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气候变暖,基于这一环境下,区域气候随之也发生了 改变,甘肃河东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域,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将气象观测 材料利用起来,用于研究这一地区气候变化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影响程度,可使农业朝着稳定的 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酒泉位于祁连山下、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东西长680km,南北宽550km,总面积19.12万km^2,约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2%。其地形复杂,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自然条件严酷。特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天然草场。由于气候极为干燥,低等植物已不多见,绝大部分是高等植物。现查明有50多种科,300多种。  相似文献   

3.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是很珍贵的土地资源,有许多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都可以适应这一环境。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正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治理盐碱地的工作之中,并不断取得喜人成效。  相似文献   

4.
赣东北低丘红壤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其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分析了低丘红壤区的降水蒸发,土壤贮水供水和作物的耗水规律。表明降水量超前于潜在蒸发量变化是伏秋旱的主因。红壤的贮水空间又不多.能够供植物利用的有效水更低,仅占红壤总库容的1/5。只是其通透库容较大,深层水分比较丰富而稳定,通过农林复合等途径调控深层水分,促进土壤一植物一环境间的水分交换,是开发利用该区农业资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植物中寻找农药活性物质,判明结构,使之成为创新农药的有效母体,是创制新农药品种的主要途径之一。植物源农药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高、不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已引起世界农药界的广泛关注,并为这一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巨大市场空间。一、植物源农药的优点1.无污染、不积累这类农药的有效成分一般都具有生物活性,使用后可以很快失活或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分解。例如,"鱼藤氰"这种杀虫剂,使用超  相似文献   

6.
土地复垦的覆土厚度及覆土基质确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煤矿,属黄土丘陵地区,为较典型的半干旱气候类型。土地复垦的主要内容为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矸石山复垦。 1.2调查方法该研究的重点放在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与地境层片的对应关系,以及各层片的水肥条件与植物长势的关联这两个问题上。地面以上开展植被调查,地面以下开展地境结构及地境内生态因子调查:  相似文献   

