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家蚕荧光茧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将蚕茧荧光色量化,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在不同世代的表现,发现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表现为数量性状部分性连锁,受多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基因控制。性染色体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雄茧多偏向黄荧光侧,雌茧多偏向紫荧光侧。蚕茧荧光色判性品种的雌雄结构属于ZFxZFx、ZFxW型。  相似文献   

2.
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虞晓华  谢立群 《蚕业科学》1997,23(3):147-151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将蚕茧荧光色量化.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在不同世代的表现,发现F1代蚕茧的荧光分值介于两亲本之间,偏向荧光分值低的亲本,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估算出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在3对以上。家蚕茧荧光色主要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及显性×显性效应控制,确定了茧荧光色的位点互作属于重叠型。发现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是一种部分性连锁遗传。讨论了家蚕茧荧光色判性的可能机制。此外,还估算了家蚕茧荧光色的平均显性度和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005、74.94。  相似文献   

3.
家蚕茧层荧光层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生化遗传学立场,对家蚕茧荧光色与品种,性别和族中温湿度的关系以及遗传机制后进行了研究,发现纯黄荧光色对纯紫荧光色为不完全显性,茧荧光色受多对基因控制,支配黄荧光色的至少有Yf-1和Yf-2两对基因,支配紫荧光色的至少有Vf-1和Vf-2两对其因,纯合型荧光色品种受族中温开影响小,而杂合型荧光品种则受其影响大,其主要机制是各荧光物质相对含量和少数荧光物质种类发生改变,而茧荧光色性别受体其不大,其主  相似文献   

4.
从家蚕荧光茧色品种选育、荧光茧色遗传学研究、荧光色素研究和荧光茧色与蚕茧解舒、蚕茧质量关系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家蚕荧光茧色及荧光色素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进一步研究家蚕荧光茧色及荧光色素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蚕茧层荧光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自生化遗传学立场,对家蚕茧荧光色与品种、性别和蔟中温湿度的关系以及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纯黄荧光色对纯紫荧光色为不完全显性;茧荧光色受多对基因控制,支配黄荧光色的至少有Yf-1和Yf-2两对基因,支配紫荧光色的至少有Vf-1和Vf-2两对基因;纯合型荧光色品种受蔟中温湿度影响小,而来合型荧光色品种则受其影响大,其主要机制是各荧光物质相对含量和少数荧光物质种类发生改变;在茧荧光色性别标记系统“东34限”中,其雌雄茧层中所含荧光物质的种类相同,但有三种黄荧光物质和一种紫荧光物质的相对含量雌雄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蚕茧荧光色对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虞晓华 《江苏蚕业》1998,20(2):16-18
以现行二化性多丝量品种菁松×皓月F_1为材料,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对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茧荧光色对全茧量,茧层量有影响,对茧层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雌雄幼虫荧光色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家蚕茧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下,可呈现多种荧光茧色,且因品种而异。采用紫外线下荧光选茧,定向培育等育种手段,已育成依据蚕茧的荧光色可判断性别的家蚕品种[1]。但目前尚不清楚该类品种荧光色素的代谢机理。本试验通过对该类品种5龄雌雄幼虫逐日血液荧光色检查、绢丝腺移植以及三眠化早熟处理等,研究荧光茧色判性家蚕品种雌雄幼虫荧光色素的差异。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蚕品种为山东省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具有荧光茧色判性特点的家蚕品种荧光。其蚕茧在一定波长紫外线照射下,雄茧呈黄荧光色,雌茧呈淡兰荧光色。紫外分析仪为浙江产P…  相似文献   

8.
对苏_5×苏_6普通种蚕茧进行荧光显色检测,发现该品种蚕茧的荧光色比较混杂,黄白荧光色茧占44%,紫蓝荧光色茧占56%,并且蓝荧光色茧在其中占30%,并发现黄白荧光色茧的解舒丝长、解舒率、出丝率分别比紫蓝荧光色茧提高13.7%、3.73%、3.25%,紫荧光色茧的解舒丝长、解舒率、出丝率比蓝荧光色茧分别提高13.63%、10.78%、3.38%。蚕茧荧光色混杂是茧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主色素跟踪法和性染色体标记法,对家蚕荧光茧色性连锁遗传类型进行研究。对依据家蚕荧光茧色判别性别起决定作用的荧光黄色素合成由多对基因控制,蚕茧的荧光黄色为数量性状遗传,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主要位于常染色体上。在雌蚕茧为荧光紫色、雄蚕茧为荧光黄色的家蚕品种春玉和雌、雄蚕茧均为荧光紫色的家蚕品种皓月B的杂交后代群体中,蚕茧的荧光黄色与荧光紫色均能正常表现,控制2种荧光色素合成的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不存在显隐性关系。造成荧光茧色性连锁家蚕品种雌雄茧荧光色不同的原因,是雄蚕茧中的荧光黄色素含量显著高于雌蚕茧,出现这种差异是由于与雄性幼虫相比,雌性幼虫的中肠不能有效地透过荧光黄色素,而是富集于中肠中。  相似文献   

