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一农  唐庚元 《植物检疫》1992,6(5):326-328
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的媒介昆虫,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近年在江西南部、四川南部、浙江南部、云南部分地区也有分布。1981年我省首次在湘南临武、宜章、郴县等地发现柑桔木虱。为了有效地防止柑桔黄龙病在我省的蔓延,确保柑桔生产安全发展,从1982年开始,我省对柑桔木虱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并以宜章县为重点对柑桔木虱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现将结果分述如下,并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袁辉  李安国 《广西植保》2007,20(4):31-32
桂林市是我国著名的柑桔优势产区,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入“赣南———湘南———桂北柑桔优势带”,2005年柑桔面积8·3万多公顷,产量105万t,产值16·1亿元,柑桔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重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却面临着柑桔黄龙病的严重威胁,因黄龙病毁灭的柑桔达0·4万多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柑桔黄龙病已成为桂林柑桔产业发展的瓶颈,而柑桔黄龙病主要是通过柑桔木虱DiaphorinacitriKuwayama传播的,因此,研究柑桔木虱种群分布特点,探讨其防治对策,对发展桂林柑桔产业有积极的意义。1柑桔木虱的危害柑桔木虱不仅是柑桔梢期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冰冻灾后柑桔木虱的死亡率,掌握了各区域柑桔木虱越冬后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灾后柑桔木虱的防治对策。2008年年初,广西冰冻灾后有虫面积为1.83ha,占柑桔种植面积的8.3%,较2007年减少3.22ha,虫口密度减少86.4%~192.0%。其中桂北柑桔木虱平均死亡率达85%,桂中的平均死亡率为54%,桂南的平均死亡率为34%,死亡率较2007年均明显提高,桂北部分县域死亡率达100%。文章还探讨了自然条件下柑桔木虱越冬死亡率与温度的关系,对今后科学开展春梢期间柑桔木虱的防治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柑桔木虱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各种低温条件下对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越冬成虫的测定结果证实:柑桔木虱能忍受10分钟-18℃左右的强低温和4小时-10℃左右的低温。其过冷却点为-17.4±2.78℃,结冰点为-15.75±2.77℃,经模拟低温测定和自然低温观察,柑桔木虱经过极端最低气温-10℃时,也不会全部死亡,说明木虱具有一定的耐寒力。  相似文献   

5.
柑桔木虱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柑桔木虱起主要控制作用的主要天敌种类,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以及一些病原微生物等,讨论了今后持续控制柑桔木虱的控制措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彻底清除柑桔黄龙病树,是防治柑桔黄龙病传播的强制性措施之一.对柑桔黄龙病树的处理,要求先喷农药防治柑桔木虱后,再挖除病树.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柑桔木虱在赣南一年发生7代,个别冬暧年份可发生不完整的8代。以成虫在背风处的卷曲或凹陷柑桔叶片上过冬。全年以第3、6代发生数量最多,为害夏、秋梢最烈。在20~30℃下生活正常,以25~28℃最适宜。发生起点温度:卵为11.03±0.47℃,若虫12.86±0.14℃,全代11.68±0.32℃;有效积温:卵为86.77日度,若虫189.21日度,全代366.80日度。柑桔嫩梢抽发的时间和数量,对木虱种群消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成虫在桔园四周密度高呈聚集分布型,园中密度低呈潘松分布型。九里香是该虫最嗜好的寄主植物,对成虫有很强的诱集作用。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利用天敌基压数,集中诱杀防扩散,药剂防治控为害的综合治理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木虱种群和危害。  相似文献   

