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水稻25个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的表现规律。结果表明:米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显著大于特殊配合力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碱消值和胶稠度等受不育系影响较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受恢复系影响较大;各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整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糙米率>胶稠度;亲本 EF14A 和福恢2108在改良组合米质方面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年7个生态点组成的30个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稻米各项品质指标均可在国标三级标准以上(2006年垩白粒率除外)。其中,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个性状2y均达到一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透明度均在二级以上。2年变异系数均小于0.05的性状有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0.10的性状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2年间,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胶稠度达极显著水平。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年间无显著差异。,两优培九作晚稻总体米质好于作早稻,整精米率显著高8.19%,在米质标准上高1个等级;碱消值也显著高1个等级;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低于早稻;透明度极显著好于早稻。  相似文献   

3.
米质指标在不同杂交水稻品种间的变异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20个杂交籼稻组合各米质指标的变异度和几个重要米质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了一些重要米质指标间的关系,确定了影响杂交稻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指标。结果表明,各米质指标在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幅较小,比较容易达到优质标准;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的变幅较大,较难达到优质标准,尤其是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3个指标,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性指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改善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可提高加工品质整精米率,但蒸煮品质胶稠度却与加工品质整精米率显著负相关,在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3个不育系川香29A(A1)、珍汕97A(A2)、Ⅱ-32A(A3)和8个新恢复系为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11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即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且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2)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3个性状,恢复系对gca方差的贡献比不育系的大,而不育系在粒长、粒宽、长宽比、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胶稠度等性状上对gca方差的贡献比恢复系的大。糊化温度这两性状,恢复系和不育系对gca方差的贡献相近。(3)广义遗传力(h2B)降序排序为:粒长、长宽比、垩白率、粒宽、糊化温度、胶稠度、整精米率、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垩白度,变幅在93.36%~38.13%之间;狭义遗传力(h2N)降序排序为:粒长、长宽比、垩白率、糙米率、糊化温度、整精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变幅在82.3%~17.32%之间。大部分性状的(h2N)与(h2B)的趋势是一致的。(4)gca效应值在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和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亲本中A1、R8、R7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1主要特征特性 1.1米质优。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糙米粒、精米粒、整精米粒、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碱硝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除垩白率一项指标达国家优质米二级标准外,其余10项指标达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2002年5月被评为云南省优质米。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广东省2000~2002年育成的140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米质分析样本,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17891-1999)》检验方法,测定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等7项指标,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糙米率>粒型>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是制约我省稻米品质全面提高的瓶颈;整精米率早、晚稻品种差别最大,提高整精米率是从整体上提高早稻品种米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选用5个BT型不育系和40个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F1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长/宽外,其余10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11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的正向均亲优势;(2)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等7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粒宽、长/宽、碱消值和胶稠度等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3)除了粒长和长/宽以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受恢复系影响较大;(4)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胶稠度>粒长>碱消值>长/宽>粒宽.  相似文献   

8.
日本粳稻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统计分析系统SPSS软件 ,对引进日本的 89个粳稻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①垩白性状、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较大 ,具有较大的优选潜力 ;②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是评价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 ;③各性状相关性复杂。垩白大的品种整精米率低 ,粒长长和长宽比大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高 ,蛋白质含量低  相似文献   

