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从长江流域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集成配套技术研究等方面,对机采棉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对策,阐明了机采棉在长江流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明确各品种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形态、生理及产量因子变化,为长江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中品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2018—2019年大田试验,以‘中棉所63F2’(杂交棉品种)低密度(4.5万株/hm2)为对照,研究‘中棉所63F2’和‘中棉所425’(常规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常规早熟棉品种)等3个棉花品种在高密度(9.0万株/hm2)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的品种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成铃数及产量均高于对照;‘中棉所63F2’单铃重、籽棉产量高于2个常规早熟棉花品种,但未达显著水平。常规早熟棉品种‘中棉所425’、‘中棉所50’成熟较早、集中成铃,适宜长江流域一年两熟模式下连茬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植棉效益,近年来在湖北省进行了大量的机采棉田间试验和示范,形成了一套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技术。介绍了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适用于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长江流域棉区油棉两熟制度演变与发展,分析了油棉两熟的环境生态学和经济社会学效应,总结分析了4种油棉两熟种植方式的优缺点和相应技术关键。重点归纳油后移栽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5.
分析机采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机采棉栽培品种、采棉机与发展机采棉不配套,脱叶催熟技术掌握不到位等方面,提出今后机采棉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机采棉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机采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机采棉栽培品种、采棉机与发展机采棉不配套,脱叶催熟技术掌握不到位等方面,提出今后机采棉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机采棉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影响新疆机采棉发展的因素及棉花机械采摘的整体情况,分析了在新疆发展机采棉的优势条件。从兵团发展机采棉中的先进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就新疆今后机采棉的发展策略进行剖析,以期为新疆机采棉的推进和促进棉花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针对机采棉技术推广进行研究与分析,结合当下机采棉技术发展现状为根据,从机采棉推广的必要性以及机采棉使用期间的经验总结、机采棉产生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机采棉技术的推广,提升棉花质量。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发展机采棉的技术分析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西省运城市发展机采棉的有利条件,针对机采棉的技术要求,在品种选用、化控措施和脱叶催熟环节上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论述,旨在探讨山西发展机采棉的技术措施,加快应用进度。展望了山西机采棉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发展机采棉的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作为全国产棉大省,大力发展机采棉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本文分析了山东省机采棉发展的现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机采棉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种植模式,采用正交设计3套3因素3水平田间试验,研究了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优化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对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产量影响显著的栽培因子有品种、播期和种植密度等,DPC、N和去蕾措施等3个栽培因子对机采棉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虑,将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栽培技术优化为:品种选用中棉所50、机收50等早熟品种,于5月下旬直播,播种密度为10.50~11.25万株/hm2,N用量为180 kg/hm2左右,DPC用量为180~270 kg/hm2,施肥和化控的具体方法要结合地力、长势、天气等因素综合考虑,条件允许时可以适当去除早蕾或晚蕾以促使机采棉成铃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油(麦)后直播短季棉新品系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长江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的短季棉品系资源。[方法]以黄河流域、西北内陆和长江流域等地区短季棉种质资源为基础,通过杂交、回交等常规育种手段,从后代筛选出适合长江流域种植的短季棉新品系。[结果]新品系A3(从皖Z0912×中棉所50后代选育)在产量、抗性、纤维品质、霜前花率等综合性状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结论]短季棉可有效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策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大力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综合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油菜主要产区,水稻-油菜轮作是主要种植模式。施肥是维持和提升轮作系统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提高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作物抗逆能力弱、氮肥利用率低、品质和经济效益差,而且导致养分在环境中累积,影响大气、水体质量和人畜健康。本文针对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碳氮含量低,氮肥用量高、损失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周年养分运筹、土壤碳氮协同调控、缓/控释肥料施用对氮损失的阻控、施肥方法的改进、高产高效栽培等技术协同优化建立综合调控模式,以期为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和油菜成本收益数据,文章对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油菜生产效率的变动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油菜生产效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影响长江流域油菜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深入推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及技术管理水平对油菜的指导作用将成为未来该区域油菜发展的新动力。而具体到每个省(市),油菜未来可持续性生产发展的侧重点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不同地区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时间分布与作物的成熟期关系密切,对其可持续利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首先提出田间秸秆成熟期的概念,通过查阅2006—2011年正式发表的大田试验文献获得大田作物主产品在各地区的成熟期或收获期,确定不同地区各作物秸秆的成熟期。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上看,1—4月是甘薯、甘蔗、棉花、马铃薯和油菜的秸秆成熟期;5—6月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开始成熟,为全国秸秆成熟初期;7—11月为水稻、小麦及玉米集中收获时段,属于秸秆成熟盛期,其中,9和10月秸秆成熟的作物最多;12月为秸秆成熟末期,马铃薯、甘薯、花生、棉花、黄红麻和甘蔗的秸秆在此时期成熟。长江以北地区的作物秸秆成熟期为6—10月,高峰期在8—10月初;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无霜期长,可栽培作物种类多,秸秆成熟时间相对分散。