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我市引进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到九十年代我市小蚕共育率达到50%以上,平川县达到70%以上,推广好的县达90%以上,小蚕共育技术在各个共育点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实施,共育质量能得到保证,对提高我市蚕茧产量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小蚕共育虽有所降低,但仍是提高我市蚕茧产量、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 1987年一秋蚕期,启东县合丰乡等地饲养的苏_5×苏。蚕品种发生了较多的三眠蚕,其发生量一般均在2%左右,多的达5%。三眠蚕结出的蚕茧,茧形如雀蛋,蚕茧产量和质量受到较大影响,而且对饲育处理带来一定困难。合丰等地发生的三眠蚕主要是由饲育环境的不当引起的。1987年启东县一秋蚕共育期(8月13~22日)正值高温季节,发生三眠蚕较多的合丰乡12队共育室,是今年新建的,墙壁和天花板粉饰不久,室内潮气很重,共育期间湿度基本饱和。这样,高温多湿的饲育环境为三眠蚕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另外,在叶质方面,7月1日至8月20日一  相似文献   

3.
我区蚕茧质量经过几次蚕品种更新换代,夏蚕品种茧层率由13%提高到19.5%,茧丝长由300米增加到750米,出丝率由6%提高到12%,生丝品位由G级提高到2A级。春秋蚕品种茧层率由19.5%提高到21.75%,茧丝长由750米增加到950米,出丝率由12%提高到14.5%,生品位由A级提高到2—3A级。存在问题是蚕品种比较单一,大多数地区全年均养夏蚕品种“桂夏二号”,春蚕茧质量低,养蚕技术粗放,消毒防病差,养蚕批次密,蚕病多、产量低,喂桑不足,簇具不良,蚕茧收烘处理不合理,影响到蚕茧质量低、烘折大,解舒率和出丝率低。提高我区茧丝质量和出丝率,必须改变蚕品种单一,全年饲养“桂夏二号”的状态,加强选育和推广春、夏、秋不同季节的优良蚕品种,提高蚕种生产技术和蚕种质量。狠抓消毒防病,改革养蚕批次,推广小蚕共育,全面采用花簇,逐步扩大推广方格簇,改进原料茧收烘处理。通过以上努力,就能把我区蚕茧质量和出丝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 今年2月份省蚕桑学会组织了一次对溧阳县提高蚕茧质量与出丝率情况的考察。溧阳县是我省的老蚕区之一,蚕桑生产有一定基础。解放后该县的蚕桑生产几经曲折,现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生产蚕茧17293担,比1981年增产35%,比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增产64%。在提高蚕茧产景的同时,蚕茧质量与出丝率也在逐步提高,1978年以来的四年中,春茧的统鲜茧出丝率由13.62%提高到82年的16.91%,上鲜茧出丝率由14.71%提高到17.53%。四年来蚕茧出丝率提高3.3%左右,平均每年提高0.7~0.8%。  相似文献   

5.
<正> 今年,启东县春、夏和早、中、晚秋五期蚕茧收购量九千七百担,产值一百七十四万一千元,产量和产值都比去年增长一倍,一年翻了一番,成为南通地区蚕茧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县。今年,启东县投产桑园面积有了增加,特别是落实了蚕桑生产责任制后,各养蚕单位坚持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户饲养,狠抓了消毒防病等关键性的措施。同时,这个县100%的  相似文献   

6.
<正> 小蚕共育,作为养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在我县基本普及。春蚕、夏秋蚕的共育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80%左右,对全县蚕茧单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县小蚕共育的主要型式是专用集中共育室,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之后,这种共育形式在部分地区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出  相似文献   

7.
杭忠宝  杨斌 《江苏蚕业》2004,26(4):31-32
<正>东台市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在小蚕共育的蚕具,加温设施方面进行了革新,形成了小蚕叠式蚕台电气化共育的规范化技术,促进了小蚕共育率和共育质量的提高,为东台市连续多年蚕茧优质高产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 如皋是产茧大县,年产茧近5000吨。但蚕茧质量不太好,亏本庄口较多,1983年公担丝利润平均为326元,平均等级为A81;但启东的公担丝利润达747元,平均等级达3A40。解舒丝长如皋比启东短106米,解舒率低9.12%,上车率低7.76%,出丝率低4.19%,  相似文献   

9.
高斌 《四川蚕业》2011,39(2):56-57
小蚕规范化共育是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的关键措施。通过对小蚕共育设施规范化、小蚕共育管理规范化、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化的实践,实现了提高蚕茧单产、效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养蚕的目的是获得优质、高产的蚕茧。衡量蚕茧茧丝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鲜茧的出丝率。要提高蚕茧的出丝率。就要提高蚕的食下率、消化率,进而提高茧层率、上茧率、解舒率等经济指标。因而推广饲养多丝  相似文献   

11.
以管理集约化、技术标准化、蚕作安全、成本低下为特点的企业化育小蚕(小蚕店)在我市推广应用已有多年,这项符合养蚕发展方向的小蚕饲育、经营形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千家万户养蚕的需要,提高了小蚕共育率,确保了蚕茧的稳产高产和质量的提高。我市是我省重点产茧县之一,现有桑田面积4200多hm2,全年养蚕15万张左右,种桑养蚕户近6万户,由于养蚕比较效益的下降和不少小蚕共育专业户改行等原因,原有的小蚕共育体系被打乱,共育率大幅度下降,不少承包户自收自育,造成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企业…  相似文献   