9.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由 191个家系组成的籼粳交组合 (密阳 2 3 /秋光 )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稻米品质性状在 2个年度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等 13个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都呈连续变异 ,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表型相关分析显示 :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透明度等 7个稻米外观品质的成对性状间相关水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直链淀粉含量与碱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与胶稠度的相关均不显著。同时 ,对碾磨品质与外观和蒸煮品质、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性状之间的简单相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5个不育系及5个恢复系,按5×5 NCII遗传设计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在2005年晚季对杂种F1的品质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在整精米长度、整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分量是相当的,其他性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大于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在糙米率、整精米长度、垩白大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上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均大于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但在精米率、整精米率、整精米宽度、整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上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大于母本;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陈丽  王兴盛  孙建昌  马静 《西北农业学报》2018,27(12):1772-1779
以西北干旱区收集的43份杂草稻为试验材料,综合分析杂草稻碾磨、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等主要品质特性。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杂草稻的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均超过20%;蛋白质、胶稠度和碱消值次之,变异系数为12%~20%;精米率、粒长、粒型(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和粗脂肪变异较小;出糙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53%。杂草稻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性状明显低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蛋白质和粗脂肪值明显较高;粒长、粒型(粒长/粒宽)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介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之间。杂草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和粒型(长/宽)则呈极显著正相关,且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其碾磨品质关系最为密切。可见,西北干旱区杂草稻的品质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基础较宽,品质方面具有较大可利用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与透明度、碱消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垩白粒率、粒长、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粳稻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7.6%。从改善垩白、长宽比和精米着手,筛选垩白小、长宽比适当、精米率较高的品种,籼稻兼顾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粳稻兼顾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对提高籼、粳稻米综合品质会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晚稻组合F2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11项品质性状中普遍存在正向平均优势;除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外,也比较普遍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并提出了在进行三系杂交晚稻组合品质育种时,合理利用有利的正向杂种优势和避免不利的正向杂种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不同粒型超级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稻米的粒长和长宽比为粒型因子,采用欧式距离和离差平方和法对12个超级稻品种的粒型进行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粒型超级稻品种的9项稻米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粒型可划分为长细型(Ⅰ)和中粗型(Ⅱ)两类,其中长细型表现较优的品质性状为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中粗型表现较优的品质性状为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两者的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表现相当。长细型的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r=0.858,P<<0.05),垩白粒率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8,P<<0.01);中粗型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2,P<<0.05),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13,P<<0.01)。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水稻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彼此间在遗传上无显著差异,粒长、长宽比、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胶稠度、粗蛋白、品质分值等,品种间在遗传上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在品种间差异较大;大穗型品种垩白大,产量高,直链淀粉含量高,但品质分值低;千粒重大的品种品质分值低;对品质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糙米率、粒宽、垩白米率、直链淀粉、整精米率,对品质分值影响最大的是糙米率。  相似文献   

16.
水稻安两优25系省杂交水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用安湘S(1356S)为母本 ,早25为父本选配的早籼两系法组合 ,原名1356S/早25 ,1998年省品审会审定 ,命名为安两优25。全生育期112天 ,株高82厘米 ,分蘖力中等 ,亩有效穗25万 ,每穗97粒 ,结实率76.1 %,千粒重24克 ,米质较好 ,糙米率77.8 %,精米率70.6 %,整精米率40.5 %,粒长7.0毫米 ,长宽比3.3 ,垩白率20 %,垩白度3.1 %,透明度3级 ,碱消值3.3级 ,胶稠度45毫米 ,直链淀粉含量19.8 %,蛋白质含量9.2 %,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二晚品种在晚稻早种栽培模式中米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和碱消度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变化最大的是整精米率,粒长越长的品种作早稻种植,整精米率下降越厉害;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综合米质晚稻表现均优于早稻种植,对于反映外观品质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大多数品种早稻反而优于早稻。  相似文献   

18.
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宁粳3号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稻米粒长、粒宽、粒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无显著影响。垩白大小、垩白度、垩白粒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评分均表现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上海市优质稻产业绿色发展,特进行了不同用氮量对"南粳46"米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用氮量对"南粳46"稻米碾磨品质中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中的垩白度,蒸煮食味品质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对外观品质中的粒长、透明度和蒸煮食味品质中的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四川省2001~2010年通过审定的147个中籼迟熟组杂交稻的米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米质指标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以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度为最大,优质达标率最低,说明他们是四川省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2)籽粒细长的品种垩白率和垩白度低,外观品质较佳,但整精米率不高;直链淀粉含量越小,胶稠度越高。(3)外观因子、蛋白质含量因子、糙米率因子、胶稠度因子和整精米率因子是构成四川杂交水稻品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