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子叶切除强度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为丰富苗木质量调控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种子叶切除强度(E1/3、E1/2、E2/3)和不切除对照(E0)设置,同时2种苗圃施肥处理(N0、N100),施入相同量的磷钾肥和微量肥料,调查分析生长季末栓皮栎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以及造林1年后苗木形态、养分积累和光合特性。【结果】苗圃不施肥条件下,子叶切除处理均降低造林苗木生物量、养分含量和光合特性。苗圃施肥条件下,E1/3、E1/2处理苗木造林1年后主根生物量较对照(E0)分别增加21.9%、31.7%,侧根生物量分别增加41.4%、45.2%;E1/3、E1/2处理还提高造林苗木根系养分含量和光合特性,促进苗木对光能的利用与碳同化;E1/2处理对单株生物量和养分含量也有显著促进,对光合特性的促进效果比E1/3更佳;而E2/3处理苗木造林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苗圃施肥并未起到缓解作用,表明子叶自身养分对于苗木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苗圃施肥效果有赖于子叶养分丢失程度。从苗圃和造林2个阶段评价子叶切除效应更为可靠;在子叶切除对造林苗木生长的影响评价过程中,苗木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养分含量同等反映苗木生长状况,是评价子叶切除效应的有效、便捷指标。【结论】适度切除子叶结合苗圃施肥有利于提高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切除1/2子叶结合苗圃施肥(每株100 mg N)培育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栓皮栎秋季子叶丢失与翌年春季出苗后子叶丢失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本试验旨在模拟2种丢失现象的交互发生,探究其叠加效应对种子营养物质转移及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揭示动物取食对栓皮栎幼苗更新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栓皮栎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播种前切除子叶远端,模拟秋季未取食(完整种子)、1/3(轻度)、2/3(重度)3个子叶丢失强度(主因素);出苗后,动态移除子叶,模拟翌年春季出苗后子叶丢失时间(副因素)(出苗后4、8、12、16、20、25、30天移除子叶),同时设置不移除对照组,模拟春季子叶未被取食。测定种子氮和碳水化合物动态含量变化,分析出苗过程中种子向苗木的物质转移规律;生长季末测定苗木成活率、生长、养分积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等,分析子叶丢失强度与丢失时间对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1)春季出苗30天时,种子中淀粉向苗木的转移率最大(72.4%~89.36%),可溶性糖次之(66.61%~72.72%),氮最小(30.64%~59.45%)。2)秋季未丢失子叶的完整种子翌年春季种子向苗木的氮转移在出苗25天后完成,而秋季丢失子叶的种子春季向苗木转移氮的时间大幅缩短(8天)。3)主效应表明,秋季丢失2/3子叶导致苗高、地径分别降低30%、18%;副效应表明,翌年春季出苗20天前丢失子叶抑制苗木生长。4)交互效应表明,秋季未丢失子叶的完整种子,翌年春季出苗4天丢失子叶成活率仅为36.3%,生物量降低78.2%,25天前丢失子叶抑制养分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秋季丢失1/3子叶的种子,翌年春季出苗4天后丢失子叶成活率降低65.2%,萌发25天后丢失子叶对苗木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几乎无影响。秋季丢失2/3子叶的种子,翌年春季无论子叶是否丢失,都会显著抑制苗木生长。【结论】翌年春季出苗后子叶丢失对苗木生长状况的作用不仅取决于丢失时间的早晚,而且受秋季子叶丢失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充分考虑秋季子叶丢失强度和翌年春季子叶丢失时间的叠加效应,对于揭示栓皮栎更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秋季施肥调控苗木质量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木顶芽形成后,生物量仍继续增大,苗木体内养分浓度因而下降。秋季施肥因能有效缓解因生物量增大而伴随的稀释效应,在国外被广泛运用于欧洲云杉、黑云杉、火炬松、湿地松、脂松、北美黄松、花旗松、蓝桉等常绿树种苗木的培育,在我国仅在侧柏、三倍体毛白杨等苗木上有所研究。本文从秋季施肥调控苗木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的机制、秋季施肥苗木对造林效果的影响、秋季施肥制度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养分内转移在秋季施肥调控苗木质量的作用,探讨常绿、落叶树种苗木秋季施肥的可能差异,并结合当今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可有效调控苗木质量,同时采用2种措施培育苗木,从苗圃和造林2个阶段探讨对苗木质量的叠加效应,为丰富苗木质量的调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栓皮栎容器苗为研究对象,将胚根短截(RP)和不短截对照(CK)的种子分别播在2种容器(D40,Slit)中,测定苗圃阶段栓皮栎根系结构、生长、养分浓度和造林效果。【结果】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的交互作用对根系结构和养分浓度影响显著,D40-CK组合促进2 mm径级根系发育,并提高根系总表面积和体积,而D40-RP组合有利于提高K浓度,证实2种育苗方式组合研究的必要性。主效应表明,D40容器更加有利于2~5 mm径级根系发育和苗木地上部分的生长,但导致苗木根茎比下降;造林1年后依然促进幼树高和地径生长;造林2年后,促进作用消失。胚根短截抑制5 mm径级根系发育,并且对苗高、地径和根生物量有负面影响;造林1年后,对幼树高和地径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造林2年后,胚根短截处理的成活率显著降低,但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结论】苗木根系结构、生长、养分和造林初期效果证实采用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组合调控苗木质量的必要性。培育主根发达树种栓皮栎的最佳组合为D40容器和胚根不短截(CK)。  相似文献   

