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瓜科全自动嫁接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瓜科作物手工嫁接与单株机械嫁接的自动化程度和作业生产率不高的问题,设计开发了以穴盘上下苗方式作业的瓜科作物全自动嫁接机.该机主要由穴盘输送带、秧苗搬运机构、砧木苗处理系统、接穗苗处理系统、回栽处理系统和嫁接机构组成,一次可完成5株嫁接苗.样机试验结果表明:穴盘输送带和秧苗搬运机构的重复定位精度为±0.023mm和±0.013mm,满足机械嫁接精度±0.1mm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成穴机构是吊杯式移栽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之一,其作业性能直接影响移栽机栽植质量、效率及成穴作业阻力。为深入研究吊杯式移栽机的成穴机构作业参数及结构参数对成穴阻力的影响规律,利用自主研制的仿形成穴机构土槽试验台架,模拟成穴机构田间作业状况进行成穴阻力正交试验,分析了成穴机构的前进速度、曲轴转速及成穴铲宽对成穴阻力的影响;利用成穴阻力试验数据,应用ANSYS Workbench 15.0对成穴铲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成穴机构的曲轴转速对成穴阻力影响最为显著;当参数组合为成穴机构的曲轴转速0.3m/s、成穴铲宽4 0~7 0 mm、前进速度0.3 m/s时,满足烟草钵苗移栽的成穴农艺和减低成穴阻力要求,成穴铲设计满足强度要求。试验结果可为成穴机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机》2015,(2):42
该机由山东青州华龙集团公司生产制造。主要特点有:2ZBX ̄2A型移栽机适用于蔬菜、玉米等作物的栽植,该机配套25.7 k W以上的拖拉机,具有秧苗栽植、定量定穴浇水等作业功能。移栽装置和浇水运动同步,保证了栽植、施水同穴同位;可更换栽植传动机构链轮,株距可调;秧苗投放采用横向投苗装置,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投放秧苗,有效地减少了移栽漏苗率,提高了移栽效率;施水装置通过电器感应元件有效地实现了定点定量施水,极大地提高了秧苗  相似文献   

4.
甜菜移栽机注射式地下补水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纸筒育苗移栽面积逐年扩大,移栽时必要的水分补充对提高移栽苗的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和保证移栽苗以良好状况进入叶丛快速生长期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针对甜菜纸筒移栽苗补水特殊性和半干旱地理条件,研制了一种以注射式补水原理为基础的补水装置,利用感应器控制电磁阀在鸭嘴式栽植器插入地下时开关打开,实施补水作业;在鸭嘴式栽植器拔离地面时结束补水作业,一穴一浇,实现了在移栽苗主根根部施水,形成球状湿土包裹,大大增加土壤含水量且水分位于地下,蒸发缓慢,储存时间长,可至缓苗期完成.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稻覆膜栽培机械作业过程中存在分插机构直接插秧造成秧苗根系损伤或开孔装置结构复杂造成同步性差、漏插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切膜开孔、分秧栽植配合精准的一体式高速水稻膜上插秧机分插机构。通过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建立分插机构运动学模型,基于Visual Basic 6. 0软件编写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优化得到满足水稻覆膜栽培农艺要求的结构参数和秧针尖点和切膜开孔刀尖点轨迹,优化结果为:取秧角16. 01°、推秧角62. 43°、膜上开孔长度44. 31 mm、膜孔与穴口偏差5. 02 mm、栽植位置21. 63 mm;将三维建模仿真与高速摄像试验相结合,对比分析可知,仿真轨迹、试验轨迹与理论轨迹基本一致,验证了分插机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土槽试验结果表明,在速比特征系数λ=1. 57时,分插机构能够依次完成切膜开孔与栽植动作,膜上穴口长度和栽植位置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4 mm,符合水稻膜上探出开孔式分插机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机插水稻缓苗期生长特点及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机插秧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机插秧、手插秧、手抛秧三种移栽方式水稻返青缓苗期的生长进行研究,于2014年对早季稻和晚季稻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秧水稻返青和缓苗时间长,返青缓苗期间地上部生长缓慢。其直接原因是,机插秧的秧苗素质较差,秧苗在插秧过程中的机械损伤大、断根率高、秧苗栽插过深;同时,返青缓苗期间,机插秧水稻根的生长受到抑制,其数量和长度显著下降,导致对地上部养分供应能力下降,缓苗期长。  相似文献   

7.
