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明确SPVD造成甘薯减产的机理与薯苗内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本试验采用病毒嫁接方法对6种甘薯品种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嫁接SPVD病毒后各参试甘薯品种叶绿素含量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徐紫3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叶绿素降低对甘薯产量造成的影响较大.甘薯品种徐050801处理组与对照组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其对SPVD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6种药剂对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薯苗生物学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氨基寡糖素水剂能较好地减少甘薯分支,增加商薯19的薯蔓长度;有机多态酶亚康力诺9号能显著增加甘薯的叶面积和地上鲜重,同时能促进叶片和茎蔓的干物质积累;有机多态酶亚康力诺2号和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能显著提高甘薯的产量;18%丙唑·吗啉胍可湿性粉剂和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能显著提高薯块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几种药剂还显著降低了薯块的还原糖和可溶糖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高淀粉甘薯品种西成薯007的病毒苗、常规苗和脱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PVD可导致甘薯地上部丛生和矮化、叶面积指数降低,"源"变小,同化能力和光合能力降低;"流"变小,最终导致生物产量降低;脱毒后可增大叶"源"和叶面积指数,提高植株的光合能力和"流"的通畅性,从而增加产量。SPVD可使甘薯植株的超氧化物歧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上升,抗氧化活性降低,细胞膜受到伤害,最终导致产量降低;脱毒后可增加SOD、POD和CAT在植株体内的活性,从而降低MDA对植株的危害。与正常苗相比,SPVD的脱除可增加3.43%的茎叶产量和2.89%的鲜薯产量,而SPVD侵染可使茎叶和鲜薯分别降低69.94%和50.42%。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6种药剂对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薯苗生物学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氨基寡糖素水剂能较好地减少甘薯分支,增加商薯19的薯蔓长度;有机多态酶亚康力诺9号能显著增加甘薯的叶面积和地上鲜重,同时能促进叶片和茎蔓的干物质积累;有机多态酶亚康力诺2号和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能显著提高甘薯的产量;18%丙唑·吗啉胍可湿性粉剂和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能显著提高薯块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几种药剂还显著降低了薯块的还原糖和可溶糖含量。  相似文献   

5.
施钾量对甘薯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施钾量对不同主栽甘薯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及钾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3种甘薯品种为材料,田间设置不同施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各甘薯品种产量均随施钾量上升而提高,增施钾肥对甘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小于根系,施钾的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甘薯数量的增加,单薯质量则次之;甘薯茎、叶钾含量高于薯块,且增施钾显著提高甘薯茎叶和薯块的含钾量。甘薯品种间钾的吸收及利用对施钾的响应不同,相对高效的徐薯22钾素主要积累在根部,宁薯192及浙紫1号则相反。甘薯钾利用效率与植株钾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增施钾肥可以提高甘薯产量,其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单株结薯数;甘薯含钾量对施钾的响应主要体现在根部,甘薯品种间钾利用效率主要受植株钾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对我国不同甘薯品种产量的影响,选择徐薯18、徐薯22、徐薯25和徐薯27等4个甘薯品种,分别在同一发病苗床剪取有症苗和无症苗栽种,对其产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栽种后35 d,4个甘薯品种苗床无症苗的SPVD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18.06%、0.22%、5.81%和54.56%,苗床有症苗的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82.27%、88.14%、78.09%和81.42%;参试的4个甘薯品种收获期产量理论损失率分别为77.84%、80.14%、68.16%和31.06%。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SPVD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高淀粉甘薯品种西成薯007的病毒苗、常规苗和脱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SPVD在甘薯植株上的作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SPVD可导致甘薯地上部丛生和矮化、叶片变小而体现有效叶面积低,叶绿素含量降低,"源"变小,同化能力和光合能力降低;"流"变小,最终导致生物产量降低,而汰除SPVD可增大叶"源"和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的光合能力和"流"的通畅性,从而增加产量。SPVD可使甘薯植株的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上升,抗氧化活性降低,细胞膜受到伤害,最终导致产量降低,而脱除SPVD可增加SOD、POD和CAT在植株体内的活性,从而降低MDA对植株的危害。SPVD的脱除可增加3.4%的茎叶产量和2.9%的鲜薯产量,而SPVD浸染可使茎叶和鲜薯分别降低69.9%和49.1%。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SPVD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高淀粉甘薯品种西成薯007的病毒苗、常规苗和脱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SPVD在甘薯植株上的作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SPVD可导致甘薯地上部丛生和矮化、叶片变小而体现有效叶面积低,叶绿素含量降低,“源”变小,同化能力和光合能力降低:“流”变小,最终导致生物产量降低.而汰除SPVD可增大叶“源”和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的光合能力和“流”的通畅性,从而增加产量。SPVD可使甘薯植株的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上升.抗氧化活性降低.细胞膜受到伤害,最终导致产量降低,而脱除SPVD可增加SOD、POD和CAT在植株体内的活性,从而降低MDA对植株的危害。SPVD的脱除可增加3.4%的茎叶产量和2.9%的鲜薯产量,而SPVD浸染可使茎叶和鲜薯分别降低69.9%和49.1%。  相似文献   

9.