8.
柑桔木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柑桔木虱雌成虫必须选择寄主嫩梢产卵的特性与年发生代数关系密切。其嗜好寄生九里香,九里香年抽梢次数比柑桔多,在九里香上1年可能发生9—11代,在柑桔上可能发生6—7代(福州地区)。春夏秋季(旬严均气温分别为19.6℃、28℃和24℃)最长与平均成虫寿命及世代历期分别为98天、40天和52—59天;59天、32天和18—22天;65天、30天和25—30天。越冬成虫寿命长达260天。若虫和成虫的致死“温/时”分别为—3℃/小时和—10℃/小时。40%氧化乐果的800—1000倍液对木虱有特效,专性杀螨剂托尔克和普特丹对木虱无兼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尚处在研究过程中的柑桔黄龙病或青果病(Greening)防治方法,主要是首先根除既无经济价值又是病害接种源的大田病树,然后利用无病栽培材料建果园,审慎喷药使果园不遭传毒媒介——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为害。早在1960年到1972年间,八打雁及其吕宋岛上邻省的兴旺柑桔产业就因病害问题而荒废。据鉴定,所发生的病害是青果病,它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调查湘西州吉首市周边的柑桔粉虱类害虫,发现湘西州柑桔粉虱主要是黑刺粉虱,其次是柑桔粉虱,黑刺粉虱在湘西1年发生4代,存在世代重叠,柑桔粉虱主要发生在9月份和10月份,其它时间很少发生。黄板对黑刺粉虱和柑桔粉虱成虫的诱杀效果明显,可作为监测和防治柑桔粉虱类害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Phytoparasitica - The Asian citrus psyllid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 (Hemiptera: Liviidae) is a key vector of the causal agents of huanglongbing (HLB) in important citrus production regions of the...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生态位软件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预测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筛选影响柑橘木虱分布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高适生区主要位于西藏东南部、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贵州大部和云南中北部,总面积为52.03万km 2,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23.89%。影响柑橘木虱分布的关键变量为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最湿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和最暖月最高温度。本研究不仅模拟了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的潜在地理分布,更为该虫的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R44型直升机喷雾防治柑橘木虱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区域内实施柑橘木虱统防统治是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关键措施,也是难点。本试验研究R44型直升机施药防治柑橘木虱的可行性和效果。在连片柑橘园,利用R44型直升机喷洒30%噻虫嗪悬浮剂防治柑橘木虱,施药3、7和10d后,柑橘木虱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4.2%、84.8%和85.0%,防治效果分别为85.3%、87.7%和89.6%;对果树无损伤。试验结果表明,利用R44直升机施药进行柑橘木虱大面积防治可行有效,是一种省工、快速、高效的施药方式,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一株侵染柑橘木虱的球孢白僵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柑橘木虱虫体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强致病性的虫生真菌GZMS-28,本文测定了该菌株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并分析了其rDNA ITS基因序列。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浓度为1.0×108个/m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柑橘木虱成虫7d后,其校正死亡率达到95.7%。菌株GZMS-28的培养特征与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较为一致,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白僵菌属多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对应序列相似性达到99%以上,因此将菌株GZMS-28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检测柑橘木虱成虫对杀虫剂敏感性的测定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检测了4个柑橘木虱田间种群对4类6种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对噻虫啉、噻虫嗪和毒死蜱的抗性在0.57~3.07倍之间,尚处于敏感状态;但广西灵川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18.90倍抗性,已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同时,灵川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了9.72倍抗性,而且,广西灵川和广西永福种群已对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达5倍以上。测定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可为柑橘木虱毒力测定方法的标准化和更科学有效地开展柑橘木虱对杀虫剂敏感性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柑橘黄龙病对全球的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传播媒介主要为柑橘木虱。在前期研究中利用柑橘木虱对4种芸香科植物的取食偏好结合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一批可能对柑橘木虱具有引诱效果的挥发性化合物,本研究鉴定了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癸酸、正辛醇、左旋香芹酮、2-环己烯酮、反式-1,2-环己二醇、吡嗪等7种挥发性化合物在0、0.1%、1%、10%4个浓度和10、20、30、40、50、60 min 6个持续时间下对柑橘木虱的引诱效果,并比较了其中5种脂溶性挥发物在各自最优浓度下的引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7种挥发物对柑橘木虱都有引诱效果,但是引诱效果与挥发物浓度及持续时间有关。吡嗪、左旋香芹酮、正辛醇、2-环己烯酮、癸酸、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和反式-1,2-环己二醇的最佳引诱浓度分别为0.1%、1%、1%、1%、10%、10%、10%。六臂嗅觉仪试验结果显示5种脂溶性挥发物中1%左旋香芹酮的引诱效果高于10%癸酸、10%邻氨基苯甲酸甲酯、1%2-环己烯酮、1%正辛醇及对照(矿物油),但与其他4种挥发物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柑橘木虱引诱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促进柑橘黄龙病的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7.
丁勇  黄明度 《昆虫天敌》1994,16(2):67-72
XRP-473是灭幼脉类杀虫剂,试验结果表明,对柑桔潜叶蛾和柑桔木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一些柑桔害虫的天敌较安全。用70ppmXRD-473防治潜叶蛾1-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8.7%和93.6%,作为对比的杀灭菊酯为22.%。用50ppm防治柑木虱初龄若虫校正死亡率91.15%,但对上述两种害虫的老龄幼、若虫效果稍差。用50ppm对脯食性天敌草蛉、蜘蛛、瓢虫捕螨田间施药试验,10天后几种天敌数  相似文献   

