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杉针叶的木素含量为25.3—26.9%,冷杉针叶的木素含量为23.3—25.4%。 欧洲赤松(Pinus silvestris L.)针叶的木素含量见表1。  相似文献   

2.
黑赤松为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赤松(P.densiflora)的天然杂交种。经电子扫描观察,针叶横切面、同功酶化验和中国林科院洪涛先生鉴定确认,黑赤松对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和枝枯病(Cenangium fer-ruginosum)的抗性比亲本强,而且适应性和材积生长量也优于亲本。现将研究结果列下。  相似文献   

3.
章古台沙地针叶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科尔沁沙地东南部章古台地区草荒地、40年左右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的0~10cm、10~20cm土层的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草荒地比较,赤松、油松和樟子松人工林0~20cm土层中有机质与全氮的含量增加显著;赤松林0~20cm土层中全磷的积累比较明显;3种针叶人工林对速效钾和速效磷的消耗都较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泰山森林生态站麻栎(Quercus acutissima)、赤松(Pinus densif lora)和麻栎赤松混交林小气候的对比研究表明:麻栎赤松混交林的降温保湿效应最好,其气温(空气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和土壤温度(地表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均比麻栎林和赤松林低,其相对湿度高于麻栎林和赤松林;3种林分温、湿度垂直方向3个层次上,无论是干季还是湿季,林内温度都随林分高度的增加而增高,林内湿度则减小。森林的存在能明显地影响其所在区域的小气候。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赤枯病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是我国西部山区的主要用材树种,我省恩施、宜昌地区的大面积纯林,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相继发生赤枯病,引起针叶大量脱落,轻者影响生长,重者导致枯死。1979—1981年我们对该病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阔叶纯林(木荷)、针叶纯林(马尾松)和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与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共得到细菌943个分类操作单元(OTU),真菌962个OTU,分类学地位明确的细菌有19门46纲99目138科198属207种,真菌有9门22纲59目109科177属167种。其中,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菌门。林分类型对土壤真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土壤细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几乎无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纯林土壤(P<0.05)。在门水平上,针阔混交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细菌门相对丰度变化差异较小,而与针叶纯林差异较大(P<0.05),针阔混交林和阔叶纯林土壤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比针叶纯林低9.96%和29.43%。土壤真菌门相对丰度在各林分类型间差异较大,被孢菌门相对丰度在针叶纯林土壤中最高,毛霉门和壶菌...  相似文献   

7.
一、生长特性和分布概况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atove)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为东南亚区松树,常绿乔木,树枝轮生,叶为二针一束。为油松变种,阳性树种,适宜在酸性或中性砂质壤土上生长,山东沿海地区多作为海风林营造。黑松和赤松具有发达的主根及向四周扩展的根系,针叶且具腊质层,并有下陷的气孔,有利于减少蒸腾和对水分的消耗,因此,在其它树种不能生长的干燥脊薄的土地上,它也能生长,耐干旱能力较强,亦是  相似文献   

8.
对4—10年生的日本柳杉(Cryptomeriajaponica),10—13年生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和10—22年生的黑松(Pinus thunb-ergii)作了研究,将杀配子剂(gametocides)FW-450(2,3-二氯异丁酸钠)、RP-7194(4-氯-2-羟甲基苯氧基醋酸钠)、FCPA(2-甲酰-4-氯苯氧基醋酸)和MH-30(顺丁烯二酸酐)于不同的日期和各种浓度应用在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针叶类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 Landsat 8 影像数据,对东莞市松树林 (Pinus sp.)、杉木林 (Cunninghamia lanceolata)、针 叶混交林 3 种针叶类森林生物量进行估算,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针叶类森 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其决定系数 (R2) 值分别为 0.880 9、 0.832 5、 0.964 0,均达显著水平。经适用性 检验,模型均达 0.05 显著水平,可用于东莞市针叶类森林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10.
黄点枯针病(Cyclaneusma minus)是黑龙江省樟子松和赤松人工林中普遍发生的一种侵染性病害。病原菌为小线形囊盘菌。过去一直认为小线形囊盘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寄生在生长衰弱的老龄叶上,不致引起严重危害。但笔者于1985年在鸡西矿务局小恒山林场调查时发现,樟子松和赤松人工林及苗圃中均有该菌为害,致使樟子松人工林发生严重枯针及早落现象。现将在鸡西矿物局小恒山林场对该病进行的初步研究报道如下。一、病害症状各龄针叶均能发病,尤以二年生以上的老龄叶发病重。发病初期在针叶局部出现褪  相似文献   

