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创造新的小麦种质资源材料,我们将小牛胸腺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品种"矮抗58",其后代在株高、蜡质层、芒型、穗型、颖壳上有无茸毛、成熟期等几个方面发生大量变异。通过对变异后代系统选择得到多个稳定的变异种质系;通过对DAK58-66、DAK58-34两个种质系的SSR分子标记检测,引物xgwm213、xgwm219、xg-wm400、xgwm428、xgwm148、xgwm408检测出了较丰富的多态性DNA片段,其中xgwm213、xgwm428、xgwm148在DAK58-66、DAK58-34基因组DNA中检测出了小牛胸腺DNA特有而"矮抗58"没有的特异带型,进一步说明了DAK58-66、DAK58-34是由小牛胸腺DNA片段嵌入"矮抗58"基因组DNA变异而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高粱DNA导入"周麦16"选育新的冬小麦变异种质系。[方法]将高粱"抗5"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品种"周麦16",对变异后代系统选择稳定的变异种质系,并对得到的稳定变异株系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将高粱"抗5"DNA导入"周麦16",其后代在株高、叶片蜡质层、芒型、穗型、旗叶、成熟期等几个方面发生大量变异。通过对变异后代系统选择得到稳定的变异种质系D16-1、D16-4等,对"周麦16"、D16-1、D16-4、高粱"抗5"基因组DNA的引物xgwm6、xgwm148、xgwm295、xgwm328、xgwm257检测出了较丰富的多态性DNA片段,其中xgwm6、xgwm257检出了高粱"抗5"DNA特有而"周麦16"没有的特异带型,进一步说明了D16-1、D16-4是由高粱"抗5"DNA片段嵌入"周麦16"基因组DNA变异而来。[结论]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可实现小麦远缘、超远缘遗传物质的转移,极大地丰富了小麦遗传的物质基础,为创造新的突破性的种质资源材料开辟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希太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41-43,57
将高梁“抗5”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品种“矮早8”,其后代在株高、蜡质层、芒型、穗型、旗叶、成熟期等几个方面发生大量变异。通过对变异后代系统选择得到多个稳定的变异种质系;通过对“矮早8”、D8—1、D8—4、高粱“抗5”基因组DNA的SSR分子标记检测,引物xgwm6、xgwm148、xgwm295、xgwm328、xgwm257检测出了较丰富的多态性DNA片段.其中xgwm6、xgwm257检出了高粱“抗5”DNA特有而“矮早8”没有的特异带型,进一步说明了D8—1、D8—4是由高粱“抗5”DNA片段嵌入“矮早8”基因组DNA变异而来。  相似文献   

4.
为创造新的小麦种质系,并探讨叠氮化钠对小麦诱变处理的适宜方法,我们采用了"种子处理同时鼓入空气"、"颖苞内滴加"、"生长点注射"3种方法诱变小麦"山农8355"。其中"种子处理同时鼓入空气"方法处理的种子出苗率高,后代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变异率高,是适合小麦诱变处理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通过多代选择选出了Y8355-1、Y8355-2、Y8355-3三个稳定的变异种质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山农8355"及其变异种质系,引物xgwm148、xgwm428、xgwm357、xgwm469检测出了丰富的多态性片段,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叠氮化钠对"山农8355"的诱变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创造小麦新种质系,利用诱变剂叠氮化钠并采用“种子处理同时鼓入空气”、“颖苞内滴加”、“生长点注射”3种方法诱变小麦“中育5号”.其中“种子处理同时鼓入空气”方法处理的“中育5号”种子出苗率高,M1代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变异率高,是适合小麦“中育5号”诱变处理的好方法.通过对诱变后代的系统选择,选出了YZY5-1、YZY5-2、YZY5-3 3个稳定的新种质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了“中育5号”及其变异种质系的基因组DNA,引物xgwm148、xgwm428、xgwm260、xgwm469检测出了丰富的多态性片段,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叠氮化钠对“中育5号”的诱变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远缘DNA导入进行小麦种质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猪DNA、鲑鱼精DNA和冬青DNA为供体 ,采用小麦花粉管通道途径将其导入到 92 4 14 2和94 6 0 0 6两个遗传稳定的小麦新品系基因组中 ,获得了大量的DNA导入变异后代 ,并从中选育出D32 4 5、D32 2 1、D32 31、990 38、0 990 14、0 990 2 1和D导 2号等多个农艺性状优于受体亲本和对照鲁麦 14的变异株系  相似文献   

7.
平阳霉素诱变豫麦66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及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授粉扬花期将0~50ug/ml不同浓度的盐酸平阳霉素溶液滴加到小麦品种"豫麦66"的剪去柱头的小花护颖内,其后代在株高、蜡质层、芒型、穗型、叶绿素、生育期等几个方面发生大量变异.通过对变异后代系统选择得到两个稳定的变异种质系p66-6和p66-2;通过对"豫麦66"、p66-6、p66-2基因组DNA的SSR分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稻DNA导入水稻,已从受体宁粳16号、宁粳23号的转化后代中选育出可稳定遗传的变异株系。主要特征为:(1)品质较对照表现突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2)在D1、D2、D3代进行跟踪接种鉴定抗病性,筛选到稳定遗传的抗病变异株系。由此可见,野生稻DNA导入水稻后会发生广泛变异,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可整合到受体基因组。  相似文献   

