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田间褐飞虱主害代的混合种群进行了致害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008年田间褐飞虱致害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以生物Ⅰ、Ⅱ型混合发生向强致害性的生物Ⅲ型转变,且生物Ⅲ型个体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初报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我国为褐飞虱迁入地带,田间褐飞虱种群是由具有不同致害性的生物型个体所组成的混合体。所以,一个田间种群的生物型属性即为该种群优势个体的致害性。根据我们自1981-1991年逐年系统监测结果,浙江省田间褐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在年度间有波动,但自1989年开始其致害性已稳定地属生物2。浙江省褐飞虱由生物型1转变为生物型2的过程,落后于南方的海南和广西省(区),比热带虫源地更迟。  相似文献   

3.
广西水稻新品种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鉴定1993-1997年广西水我试新品种及苗头材料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性表现,国粳4号,桂引901,90-572和恢77等12份材料抗至中抗稻褐飞虱田间种群和室内生物型Ⅱ。其中恢77和90-572还中抗孟加拉型。国粳4号和桂引901两个品种抗目前我国主要稻区稻褐飞虱田间优势种群生物型Ⅱ,而且产量高,抗性稳定,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淹水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在抗该生物型水稻品种取食量的影响,采用蜜露量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淹水胁迫处理后,水稻植株上褐飞虱不同生物型雌成虫个体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在抗该型品种上取食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以褐飞虱生物型Ⅱ雌成虫在ASD7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IR36、IR42上的取食量及孟加拉型在IR56、RNR3070、OM997-6和ARC5833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OM997-6上的取食量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RP1976-18-6-4-2和ARC5984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小;褐飞虱生物型Ⅱ在桂引901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高抗品种RHT、Ptb33和570011上的取食量均不受淹水胁迫影响。  相似文献   

5.
武昌地区褐飞虱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及生物型变异现象.90年代湖北省褐飞虱的优势种群为生物型Ⅱ.本文采用标准苗期鉴定法(SSST法),对武昌狮子山田间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地区褐飞虱的优势种群已转变为孟加拉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综述了 1 979年以来我国在影响褐飞虱大发生的生态因素 (温度、水稻品种和异常气候 )、褐飞虱的翅型分化、生物型、抗药性监测及再猖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稻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江西南昌地区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在晚稻田内的消长动态、翅型和性别分化规律。2010年稻飞虱发生重,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白背飞虱高,2011年发生轻,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低。两种飞虱于水稻刚刚栽培时就开始出现,褐飞虱于9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密度高峰;白背飞虱分别于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密度高峰,且以第2个峰值为主。褐飞虱长翅型较短翅型在田间出现的时间早。2010年,短翅型出现后,密度增加较快,并于8月下旬超过长翅型成虫密度;2011年长、短翅型密度无明显变化。白背飞虱在水稻各生育期间均以长翅型为主,短翅型密度低。在性别分化方面,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雌雄性比通常大于或等于1,褐飞虱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性比扩大;白背飞虱的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4。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密度的升高可导致短翅率和性比升高;而白背飞虱种群密度与短翅率和性比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就采自江苏省句容、南京、高邮三地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三地稻褐飞虱类型已趋向生物型 ;采用浸苗法 ,对药剂扑虱灵进行了褐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对药剂吡虫啉进行了抗药性筛选 ,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是 1993年的 14 .8倍 ,属中抗水平 ,且抗药性仍在上升 ;经连续筛选 8代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 2 .5 ,属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10.
抗褐飞虱生物型Ⅱ水稻品种的田间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华占为对照,对抗褐飞虱生物型Ⅱ的水稻品种国粳4号、佛山油占、90-572、桂引901进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佛山油占、90-572对褐飞虱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其田间抗虫明显。加强对这两个品种的褐飞虱抗虫机制和抗虫遗传规律的研究,可为制定抗虫育种的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就采自江苏省句容、南京、高邮三地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地稻褐飞虱类型已趋势向生物型Ⅱ;采用浸苗法,对药剂扑虱灵进行了褐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抗药性监测,对药剂吡虫啉进行了抗药性筛选,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是1993年的14.8倍,属中抗水平,且抗药性仍在上升;经连续筛选8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2.5,属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杭州郊区田间褐飞虱生物型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苗期鉴定法和改进的蜜露测定法鉴定了杭州郊区田间飞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杭州郊区田间褐飞虱生物型2在数量上已占优势,1997年和1998年分别达到45.3%和41.4%,生物型1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另外,还有少量的生物型3及其它生物型存在。  相似文献   