5.
采用裂区区组设计开展肉桂施用氮、磷、钾肥试验研究,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肉桂林生长量、生物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理施肥能明显促进肉桂人工林的生长、增大肉桂林的叶面积指数,利于生物量的积累,施肥水平不同,其促生效果也不同,N、P、K肥对肉桂林产量的影响具有同等重要的性质;肉桂林的最适施肥量为每株尿素300 g左右、过磷酸钙400 g左右、氯化钾为200 g左右;最大施肥量为尿素330.0 g/株、过磷酸钙388.2 g/株、氯化钾204.5 g/株,养分配比为2.3:1:1.7(wN:wP2O5:wK2O);在类似本试验的立地条件下(Ⅱ类立地级),当施肥量尿素超过450 g/每株、过钙超过450 g/每株或氯化钾超过300 g/每株时,均有可能发生肥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蒙古栎播种苗生长规律及养分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播种苗高生长加速期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第20~40天和第60~80天。地径生长量高峰期分别为第20~40天和第100~120天。叶片和茎的氮、磷养分积累表现为生长前期较高而后期较低。钾养分积累表现生长前期较低而后期较高。可依据苗期养分状况进行肥水管理以提高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氮肥施用量或容器深度可有效调控苗木质量,本研究同时采用2种措施培育容器苗,探讨2种措施对苗木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为丰富苗木质量调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栓皮栎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2个施肥水平(100 mg N·株~(-1))及2个容器深度(25,36 cm),通过测定第1年生长季末栓皮栎苗高、地径、生物量、养分浓度以及不同径级根系体积、表面积、长度。【结果】施氮肥与容器长度交互效应对根氮浓度和中等径级根系(2~3 mm)的根体积、表面积显著,25 mg N-36 cm组合有利于中等根系径级生长,100 mg N-36 cm组合有利于根系氮浓度提高,这表明交互效应对地下部分的影响大于地上,2种措施交互作用通过影响根系来调控苗木质量。主效应表明,充足施肥量有利于地径生长、根氮和钾浓度提高;容器长度对根系结构的影响较施氮量显著,深容器可促进根系径级为3~4 mm的根系发育,否则造成窝根;长容器可促进苗高生长、茎生物量积累以及茎氮浓度提高。【结论】苗木生长、养分、根系结构对施氮量与容器深度的交互效应与主效应响应规律证实2种措施相结合调控苗木质量的必要性。主根发达树种栓皮栎容器苗最佳组合为100 mg N和36 cm深的容器。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盆栽杉木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施肥对1年生(1 a)与2年生(2 a)杉木苗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营养亏缺的酸性黄红壤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1 a苗木盆栽土壤pH值、全钾含量下降,全氮、水解氮、水溶性钙镁含量增加,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变化不明显.由于局部尿素浓度过大直接导致幼苗受伤,影响了成活率.而2 a苗木的土壤则是全氮、水解氮、水溶性钙镁含量呈上升趋势,全钾、速效钾含量和pH值下降,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与pH值呈明显负相关,表明pH值下降导致闭蓄态磷活化,促进了2 a苗木的生长.在氮、磷营养亏缺条件下,施磷量的增加使得1 a苗木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增加,全钾、水溶性钙镁含量则下降,有机质、水解氮没有明显变化.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磷肥解除了1 a苗木磷素营养亏缺,显著促进了苗木生长;而对2 a苗木,施磷肥使土壤中的全磷、有效磷增加,全钾含量下降,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水溶性钙镁没有明显变化.对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施磷肥对2 a苗木生长没有促进作用,而且使土壤营养平衡进一步失调,苗木仍处于营养亏缺状态.在氮素营养充足、磷素亏缺的营养条件下,随着氮磷复合肥施肥量的增加,2 a苗木中的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施用氮磷复合肥可促进苗木对速效钾的吸收利用,导致苗木的光合产物向叶和茎部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指数施肥能诱导苗木对养分的奢侈消耗并建立养分库,从而实现苗木对肥料的稳定持续吸收,进而实现养分在体内的稳定积累,针对1年生赤皮青冈幼苗对不同水平指数施肥的响应,对比常规施肥,旨在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赤皮青冈在不同时间段苗木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大小以及苗木质量指标的影响,揭示指数施肥对赤皮青冈苗木生长的潜在影响以及赤皮青冈苗期对氮素的需肥规律,为赤皮青冈苗木培育和人工林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赤皮青冈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基于对照(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6个处理,施氮量(纯氮)分别采用0、3.0、1.0、2.0、3.0、5.0 g·株-1,分5次施入,每30天施入1次,施肥前先测量苗高、地径,生长期结束后,用全量收获法测定每1株的苗高、地径、干质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生长指标分析。