明确田间秸秆的成熟期,为研究我国田间秸秆资源的时间分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研究中国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及结构优化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长江与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政策含义: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力度消除制约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转型期中国棉花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稳定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改善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消除黄河流域棉花低效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长江流域棉田杂草防控及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该区域棉田化肥和除草剂减量综合技术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Bt抗虫棉GK19为试验材料,以无秸秆覆盖为对照(M0,CK),设3个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处理[15000 kg/ha(M1)、20000 kg/ha(M2)和30000 kg/ha(M3)],观察棉田不同生育期内杂草防效、土壤含水量,以及棉花叶绿素含量、株高、果枝数、成铃数等农艺性状指标。【结果】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棉田整个生育期内杂草种群均有很好的防控效果。秸秆高量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P<0.05),并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M0处理的棉田土壤含水量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基本维持在20.79%~21.70%,而小麦秸秆高量覆盖棉田土壤含水量可达26.25%~35.65%。小麦秸秆高量覆盖还可显著促进棉花的快速生长及提高叶片叶绿素合成,但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其增长幅度不显著(P>0.05)。另外,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提高棉花的果枝数、蕾数和成铃数也有显著促进作用,M0处理在吐絮期的果枝数和成铃数仅为8.0和10.7,而小麦秸秆不同高量覆盖处理可达12.2~13.2和25.9~29.9。【结论】长江流域棉花定苗后,一次性覆盖15000 kg/ha小麦秸秆可有效抑制全生育期内的棉田杂草,并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化学除草剂及化肥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玉米生育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翟治芬  胡玮  严昌荣  刘勤  刘爽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587-4603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玉米播种期和成熟期的变动情况以及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在收集整理全国2 414个县的玉米生育期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和2000s中国玉米的播种期与收获期分布图;在整理全国618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时段和2000s时段中国年均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以农业种植一级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不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与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回归方程,并将PRECIS模型中B2情景数据代入方程组预测2030s中国玉米的生育期。【结果】与1970s时段相比,2000s时段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玉米播种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均提前约1-15 d;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春玉米的成熟期平均推迟了11 d和3 d,2000s时段其它玉米种植区域的成熟期平均提前3-12 d。2000s时段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缩短约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生育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区域玉米生育期均有所延长。与2000s时段相比,B2情景下,2030s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春玉米播种期将推迟2-5 d,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将提前2-19 d;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和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推迟4-1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提前2-12 d,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成熟期则基本保持不变。2030s时段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则将缩短3-6 d,其它区域的玉米生育期将延长2-15 d。【结论】中国气候正朝着增温、变干和低辐射的方向发展。受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中国不同农业种植区域内玉米生育期变动明显,其中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外玉米播种期以提前为主,玉米成熟期的变动则较为复杂,玉米的生育期则以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19.
Sowing cotton directly after harvesting wheat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China requires early mature of cotton without yield reduction. Boll-setting period synchronisation and more yield bolls distributed at the upper and middle canopy layers are also required for harvest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quantify the individual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 mepiquat chloride(MC)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yield bolls, as well as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During the 2013–2016 cotton growing season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 shortseason cotton cultivar CRRI50 at Yangzhou University, China.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plant density(12.0, 13.5 and 15.0 plants m~(–2)) and MC dose(180, 270 and 360 g ha~(–1)) were applied on cotton plants. The combination of 13.5 plants m~(–2) and 270 g ha~(–1) MC resulted in the greatest boll number per unit area, the highest daily boll setting number and more than 90% of bolls positioned within 45–80 cm above the ground. In conclusion, appropriate MC dose in combination of high plant density could synchronize boll-setting period and retain more bolls at the upper and middle canopy layers without yield reduction in the system of direct-seeded cotton after wheat harvest, and thus overcome the labor-intensive problem in current transplanting cropping system.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长三角地区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采用草谷比法,评估长三角地区秸秆的资源量和秸秆资源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2000-2014年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呈稳中上升趋势;秸秆分布地区格局差异显著;作物秸秆产量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的江苏省和安徽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则比较低,2000-2014年作物秸秆资源量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农作物秸秆主要类型为稻谷、小麦和油菜籽,以稻谷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