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左旋海松酸丁醇胺盐光敏氧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甲基蓝为光敏剂,研究了左旋海松酸丁醇胺盐(简称ASL)在95%乙醇中的光敏氧化反应。结果表明,ASL经光敏氧化反应生成左旋海松酸环过氧化物丁醇胺盐(简称ASLP);由于溶解度低,小于1 g.(100 mL)-1,以及对含有碱性基团的亚甲基蓝的弱吸附作用,ASLP在反应过程自动结晶析出,分离与纯化方法简单易行;光敏剂、反应溶剂无需任何处理,可以直接回收使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云南思茅松松脂中海松酸、湿地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去氢枞酸、枞酸、新枞酸的受热异构变化规律,并与云南松松脂中的树脂酸热异构变化进行对比,为云南思茅松脂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松组松树松脂的化学特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法首次研究中国油松组13个树种松脂的化学特征。它们含有较高含量的单萜类化合物和较低含量的双萜类化合物,并含有较多的低含量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油松组松脂与五针松组松脂主要差别在于异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糖松酸和枞酸含量不同。 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法首次研究中国油松组13个树种松脂的化学特征。它们含有较高含量的单萜类化合物和较低含量的双萜类化合物,并含有较多的低含量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油松组松脂与五针松组松脂主要差别在于异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糖松酸和枞酸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在脂松香种类化学鉴别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纯马尾松松脂、纯湿地松松脂、纯思茅松松脂制得松香样品;应用DB-5毛细管柱对松香样品中主要的树脂酸含量进行了气相色谱定量分析;通过测定松香样品中异海松酸GC含量和海松酸/异海松酸GC含量的比值,可以确定并鉴别松香所属种类.纯马尾松、湿地松、思茅松松香的异海松酸GC含量及海松酸/异海松酸GC含量的比值分别是:<2%为8.58;4%~5%为1.24;≥14%为0.24.  相似文献   

5.
树脂酸组成与松香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脂和松香树脂酸的组成,已能用气相色谱法在3%QF-I涂于80/100目的ChromosorbW.H.P载体上分析。已分析江西安远和福建尤溪的马尾松松脂由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异海松酸、去氢枞酸、枞酸、新枞酸、未知酸(尚未鉴定)组成。松香中一般无左旋海松酸,其中枞酸型酸(长叶松酸、枞酸、新枞酸)的含量随松香煮炼的温度、时间和冷却条件而异。树脂酸的异构程度可用比旋光值测定,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松香低温结晶其中长叶松酸的含量较高,高温结晶则枞酸含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3代杂交子代幼林松脂化学组分的GCA/SC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促进优质脂用马尾松的遗传改良。[方法]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的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通过调查各单株生长性状以及测定松脂化学组分,揭示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遗传变异规律及遗传控制方式和它们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试验材料共检测出23种松脂组分,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组分含量分别占松脂含量的7.29%、1.50%和91.17%。13种平均含量高于松脂总量0.1%且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的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GCA效应,而SCA效应较不显著。除去氢枞酸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8,12-枞二烯酸加/显性效应相当外,其余主要组分均是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各松脂主要组分家系遗传力为0.655 0.949,受中度或高度的遗传控制。研究还发现,马尾松松脂单萜主要组分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其中一种组分的选择可能会带来其它单萜组分的同增或同减。而二萜组分中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与单萜、倍半萜、二萜组分呈较普遍负相关,与长叶烯、海松醛、去氢枞酸、8,12-枞二烯酸、枞酸和新枞酸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的选择将会对大部分松脂组分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马尾松多数松脂主要组分与树高、地径相关性并不明显,松脂化学组分与生长似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两种性状可能相互独立。[结论]幼龄期马尾松松脂大部分组分具有显著的GCA效应,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受中度或高度遗传控制。树高和地径与松脂各组分含量不相关,但部分松脂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该结果为马尾松脂用性状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表型特征的湿地松松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松脂松节油主要的单萜化合物、倍半萜、二萜在高产脂湿地松不同表型松脂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类型含油量最高,而B类型含油量的变异最大,含油量随凝结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要单萜和双萜化合物分别是B类型和D类型占比例最大;主要单萜化合物中α-蒎烯含量A类型最高,β-蒎烯含量B类型最高;倍半萜含量仅有D类型为0.1%,其余类型均为痕量;二萜树脂酸占总化合物含量随凝结度增加呈先降后升变化;海松酸型树脂酸含量随凝结度增加而增加,枞酸型树脂酸含量则先降后升;松脂不同表型的差异主要来自于高组分单萜α-蒎烯、β-蒎烯以及二萜树脂酸中的异海松酸和左旋海松酸。  相似文献   

8.