【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施氮处理对苗高、地径等影响不同,赤皮青冈的苗高生长差异表现较大,表现为EF2 EF1 CF EF3 EF4 CK,其中处理EF2的苗高达136.5 cm,比对照处理95.2 cm高出43.41%,比常规施肥CF处理高出25.34%,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对地径的影响差异表现为EF2 EF1 EF3 CF EF4 CK,其中中低浓度的指数施肥EF2和EF1处理,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地径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49.33%、37.38%;中高浓度的指数施肥处理EF3、EF4与常规施肥处理CF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由不同处理条件下赤皮青冈苗木总生物量介于58.13~125.80 g·株-1,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质量指数差别较大(P 0.05),其中以处理EF2、EF1最佳。【结论】指数施肥不仅能节约肥料的施用量,减少肥料的浪费,还能有效提高赤皮青冈苗木质量。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指数施肥方式EF2处理(2 g·株-1)指数施肥处理在苗高、地径、总生物量、质量指数等指标显著优于1 g·株-1的处理及其他处理,在根比重方面也表现略优,从苗木质量培育的角度综合考虑,指数施肥2 g·株-1是赤皮青冈苗木培育的最佳处理,能获得最佳的苗木形态指标和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沙地银杏造林土壤施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大兴区沙地银杏树木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施肥处理间银杏生长量、叶片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探讨适合北京地区沙地银杏生长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改善土壤中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促进银杏胸径、树高、冠幅生长;按春、夏两季施肥,每株次施用0.5 kg复合肥对银杏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可以作为北京地区沙地银杏培育的施肥依据;2年试验周期内,复合肥的施用效果明显优于有机肥。土壤中养分含量与银杏叶片中养分含量、银杏生长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揭示施肥通过改良土壤、增加叶片中养分含量,进而促进银杏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测定苗木施肥后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统计分析施肥效果,建立抗寒施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苗木抗寒性的最佳处理为处理10,即每株施肥氮80g、磷40g、钾60g抗寒性为最优。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高原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土壤综合肥力情况,为其施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喀斯特高原乡土经济植物顶坛花椒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不同生长径阶(2、4、6、8 cm)的顶坛花椒代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测定其生长的土壤的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计算土壤中C、N、P、K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并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全氮含量0.79~3.73 g/kg,全磷含量0.64~1.65 g/kg,全钾含量1.01~4.61 g/kg,碱解氮含量65.8~204.4 mg/kg,有效磷含量46.51~81.97 mg/kg,速效钾含量53.14~217.5 mg/kg,有机质含量13.07~45.94 g/kg,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在水平方向上,顶坛花椒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变异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顶坛花椒土壤养分含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顶坛花椒土壤的C、N、P、K化学计量比呈现出随径阶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顶坛花椒土壤综合肥力系数为1.30~1.50,土壤肥力等级为Ⅲ级,土壤肥力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喀斯特高原顶坛花椒的土壤肥力一般,在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变化特征具有变异性,垂直方向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  相似文献   

13.