甘薯自然富硒能力测定及施硒方式对甘薯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富硒栽培技术,筛选富硒能力强的甘薯品种,使甘薯硒含量达到地方标准要求,为改善广西甘薯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主栽的10个甘薯品种为材料,在大田土壤含硒量0.38 mg/kg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甘薯品种自然富硒能力的差异;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薯块膨大期采用土施、喷施、土施+喷施3种方式对甘薯植株进行施硒处理,分析3种施用方式和不同施用量对甘薯成熟期薯块硒含量及甘薯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甘薯品种成熟期薯块硒含量变幅为0.0031~0.0137 mg/kg,不同甘薯品种茎叶硒含量均高于薯块硒含量;施硒处理后,甘薯薯块中的硒含量增幅为39.13%~192.75%,产量增幅为0.15%~27.68%。【结论】10个甘薯品种中,桂紫薇薯1号富硒能力最强;不同施硒方式可显著提高甘薯薯块硒含量,甘薯富硒效果为:土施+喷施喷施土施,施硒后对鲜薯产量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甘薯品种宁薯192的高产生理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宁薯192为研究对象,以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食用型甘薯品种苏薯8号为对照品种,在南京的土壤条件下对宁薯192的高产生理与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高产生理特性为栽后发根还苗快,茎叶生长势旺,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在整个生育期中均高于对照品种苏薯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表明,肥料处理间的生物产量差异极显著,生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栽插密度对总薯块数、商品薯块数、单薯块重有显著的影响,总薯块数及商品薯块数随栽插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肥料和密度对各性状均没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甘薯品种苏渝76的高产生理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蒸煮、烘烤用型甘薯新品种苏渝76为研究对象,以食、饲、工业加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渝303为对照,采用常规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法,对苏渝76在江苏南京粘壤土条件下的高产生理与栽培技术效应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高产生理特性为栽后发根还苗快,结薯早,平均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在栽后50~90d期间明显快于对照品种苏渝303;高产栽培技术的肥料处理间的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块根干物率及商品薯块数差异极显著,其它性状差异不显著,茎叶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栽插密度对结薯总块数、商品薯块数及单块薯重的影响极显著,总薯块数、商品薯块数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肥料和密度对块根干物率具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及块根中营养成分在栽插35—125d生长期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泰安试验点,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平均鲜薯产量显著高于鲜食加工型品种,徐薯22产量最高,其次是徐薯25和中泰9号,徐薯18产量最低;鲜食加工型品种鲁薯8号鲜薯产量最高,其次是北京553。莱西试验点,徐薯18鲜薯产量显著高于鲁薯8号。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存在差异。从产量构成因素上分析,徐薯22的单株薯块鲜重和烘干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次是鲁薯8号,北京553最小。从甘薯营养成分含量来看,北京553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其次是徐薯18和徐薯22,鲁薯8号最低。不同基因型甘薯淀粉积累总量基本上呈直线变化,收获时徐薯22淀粉积累量最高,其次是鲁薯8号;徐薯22薯块蛋白质含量最高,北京553蛋白质含量最低。食用纤维和灰分含量在生育期内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北京553薯块纤维素含量最低,徐薯22灰分含量最高。两种类型甘薯块根钾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收获期钾含量差异不明显。收获期鲁薯8号的磷含量最高,其次是北京553,徐薯22和徐薯18的磷含量较低。生产上应根据用途而选用品种。从本试验选用的7个品种中可以得出,泰安地区适宜种植的淀粉加工型品种为徐薯22、鲜食加工型品种为鲁薯8号。  相似文献   

13.
