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霉病力克水煮液对患有水霉病的加州鲈进行浸泡治疗,每天早晚各一次,浸泡一周。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观察霉菌孢子在鱼体上皮细胞(FEC)粘附情况,用电泳法分析霉菌孢子内的生化反应。结果显示,用霉病力克处理后,病鱼体表霉菌菌丝全部消失,霉菌孢子的粘附作用明显降低,孢子内的生化反应受阻。试验表明霉病力克具有抗水霉菌和抑制水霉菌孢子粘附的双重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抗真菌药物对鱼类鳃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三种抗真菌药物霉病力克、酮康唑、硫酸铜对患有鳃霉病的鲤鱼进行浸泡治疗 ,每天早晚各一次 ,浸泡一周。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观察霉菌孢子在鱼体上皮细胞 (FEC)粘附情况 ,用电泳法分析霉菌孢子内的生化反应。结果显示 ,用霉病力克处理组效果最好 ,试验表明霉病力克具有抗鳃霉菌和抑制鳃霉孢子粘附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1 水霉病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相似文献   

4.
陈泳 《内陆水产》2004,29(3):36-36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  相似文献   

5.
真菌性病原体引起的鱼病种类较少,主要有肤霉病、鳃霉病、鱼孢菌病及真菌性肉芽肿等数种,其中肤霉病及鳃霉病都是常见的多发病,鱼孢菌病于上世纪在国外发现,八十年代初国内有报道(龙竞民,1982),真菌性肉芽肿病是发生在养殖香鱼体表的一种病症,国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是因水霉菌的动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组织里的营养,而且迅速向外生长,形成棉毛状的菌丝,故又称为“生毛”。此病在网箱养鱼中较为常见,发生在4月初至6月中旬,一般可导致鱼类死亡率在20%左右,严重时可高达40%以上。当水温上升时还可诱发赤皮病。笔者近两年来曾用食盐、小苏打、  相似文献   

7.
<正>鱼鳃霉病是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丝引起的疾病,鱼鳃霉菌的生物学分类为水霉目、水霉科、鳃霉菌属。鳃霉病主要危害罗非鱼、草鱼、青鱼、鲤鱼、黄颡鱼、鲇鱼、鳙等淡水养殖鱼类。近年来鳃霉病的临床诊断存在许多误区,有的水产技术人员把普通细菌性烂鳃病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锦鲤疱疹病毒引起的烂鳃症状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鳃丝部位寄生的水霉菌  相似文献   

8.
(三)真菌和藻类引起的鱼病1.水霉病[别名]肤霉病、白毛病。[症状和诊断]病鱼病灶部位长满水霉菌丝,并往往粘附有污泥、长有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水霉菌丝可穿入肌肉,直至结缔组织,引起皮肤和肌肉组织溃烂。鱼体对菌丝侵入的组织反应弱,所以不形成肉芽肿或肉...  相似文献   

9.
1病因及症状鳗鲡鳃霉病是由鳃霉(Branchiomyces)寄生于鳗鲡鳃部微血管引起的病害。患病鳗鲡外表几乎看不出特殊症状,打开鳃盖,可看到鳃部糜烂、缺损,常被误以为烂鳃病。病重时鳃板大块缺损,有污点斑,导致病鳗呼吸困难。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除  相似文献   

10.
一、水霉病的发病条件与发生季节常见的水霉病是因捕捞、运输、转池操作时引起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造成,水霉菌侵入伤口,向内外长出菌丝,分泌毒素,引起组织溃烂,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棉毛状菌丝。鱼体表被寄生虫咬伤,或因饲料中营养不良引起表皮溃烂,水霉菌随溃烂部位侵入,也可引起水霉病。水霉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是早春和冬季,越冬鱼种、鱼卵、鱼苗易染此病。同属真菌病害的鳃霉病多发生在5~10月水质恶化、发臭的鱼塘,也可用成都芳草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水霉净复合药防治。二、水霉净的使用方法:浸泡或泼洒1.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1.
碧霞 《海鲜世界》2005,(3):59-61
11.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主要是捞鱼、运输鱼时,由于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寄生虫或霉菌侵入伤口,感染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絮”,从而使鱼体失去应有的光泽。病鱼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2.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霉菌侵袭、寄生于鱼卵或受伤鱼体而致的一种常见鱼病。霉菌在水域中,一年四季均有,而以18-20℃水温生长繁殖最快,故春末夏初为此病流行的季节,冬天也常发现。每年早期产粘性卵鱼类,如鲤、鲫卵常成批成批败死于此病。鱼种操作受伤,每年死于这病也有10-20%之多。  相似文献   