秘鲁的松树资源及其松脂化学组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秘鲁具有丰富的松树资源,主要树种有展松,辐射松,粗糙枝松和粉枝五针松等。采用DB-5毛细管柱对这些树种的松脂进行分析,并用GC-MS鉴定。同时,采用QF-1毛细管柱将松脂中长叶松酸和左旋海松酸加以分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在家系间的变异以及松脂组分间的相关性,为以松脂品质为目标的马尾松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以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11年生马尾松高产脂半同胞家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每株样木树干胸径部位木质部内松脂化学组分的种类和含量,分析这些组分在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利用在家系间差异显著的松脂化学组分对所有家系进行聚类。【结果】从马尾松松脂中共检出20种主要化学组分,其中,α-蒎烯、β-蒎烯、长叶烯、β-石竹烯、海松酸、山达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脱氢枞酸、枞酸和新枞酸为松脂中含量较高的组分。经方差分析发现:单萜中的莰烯和柠檬烯,倍半萜中的长叶环烯、洒剔烯、β-石竹烯和α-石竹烯以及二萜中的海松酸和新枞酸在家系间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家系遗传力为0.45 0.59,意味着通过家系选择,这10个组分的遗传改良可取得较好的成效。对松脂化学组分进行遗传相关分析发现:在单萜类内,β-蒎烯、莰烯和柠檬烯间遗传相关显著或极显著,组分间遗传相关系数为0.59 0.78;在倍半萜内,长叶蒎烯、长叶环烯、洒剔烯和长叶烯之间遗传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遗传相关系数为0.67 1.00,β-石竹烯和α-石竹烯遗传相关性也达极显著水平;但在二萜类内和各萜类间,遗传相关性较弱,未达到显著水平。依据在家系间差异显著的10个松脂化学组分将所有家系聚为3类。【结论】马尾松树干木质部松脂共检出20种组分,其中,莰烯、柠檬烯、长叶环烯、洒剔烯、β-石竹烯、α-石竹烯、海松酸和新枞酸受家系影响较大,受中度遗传控制。在单萜、倍半萜类和双萜类内和类间,较强的遗传相关主要出现在单萜和倍半萜类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个云南松种源试验林及5个云南松天然林中的38个云南松地理种源松脂的物理化学特征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松脂单萜含量高,倍半萜和双萜类中性物含量低,不同云南松种源间松脂优势单萜组分含量的地理变异丰富,有高α-蒎烯、高β-蒎烯两类;单萜优势组分和比旋光度是云南松地理种源的遗传特征;根据松节油的比旋光度可将云南松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类。试验林云南松种源松脂的单萜化合物、倍半萜化合物、双萜化合物和双萜中性物的含量依次是31.9%~57.3%、0~3.0%、41.8%~68.0%和0~1.9%;天然林的则依次是32.92%~48.6%、0.1%~0.7%、50.7%~66.9%、0.2%~1.1%。主要组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的有长叶松酸和左旋海松酸、新枞酸,其含量最稳定;α-蒎烯含量在高α-蒎烯类内稳定,相对标准偏差最小,为3.0%。比旋光度差异显著,最小值为-43.92°,最大值是 19.37°,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15.61°和140.10%,在左旋类内比旋光度与α-蒎烯、β-蒎烯含量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左旋海松酸的单离工艺及化学性质,综述了近几年来左旋海松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左旋海松酸的单离提纯主要采用胺化、重结晶及毛细管柱分离等方法。根据左旋海松酸的结构特点,通过对其单离纯品进行羧基酯化、双烯加成等,可合成一系列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学品,如耐热导电材料、表面活性剂等,也可以被作为一种很好的手性原料用于选择性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流胶法在长岛县防治松材线虫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岛县是我国北方松材线虫病的唯一疫区。 1999年用流胶法对长岛疫区内约 4 0 0多hm2 的松林内的感染松材线虫黑松病树进行早期诊断 ,结果表明低温对流胶法影响很大。在约 6 0 0 0 0 0株松树中 ,发现 935株松树流胶异常 ,从这些松树中取样经分离镜检发现 182株松树带有松材线虫 ,伐除这 182株松材线虫病树后 ,当年松材线虫病树死亡率减少 97%。对流胶法在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黑松感染线虫后树干中萜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14.