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水稻栽植的主要模式有直播、钵苗移栽和插秧三种方式。其中,钵苗移栽技术因秧苗带营养钵,浅植在营养集中、温度较高的水田表层,不伤根,无缓苗期,可延长作物有效生育期,秧苗实现等行等距,有利于秧苗的田间生长,可比普通平盘插秧提早5~7天分蘖,低节位有效分蘖增加20%,省种30%、节水80%、节肥40%,平均增产5%以上,实现节本、提质、增效的目的,是目前水稻生产实现优质、高产最理想的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穴盘苗自动移栽机设计及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穴盘苗自动移栽机,介绍了取苗机构、植苗机构和移箱机构的工作原理,并确定了关键参数。田间试验表明,各机构之间的动作协调良好,能实现自动取苗与栽植,栽植空穴率为4.17%,苗栽植成功率为92.5%,秧苗栽植的行距、株距与深度稳定,能够较好地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设计了一款秧苗移栽机,该机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作业效率高,秧苗成活率高,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其通过机架固定的部件有地轮、工作台、栽植总成及投苗总成、每组鸭嘴插苗器后方设有固定于机架上的两个覆土轮及一个注水器,能实现秧苗栽培中开穴、投苗、浇水和培土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斌  胡广发  刘文  孙松林  孙超然  肖名涛 《农业机械学报》2022,53(11):131-139,151
针对现有蔬菜自动移栽机茎秆夹持式和钵体顶出式取苗方式的缺点,基于顶出-夹取结合式取苗方式,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对称布置可弯曲秧盘的交替式取投苗机构。阐述了该机构工作原理、关键点运动轨迹和结构组成。分析了关键因素对秧苗夹持点运动轨迹的影响方式并优选了取值:驱动曲柄转速10r/min,取投苗摇杆长度为 309mm,驱动气缸伸出速度25mm/s,0.8s内完成拔苗,伸出时刻为提前0.4s。该参数组合下秧苗夹持点在拔苗阶段最大横向位移9.6mm,累计横向位移0mm,理论提升高度44mm,满足取投苗作业理论要求。以苗龄45d的辣椒秧苗为作业对象,进行了栽植频率70~120株/(min·行)的取投苗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交替取投苗机构在栽植频率100株/(min·行)时可实现取苗成功率93%,投苗成功率95%,总体成功率88%,满足取投苗作业要求,验证了该取投苗机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以水稻“绿旱639”为研究对象,在水稻的种期(T1)、芽期(T2)和苗期(T3)分别进行远红光辐照,并设置对照组(CK)。通过测算水稻幼苗的生理指标、生长特性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了阶段辐照下远红光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种期进行辐照水稻幼苗的叶面积比芽期和苗期分别增加了15.82%和20.46%。芽期进行辐照水稻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比种期和苗期分别增加了23.10%和37.01%,根长、根冠比、净同化速率等指标的增长幅度均大于种期和苗期辐照。苗期进行辐照水稻幼苗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种期和芽期辐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6.60%和23.07%。综上,在水稻幼苗的芽期进行远红光辐照,可以有效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在水稻幼苗的苗期进行远红光辐照,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从光学农业角度为提高水稻以及其他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植物工厂岩棉块种苗移植装备自动化程度低,作业时大多依赖于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基于植物工厂水培叶菜种苗移植现状设计了一种二级变间距的高速移植部件,并配备有一种拨指式定植杯分离辅助机构。对移植手取苗过程中岩棉块种苗进行受力分析,为移植手设计提供依据;开展拨指式定植杯分离辅助机构落杯试验,为后续植苗至栽培槽孔的定植杯中奠定基础。搭建移植机构试验平台,以取苗深度、岩棉块含水率、移植部件横移速度、移植手升降速度、移植手夹苗间距为试验因素进行五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各因素对移植成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取苗深度为24mm、岩棉块含水率为90%、移植部件横移速度为0.8m/s、移植手升降速度为0.24m/s、移植手夹苗间距为14mm时,机构移植成功率为97.9%,移植速度为3.132株/h,能够满足高速、高效、稳定的植物工厂岩棉块叶菜种苗移植机械化作业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3.