甘薯病毒病对不同基因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6个不同类型的甘薯品种,以田间病毒病显症苗作为对照,与脱毒苗一起栽插,对薯块产量及分枝数、最长蔓长、茎粗、叶大小等9个产量相关指标,以及薯块干物率、粗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甘薯对病毒的敏感程度不同,感病植株的薯块鲜产量、地上部鲜产量,以及薯块干物率及粗淀粉含量均显著低于脱毒植株的,其余指标的变化不显著;在6个品种中,产量损失率最小的是安平1号,为10.45%,而干物率降低最多的是徐薯22,下降了7.3个百分点。说明安平1号的抗(耐)病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选取6个不同类型的甘薯品种,以田间病毒病显症苗作为对照,与脱毒苗一起栽插,对薯块产量及分枝数、最长蔓长、茎粗、叶大小等9个产量相关指标,以及薯块干物率、粗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甘薯对病毒的敏感程度不同,感病植株的薯块鲜产量、地上部鲜产量,以及薯块干物率及粗淀粉含量均显著低于脱毒植株的,其余指标的变化不显著;在6个品种中,产量损失率最小的是安平1号,为10.45%,而干物率降低最多的是徐薯22,下降了7.3个百分点。说明安平1号的抗(耐)病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甘薯品种主要性状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个甘薯品种进行了区域试验,对其品种的主要性状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甘薯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部分达到极显著或显著差异。浙薯259、万薯0515-5鲜薯、薯干产量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及稳产性。甘薯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存在一定依存和制约关系,茎粗、单株茎叶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块重等性状与鲜薯产量、薯干产量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在进行资源选择和品种选育时,宜选择茎粗、茎叶产量高、结薯数多,单株薯块重大的种质资源,可明显提高薯块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肉色甘薯交互嫁接后块根干物质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徐薯18","渝苏162","渝薯99","渝紫263"、"渝苏紫43"等3种不同肉色类型的5个不同品种的交互嫁接,设置25个嫁接组合和双重对照,分析嫁接后不同肉色甘薯在生长过程中的块根干物率和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嫁接后,块根干物率和产量的变化受到砧木、接穗、生长期及其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光合产物在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分配与块根干物质产量的积累成极显著相关;②与未嫁接的植株比较,嫁接对大多数嫁接组合的光合产物向下运输有阻碍作用,对少数特定组合在特定的生长时期有显著促进作用;③与相同品种嫁接的植株比较,同一肉色类型的甘薯砧木对其它2种肉色类型接穗对响应能力不一致,同一肉色类型甘薯接穗对其它2种肉色类型砧木对影响能力也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以四个甘薯品种(商薯19号、青紫1号、烟薯25号和龙薯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施硼对不同甘薯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施硼量均能够促进光合产物向块根转运,提高四个甘薯品种的薯块产量和薯块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施硼对甘薯的影响存在品种差异,可提高青紫1号块根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促进商薯19号和烟薯25号的可溶性糖向淀粉转化,但对龙薯9号的品质提升作用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鲜食型甘薯品种烟薯25号和龙薯9号的适宜施硼量为15.0 kg/hm2,淀粉型品种商薯19号和紫薯型品种青紫1号的适宜施硼量为7.5 kg/hm2,过量施硼会降低甘薯产量,叶片产生硼毒害症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不施钾肥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黄潮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施钾肥对甘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钾肥,薯块膨大期迟后、日增重减少,导致鲜薯产量下降;与施钾处理相比,不施钾可提高薯块干物质含量,而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明显下降;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不同甘薯品种的产量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以此筛选出高耐低钾力品种徐薯18、钾高效型品种徐薯25-2和钾敏感型品种苏薯7,可为品种选育和生产应用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覆膜栽培下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和增产效果,研究于2021年在河北秦皇岛卢龙县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卢选1号和济薯25为试验材料,以不覆膜栽培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比较分析甘薯在覆膜与不覆膜栽培下蔓长、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薯在覆膜栽培下地上部茎蔓生长较快,生育前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快,生育后期向块根转移较多。甘薯在覆膜栽培下块根膨大早、膨大快,块根干物质积累出现双峰曲线。甘薯全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覆膜栽培下的甘薯进入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更早,干物质总积累量更多,地上部茎叶干重与块根薯块干重比值(T/R值)在多数时间段低于不覆膜栽培。甘薯单株薯块数增多,单株薯重增重,大中薯率提高,小薯率降低,增产效果明显。综上可知,覆膜栽培能改变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提高产量。本研究为甘薯在覆膜栽培下的生产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渝紫263"等5个不同肉色甘薯品种进行交互嫁接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砧木效应和砧木×接穗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接穗效应不显著;在20个嫁接组合中,以"2-19-99×2-119-43"嫁接组合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19个嫁接组合.紫肉甘薯各自作砧木或接穗的嫁接组合,块根产量受到砧木和接穗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但砧木自身的遗传特性是影响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接穗对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影响比砧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