国外容器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雷  刘勇  祝燕  蒋乐  史文辉 《林业科学》2012,48(8):135-142
近年来,由于造林重点由宜林地向困难立地转移,对苗木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文章系统总结近年来国外容器苗的质量调控技术及其对于我国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意义,从指数施肥、秋季施肥、底部灌溉、短日照处理和夏季造林、修根技术、容器规格、冻藏和解冻等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总结.指数施肥的每次施肥量与植物生长节律和养分需求同步,施肥效果较优.秋季施肥能避免苗木的养分稀释效应,已被应用于很多树种.实施底部灌溉的植物生长不亚于上部灌溉的植物,而底部灌溉用水量少,氮肥淋溶小.夏季造林时,将正处于速生期的苗木进行短日照处理,诱导顶芽形成,促进根系发育,能提高苗木抗性和造林效果.苗木冻藏可使空气中自由态的水凝固成结晶态的冰,苗木感染病菌几率降低,因此冻藏成为针叶树种贮藏的标准方法.在当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论文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花椒生产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2年生九叶青花椒为研究对象,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花椒-大豆、花椒-辣椒、花椒单作)和3个水平的施氮量(0、1.5、2.5 g/株),测定不同混作模式和施氮水平下花椒的干物质质量、光合指标及矿质养分含量。【结果】在3种种植模式中,施氮均能增加花椒干物质质量,在每株1.5 g施氮水平下,花椒-大豆混作能提高花椒的干物质质量。2种混作模式均会提高花椒的净光合速率,减少胞间CO2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在不施氮处理下,花椒-大豆混作模式和花椒-辣椒混作模式的花椒净光合速率比花椒单作分别增加了70.69%、59.28%。在每株0、1.5 g施氮水平下2种混作模式均降低了花椒胞间CO2浓度。在3种氮素施用水平下,混作模式对花椒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无显著影响。在每株2.5 g施氮水平下,花椒-大豆混作模式和花椒-辣椒混作模式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比花椒单作模式高了34.39%、42.81%。在花椒单作和花椒-大豆混作模式中,氮素水平对花椒总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在花椒-辣椒混作模式中...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长白落叶松苗木质量,探索相应合理的施肥配方,增加肥料利用率,避免由于施肥不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对环境的污染,对长白落叶松S1-1换床苗木进行正交施肥试验,研究氮、磷、钾肥对苗木生长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探讨苗木的施肥效应及苗木的最佳施肥配比。结果表明:影响苗木生长的各肥料因子表现为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促进长白落叶松S1-1换床苗木生长的最佳用量为尿素55g/m2、过磷酸钙200g/m2或150g/m2、硫酸钾60g/m2或20g/m2。  相似文献   

16.