温室黄瓜苗期灌溉上限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土壤灌溉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的条件下,对不同季节温室黄瓜幼苗土壤灌溉上限进行了研究.对其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春茬还是秋茬,在90%田间持水量的灌溉上限条件下,幼苗叶片具有适宜的水分状况,生长发育良好,壮苗指数高,根系活力强,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光合能力强,蒸腾效率高,为温室黄瓜苗期最适宜的节水灌溉上限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传统水稻育秧易受气候环境影响,导致秧苗质量差的问题,以育秧环境参数为目标,优化设计水稻育秧气候箱及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利用水稻育秧气候箱,通过均匀试验和逐步回归法优化对秧苗指标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参数,进而确定水稻育秧最优环境参数组合,并利用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进行规模化生产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光谱条件下,叶面积系数受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蓝光光质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对根数、根长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SPAD值和叶面积系数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茎基部宽影响显著(P<0.05)。红蓝比3∶1光质条件下,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茎基部宽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均对株高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SPAD值影响显著(P<0.05);土壤含水率对叶面积系数影响显著(P<0.05)。水稻育秧环境最优参数组合为蓝光光质、土壤含水率60%(发现叶片卷曲后灌溉,每次灌溉最大含水率60%)、光照强度1.1×104 lx(光源表面处的测量值,光源表面距离育秧盘上表面20 cm)、光照时间9 h、温度28 ℃/24 ℃(光照期/非光照期)、湿度60%。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所培育的水稻秧苗形态指标与力学特性均能达到机械插秧壮秧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大面积闭锁式水稻育秧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熟制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决南方多熟制水稻移栽时对不同高度秧苗的适应性问题,对分插机构进行了研究。在选定最大适插苗高,并求得秧针端点运动轨迹后,计算确定了分插机构诸参数。经对该机构进行理论分析、验证和田间实插试验,证明对苗高10~30cm 秧苗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风沙危害对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定量指标的构建对于评估风沙灾害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不同风速、风向、持续时间的风沙模拟试验,开展风沙灾害对棉花生长的危害程度研究,得到棉花苗期(1真叶到5真叶)风沙危害的指标。结果表明:从1真叶至3真叶,棉苗抗风沙能力随生长进程的推进不断增强,苗期的棉花幼苗对风沙的抵抗能力在5真叶期发生突变;风沙对棉花苗期的影响划分为3个阶段,8~14 m/s为影响增长阶段,14~17 m/s为影响严重阶段,>17 m/s为损毁阶段。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具体天气预报,结合棉花苗期风沙危害指标,采取适当的风沙天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及时了解小麦苗期生长状态对稳产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综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叶绿素及氮含量等与苗情相关指标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指标的诊断监测进展,并对干旱和冻害等两种自然灾害环境影响下小麦的生长状态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准确开展小麦苗情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LED光质对番茄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设施番茄周年生产的壮苗供给,研究了人工气候环境下不同光质处理对番茄幼苗不同时期内生长特性的影响,以确定培育番茄壮苗的最佳人工光源。试验采用LED为光源,选取红蓝比分别为3(RB3/1)、5(RB5/1)、7(RB7/1)和白光(W)4个处理对番茄幼苗进行为期28 d的照射,光周期为12 h/12 h,自然光照射为对照,并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不同LED光质对番茄幼苗不同时期内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质对番茄苗期下胚轴、叶面积和根冠比的影响极显著(P0.01);生长初期光质对幼苗生长株高、茎粗、根数、根长、生物量、壮苗指数和G值的影响不显著,而后变为显著(P0.05),且不同时期内光质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依据不同生长时期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番茄苗期较优光照组合为出芽后两周内采用红蓝比为RB7/1光质,而后采用白光LED光质进行照射;红蓝比为RB3/1的光质不适宜单独作为照射光源用于培育番茄壮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香蕉育苗期的耗水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方法】以‘巴西蕉’一级组培苗为材料,以椰糠为育苗基质,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水分上限(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比)处理:90%、80%、70%、60%、50%和40%(T90、T80、T70、T60、T50、T40处理),以100%相对含水率为对照(CK),每3天补水1次,测定了不同处理试验苗在苗期的日耗水量和生长生理指标。【结果】不同控水条件下的试验苗在整个苗期内单株日耗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各处理试验苗苗期总耗水量表现为:CK>T90处理>T80处理>T70处理=T60处理>T50处理>T40处理。在生长前期,T70处理的地上部指标的PCA得分最高,其叶片数和鲜质量分别较CK提高了16.67%和4.95%;在生长中期和后期,T80处理的得分最高,在生长中期,T80处理的茎粗和鲜质量分别较CK提高了15.64%和14.27%,在后期,茎粗和鲜质量分别较CK提高了34.62%和32.16%。根系的生长活跃度与基质相对含水率正相关,在生长前中期T80处理根系生长活力最强,而在生长后期T90处理根系生长活力最强。地上部与地下部异速生长模型为Y=0.1386·(x/r)0.7,R2=0.8076,模型评价的结果表明模型具有预测能力。【结论】香蕉苗期的最优节水灌溉制度为:在生长前期控制基质相对含水率为70%,中期和后期为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