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地层大气降尘量及其颗粒粒径分布特征,对评价固沙植被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50 m沙尘观测塔采集了浑善达克沙地多伦生态站不同高度水平沙尘量、垂直降尘量样品,并利用称重法、激光颗粒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PE ICP-OES)分别测定沙尘量、颗粒物粒径和化学元素含量。[结果]水平沙尘通量年平均为16.99 mg/(m~2·h),垂直降尘量平均为0.05 mg/(m~2·h);在相同高度下,水平沙尘量数值比垂直降尘量高1.30~24.49倍。水平沙尘中20~50μm粒径颗粒物含量为50.41%,10μm粒径以下颗粒物含量平均为9.09%,并随高度增加2~5和5~10μm粒径颗粒物含量增加明显;垂直降尘中20~50和50~100μm粒径颗粒物含量分别为40.12%和30.02%,10μm粒径以下颗粒物含量平均为4.91%。除SiO_2外,多伦生态站沙尘中Fe_2O_3、Al_2O_3、MnO、MgO、P_2O_5、CaO、TiO_2含量分别比风沙土中各元素含量增加5.44、0.97、6.91、6.95、4.12、2.30、2.26倍,比苔藓生物结皮层各元素含量分别增加1.98、0.63、1.33、2.42、1.78、0.81和1.18倍。[结论]垂直降尘量或水平沙尘量随高度增高而减小,并呈现出多项式或幂函数关系,并且沙尘中细颗粒物、化学元素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棉田中设置小型气象站,收集每次沙尘天气沙尘量,并记录有关气象数据,研究棉田下垫面风力和沙尘量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起沙风主要分布在4月中旬到5月下旬,5月下旬以后各高度的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棉田中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整体分布遵循对数函数规律。沙尘天气主要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发生较为频繁,并且沙尘总量总体较高。棉田中沙尘量随高度的整体变化规律比较符合幂函数递减趋势。随着高度的增加,沙尘量呈下降趋势,沙尘主要集中在20 cm高度内。沙尘量(y)与垂直高度(x)可以用方程y=ax-b来表示。在2 m高度内,棉田中风速与沙尘量整体符合幂函数关系,沙尘量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新疆和田降尘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和田降尘量时空分布规律及扬沙、沙尘暴、大风和浮尘日数与降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和田降尘量的年内分布极为不均。春夏两季的降尘量占全年总降尘量的93.14%,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最大值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降尘量随高度的升高呈减少的趋势.在影响植物生长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两个高度降尘量最大。浮尘日数是影响降尘量的重要因素.降尘量随浮尘日数的增多基本呈上升趋势,但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对降尘量的多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热通量和土温的日、年变化以及它们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热通量和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均表现为"S"形,均有1个最大值和1个最小值.土壤温度出现极值的时间均落后于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均小于土壤热通量.对土壤热通量月平均值(Y)和土壤温度月平均值(X)进行回归分析,达显著水平,表明土壤温度与热通量的相关性很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大兴安岭原始林区研究土壤热交换特征以及研究土壤-植被-大气连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葛平  赵斌  吴献花  刘忠霖  吴斌  高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32-12133,12143
[目的]研究柴河流域大气降尘总量和可燃物总量随时间的年内变化规律。[方法]以滇池南部柴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该流域居民点、化工区、砂石生产区、水源地4种典型区域测定大气降尘量和降尘可燃物量,探讨该流域大气降尘污染状况及其年内变化规律。[结果]居民点、化工区、砂石生产区及水源地4个区域中,砂石生产区降尘量(降尘可燃物量)最高,水源地最低,而化工区和居民点降尘量低于砂石生产区,高于水源地;在所选取的4个区域中,一年降尘量(降尘可燃物量)最高值出现在旱季,最低值出现在雨季,其他月份降尘量(降尘可燃物量)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说明气象条件对降尘含量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砂石生产区降尘量与降尘可燃物量呈极显著相关,水源地降尘量与降尘可燃物量呈显著相关,居民点和化工区降尘量与降尘可燃物量均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柴河流域大气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2020年5月2—3日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法和分类统计学,研究中国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环流特征及其强度与感热通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槽加强为冷涡,冷空气沿偏西气流南下,有强冷平流。地面沙尘区域内形成北有冷高压、南有低压倒槽对峙的形式。等压线密集区的气压梯度力大,形成偏东大风,产生沙尘天气。在蒙古冷高压底部形成准静止锋,使得天气系统移动缓慢,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沙尘天气发生期间,总体上平均感热通量大于0,地表放热,空气吸热。从感热通量绝对值的平均值看,强沙尘暴是沙尘暴的2~3倍,扬沙、浮尘是沙尘暴的2~4倍。在夜间,由于沙尘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大于地面2 m温度,感热通量为正值,沙尘保温作用对沙尘天气发展起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值模式WRF-Chem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所在地区2010年4月10~11日的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0、3和1 km的模拟分析。在每个试验中分别采用了YSU和MYJ边界层方案。结果表明,3种分辨率的试验都较好地反映了沙尘天气过程中PM10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显示出WRF-Chem对沙尘天气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但是在复杂地形区域,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并不能相应提高模拟结果的精度。在该试验中,采用MYJ边界层方案对PM10的模拟效果优于YSU方案,反映出在热通量对整个过程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情况下,MYJ方案取得了更加接近实际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冀北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冀北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风速和输沙量变化,对比分析乔木(杨树)、灌木(沙棘)、乔灌混交(榆树+柠条)3种不同类型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水平方向上的防风效应差异显著,最大防风效应位置和防护范围不同;乔木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2H(18 m)处,防护范围相对较大;灌木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5H(12 m)处,乔灌混交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3H(8 m)处,防护范围相对较小;总的来看,30、200 cm高度平均防风效应:灌木防护林(25.0%、20.8%)>乔灌混交防护林(24.2%、20.2%)>乔木防护林(15.9%、12.9%);垂直方向上的防风效应整体上呈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30 cm高度防风效应优于200 cm高度。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能够降低风沙流高度,起到明显的固沙效应且差异显著;近地面0~60 cm高度输沙量随垂直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0~20 cm内;总的来看,平均输沙通量乔木防护林(0.48 g·cm-2·min-1)>灌木防护林(0.36 g·cm-2·min-1)>乔灌混交防护林(0.35 g·cm-2·min-1);乔灌混交防护林和灌木防护林固沙效果优于乔木防护林。冀北坝上地区应综合考虑防风固沙效应和自然环境条件,积极探索与推广乔灌木混交、灌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建设。  相似文献   

