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疏基干林带套种木麻黄、湿地松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在前沿稀疏林带下套种生长情况,木麻黄、湿地松在不同郁闭度林带下更新情况及不同更新方式对木麻黄和湿地松生长影响分析表明:平20、平10、粤501木麻黄无性系是林带下更新理想无性系;林带郁闭度增大,林下套种木麻黄、湿地松的保存率及树高、胸径生长量随之减小;皆伐迹地更新的木麻黄、湿地松生长优于稀疏林带套种相同树种。  相似文献   

2.
在沿海沙岸稀疏木麻黄基干林带下开展套种木麻黄无性系更新研究,结果表明,基干林带下木麻黄造林保存率和生长量随林带郁闭度的增加而下降;基干林带郁闭度在0.3以下时,选用木麻黄无性系惠1#、501、601和701采取挖大穴、下客土和拌肥料的造林措施进行雨天套种更新,2年生林下幼林保存率在84%以上,高生长量达1.5m以上。林下套种是稀疏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的一个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更新方式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 ,于 2 0 0 2年对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更新方式的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各效益均高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间隔带状采伐更新中 ,1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 ,其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最高 ,2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第二 ,而 3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方式 ,其经济效益最高。林下套种更新方式中 ,林带间伐后林下更新方式 ,其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均比直接在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高。对于只能进行林下套种更新的木麻黄基干林带 ,根据林带郁闭度作适当间伐调整 ,并选用适应于沿海沙地生长具有一定耐荫性的树种在林下套种 ,可使其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退化海岸防护林更新,提升防风功能,在沙质海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引种8个树种进行林下套种试验,并对其生长及防风效果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沙质海岸带虽然风大干旱、土地贫瘠,但台湾海岸防护树种和部分乡土树种在林下套种中,生长效果及防风效能均表现良好.引进树种均能较好适应沙质海岸木麻黄基干林带立地环境,造林成活率均达80%以...  相似文献   

5.
对沿海沙岸木麻黄基干林带下套种黄槿、赤桐、海桐进行了试验研究,造林2年时测定了其保存率、生长状况和林内风速,结果表明:3种树种保存率、生长量均随着木麻黄基干林带郁闭度的增大而下降,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黄槿、赤桐后其林内风速有了较大的降低;黄槿、赤桐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滨海砂地二代更新树种选择的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滨海砂地木麻黄林带更新所需的树种进行了多树种多方面的试验选择。经十六年试验筛选出抗风力强适应性好的湿地松为东山滨海砂地木麻黄林带更新的推广造林树种。并对湿地松的适生立地条件、早期生长规律和营林措施对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不同树种、不同上层树木郁闭度及不同施肥量对林下箬竹生长的影响,探讨林下大面积种植箬竹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不同上层树木种类对箬竹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箬竹秆高生长在较大郁闭度(0.6~0.7)下表现最好,叶片生长在中等郁闭度(0.4~0.5)下表现最好,而地径生长则在低郁闭度(0.2~0.3)下表现最好,因此可根据箬竹具体经营目的调整上层林分的郁闭度;施肥能明显促进箬竹秆高、地径及叶片生长,施肥量越大对箬竹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定向培育箬竹秆用林、叶用林或秆叶两用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于洪亮 《林业科技》2021,46(1):13-16
以北乌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林下仿野生栽培北乌头时影响高生长的因子及最佳因子参数,具体包括:林下栽培林分树种选择落叶松;林下栽培的郁闭度为0.2~0.7;栽培密度为10~20个/m2.  相似文献   