10.
桑蚕茧的荧光色与解舒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导。研究表明,蚕茧在3650A紫外光下会出现不同荧光色,而蚕茧解舒也随之有不同。同一蚕品种,黄白荧光色茧解舒好,紫色稍次,蓝、灰荧光色较差。冯家新曾对桑蚕原种、杂交种的荧光色与解舒关系进行探讨,得到了在不同品种条件下相同荧光色茧解舒水平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蚕茧荧光显色技术,选育黄白荧光色茧蚕品种,适当改进煮茧工艺,对提高蚕茧解舒成绩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家蚕茧在自然光线下,因品种有白色茧、黄色茧、肉色茧、绿色茧等多种茧色。即使在自然光线下呈白色的家蚕茧,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下,因品种、饲养方法、上蔟及蔟中管理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黄、白、兰、紫及其中间色等多种可见荧光色。关于家蚕荧光茧色及荧光色素的研究,日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对五岭末期添禽蜕皮激素(MH),探讨了MH对家蚕叶平面丝以及添禽后折簇营茧区和平面吐丝区的产卵成绩的影响。MH处理后,吐丝量有所下降,平面吐丝率表现为提高的倾向,折簇营茧区和平面吐丝区产卵数与造卵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不同的品种之间,产卵数与造卵数增加的幅度在上簇处理方法上表现不同,平面吐丝率高的品种,折簇营茧区的产卵数与造卵数增加显著,平面吐丝率低的品种,平面吐丝区产卵数与造卵数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家蚕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通径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中、日、欧系原种供试,每品种饲育3区,调查有关性状.对茧层重、蛹体重、全茧重、茧层率、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造卵数、产卵数和产卵效率等9项性状作了遗传通径分析,并根据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将各别的通径图有序地连接起来,形成通径网络.对遗传通径网络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用3650A紫外线进行荧光选茧,定向交配,运用原种自系分离及杂交育种等方法育成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其蚕茧在紫外线下,雌茧和雄茧分别呈现白色和黄色荧光,准确率达100%和95%;对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进行了5省联合鉴定,主要经济性状优良,达到实用化蚕品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当前农村蚕茧生产的迅速发展,蚕种生产如何加强管理,认真把好各阶段关键技术措施。提高原蚕造卵数和产卵量,从而提高克蚁制种和公斤茧制种量,满足农村蚕茧生产发展的需种要求, 现对提高原蚕造卵数和产卵量问题,就生产实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荣新 《蚕桑通报》1990,21(2):31-35
蚕茧的荧光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丝胶部分’不同荧光色的蚕茧丝胶的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不同,从而确立了蚕茧的荧光色表现与蚕茧解舒间的紧密关系,为蚕茧荧光色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目前荧光色的应用有荧光评茧;育成限性品系;并可应用荧光色的表现,分别用不同煮茧条件煮茧,提高解舒率,降低缫折等。荧光色的应用,前景喜人。  相似文献   

18.
桑蚕茧荧光色素的理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色桑蚕茧在紫外光(2600~3800(?))照射下会发出黄、白、紫、蓝色等可见荧光.茧荧光色与蚕品种,性别的研究(井上柳悟,1929;Lambardi.P.L,1930)发现存在着限性荧光现象.近代研究认为茧荧光色与茧丝的解舒等性能有密切关系(戴亚民,1957;刘冠峰,1983;葛惠英,1988),目前已应用于蚕茧的茧质检定.  相似文献   

19.
对云南省桑蚕普种场2005年春季不同生产小组饲育的云蚕7、云蚕8蚕品种各项成绩进行了综合调查,通过对其调查的有关项目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蚕茧成绩中的“kg茧粒数”对蚕茧成绩中和蚕种成绩中的部分项目产生了影响,即:“kg茧粒数”与“g蚁收茧量、g蚁制种量、孵化率”呈负相关性,“kg茧粒数”与“g卵粒数”则呈正相关性。而对其它一些项目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家蚕茧荧光色与茧丝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小坚  虞晓华 《蚕业科学》1998,24(4):250-252
家蚕不同荧光色茧与解舒的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已进行了研究[1~4],多数认为蚕茧解舒以黄荧光茧优于紫荧光茧。对于茧丝质其他性状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在1997年中晚秋对2对蚕品种的不同荧光色茧进行了茧丝质测试,取得了倾向性的结果。1试验材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