9.
2015年3—8月采用野外定位监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4种不同下垫面大气降尘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尘量为沙漠边缘地带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地;6月最大,月降尘量分别为656.35、311.37、267.84、258.24 g/m2。结合气象数据可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总天数与大气降尘、扬尘成正相关关系,但降水对大气降尘具有抑制作用,下垫面状况对大气降尘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贾志军  黄耀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7):1274-1284
【目的】明确大豆田地表湍流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规律,为阐明大豆田地表能量平衡奠定基础。【方法】以三江平原大豆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数据分析大豆生长季地表湍流热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表水分平衡和地表能量分配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结果】大豆田地表潜热和感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潜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其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当降水量较少时也与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大豆田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亦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感热通量Hs和Hs/Rn均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豆生长季内降水总量明显大于蒸散总量,但降水分布不均也会使得短期内出现水分收支亏缺。2005-2007年,大豆田波文比季节变化特征不完全相同,波文比与降水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三江平原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单峰日变化特征显著,生长季内大豆地表水分盈余。净辐射、降水量和植被发育是影响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以及能量分配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阜新市城区降尘量及降尘中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阜新市城区25点取样调查分析,初步了解了城区降尘量以及降尘中重金属铜、镉、铅、锌、砷的含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城区降尘量在时间上表现出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在空间上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农业区。研究区域内降尘中几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背景值,且冬春季节含量高于秋季含量。  相似文献   