Hexane, ethyl acetate and methanol extracts of Annona muricata pericarp were tested in vitro against Leishmania braziliensis and L. panamensis promastigotes, and against cell line U-937.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was more active than the other extracts and even of Glucantime used as reference substance. Its fractionation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three acetogenins--annonacin, annonacin A and annomuricin A.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柱层析、中低压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协同活性跟踪方法,对漆树木粉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并用红外、质谱和核磁等色谱分析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从漆树木粉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种多酚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1)、黄颜木素(2)、漆黄素(3)、硫黄菊素(4)、3,4',7-三羟基二氢黄酮醇(5)、槲皮素(6)和紫铆花素(7)。各化合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由强到弱顺序:硫黄菊素(3.74 mg/L)、紫铆花素(4.32 mg/L)、槲皮素(18.73 mg/L)、漆黄素(69.4 mg/L)、没食子酸(89.5 mg/L)、黄颜木素(100 mg/L)和3,4',7-三羟基二氢黄酮醇(164.07 mg/L)。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对节白蜡的抗病原因,以探寻新的生物农药,在前期有关对节白蜡树叶提取物杀菌活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柱层析分离组分进行了GC-MS分析,初步确认了各组分所含化合物的可能结构。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面积归一含量超过1%的化合物组分有18个,其中3号化合物的面积归一含量为17.13%,其结构为4-羟苯基乙醇;经过柱层析分离后各组分所含化合物要相对集中和更加纯化些,其中组分A所含物质主要有两个,化合物4-羟苯基乙醇的含量达到了81.3%,这是相对比较纯的物质;作者据其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组分A整体表现出的杀菌活性要优于其他组分)分析认为,4-羟苯基乙醇作为对节白蜡树叶中所含的重要化合物,在对节白蜡的抗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核桃楸外果皮提取物的化感作用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提取法浸提核桃楸外果皮的化感作用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楸外果皮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相对3种受体植物青菜、萝卜和紫花苜蓿具有化感作用(抑制萌发和抑制生长作用)。化感作用随提取物浓度增大而增大。采用GC-MS分析核桃楸外果皮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相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楸外果皮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相的主要化学成分为5-羟基-1,4-萘醌(胡桃醌),GC含量31.20%;正十六酸,GC含量9.99%;7-甲氧基-1-四氢萘酮,GC含量7.99%;1,5-萘二酚,GC含量7.15%;2,6-二甲氧基苯酚,GC含量4.36%;4-丁氧基苯醛;GC含量3.23%;5-羟甲基-2-呋喃醛,GC含量2.96%;二聚1,3-二羟基丙酮,GC含量2.94%;丙三醇,GC含量2.77%;1(3H)-异苯并呋喃酮,GC含量2.57%。  相似文献   

18.
The roots of Potentilla fulgens have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 as a folk remedy for many ailments without having information on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various extracts prepared by partitioning of the methanol extract, the ethyl acetate fraction was found to possess better antioxidant and cytotoxic activities. The degree of reduction in cloning efficiencies of MCF-7 cell lines was more with ethyl acetate than with hexane fraction of the root-extract. Hence, this fraction was further purified and nine compounds, including two new ursane type triterpenoids Fulgic acid A (4) and Fulgic acid B (5), wer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Other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ursolic acid, euscaphic acid, corosolic acid, epicatechin, catechin, p-hydroxybenzaldehyde and gallic acid.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especially ESIHRMS and 2D NMR techniques. The new compounds showed good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therefore this plant can be a source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