13.
<正>全世界目前共有鳗鲡品种19种,被人工养殖的有6种。目前主要是花鳗和白鳗两种,这两个品种在病害防治方面的技术要求基本一致。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鳗鱼真菌病鳗鱼真菌病主要有水霉病、鳃霉病两种,其病原体水霉菌和鳃霉菌属于真菌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水域中广泛存在,为条件病原菌,通过孢子传播,营腐生生活;喜偏酸性水质,水温13~18℃是霉菌孢子最适宜的感染温度;冬春季节最易流行,死亡率也较高。水霉以"伤口寄生"著称,通常未受伤的健康鳗鱼不易感  相似文献   

14.
鳗鲡水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宝兴 《齐鲁渔业》2008,25(4):10-10
1 病原 病原体为水霉(Saprolegnia),以游动孢子传播。 2 病因 水霉病的发生,是由各种操作不当引起的,如排污、选别、拉网等,使鳗体表损伤破口,这时水中的水霉菌就寄生在伤口上,通过伤口吸收营养成份发育生长,  相似文献   

15.
采用WD无敌消毒液1-3ppm可抑制月鳢鱼苗水霉病的发生;5ppm可治愈亲鱼水霉病和白皮病。对海水网箱养鱼寄生虫病用0.5‰,浸泡10分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辉 《齐鲁渔业》2001,18(4):13-13
1 病原 我国常见的水霉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水霉和绵霉属的繁殖最适温度为13~18℃。2 流行情况及病因 危害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及河蟹、鳖、虾和蛙等水生动物。在我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寄生鱼类的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越冬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第2年3~4月份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由于鱼的皮肤遭受损伤,水中自由游动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萌发、繁殖。菌丝的一端象树根一样着生于鱼的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  相似文献   

17.
《海鲜世界》2007,(4):85-85
现介绍一些常用药物如下: (1)孔雀石绿:绿色晶体,可溶于水,是治疗热带鱼肤霉病、鳃霉病的特效药。可对鱼体进行药浴及全缸泼洒治疗:对三代虫、小瓜虫等寄生虫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季东升 《淡水渔业》2002,32(4):59-59
1 水霉病1 1 病原 水霉菌寄生。1 2 症状 病鳅活动迟缓 ,食欲减退或消失 ,肉眼可见体表簇生白色棉絮状物 ,最后衰弱致死 ,在孵化季节流行 ,能引起大批受精卵死亡。防治 ①避免鱼体受伤 ,水霉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衍。②鳅种下塘前用食盐浸浴。③受精卵受感染用 5‰食盐浸泡。鱼巢使用前预先用食盐水浸泡。④泥鳅感染时用 0 0 4 %小苏打和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2 烂鳍病2 1 病原 短杆菌感染2 2 症状 脊鳍附近表皮脱落 ,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 ,肌内外露 ,停食 ,衰弱致死 ,夏季易流行。2 3 防治  1%~ 5 %氯霉素或土霉素或…  相似文献   

19.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多种水生动物均易发生,尤其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一旦感染水霉病,病灶部位容易溃烂继发细菌感染,严重的死亡率可达70%,每年给我国水产养殖造成很大损失。如何有效防治水霉病?了解这十个问题很关键。1水霉病的特点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肤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  相似文献   

20.
一株芽孢杆菌用作水霉病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包括草鱼等四大家鱼在内的淡水鱼最常见的真菌病,以往较为有效的防治药物为孔雀石绿,孔雀石绿禁用后渔业生产上对该病的防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本文分离到一株芽孢杆菌Sh1,经16S rDNA序列测定确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水霉菌拮抗实验表明,Sh1菌落周围产生直径约12 mm的抑菌圈。动物安全性实验表明,腹腔注射108CFU/mL的Sh1对草鱼的生长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显微观察表明,Sh1能明显抑制水霉菌的菌丝生长。对Sh1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蛋白酶K消化、加热处理、有机溶剂抽提等都不影响其对水霉菌的抑制作用,从而推断该物质为非蛋白的耐热的可溶性化合物。这些数据表明Sh1有希望用作提取替代孔雀石绿的水霉病药物的生物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