7.
董蕾  李吉跃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8):5477-5483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众多环境因子共同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升高、降水量下降等问题频繁出现。目前气象学家一致预测未来环境变暖会使干旱更加频繁剧烈,这一环境改变使植物死亡更加严重。植物在水分胁迫、特别是干旱胁迫条件下,体内水分代谢与碳代谢会发生失衡现象: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降低,带来生长降低;为维持植物新陈代谢,植物呼吸作用必然下调。在长期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储存发生失衡现象,这种失衡使植物陷入碳饥饿现象。另外,由于水分失衡而出现的木质部栓塞和空穴会进一步加剧水分运输障碍,而修复空穴则需要大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这使植物陷入两难选择。总结了植物干旱胁迫下,碳饥饿与水分代谢、植物死亡关系的相关研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的植物死亡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通过植物样方调查、样坑开挖、根群调查、地境剖面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对植物地境调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根的分布统计分析可以比较精确且直观地找到各生活型植物的地境层片深度范围,地境剖面的调查与室内分析可以得出地境垂向不同层位理化特征;(2)将根群分布特征、地境结构特征与植物样方调查相结合可以阐明植物长势与地境的关系,并解释物种多样性和构建群落结构与地境的联系;(3)不同物种根群深度存在差异且层次规律凸显,根群层片与地境层片结构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花生子叶的高频植株再生和基因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子叶的高频植株再生和基因转化李岩,李兴汉,白世枝,欧阳文军,陈章良(丹东市农科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基因转化技术是植物基因工程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一技术首先必须以高频的植株再生系统为基础。现代植物基因工程的转基因手段目前最常用的有两种,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植被恢复技术对高寒高海拔地区沙化土壤养分含量的改良效果,采用团粒喷播技术,对空港新区风积沙地的3个样区进行基质覆盖和植物引入,研究3年内上层喷播基质、底层沙土和原生境沙土的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变化,以期改善原生境的立地环境,促进当地沙漠化土地次生演替的进程。结果表明,经过植被恢复的样区,底层沙土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均高于样区外的原生沙土,这得益于喷播基质的有效成分供应植物生长的同时,向底层沙土输送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1.
生境是林木引种栽培区划的主要依据,比较分析了美国山核桃原生境和新生境的气温、降水和土壤条件,结果表明:该树种原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与我国新生境存在较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原生境中影响美国山核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引种栽培该树种的主导气象因子;根据原产地中心产区对上述主导气象因子的反应值,并结合原产地美国山核桃专家的意见,确立了该树种的现实生态位宽度为;年平均温度13-20℃,1月平均温度4-12℃,7月平均温度25-30℃,极端最低温度-30--8℃,≥10℃年积温3300-5400℃,无霜期154-245d,年降水量224-1626mm,为期应用生物气候预测分析法进行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提供了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现代景观设计简史之后,明晰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以“三境论”为基础,涵盖历史发展以来植物景观包括的三个方面,把“三境论”与植物景观设计相结合,将其分为3种类型。“三境型”结合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分别选出3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具体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对低温较为敏感,在闽南温暖气候地区出现寒潮等极端天气现象,对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前提下,常利用一些外源物质进行根部微喷滴灌、叶片喷洒、浸种等,这已成为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较高效、安全的方法。为了更好认识外源物质对植物抗冷性影响,此文综述了植物抗冷机制及外源物质影响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对地境及根群的认识,运用系统论中有关理论知识,分析和探讨了地境稳定层概念。地境稳定层对物种的生境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更客观地表征植物物种的生存条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姜属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它是化工、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无替代原料,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利用野生资源进行生产。近年来,由于野生资源被长期无计划地乱采滥挖,造成资源严重减少,即将枯竭,已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在这一环境下,必须走人工栽培黄姜的道路,变野生为家种,才能使资源永续利用,长久不衰。人工栽培2年为一个周期。按照技术要求栽培黄姜,亩产可达2000~3500kg。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地带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野境植物设计方面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佳的体验感和更强的可塑性。为营建具有地域特色、低维护、低消耗的滨水绿地景观提供基础材料,对福州滨水绿地的野境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种类组成特点。结果表明,福州城市滨水地带调研区野境草本植物31科62属66种,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多年生植物均比1、2年生的比例高,乡土植物占优势。对滨水地带野境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总结,发现可达性低的地区植被群落结构趋于多层而复杂,其中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等重要值较大;基于此整理分析出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如金鸡菊Coreopsis basalis(A.Dietr.)S.F.Blake、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等,最后提出通过筛选保留、植被管理等方式促进野境植物自然再生能力,发挥野境植物在修复城市滨水空间灰色地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拾零     
《新农业》2007,(6)
韩国发现植物抗恶劣环境基因韩国科学家发现植物有一种针对恶劣环境的特殊基因,由此可寻找让植物在干旱及其他极端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方法。这一研究成果有望帮助农民种植耐受各种气候的作  相似文献   

18.
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三大污染.防治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一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我国就已将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9.
对舟山群岛2种濒危植物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和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的天然生境和迁地保护区生境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种植物所处群落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普陀樟原生境土层较厚、有机质较丰富,呈酸性;舟山新木姜子原生境土壤土层较薄,肥力较强,呈酸性。迁地保护区群落具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点。迁地保护区土壤呈酸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呈中等程度。对原生境和迁地保护区重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自然气候条件、群落特征还是土壤理化性质上,2种生境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本着尽可能保持种群多样性的原则,迁地保护了普陀樟的5个种群和舟山新木姜子的5个种群。通过物候观察,普陀樟和舟山新木姜子已经在迁地保护区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优雅的古诗,道出了平原、高山不同气候环境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高山地区农民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垦荒种菜,发展高山蔬菜,使蔬菜在7~9月平原地区蔬菜“伏缺”淡季上市,走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