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叶中L-茶氨酸HPLC-PDAD分析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0.05%三氟乙酸和50%乙腈为流动相,应用HPLC-PDAD建立了茶叶中未衍生化L-茶氨酸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L-茶氨酸的紫外吸收波长范围在190~240 nm之间,且在199 nm具有最大吸收峰.在0.02~1.00 mg·mL-1范围内,L-茶氨酸峰面积与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8343×106X 1.8201×105(r2=0.9991).6大茶类各样品L-茶氨酸含量(RSD)在0.24%~1.74%之间,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21%~101.28%.  相似文献   

2.
HPLC-ELSD法快速检测白茶等3种茶叶中L-茶氨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汉领  宗素艳  陆斌  万红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3-21324,21327
[目的]为L-茶氨酸提取制备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快速定量测定白茶、碧螺春、翠竹中L-茶氨酸的含量。[结果]试验表明,在反相C18色谱柱上,以0.15%三氟乙酸(含0.06%七氟丁酸)水溶液-乙腈溶液(88∶12)作为流动相,能有效检测L-茶氨酸,L-茶氨酸浓度在0.2~1.0 mg/ml时,其峰面积(Y)与相应的浓度(X)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2×10-7X+0.005 7,相关系数为0.999 6。L-茶氨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55%~100%,相对标准偏差为0.39%~1.00%。[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好,稳定性高,能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叶中L-茶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合成茶氨酸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对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合成茶氨酸体系进行优化,确定最适诱导表达条件,为微生物发酵合成茶氨酸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工程菌最佳培养温度为30 ℃,最佳诱导剂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浓度为0.1 mmol·L-1,最佳诱导温度为28 ℃.合成茶氨酸的最适pH值为9.5,适合的缓冲液为100 mmol·L-1咪唑;反应体系中咪唑缓冲液优于磷酸钾缓冲液;低浓度L-谷氨酸钠、高浓度盐酸乙胺和高浓度三磷酸腺苷对茶氨酸的合成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茶氨酸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4.
茶氨酸作为茶叶中的特征氨基酸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对茶氨酸的检测与分析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茶氨酸检测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是催化L-茶氨酸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对其编码基因的解析有助于进行茶氨酸的合成调控和异源表达生产研究,本论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γ-GGT基因的结构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coliγ-GGT基因编码580个氨基酸,主要氨基酸为甘氨酸和亮氨酸,γ-GGT酶蛋白等电点为5.38,分子量为61.7 kDa,属于酸性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具有信号肽序列和保守功能结构域,在细胞质周质中发挥作用,其二级结构元件主要是α-螺旋和无规卷曲,在微生物中进化较为保守。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γ-GGT基因功能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L–茶氨酸是源自茶叶中的一种特有的非蛋白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有益于机体健康,已被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综述了L–茶氨酸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和L–茶氨酸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通过抑制靶细胞甲羟戊酸代谢途径,导致异戊烯焦磷酸酯累积,激活γδT细胞并分泌Th1型细胞因子,以及L–茶氨酸促进体内GSH合成,进而增强免疫细胞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进展,并对L–茶氨酸相关保健产品的深入开发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茶氨酸在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HZ-202上的动态吸附与解吸过程,确定了HZ-202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茶氨酸的较优操作参数。结果表明,HZ-202对茶氨酸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动态吸附的较优参数为茶氨酸浓度1.0 mg.mL-1、上样流速0.75 mL.min-1、料液pH值6、料液温度25℃,吸附率超过98%;洗脱的较优参数为洗脱剂NaOH浓度为0.02 mol.L-1、洗脱速度0.75 mL.min-1下,解吸率为86.22%。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茶氨酸在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HZ-202上的动态吸附与解吸过程,确定了HZ-202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茶氨酸的较优操作参数.结果表明,HZ-202对茶氨酸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动态吸附的较优参数为茶氨酸浓度1.0 mg·mL-1、上样流速0.75 mL·min-1、料液pH值6、料液温度25℃,吸附率超过98%;洗脱的较优参数为洗脱剂NaOH浓度为0.02 mol·L-1、洗脱速度0.75 mL·min-1下,解吸率为86.22%.  相似文献   

9.