13.
对2012年安庆市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生特点:(1)白背飞虱初见期正常偏早,迁入量大且集中;(2)褐飞虱初见期正常,迁入量偏低;(3)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出现早,发生量较大;(4)稻飞虱主害代田间卵量和虫量偏高。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3个方面提出了稻飞虱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蜜露量测定法对水稻品种桂华占(高感)、佛山油占(中抗)、桂引901(中抗)、90-572(抗)和国粳4号(抗)上的褐飞虱进行生物型个体测定,比较了不同抗性品种种植后田间褐飞虱各生物型的结构比例。结果表明:在种植佛山油占、桂引901、90-572和国粳4号的大田中,褐飞虱Ⅰ型、Ⅱ型、Ⅲ型和Ⅱ+Ⅲ型混合发生,但以Ⅱ型为主;Ⅰ型在国粳4号上的比例最高,达30.12%,在90-572上最低,占14.87%;Ⅱ型在桂华占上的比例高于其他抗虫品种上的比例,高达66.72%,Ⅲ型在几个抗虫品种上的比例均比桂华占上的比例高,Ⅱ+Ⅲ型在抗虫品种国粳4号、佛山油占、桂引901和90-572上的比例远高于桂华占上的比例。这表明,抗Ⅱ型褐飞虱的水稻品种种植后,提高了致害力更强的Ⅱ+Ⅲ型的比例,连年种植抗Ⅱ型褐飞虱水稻品种,其抗性有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单季晚稻褐飞虱大发生条件下的防控技术。[方法]通过不同组合方式防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大田示范验证。[结果]结果表明,于四(2)低龄若虫高峰期选择对褐飞虱高效的药剂三氟苯嘧啶一次,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 [结论]强化监测,于四(2)低龄若虫高峰期选择对褐飞虱高效的药剂三氟苯嘧啶防控1次,能切断“子代”褐飞虱的增殖链,后期是褐飞虱虫口密度始终处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氟啶虫胺腈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田有益生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六(4)代褐飞虱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40g/L氟啶虫胺腈用量在27.8mL/667m2时,对褐飞虱防效较理想,持效期可长达14d。  相似文献   

17.
采用AMMT模型分析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犁的抗感性均存在极显著的环境效应、基因型效应和互作效应.但是,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感性稳定性程度不一样,同一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稳定性程度也存在筹异.抗感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中,Rathu Heenati(RHT)的抗虫性最稳定,RP1976-18-6-4-2的抗虫性最不稳定;TN1的感虫性最稳定,国粳4号的感虫性最不稳定.抗感褐飞虱孟加拉型的品种中,Ptb33的抗虫性最稳定,IR56的抗虫性最不稳定;IR26的感虫性最稳定,ASD7的感虫性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较明显,但影响程度有差异。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在品种和苗龄、品种和施氮量以及品种、苗龄、施氮量三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但苗龄和施氮量间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而对生物型Ⅱ的抗性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单季中稻褐飞虱大发生条件下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不同药剂防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四(2)低龄若虫高峰期施用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24 g/hm~21次,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该方法切断了子代褐飞虱增殖链,后期使褐飞虱虫口密度始终处于偏低水平,是一种用药量低、用药次数少的绿色高效植保技术。  相似文献   

20.
该文阐述了2007年繁昌县褐飞虱大发生年份中危害轻的和危害重的两个案发生和防治情况;提出了褐飞虱大发生时的防治技术措施为两个搞好、两个用好、两个打消、两个必要,即搞好四(2)代褐飞虱的防治,减轻五(3)代的防治压力,搞好五(3)代的防治,控制整季虫量;用好机动喷器,用好对路药剂;打消对褐飞虱轻视、麻痹思想,打消观望心理;防治时田间灌水是必要的,分行喷施是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