11.
对辽东主要地区发生落针病的赤松针叶上采集病害标本,室内进行分类鉴定,确定了在赤松针叶上有5种真菌,均是活体寄生。按照Minter(1981)分类标准进行了形态学种的分类鉴定,最后确定了5种真菌的分类地位,5个种分别为针叶树散斑壳菌、松散斑壳菌、光亮散斑壳菌、雪松散斑壳、小环绵盘菌。其中有3个种为我国赤松寄主上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我省自1974年大面积引种湿地松(Pinus ellittii Engelinann)以来,造林面积已超过10万亩,成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1976年以后,不论平原、丘陵、山地的引种点,均不同程度地陆续发生芽流脂病,发病率一般在10—30%,有的高达80%。芽流脂病严重地影响干形和高生长,据在抚州、宜春等地调查,7年生树高不足3m,比同令健树矮一倍以上。据笔者调查研究,此病属生理性病害,以幼树发生为主,每年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低洼积水和土壤贫瘠的地段发病严重。病株针叶和梢头含硼量显著低于健株。每株根部施硼10g,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日本赤松(Pinus densiflora)是扦插非常困难的树种。为了提高赤松扦插成活率,使之及早应用于赤松育种,特别是培育出大量无性系苗木,同时为提高其它生根困难树种的扦插技术提供借鉴,作者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对赤松扦插的若干基础问题,尤其与生根有关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Disease based index,D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在林龄相对一致(34±2)年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赤枯病病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病基指数,即立地对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结果】1)基于森林病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病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病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分密度是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65. 61/(1+e-0. 001 5 x+2. 32),决定系数R2=0. 519 8,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赤松赤枯病的病情指数时,平均预估误差是5. 35%。4)将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Ⅰ为极轻病害发生,Ⅱ为轻度病害发生,Ⅲ为中度病害发生,Ⅳ为重度病害发生,Ⅴ为特重度病害发生。【结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赤枯病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可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落叶松林型对其化学防御能力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长白落叶松纯林及长白落叶松-水曲柳4∶4、2∶10带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型下落叶松针叶内几种防御蛋白活力及次生代谢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0年生(HJ30(4∶4))和20年生(HJ20(4∶4))落叶松与水曲柳4∶4带状混交林中,落叶松针叶内几种防御蛋白活力和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在HJ20(4∶4)中,落叶松针叶中PPO、PAL、TI活力及黄酮和木质素含量最高,且PPO、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20年生(HJ20(2∶10))落叶松与水曲柳2∶10带状混交林(P0.05);在HJ20(2∶10)中,落叶松针叶内CI活性显著高于HJ20(4∶4)(P0.05),单宁含量也高于HJ20(4∶4),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试验发现,长白落叶松-水曲柳带状混交林成林显著增强落叶松针叶内防御蛋白活力、增加次生代谢物的含量,从而提高了长白落叶松自身抗虫性;且HJ20(4∶4)对落叶松的诱导防御能力强于HJ20(2∶10),HJ20(4∶4)混交方式比HJ20(2∶10)更适用于混交林营造。  相似文献   

16.
室内连续饲育卡罗来纳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ni.  MJ  应杰 《江苏林业科技》1989,16(1):40-41
卡罗来纳天牛[Monochamus caroli nensis(Olivier)]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媒介昆虫。线虫由成虫传播。笔者研究了一种在松原木内从卵到成虫饲养卡罗来纳天牛的技术。本文叙述了室内条件下饲养的过程以及与该天牛发育有关的生物学参数。 材料与方法 全年每隔3—4周,砍伐一株健康的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L.)或班克松(Pinus banksiana Lamb,),去掉枝条后把主干锯成长约35厘米(29—43厘米)的原木段,两端封蜡,以防木材干燥脱水(因主干下部皮厚,卡罗来纳天牛不易产卵故未用)。然后,将木段分别放入装有成虫和供其取食的新鲜松叶的产卵笼内(50×25×30厘米)。笼内的成虫数量每性别平均约25头。通常在24—48小时内,当每个木段至少有20个产卵痕时,就将木段移入生长室内(该室室温控制在30℃,光暗周期为14:10,相对湿度约75%),原木内的幼虫在木段内筑坑道发育,并排出虫粪。当发育临近完成时,把新鲜的欧洲赤松针叶放到生长室内,引诱天牛  相似文献   

17.
2017年春磴口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进行引种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Sieb. et Zucc.var.Zhangwuensis Zhang,Li et Yuan)和沙地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试验。结果表明,尽管引种区与原产地在土壤营养成分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彰武松和沙地赤松基本保持了良好的生长态势,初步认为磴口县适合彰武松和沙地赤松生长。  相似文献   

18.
樟子松(Pinus.sylvesvisL.varmonGolicaLitV)又名海拉尔松、蒙古赤松、西北利亚赤松、欧洲赤松。是松科松属常绿乔木。原产我国东北内蒙,是该区的主要针叶用材树种。是大兴安岭(北坡)、红花尔基及呼伦贝尔草原中固定沙丘的乡土树种。解放后,辽宁省彰武地区的章古合防护林试验站从54年起在大片流动或半固定沙丘,成功地造了几万亩樟子松人工林,并且已大量结实,种质优良,筛选出优良植株,建立了种籽园,效果非常显著。我区于66年引种。73年以前引种试验工作仅限于天山山区林场,我场是属乌市北郊平原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在辽宁省彰武县应用Li-6400光合仪,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zhangu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和长白松(Pinus sylvestriformis)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进行观测。结果表明:5种针叶树在8月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表现为双峰型,并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中彰武松光合速率最高、长白松光合速率较低。通过光响应曲线的分析得出:在0~2 000μmol m~(-2)s~(-1)光强下,光合能力顺序为长白松赤松樟子松油松彰武松;赤松和樟子松的光补偿点较高,为110μmol m~(-2)s~(-1);樟子松的暗呼吸速率最大,为2.338μmol m~(-2)s~(-1)。  相似文献   

20.
<正> 黑赤松(Pinus thunbergii×P.densiflora)是从黑松人工林中选出的天然杂种,具有生长快,对松干蚧、松毛虫有较强抗性等特点。但是,由于采用种子繁殖变异性大,很难保持母树优良遗传品质,而且结实少,种子空粒较多。为加速苗木生产的发展,我们于1983年开始研究无性繁殖途径,现已取得初步结果。一、试验材料黑赤松的针叶束和插穗采自本省文登县的北海、乳山县的垛山、招远县的罗山、莱西县的大沽河和芝罘区幸福等林场的2—20年生天然杂交林母树上。选取颜色浓绿、生长健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