9.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系专题组于1990~1995年通过多点小区试验、定位观测、实验室测定和实地调查及示范推广等方法,对滨海沙土木麻黄人工林养分循环应用基础、防护林更新技术、低效林改造技术、中幼林密度管理技术及多树种引种和混交造林技术等5个研究内容的总结报告。在福建、海南两省的4个试验基点共营造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试验示范林100hm~2,建立固定标准地450个,获得数据32850个,收集木麻黄专题文献3250余条,建立了数据库和文献库。建立半固定观测站1个,对木麻黄林生长发育规律、生物量积累、养分动态、凋落物与降水淋溶的养分归还、养分循环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进行观测。探讨了防护成熟与更新期的关系,在基干林带调整郁闭度至0.4以下,进行林下更新,筛选出粤_(501)、平_(20)等优良木麻黄无性系。在探明木麻黄低效林分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采用木麻黄优良品系和套种湿地松等方法进行低效林改造。选筛出湿地松、刚果桉等5个早期生长良好的树种,并开展多树种混交试验。通过密度和间伐试验,提出木麻黄中、幼林密度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开展相思类树种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对海岸前沿不良生境适应性强,可作为更新改造的主要树种之一;厚荚相思、纹荚相思、直干大叶相思及马占相思在低郁闭度林带下套种保存率高,生长量以厚荚相思表现最佳;基干林带间隔带状皆伐方式更新厚荚相思与湿地松、厚荚相思与木麻黄无性系多行配置种间关系稳定,单行混交易引起种间矛盾和空间的激烈竞争;后沿沙地厚荚相思与马占相思生长快,干形通直,蓄积量大,出材率高,是理想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1.
福建海岸木麻黄防护林更新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木麻黄老林带分别采取不同采伐宽度种植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以及建立多树种混交配置更新,结果表明:10m×10m、20m×20m及30m×30m采伐带宽度更新木麻黄无性系粤701生长显著差异,以30m×30m采伐宽度更新,林木生长最佳。木麻黄与厚荚相思、厚荚相思与湿地松单行混交,有不同程度上的种间矛盾,林分生长不太稳定,因此不宜采用行间混交。木麻黄与厚荚相思、刚果12号桉、湿地松以及厚荚相思与湿地松采用多行(带状)混交,其更新效果普遍较好,两者之间竞相生长,种间关系比较协调。多行混交不仅可以避免树种之间挤压,而且整个林分形成多层次空间结构,从而形成防护林树种的多样性和较好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木麻黄基干林带类型划分和更新造林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992年以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通过对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典型调查、防风效能流动观测和更新改造技术系列研究,提出依据地貌类型、海风强弱、微地形、林木生长、林带结构特征和防风效能等相结合的基干林带类型分类系统,把当地林带分为9种主要类型,并提出基干林带分类更新理论.由于基干林带分类理论研究的突破,带动了林带更新方式和造林技术的不断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的顺利发展.在林带更新方式方面,按照不同类型林带研究结果,提出带内隔带、林冠下造林和疏伐套种更新方式等,以及应用时的更新带宽度、郁闭度和疏伐强度的控制等各项关键技术.根据树种适应性、速生性和防护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用于不同类型林带的更新造林树种,如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刚果12#按、湿地松和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等.这些优良树种和无性系已繁殖700×104株,陆续在邻近市县推广造林.在林带更新造林关键技术方面,因应不同类型林带秋冬季大风、干旱、土壤缺水贫瘠等不良生境条件,研究提出挖深穴整地、放适量客土、施磷肥、拌泥浆、春季雨天冒雨造林,容器苗大苗深栽和幼林培土保墒抚育等系列化抗旱造林技术,多数树种造林成活率达到90%左右.3a幼林,主要造林树种平均树高3~5m,均已郁闭成林,开始发挥防护作用,更新林带内相对风速比造林前减少10%左右.这是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这一技术已为当地林业生产单位认同,并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3.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防风效能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东山赤山防护林场的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得到的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预测方程预测精度较高。影响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的主要因子为胸径、冠幅和树高 ,地貌类型和林分密度对基干林带的防风效能有显著的影响 ,而枝下高的影响很小。把得分值小于 0 440的一代木麻黄基干林带 (指生长后期的林带 )定义为低效防风林带 ,应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另外 ,把防风效能的预测值 0 .61 3作为判断基干林带进入防护成熟初期和防护成熟末期的阈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更新密度、不同更新树种在不同郁闭度的天然阔叶混交林下进行更新,连续2年对固定标准地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得出结论:红松的最佳更新密度为2 000株/hm2,而云彩的最佳更新密度为3 300株/hm2;郁闭度在0.3 ~0.5之间的林分最佳更新树种为红松,郁闭度<0.3的林分更新树种以云杉好些,郁闭度>0.5的林分可更新任何树种,其生长量都不占优势,应先进行间伐或抚育伐后再进行人为更新;班克松生长较快,但由于不是耐荫树种,保存率较低,不适宜在天然阔叶混交林下更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余姚市杭州湾沿岸基干林带建设情况,于2018年10-11月对各基干林带的生长状况和土壤改良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基干林带整体造林保存率达85%,林分平均郁闭度0.65,造林总体质量良好。2010年造林林带的平均蓄积量和平均生物量最高,2010年和2013年造林林带生长最快,其中以35杨Populus sp.,竹柳Salix fragili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的生长最快。竹柳,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以及部分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和35杨长势较差,其他树种长势良好。造林可提高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并可有效降低含盐量。不同造林树种均可有效提高根际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并可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乌桕Sapium sebiferum可有效提高根际土壤总磷水平。综上分析,35杨,乌桕,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夹竹桃Nerium indicum等可作为余姚市杭州湾沿岸基干林带的适宜树种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福建省沿海地区木麻黄防护林现状,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种植黄槿、鸡冠刺桐、小叶榕和南洋杉并对其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参试的树种具有较高的生长量和降风作用,而且受风的影响较为轻微,可以作为前沿林带林下造林的可选树种。  相似文献   

17.
《湖北林业科技》2021,50(1):52-55
环城景观林带作为武汉环城森林生态工程的主要成果,是武汉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样地调查方法,分析了武汉市环城林带主要林分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林带树种较少,乔木多样性非常单一,林下灌木、草本生物多样性单一,有些样地无任何草本植物,武汉市环城林带生物多样性水平总体较低。建议对现有林分应开展林分质量改造,促进林下灌草层的生长,提高林带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在惠安沿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下进行了潺槁造林试验,对12年生的试验林生长、防风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基干林带的郁闭度增大,潺槁生长量降低;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种植潺槁后,林带的防风效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潺槁后,土壤的肥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福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难的问题,在平潭岛进行了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更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林带边耕地上营造的木麻黄生长良好。据测定,普通木麻黄年均生长速度达1.08m,粗枝木麻黄年均生长速度为0.72m;普通木麻黄生长速度超过粗枝木麻黄,两者差异极为显著;原耕地新造木麻黄带生长速度超过原为林带迹地新造的木麻黄林带,两者差异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泉州森林公园林下开展了不同坡向、坡位和不同树种不同郁闭度下南方红豆杉造林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森林公园内林下南方红豆杉在不同坡位、坡向生长差异显著,生长量大小顺序为下坡中坡上坡,阴坡阳坡。中下坡是森林公园内林下南方红豆杉适宜生长的坡位,阴坡是森林公园内林下南方红豆杉适宜生长的坡向。森林公园内南方红豆杉在木麻黄林和龙眼林下种植其生长量随上层林郁闭度的增大而提高,空地栽种南方红豆杉保存率低,生长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