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吸水剂的吸水能力及其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吸水剂的吸水能力及其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何腾兵,易萱蓉,蔡是华,张明(贵州农学院贵阳550025)高吸水剂是一种高分子有机物质,其吸水量可超过自身重量的数百倍,但不同的产品,其吸水力相差颇大。为了掌握高吸水剂的吸水性能及其对土壤保水效果和对土壤...  相似文献   

2.
高吸水剂对盆栽玉米和小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和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必须有充足的土壤水分供应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和优质。但是,我省的玉米和小麦的生产主要以早坡耕地为主,几乎没有灌溉条件,完全依赖于天然降雨,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稍遇干旱就会严重影响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人们试图通过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以便减低干旱威胁,其中,应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保水剂和结构改良剂,达到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1-6],但是,对模拟干旱条件下,高吸水剂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效果研究极少报导。因此,本文采用土培试验法,研究模拟…  相似文献   

3.
黄泛平原粗砂潮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和水分定位观测结果,结合当地气候、作物生育特点,将黄泛平原粗砂潮土土壤水分垂直性分布划分为:速变层(0~40cm),活跃层(40~100cm)和稳定层(100cm以下);将土壤水分季节性动态划分成:强烈腾发期、补充下淋期、缓慢消耗期和相对稳定期。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前冲洪积扇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植被生长状态有重要影响,但土壤水分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包气带不断增厚,使土壤水分的储存、运移和转化发生了变化,影响了土壤水的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连续多年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分析了太行山前包气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丰水年枯水年影响存在年际差异,根据不同季节土壤水分的动态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累积期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在垂向上,土壤含水量从上层向下逐渐增大,土壤水分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5.
淀粉高吸水剂微波辐射合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丙烯酸为淀粉接枝单体,采用微波技术合成淀粉高吸水剂。并用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技术合成淀粉高吸水剂,具有节能、省时、高效,工艺简单的显著特点,具有生物可降解性,产物吸水速率明显高于传统化学法,是值得推广的清洁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旨在了解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性以及林地土壤结构,以期为今后陕北黄土区枣林营造、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陕北黄土区神木市马镇乡枣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环刀浸水法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通过对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5),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大小为草地>山地枣林>杏树林;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大小为杏树林>山地枣林>草地;(2)研究区不同林龄河滩枣林土壤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20年生的河滩枣林持水性方面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好,但是20年生的河滩枣林土壤结构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差;(3)研究区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土壤持水性和孔隙度呈显著差异(P<0.05),土壤容重则差异不显著(P>0.05);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的土壤含水量都在60~100 cm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是10.38%和19.65%。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和结构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番茄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利用时域反射仪研究不同灌水次数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贮水量变化的深度一般在0~100 cm内,尤其在0~60 cm变化最为激烈,100~180 cm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按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划分,将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分为4层,即活跃层(0~30 cm)、次活跃层(30~60 cm)、缓变层(60~100 cm)和均稳层(100~180 cm)。灌水次数越少对土壤水分消耗的越多,易造成活跃层和次活跃层土壤水分亏缺;反之,则土壤水分消耗较少。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分处理对番茄产量性状及其生理机制的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动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水分处理对番茄植株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及其生理机制的效应,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试验表明:(1)日光温室滴灌条件下深墒较稳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有下降趋势,胁迫处理更为明显,土壤含水率变幅为13%~21%;(2)土壤水分对营养生长为正效应,而对生殖生长影响不明显;(3)胁迫处理叶片的细胞液浓度高于高水分处理,而叶片气孔导度低于高水分处理;(4)番茄座果后保持土壤水分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较适合番茄生长。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对不同土壤水分的生理和形态响应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采用深桶栽培结合测坑法,从冬小麦反青至蜡熟期保持不同的土壤水分,分生育期对小麦的形态、生理和根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调控土壤水分可明显改变冬小麦根、冠生长量比率。适宜的土壤水分胁迫(田持的50%-60%)可促进冬小麦根系发育,高土壤水分更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土壤水分长期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较显著地叶片的增大,从而减小截获光能的总叶面积,最终降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土壤水分由“田持”的46%升高到55%,光合速率增幅不大,由55%提高到64%,光合速率出现跃迁式增高,土壤水分超过64%后,光合速率几乎为等值。说明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存在一个“阈值”反应,此值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冬小麦的蒸腾速率随土壤水分递增而一直递增;综合考虑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关系,可以得出高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蒸腾耗水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幼龄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晋西黄土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幼龄苹果×大豆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及大豆单作系统(对照)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在水平方向上,随着与树行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现递增的分布特征,土壤养分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征;(3)与大豆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整体上均表现为负效应;(4)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中苹果树与大豆间的土壤水分、养分竞争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土壤水分含量、速效磷含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影响的主要区域在苹果树行两侧1.5 m的范围内;(5)建议采取适当的调控和管理措施缓解种间水肥竞争提高大豆的产量,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1.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土壤学效应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土壤改良效应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提高土层温度;(2)增加土壤含水量(0-20cm);(3)提高土壤水分利用;(4)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降低土壤容重;(5)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2.
晋南丘陵旱地麦田土壤水分特征及其运行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晋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旱地麦田常年土壤水分有关的物理特性及不同土层毛管水含量、田间持水量、田间含水量、有效水以及不同水势下的土壤含水量等基本特征,并采用等值线图析法分析了丰水年(600 mm降水)、少水年(400 mm)、平水年(500 mm)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以及利用量的动态差异,得到十  相似文献   