9.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花粉管介导玉米总DNA获得的2个高秆水稻变异植株C(HN28)和D(HN31)进行分析,揭示水稻变异植株和亲本间在DNA水平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变异机制提供数据。首先对64对AFLP选扩引物进行筛选,优选出11对选扩引物,它们均能够在2个变异植株中扩增出较多清晰的DNA差异带。对变异植株和对照中的DNA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变异植株C、D、受体水稻B与阳性对照玉米A之间的DNA图谱相似率分别为38.30%、38.58%和32.99%,水稻变异植株C、D和受体水稻B的DNA图谱相似率分别为90.04%和85.84%,说明变异植株与受体水稻基因组DNA存在显著差异,变异植株与阳性对照玉米基因组DNA相似率明显高于受体水稻。变异植株C检测到12条与对照玉米一致的目的带,变异植株D检测到11条与对照玉米一致的目的带。说明变异植株C、D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有玉米DNA片段,变异性状的差异可能是介导玉米DNA引起。  相似文献   

10.
高粱DNA导入水稻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以密穗型高梁DNA为供体、通过共继任这通道技术导入水稻所获得的水稻后代进行了RAPD分子验证。结果表明:从122个引物中找到9个引物检测出DNA的多态性,证明外源DNA导入受体后引起后代基因组的显著变异。  相似文献   

11.
杨莉宁  姚琳  余丽丽  杨黎燕  尤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17-13719
[目的]研究4-硝基咪唑衍生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的定向合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合成4,4'-二硝基-2,2'-联咪唑及其铜配合物,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并以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黏度法初步研究配体及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元素分析、IR、UV及摩尔电导率等数据表明4,4'-二硝基-2,2'-联咪唑与铜发生了配位;配体及配合物与DNA作用后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两者对DNA黏度也有不同的影响。[结论]配合物的可能组成为Cu[(NO2)2biim]2SO4.2H2O,配体及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分别为非经典插入式和部分插入式。  相似文献   

12.
An enzyme present in extracts from calf thymus degrades specifically the RNA moiety of DNA-RNA hybrids. Other nucleic acids, such as single- or double-stranded DNA and single- or double-stranded RNA, are not affected to a comparable degree. If prepared free of the hybrid-degrading enzyme, RNA polymerase from calf thymus shows a fivefold increase in activity on denatured DNA as compared to native DNA.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中国优良大豆品种东农46及大豆疫霉优势生理小种1号菌株为材料,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东农46与大豆疫霉根腐病菌非亲和互作中前后基因表达的差异,寻找并分离出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相关的9条cDNA片段,通过这些差异片段的序列分析进一步阐述大豆对疫霉根腐病菌的分子抗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小麦TaGA20ox2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克隆小麦中的GA20-氧化酶基因并进行遗传定位,为深入研究小麦中的GA20-氧化酶基因作用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为改良小麦的重要农艺性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源克隆结合BAC文库筛选的方法克隆基因,利用中国春缺失体以及国际作图群体对该基因进行遗传定位。【结果】从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分离得到TaGA20ox2的gDNA与cDNA序列,利用中国春缺失体材料将TaGA20ox2定位于3A、3B、3D染色体上,序列分析表明分别位于3A、3B、3D染色体上的TaGA20ox2-A1、TaGA20ox2-B1和TaGA20ox2-D1与水稻GA20ox2为直向同源基因,具有GA20ox2家族保守结构域;利用国际作图群体W7984×Opata85将位于3D上的基因TaGA20ox2-3定位于xfba330与xgwm664标记之间。【结论】分离获得小麦中分布于第三同源群的GA20ox2;分子标记结果结合QTL作图信息可以初步推测TaGA20ox2-3在小麦中可能是控制株高的基因。  相似文献   

15.
Age-associated changes in the DNA of mouse tissue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The template activity of DNA with calf thymus DNA polymerase has been studied in sections of fixed brain, liver, and heart tissues from young and senescent mice. The enzyme catalyzed greater incorporation of deoxyribonucleotide monophosphates into nuclei of old mouse neurons, astrocytes, Kupffer cells, and heart muscle fibers. Th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as the accumulation of DNA strand breaks with aging.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存在的热量资源差、生育期短、基本苗过多、消费生长量过大、后期生育衰败等生长障碍因素,通过超早育苗培育多蘖壮秧、终霜后适期移栽、宽行超高产栽培、全程深施肥、浅湿干控水循环灌溉等试验,进行了“延扩营养时空,释放生产潜力,强化双冠(植株冠层、根系冠层)性能等增产原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三超栽培技术比普通旱育稀植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15d,扩大秧苗营养空间2.1~4.2倍,通过均质多蘖壮秧宽行单双本适期移栽超稀植,置秧苗于适宜宽松营养空间,减少返青期3~8d,扩大植株生长空间3~5倍;全程深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30%,浅湿干循化控水灌溉减少灌水量17.1%~39.8%,单产超过10000kg/hm^2,是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之后,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突破性技术。  相似文献   

17.
Images of the DNA double helix in water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can image uncoated DNA submerged in water. The grooves of the double helix were clearly resolved in images of the 146-base pair fragment extracted from calf thymus nucleosome. In contrast to images obtained with dry DNA, the helix pitch varied only a small amount (36 +/- 5 angstroms). The path of the helix show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t is quite straight when the molecules are densely packed, but it curves and bends in isolated molecules.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N、P、K,种植密度对安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生育期比较长、株高较高、底荚较高;磷肥作底肥,花期K肥作追肥,可以提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差异显著,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呈抛物线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