12.
陈晟  苗道平 《江苏蚕业》2000,22(2):31-32
小蚕饲养好坏是决定蚕茧是否丰产、稳产的基础,而养好小蚕的关键在于能否组织好小蚕共育。见当前小蚕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1共育规模萎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集体为主的共育体系基本解体。我县在80年代及90年代初,由上级投资扶持,在全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蚕共育体系,全市平均小蚕共育率曾一度达到95%以上,但在蚕桑低潮中,共育体系几乎全面崩溃,大多数共育室被改作它用或无力维修而破陋不堪,致使散发种大量存在,小蚕共育率降到30%左右,蚕茧产量也由共育高峰时全年平均35公斤/张下降到27公斤/张。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正> 如皋县江安乡1990年春蚕期在狠抓科学培桑、小蚕共育、防病消毒等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广方格簇,不但蚕茧张产、总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蚕茧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上车茧率由上年的85%提高到93.2%,解舒率由56.8%提高到61.4%,茧丝长由998m提高到1098m,鲜上茧出丝率由17.6%提高到20.5%。每公斤方格簇茧平均价达12.26元,比草笼茧平均价高1.28元。广大蚕农看到了使用方格簇可改善茧质、提高效益的优点,推动了如皋县其它乡镇使用方格簇的积极性,全县1990年方格簇使用量300万片左右,1991年将达720万片,使用方格簇上簇的将达80%。  相似文献   

14.
<正> 石泉县池河区,在县委领导重视和省、县技术部门指导下,今春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全区春茧总产达到四万二千余斤,比七九年春茧二万五千零一十七斤净增一点六万余斤,增长六成以上,一季超去年全年蚕茧四万一千五百四十九斤的总产量,这个区今春共修建投产的小蚕共育室五十三处,正在修建的三十多处,通过春蚕饲养实践,小蚕共育显示出八大好处:  相似文献   

15.
<正> 盐城市郊区南洋岸镇是蚕桑生产新发展地区,对如何提高蚕茧产量、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如何调动广大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否抓好小蚕共育这一着又是问题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83年春,我们以镇星、三洼、五里等桑园面积少、饲养分散、产量低的村,以试办小蚕店形式进行小蚕共育。通过一年的实践,由专业户开小蚕店共育出的小蚕,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提高蚕茧质量和出丝率是一个浩繁的系统工程。多年来,业中人士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1982年,中国蚕学会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组织了全国提高蚕茧质量和出丝率学术讨论会,推动了这一工作的开展。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江苏省1986年全省蚕茧试样年度综合出丝率达到12.98%,比原来水平提高了2个百分点,诚是一个很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当时的吴江蚕研所和庙港乡共同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攻关课题,前后花了3年时间(1983~1985年),在较大的试验区内  相似文献   

17.
正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搞好小蚕共育是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的关键。小蚕共育是针对农村千家万户分散养蚕的现实,把小蚕集中在较好的设施、设备及消毒环境中,由具有较高饲育技术的人员进行饲育,以饲育出蚕头足、发育整齐、强健无病的小蚕,供大蚕户饲养,确保养蚕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小蚕共育一是有利于补催青,能有效提高一日孵化率,确保了蚕农饲育头数;二是  相似文献   

18.
冉平 《四川蚕业》2003,31(3):24-25
俗话说 :“养好小蚕七成收” ,可见小蚕共育的重要性。小蚕共育的推广使我县的蚕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单产增加 (由过去的2 0公斤 /张左右 ,提高到 2 0 0 2年全年平均单产 3 2 8公斤 /张 ) ,质量提高 (茧丝长达1 0 0 0米以上 ,上车率达 96%以上 ,上茧率达 90 %以上 ,色泽达 85以上 ,干茧茧层率达 47%以上 ,解舒率达 60 %以上 )蚕农经济效益提高 ,但随着市场的需求 ,科技的进步 ,高质量的小蚕共育就显得尤为重要。1 小蚕共育现状名山县车岭蚕桑蚕茧站有共育室 55个 ,全年平均单产在 3 5kg/张以上的有 7个 ,占1 2 7% ,单产在 3 0~ 3 5kg/…  相似文献   

19.
广西桑蚕小蚕共育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广西桑蚕小蚕共育技术水平,通过调查、研究、集成总结出一套适合广西养蚕及气候特点的桑蚕小蚕共育集成创新技术,包括小蚕共育专用桑园管理、小蚕共育高效省力化技术、控制日眠和强健体质、专用设备创新、专用蚕种自动催青等5项创新技术,通过扶持建设我区50个标准化小蚕共育室、举办小蚕共育现场会和技术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广西小蚕共育率、单张蚕种产茧量增加,全面提高广西蚕茧产量和质量,实现广西桑蚕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期刊登了李淑谦、邓志高二同志撰写的有关“小蚕共育”的文章,值得一读。在养蚕中选择有合理蚕房,充足蚕具,专用桑园和熟悉技术的养蚕能手共育小蚕,是提高蚕茧单产、质量、效益的关键措施。小蚕共育,能正确贯彻科学养蚕技术,有效地淘汰苗、尾蚁蚕和弱小蚕,保全健康蚕头,减少病害。建议各地蚕区积极推广,要像苍溪县、夹江县那样,不断的组织和扩大小蚕共育面。当前,在深化改革,治理整顿中,对小蚕共育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收费,蚁量准确,分蚕公正,提高共育质量,做到群众满意。认真做好小蚕共育,对夺取今年蚕茧优质、高产丰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