李继承  余华 《林业科技》1992,17(2):11-15
苗木生长必须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N、P、K等各种养分。为保持土壤养分平衡,使土壤肥力不致于衰竭,必须向土壤中施入失去的各种养分。即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确定最佳施肥种类、施肥量、比例、次数及施用方法,以保持土壤的肥沃度。为此,我们在带岭苗圃,对小兴安岭的主要更新造林树种之一的云杉苗木,进行了为期3年的施肥效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指数施肥对山桃稠李播种苗生物量及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和2倍指数施肥(DEF)3种施肥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施N肥处理对山桃稠李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和养分(N,P,K)含量动态及养分承载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季结束后,EF和DEF处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37.00g和35.60g,比CF处理(27.10g)分别增加36.5%和31.3%(P<0.05);2)苗木生长高峰期第9~11周,EF和DEF处理单株苗木N含量增量分别为0.28mg和0.17mg,均高于CF处理(0.03mg)(P<0.05);3)EF和DEF处理均提高了播种苗体内N养分承载,生长季结束时,单株苗木N含量分别为0.69g和0.73g,均显著高于CF处理(单株0.44g)(P<0.05);4)EF,DEF处理促进了苗木对P,K吸收,生长季中P,K的吸收速率顺序均为DEF>EF>CF。生长季结束时,EF和DEF处理P质量分数较CF处理分别高28.4%和9.0%;2种指数施肥处理K质量分数较CF处理高12.5%和19.9%。采用指数施肥有效促进山桃稠李播种苗生长,可改善苗木营养状态,同时苗木造林成活率和生长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8.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探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苗木生长、养分含量和光截获的影响,筛选毛白杨苗木适宜的密度和行距配置,为提高毛白杨苗木质量、节约毛育苗成本提供参考。【方法】以毛白杨新品种"北林雄株1号"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高、中、低3种育苗密度[50 000(A_1)、41 667(A_2)和31 250(A_3)株·hm~(-2)]和3种行距配置[行状配置B_1(行距0.8 m)、带状配置B_2(2行1带,窄行距0.6 m+宽行距1.0 m)和带状配置B_3(2行1带,窄行距0.4 m+宽行距1.2 m],测定毛白杨苗木生长指标、养分含量、光截获和叶面积指数。【结果】1)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苗木生长指标影响显著(P0.05),中密度带状配置A_2B_3的苗高、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94.65 cm、151.92 g和328.77 g,较高密度行状配置A_1B_1分别提高30.21%、62.78%和26.96%;2)密度和行距配置显著影响毛白杨叶氮浓度,A_3B_3的叶氮浓度最大(16.43 g·kg~(-1));带状配置较行状配置可显著提升苗木茎根的氮浓度;3)密度和行距配置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苗木光截获影响不显著(P0.05),行距配置对毛白杨苗木光截获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极显著(P0.01),带状配置显著增加毛白杨苗木光截获和叶面积指数,带状配置B_3的光截获和叶面积指数最大,分别为0.87和3.59,显著高于行状配置B_1;4)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光截获显著影响毛白杨生长指标(P0.05),光截获与毛白杨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根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光截获与生物量的决定系数(R~2)最高,达0.408。【结论】在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光截获是影响苗木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关键因素。密度和行距配置不同,苗木生长指标以及养分浓度均表现出相应变化。从苗木质量上考虑,中密度带状配置B_3毛白杨的生长指标、养分含量和光截获最佳,苗木质量最佳。从生产经济上考虑,高密度带状配置B_2、高密度带状配置B_3、中密度带状配置B_2、中密度行带状配置B_3的密度和行距配置模式均较佳。  相似文献   

19.
《林业资源管理》2016,(3):74-79
以北京永定河沙地平原造林银杏为对象,设置不同的施肥处理,调查不同施肥水平下银杏生长量、叶片养分含量,探讨适合北京地区银杏复壮的合理施肥制度。结果表明:1)施肥可以有效地促进银杏的生长,改善银杏叶片以及土壤的养分状况;2)在2年的周期内,施用复合肥的效果要优于施用有机肥;3)在2年的周期内,按春、夏两季施肥,每株每次施用0.50kg复合肥可以作为北京地区银杏复壮的施肥标准;4)银杏的生长量、叶片养分与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p H值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以2 a生钩栗苗为试验材料,采用N、P、K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配方施肥对2 a生钩栗苗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旨为钩栗壮苗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苗高生长最优、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氮、磷、钾配方为N_1P_2K_2;地径生长最优、生物量最大、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的氮、磷、钾配方为N_2P_2K_1。综合考虑苗木的生长,最优的配方组合是N_2P_2K_1,即钩栗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每株6 g、6 g和3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