茶精细化调查面积数据对比后精度较高(优于70%);空间分布上,汉寿县太子庙镇的油茶分布集中且面积最大,和地面调查的面积数据相比,该镇的油茶分布面积提取精度最高,为92.57%。研究方法能够较为精准地识别汉寿县油茶林地斑块,从而为湖南省油茶林地遥感普查与保护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TM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的方法得到长白山地区不同年份(2000、2004、2007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得出长白山地区各种土地类型在监测时段内动态变化及相互转化的信息,并对长白山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热带林30年的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利用遥感、抽样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西双版纳热带林30年(1965—1995年)动态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以三江平原试验区为背景,采用植物生态场技术开展次生林效应带生态功能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栎林6m效应带产生斑块效应,8m效应带出现边缘效应;4m,6m和8m带的光能利用与风流动模式与效应带的分布方位关系密切,根据光能利用效率总结出蒙古栎林效应带依照8 m带→6m带→4m带逐步演化。  相似文献   

10.
胡杨作为塔里木河流域的建群种与生态恢复的指示器,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和保护群落稳定结构的天然屏障.仅依靠人工调查对荒漠河岸林进行监测已不能满足当下维系塔里木流域生态环境,高光谱遥感成为当下胡杨种群监测识别的重要手段.就沙漠干旱地区胡杨叶片色素高光谱遥感监测的主要研究成果做出了概括,并经过对有关论文内容的总结与数据的梳理,明...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扬州市近5年的遥感影像,对扬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分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对遥感数据进行解译,提取土地利用/覆盖信息,计算了扬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研究了扬州市近5年生态环境状况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扬州市近5年林地面积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逐年增加,生态环境状况逐年好转。  相似文献   

12.
森林控制着全球碳循环的动态,而森林地上生物量是固碳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参数,是系统发挥其它生态功能的物质基础。基于任何单一的方法,如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方法、遥感模型反演方法、通量观测法以及生态模型方法等均无法高效地刻画森林地上生物量及其动态变化信息。基于此,提出改进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精度的时空连续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即基于已有的多模式遥感数据及产品、森林生态过程时空动态知识和各种地面连续观测数据提取的时空动态特征,采用同化算法进行遥感信息动态建模,生成高精度、时空连续、物理量一致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及其动态变化产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热带林遥感探索:分类方法与调查方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了世界热带林研究现状、我国热带林特点及研究进展后,从中国的热带林研究出发,重点探讨了分类方法和调查方案。提出了研究区域性、乃至全球热带林的遥感方法。并指出宏观监测时遥感方法是不可代替的。在分类方面,建议在水热条件和高程预分类后,用遥感数据确定林分郁闭度,从而完成分类的方法。在调查方案中,提出了宏观和局部评估其面积和蓄积的方法,并用数据证明了可行性,同时与亚热带和温带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的手段对调查区域2004—2010年园参种植地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反映出调查区域园参种植业规模的发展趋势,对森林生态保护与园参种植业存在的矛盾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遥感数据分析林区的植被和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炳香  杜纪山 《林业科学》2006,42(4):7-11,F0003
以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潮查林场为试验区,选择合适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TM数据,从中提取植被类型等有关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等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转化为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中的地面覆盖因子,计算试验区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侵蚀强度区分,生成土壤侵蚀强度图.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受坡度的影响.土壤侵蚀强度图与林相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获得土壤侵蚀严重的小班分布,从而为试验区的水土保持和流域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组(生态公益林、公共园林、居所林、生产林和防护林)的树冠覆盖斑块中面积最大,占55.4%,其次为生产林,占19.9%。各类型的平均面积以生态片林最大,行道树最小。2)树冠覆盖斑块以面积大于1hm2的特大型为主,占总斑块面积的78.8%,小斑块(<0.1hm2)、中斑块(0.1~0.5hm2)和大斑块(0.5~1hm2)分别占9.2%,7.9%和4.2%。生态片林在特大型斑块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生产林,其他面积等级斑块均以居所林所占比例最大。3)特大斑块主要位于中心区北部的白云山和城市发展东部拓展区的天河、黄埔的丘岗林地区域,以及海珠区南部,而荔湾区、越秀区和东山区均以小斑块数量占优。面积在0.5~1hm2的斑块多分布于特大型斑块周边,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引起的破碎化表现。树冠连续覆盖是实现生态过程与格局连续性的有效途径,行道树类型斑块数量最大,相对破碎,但最具形成连续覆盖的潜...  相似文献   

17.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真彩航片对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斑块平均值以风景游憩林最大,达到1.85hm2;生产经营林次之,为1.34hm2;生态公益林、道路林和附属林的斑块平均面积较小;不同城市森林类型均以小斑块为主,总体比例超过90%,中斑块以上类型分布偏少,大斑块以上所占比例仅为1%左右.各类型多样性指数与景观斑块破碎化均以附属林最高,道路林次之,生态公益林居中,生产经营林较低,风景游憩林最低;各类型所受的人为干扰程度相近,在边缘上的差别不大,而形状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以风景游憩林最大,生态公益林和生产经营林居中,道路林和附属林最小.各类型要发挥城市森林的景观效应,只有在各方面分别改进,才会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7~202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引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湿度(WET)、绿度(NDVI)、干度(NDSI)、热度(LST)4个指标集成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监测。结果表明:遥感指数能较好地指示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绿度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大;2017~2021年遥感生态指数由0.5665上升到0.5965,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变好的趋势。研究结果将为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数据源,定量分析毕棚沟风景区红叶彩林景观格局并运用能更加综合便捷地描述景观稳定性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研究区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表明:(1)风景区内主要红叶彩林景观类型有鲜卑花林、杜鹃林、四川落叶松林、高山柳林及忍冬林景观。(2)景观稳定性指标中最大斑块指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及斑块内聚力指数对研究区彩林景观类型稳定性影响程度较大。(3)鲜卑花林、杜鹃林、四川落叶松林及忍冬林的景观稳定性较高,花楸林、沙棘林、桦木林及杨树林的景观稳定性低。低稳定性景观类型宜采取改造低价值林分、抚育彩林、构建生态廊道等措施。研究为风景区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东莞市针叶类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 Landsat 8 影像数据,对东莞市松树林 (Pinus sp.)、杉木林 (Cunninghamia lanceolata)、针 叶混交林 3 种针叶类森林生物量进行估算,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针叶类森 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其决定系数 (R2) 值分别为 0.880 9、 0.832 5、 0.964 0,均达显著水平。经适用性 检验,模型均达 0.05 显著水平,可用于东莞市针叶类森林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