18.
Citrus huanglongbing (HLB or citrus greening), is a highly destructive disease that has been spreading in both Florida and Brazil. Its psyllid vector,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 has spread to Texas and Mexico, thus threatening the future of citrus production elsewhere in mainland North America. Even though sensitive diagnostic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detection of the causal organisms,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 the pathogen cannot be detected consistently in plants until symptoms develop, presumably because of low titer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causal bacteria in nonsymptomatic tissues. In the present study, TaqMan base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for detection of 'Ca. L. asiaticus' in D. citri. Over 1,200 samples of psyllid adults and nymph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locations in Florida, from visually healthy and HLB symptomatic trees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year were analyzed to monitor the incidence and spread of HLB.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read of 'Ca. L. asiaticus' in an area may be detected one to several years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HLB symptoms in plant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discount garden centers and retail nurseries may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of psyllids and plants carrying HLB pathogens in Florida.  相似文献   

19.
2018年—2019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噻虫胺4种剂型(30%悬浮剂、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和0.5%颗粒剂)及2种施用方式(喷雾和沟施)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处理对幼年树及成年树上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好且持效期约30 d,而药后46~96 d的防治效果大幅下降,难以控制其为害。在幼年树根部周围拌毒土沟施时,噻虫胺18%包埋颗粒剂和13.5%壳聚糖微球0.1~0.2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达96 d;0.5%噻虫胺颗粒剂0.1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效果好且持效期达46 d,而药后66~96 d的防治效果下降明显,难以控制其为害;在0.1 g/株剂量下,0.5%噻虫胺颗粒剂药后7~30 d的效果最好、18%包埋颗粒剂次之、13.5%壳聚糖微球稍差,而18%包埋颗粒剂药后46~96 d的效果最佳、13.5%壳聚糖微球次之、0.5%颗粒剂稍差。在成年树根部周围沟施时,噻虫胺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0.6~0.8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好且持效期长达89 d,而0.5%噻虫胺颗粒剂0.2 g/株处理的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达89 d;在0.2 g/株剂量下,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防效差异与幼年树基本一致。此外,当剂型、剂量及施用方式均相同时,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控制作用略低于噻虫嗪。综上所述,在柑橘生产实践中,若田间柑橘木虱发生量大,应喷施1次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为有效控制幼年树柑橘木虱为害,应于初发期拌毒土沟施1次,使用药剂为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用量为0.2 g/株;针对成年树柑橘木虱,则需将其用量增至0.6 g/株。  相似文献   

20.
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实施以采用无病种苗和田间防疫为中心的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在新区两项措施并举,现树龄已9 ̄14年生,仍然健康高产,每hm^2产量达32600kg,田间保持既无黄龙病株,亦无柑桔木虱,对病区仅施行“田间防疫”,也能压低田间病株率和控制田间传染,维持果园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