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播期、密度、氮肥运筹对'罗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播期密度试验和氮肥运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播期对籽粒产量的效应大于密度,播期为11月5日(S2)处理平均产量(7 510.20 kg/hm~2)显著高于11月15日(S3)、11月25日(S4)播种处理;早播+低密度处理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施氮水平为210 kg/hm~2、270 kg/hm~2时,基追比为6:4时平均产量最高,施氮水平为330 kg/hm~2时,基追比为7:3时平均产量最高。基本苗在210万穗/hm~2,总施氮量为270 kg/hm~2,基追比6:4,‘罗麦10号’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播期和密度对宽幅带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确定江苏沿江地区宽幅带播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3为材料,设置10月26日、11月5日、11月15日3个播期和150万苗/hm2、225万苗/hm2、300万苗/hm2、375万苗/hm2 4个种植密度,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宽幅带播(20 cm麦幅,40 cm行距)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宽幅带播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但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3个播种期中,10月26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最高。与10月26日播期相比,11月5日和11月15日播种小麦的平均产量分别降低了5.98%和19.50%,其中11月15日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之间,300万苗/hm2、375万苗/hm2两个水平之间的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150万苗/hm2和225万苗/hm2的产量。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26日至11月5日为较适宜播种期范围,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为300万~375万苗/ hm2的基本苗。  相似文献   

3.
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种陇春3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的增大,基本苗株高增高,导致成穗数和收获指数明显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下降,3月30日以后播种的产量下降显著。不同播期产量变化幅度又因播种密度不同而异,陇春33号产量以播期3月20日、密度675万粒/hm~2处理最高,为8 769.6 kg/hm~2;其次是播期3月20日、密度750万粒/hm~2处理,为8 706.8 kg/hm~2;播期3月10日、密度675万粒/hm~2处理排第3,为8 505.2 kg/hm~2;播期3月20日、密度825万粒/hm~2处理排第4,为8 323.9 kg/hm~2;播期3月10日、密度750万粒/hm~2处理排第5,为8 118.1 kg/hm~2。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陇春33号达到高产优质的适宜播种时间为3月上中旬、播种密度为675万~750万粒/hm~2。  相似文献   

4.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9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前提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新冬29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在新疆伊宁市进行播种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10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万/hm2;10月2日至10日为较适宜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600)万/hm2。  相似文献   