通过施用茶氨酸来减轻低钾胁迫对烟草幼苗的毒害,并从抗氧化系统、钾离子含量及相关基因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低钾胁迫下,0.1和0.2 mmol·L-1茶氨酸均能促进烟苗根长、鲜重及叶绿素含量的显著增加;外源茶氨酸预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低钾胁迫下烟草幼苗脯氨酸、谷胱甘肽(GSH)含量,还能增强烟草幼苗抗坏血酸还原酶(APX)、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此外,茶氨酸还能促进烟草幼苗对钾离子的吸收。半定量PCR结果表明,茶氨酸预处理可以诱导低钾胁迫下烟草幼苗Nt LKS1、Nt KC和Nt KT1上调。综上,茶氨酸缓解烟草幼苗低钾胁迫是通过激发植物体抗氧化系统、促进钾离子的吸收及相关基因上调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游离氨基酸是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与茶叶的滋味品质密切相关。大多数氨基酸具有手性中心,因此存在滋味特性及生理活性均可能截然不同的L型和D型两种对映异构体。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L型氨基酸上,而茶叶中D型氨基酸罕有系统的研究报道。因此,研究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对茶叶化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及滋味品质的提升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方法】采用手性HPLC法、MTBSTFA硅烷衍生化法和酯化-PFP酰化法3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比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酯化-PFP酰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可实现茶叶中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及色氨酸等15种重要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有效分离。继而建立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高效衍生化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查明市售11种代表性白茶、乌龙茶及普洱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衍生化条件为:将氨基酸反应液在100℃下酯化105 min,继而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在100℃下五氟丙酰化10 min。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回收率介于75.26%—123.6%(低浓度)、81.23%—121.8%(高浓度),RSD值介于2.09%—13.12%(低浓度)、1.48%—10.59%(高浓度)。茶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氨基酸的1—2个对映异构体可以在茶样中检测出,且D-氨基酸普遍存在于茶样中,尤其是D-苏氨酸、D-天冬氨酸、D-半胱氨酸、D-苯丙氨酸、D-茶氨酸、D-谷氨酰胺及D-谷氨酸混合物在大部分茶样中均有分布,而D-蛋氨酸、D-赖氨酸及D-色氨酸在所有茶样中均未被检测出。在具体含量分布上,除了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之外,L-半胱氨酸(1.48—2.08 mg?g-1)、D-半胱氨酸(1.46—1.49 mg?g-1)、L-丝氨酸(0.15—1.80 mg?g-1)及D-天冬氨酸(1.02—1.14 mg?g-1)在白茶中的含量普遍较高;L-半胱氨酸(1.52—1.70 mg?g-1)、D-半胱氨酸(1.45—1.49 mg?g-1)、L-丝氨酸(1.03—1.50 mg?g-1)、L-蛋氨酸(1.03—1.52 mg?g-1)、L-酪氨酸(1.32—1.35 mg?g-1)及D-天冬氨酸(1.01—1.15 mg?g-1)在乌龙茶中具有较高含量。在普洱茶中,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的含量(1.04 mg?g-1)与其他氨基酸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而L-苏氨酸、L-色氨酸及L-丝氨酸含量较高,介于0.61—0.84 mg?g-1。在氨基酸总量上,各茶类呈现出白茶(最高为40.61 mg?g-1)>乌龙茶(最高为25.43 mg?g-1)>普洱茶(8.01 mg?g-1)的分布规律。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L-色氨酸及L-天冬氨酸在部分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乌龙茶,而L-酪氨酸与L-蛋氨酸则在乌龙茶中含量较高。【结论】D-氨基酸存在于大部分茶叶中,对茶汤滋味品质存在潜在影响,但在本研究样例中,D-氨基酸的含量分布在不同茶类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施用茶氨酸来减轻干旱胁迫对烟草幼苗的毒害,并从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0.25 mmol·L-1茶氨酸能显著改善烟草幼苗的生长情况,提高其存活率;外源茶氨酸预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烟草幼苗谷胱甘肽(GSH)含量,还参与调节烟草幼苗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还原酶(APX)活性,降低相对电导率、脯氨酸、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茶氨酸诱导烟草幼苗抵御干旱胁迫是通过激发植物体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调节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以L-茶氨酸作对照,评估本实验室合成的新颖的茶氨酸衍生物-茶氨酸溴香酰胺(TBrC)对人肝癌HepG2细胞系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究其作用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BrC对HepG2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解析HepG2细胞中与癌细胞凋亡和生长密切相关蛋白的表达和药物可能作用的分子靶点。此外,建立动物肿瘤模型,与对照组茶氨酸和临床常用抗癌药物五氟尿嘧啶组相比较,评价TBrC对荷瘤裸鼠人肝癌HepG2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显示,TBrC抑制人肝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活性超过其母体化合物茶氨酸分别为3倍和4倍以上,对小鼠生长无明显毒性。TBrC比茶氨酸更显著地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和抗凋亡的Bcl-2等蛋白的表达;此外,TBrC大大上调促进凋亡的Bax蛋白的表达。TBrC抑制c-Met信号传导通路,下调Bcl-2/Bax蛋白比率可能是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这些结果提示,TBrC具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或)辅助治疗人肝癌和其他癌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茶氨酸是茶树特征性非蛋白质氨基酸。阐述了茶氨酸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及变化特点,总结了茶氨酸合成途径及茶氨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内容及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茶氨酸是茶树特征性非蛋白质氨基酸。阐述了茶氨酸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及变化特点,总结了茶氨酸合成途径及茶氨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内容及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茶副产品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荣珍  房义 《饲料博览》2009,(12):28-30
我国茶资源丰富,且茶副产品无残留、无毒副作用,可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饲料中,文章针对茶副产品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与消费大国,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废弃茶梗生成,既污染环境又造成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茶梗富含纤维素、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价值。笔者从利用的角度出发,简述了茶梗作为原料在食用菌培养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茶叶生产+茶梗+食用菌+菌渣还园+茶叶生产”综合利用方案,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茶氨酸对烟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云烟87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对不同茶氨酸浓度(0、0.5、1和5 mmol·L-1)处理下烟草幼苗的生长特征及部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茶氨酸会使烟草幼苗根长变短,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干重和鲜重、根冠比以及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抗氧化酶系统失衡导致H2O2在烟草幼苗体内累积引起膜脂氧化造成损伤,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相应的升高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结论。由此可见,外源施加茶氨酸会使烟草幼苗体内抗氧化系统失衡致使膜脂氧化引发氧化损伤从而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18.
新型饲料添加剂茶多酚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杰  孟军  袁缨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76-1877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多羟基酚类提取物,因其安全、高效的抗氧化、抗毒杀菌等功能在饲料和畜禽生产中发挥着保护饲料营养成分、增强畜禽抗病力、改善畜产品质量等作用。综述了茶多酚的生物学活性、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茶叶功能成分与新型食品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叶功能成分包括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茶皂素、咖啡碱等主要功能成分.以及茶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芳香物质、γ-氨基丁酸、酶类、脂肪等次要功能成分、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文章综述了茶叶功能成分在新型食品领域的开发现状,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茶叶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L-谷氨酰胺(L-Gln)是L-谷氨酸-γ-羧基酰化的一种中性多功能氨基酸,参与生命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与物质代谢,具有多种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简要综述了L-谷氨酰胺在动物机体内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