12.
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sand—duststorm)系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到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沙尘暴尘源物质的形成及分布是形成沙尘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关于沙尘暴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从沙尘暴尘源形成因素、尘源种类及分布等方面,对沙尘暴尘源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映沙尘暴尘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姜伟  张卫东  蒋昌潭  徐思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884-8885,8887
对2005~2006年重庆主城大气降尘的监测结果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了2006年重庆主城的降尘变化趋势及分布特点,并对各道路和工地工期内降尘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风速流场分析方法对比乌兰布和沙漠绿洲5种典型配置结构防护林的防风效果,通过量化不同林网内的风速流场分布特征,分析各林网内的风速统计参数,进一步优化防护林配置结构,以期为干旱区绿洲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模板。  方法  在乌兰布和沙漠磴口绿洲防护林中,选取5种不同配置结构林带的防护林林网为研究对象(紧密型乔木林网1,疏透度为0.13;疏密型乔木林网2,疏透度为0.24;疏透型乔灌混交林网3,疏透度为0.27;通风型乔木林网4,疏透度为0.39;疏透型乔木林网5,疏透度为0.27),在林网内采集多点同步风速数据信息,结合地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林网内的风速流场特征、风速分布统计参数和防风效能等。  结果  研究表明5种防护林林网其防风效能范围各不相同,林网1为65% ~ 95%,林网2为67% ~ 85%,林网3为46% ~ 82%,林网4为44% ~ 67%,林网5为56% ~ 72%。其中2行乔木构成的疏密型林网2防风效能在67%以上,具有较高的防风效益和节约水土资源优势;由2行乔木2行灌木混交林带构成的林网3,当防风效能为60%时,其防护面积是2行纯乔木林带(林网4)的2.47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益和应用推广前景。  结论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中由2行乔木构成的疏密型林网和“窄林带,小网格”配置的乔灌混合林网均发挥了较好的防风效果。   相似文献   

15.
鸡舍环境中积尘真菌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鸡舍环境内积尘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和空间分布规律。[方法]采集封闭式鸡舍内4个不同高度(距地面0、75、150、225cm)的积尘样品进行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研究。采用PDA和RBC2种真菌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从封闭式鸡舍中共获得507株15种类群的真菌,其中包括黄曲霉(3.13×104cfu/g),镰孢菌(8.61×104cfu/g),酵母菌(3.53×104cfu/g)等3种优势菌真菌属。积尘中真菌总浓度达2.03×105cfu/g。2种真菌培养基比较表明,无论从分离的种类还是分离的数量,PDA的分离效果都好于RBC。研究还发现,积尘中的真菌浓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下降。[结论]该研究为鸡舍的日常管理及由真菌引起的流行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10年5月14日20:00至16日13:00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沙漠前沿气象站一次大风天气过程气象数据和同步进行的方口、全方位跃移、全方位蠕移、BNSE积沙仪积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策勒流沙前沿该次大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输沙势分析为低风能环境,为风蚀区域,大风过程表现为风速为脉动状态,方口积沙仪每1 cm高度输沙量随高度分布拟合曲线服从乘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R2=0.953 5,相关性较好,全方位跃移和全方位蠕移积沙仪16个方位积沙桶积沙量与风向的关系密切,BNSE积沙仪不同高度全方位积沙量随高度分布符合指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R2=0.977 8。  相似文献   

17.
Along Ulysses' path from Jupiter to the south ecliptic pole, the onboard dust detector measured a dust impact rate that varied slowly from 0.2 to 0.5 impacts per day.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dust flux arrived from an ecliptic latitude and longitude of 100 + 10 degrees and 280 degrees +/- 30 degrees which indicates an interstellar origin. An additional flux of small particles, which do not come from the interstellar direction and are unlikely to be zodiacal dust grains, appeared south of -45 degrees latitude. One explanation is that these particles are beta-meteoroids accelerated away from the sun by radiation pressure and electromagnetic forces.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国近10 a来城市灰尘方面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对2003-2012年我国城市灰尘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表明:10 a间,共发表391篇相关文章;其中以2012年发文量最多,有67篇,2003年最少,仅8篇。城市灰尘研究机构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以及实力较强的高校;区域分布不平衡;研究的对象以街道灰尘为主;研究内容以灰尘重金属为主,磁学、理化性质以及治理措施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所在机构分布较分散,涉尘研究的持续性、周期性不长。  相似文献   

19.
王沛涛  杨玲珠  张海霞  王艺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31-10232,10282
利用华北南部邯郸市16个站1980~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沙尘天气的地理分布特征、沙尘日数的年际变化规律、沙尘日数的年变化以及日变化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浅析了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