5.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播种时期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红皮高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播种期(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5日)和4个种植密度(180、225、270、330万苗/hm2),于2010~2012年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镇麦168的籽粒产量以适期(10月30日)播种最高,分别比早播和迟播增产显著;当种植密度为270万苗/hm2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镇麦168的穗数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适期播种最高,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推迟播种期可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6.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冀南麦区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的适宜播期和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期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5日和20日)和密度(270万株/hm2、345万株/hm2、420万株/hm2和495万株/hm2)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小。本研究条件下,邯麦14号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15日、基本苗密度为345万~4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14~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设10月5、10、15、20和25日5个水平,密度(基本苗数量)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450万株/hm~2以及对照(石4185)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对衡杂102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对10月5~25日播种,在10月5日播种基本苗数量150万株/hm~2的基础上,每晚播1 d、基本苗数量增加15万株/hm~2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模拟,以探索适宜的播期及其相应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的播期和密度范围内,衡杂10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播期和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冬小麦新品种衡杂102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6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株/hm~2,产量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衡216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的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7个播期(10月1日、5日、10日、15日、20日、25日和30日)和6个种植密度(基本苗数量,160万、210万、270万、330万、390万和450万株/hm~2)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均有显著影响。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216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影响很小,受密度影响显著;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衡216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2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10万~3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期和密度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5个播期(9月26日, 10月2日, 10月8日, 10月14日和10月20日)和3种栽培密度(120万, 240万和360万·hm~(-2))及其互作对冬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的产量均随着播期前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月2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且以240万·hm~(-2)处理最高,为9 613.5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公顷穗数最高值出现在9月26日—10月2日播种的处理,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20日播种的处理,在其处理下,密度为360万,240万,120万·hm~(-2)的公顷穗数分别为513.0万穗,487.5万穗和399.0万穗·hm~(-2),分别比10月2日播种的减少了118.5万穗,123.0万穗和177.0万穗·hm~(-2)。播期和密度对济麦22的千粒质量也具有显著影响,千粒质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2日播种,密度为120万·hm~(-2)的处理,为42.7 g,3种密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播期10月20日的处理。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对冬小麦产量、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最大的均为播期。以上研究表明,冬小麦品种(济麦22)在该地区的推荐播期为10月2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40万·h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播种时期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红皮高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播种期(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5日)和4个种植密度(180、225、270、330万苗/hm2),于20102012年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镇麦168的籽粒产量以适期(10月30日)播种最高,分别比早播和迟播增产显著;当种植密度为270万苗/hm2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镇麦168的穗数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适期播种最高,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推迟播种期可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11.
采取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播种期、基本苗、氮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以10500 kg/hm~2的产量为目标函数,在鲁南区进行山农20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集成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超高产以播期和N肥施用量为主要限制因素,次要限制因素为基本苗。明确了冬小麦单产10500 kg/hm~2以上的最佳播量、播种期和合理的N肥施用量为主要指标的栽培技术模式。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冬小麦单产指标10500 kg/hm~2以上要求的农艺措施指标:在选用优质多抗高产小麦山农20等多穗型品种、实行宽幅精播的基础上,冬小麦播种期在10月8日~12日,基本苗180万/hm~2,氮肥施用量270~450 kg/h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晋麦84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等距离4、5、6、7、8、10 cm单子粒点播、条播、宽幅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少,4和10 cm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小麦成熟期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随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在适宜播期内晋麦84的合理基本苗密度为230万~340万/hm~2,在此范围内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密度为270万/hm~2的宽幅播种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小麦品种开麦20的适宜播期和最佳播量,在豫东地区设置裂区试验,利用新复极差法对产量结果进行多重比较分析,以探讨不同播期播量对开麦20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麦20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最佳播量为基本苗280万/hm~2,适宜播量为基本苗240万~320万/h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顺应当前气候变化,实现鲁西南地区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以该区小麦主栽品种泰农18(大穗型)为研究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9月27日、10月3日、10月9日、10月15日、10月21日)和播量(基本苗数量120万株/hm~2、240万株/hm~2、360万株/hm~2)对该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明确该品种高产的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播期推迟、播量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随播量增大而增多;穗粒数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但二者均随播量增大而减少。鲁西南地区泰农18的适宜播期为10月9~15日、适宜基本苗数量为240万株/hm~2,其中,最佳播期与播量组合为10月9日播种、基本苗数量2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小麦品种淮麦22在阜南县种植的最适宜播期及播种密度,于2019年开展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10月10~20日播种,淮麦22全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达到7215.76~7837.45kg/hm~2;播种密度以基本苗300万~360万株/hm~2为最佳,产量达到7325.98~7456.13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晋麦8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探求该品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期获得较高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在山西中部及东南部,晋麦86号的适宜播期为9月25日至10月5日。9月25~30日播种时取得较高产量的小麦播量为450万/hm~2;9月30~10月5日播种取得较高产量的小麦播量为525万/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淮麦33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种植中适合的播期和基本苗密度,于2021—2022年在当地开展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条件下小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0月5日-11月3日,随着播期的延迟,淮麦33的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小麦基本苗150万~30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淮麦33的生育进程没有变化,全生育期一致,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在宿州市泗县地区淮麦33在播期为10月19—26日、基本苗密度为210万~270万/hm2条件下,全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产量高,该播种期和种植密度适宜在淮麦33种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晚播小麦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扬麦20号小麦为试验品种,11月18日晚播(比最佳播种期推迟18~24 d),分析基本苗密度对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播种量为160.95~214.5 kg/hm2时小区产量较高,但不同播种量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数低(255万株/hm2)、高(435万~480万株/hm2)时,均能实现0.75万kg/hm2以上产量,但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低种植密度处理群体发展缓慢,个体生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结论]扬麦20号小麦晚播,大面积播种量控制在262.5 kg/hm2,基本苗数控制在255万~330万株/hm2比较适宜,最高基本苗数不宜超过375万株/hm2,有利于控群体、壮个体,在争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增粒重。  相似文献   

20.
以小麦新品种'光明麦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及肥料运筹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明麦2号'在崇明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25—30日,适宜种植密度(基本苗)为165万/hm~2;高产栽培合理的氮肥施用量为纯氮270 kg/hm~2,氮肥运筹上,应适当后移,最适宜的前后用量比例为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