13.
为及时、准确地监测土壤含水量(SMC),采用室内条件下人工模拟不同SMC环境的方法,通过测定各时间段的SMC及其对应的土壤光谱反射率,运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提取土壤水分的特征波长,结合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构建SMC的高光谱定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光谱反射率随着样本SMC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采用SPA方法提取的光谱特征波段为422、629、817、976、1121、1258、1359、1448、1830和2022nm;构建的SPA-MLR土壤水分高光谱监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果(校正集的R2=0.930、RMSE=8.845、RPD=3.794,验证集的R2=0.927、RMSE=8.799、RPD=3.581)。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水分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森林采伐与造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小兴安岭林区主要森林类型采伐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后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土壤持水性能降低。其中,皆伐比择伐对土壤的影响大,且俯材道土壤的破坏也最大。采伐后选择适当树种及时人工造林。有利于土壤的保护和改善。采伐亦地的撩荒则使土壤破坏加剧。  相似文献   

15.
新型多功能复合包衣剂的生产与应用山西省寿阳县种子公司郝建兰寿阳县种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气象所联合生产包衣剂药剂,于1995年2月正式投产使用,目前生产药剂40吨,包衣种子四五十万公斤,播种面积达6600多公顷。一、主要成分高吸水脂(保水剂)微量元素,覆...  相似文献   

16.
陈新红  刘凯  奚岭林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05,31(11):1406-1414
在盆栽和土培池条件下,研究了结实期轻度土壤水分胁迫与氮素营养对水稻地上部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轻度土壤水分胁迫提高了籽粒的灌浆速率,缩短了灌浆期。在高氮(HN)水平下,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处理使结实率、粒重和产量较正常灌溉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分胁迫降低了稻株中的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著增加了稻株中特别是籽粒中脱落酸(ABA)含量。籽粒灌浆速率与籽粒AB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中Z+ZR含量的相关不显著。灌浆前期(花后9~13 d)对在HN和正常灌水下生长的稻株喷施ABA,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枝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了粒重。喷施氟草酮(ABA合成抑制剂)的结果与喷施ABA相反。表明轻度土壤水分胁迫促进籽粒灌浆,ABA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18.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传统耕作措施和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大的影响,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其中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在作物播种期可以显著增加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免耕秸秆覆盖对总生物量和玉米产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上实施免耕加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有利于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年降雨较少、蒸发量大、传统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垄作全覆膜(T1)、垄作半覆膜(T2)和垄作不覆膜(对照)种植方式下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植株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马铃薯的抗旱保墒种植技术。结果表明,苗期至成熟期,T1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提高了25.7%~120.0%,叶面积指数增加了42.2%~178.6%,且明显提高了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33.5%和115.8%,T1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但显著增加了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因此,T1能够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适宜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马铃薯种植的抗旱保墒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