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解决生姜生产中存在的费水、过度施肥、营养失衡、人工投入大、生姜产量低和品质不高的突出问题,本研究把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生姜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生姜地块的土壤理化性状检测、设备选择与设计、水源选择、肥料选择以及生姜各生育期的水肥投入方案等方面,阐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生姜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要点,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该技术要点体现了水肥一体化的技术优势,可为各生姜产区的生姜生产、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农技推广服务和农业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苜蓿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利于苜蓿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方向迈进。介绍了新疆苜蓿的生产现状、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施及管理,并针对新疆苜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新疆苜蓿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微喷灌技术属于一种现代化精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微喷灌技术可以节水、节能,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等特点。微喷灌技术可以实现水肥灌溉一体化,这样有利于提高肥效,实现作物优质高产。本文主要论述微喷灌技术的应用实践与节能价值等,从而更好的推广微喷灌技术,充分的发挥出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综合了水分和养分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措施,具有节水、节肥、省工、高效等特点。我国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仍以设施农业为主。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稳步发展。相比而言,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大田粮食作物的灌溉施肥技术开展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大田粮食作物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以期为黄淮海地区大田粮食作物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曹翰文 《河南农业》2019,(25):28-28
正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推广空间。一、关键技术(一)灌溉系统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渐趋成熟。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微(滴)灌等方式,也是目前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喷灌主要是用对灌溉管道进行打孔,借助水压将水形成小水滴,洒在植物表面以供给植物所需水分的灌溉方式。喷灌技术是目前较易  相似文献   

6.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作物生长特性和环境状况等条件,借助新型灌溉系统,在灌水的同时将肥料配对成肥液一起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合理利用,达到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目的。由于喷灌水肥一体化配套设备以及水溶肥、液体肥价格高,而小麦做为大田粮食作物,比较经济效益低,再加上与水肥一体化相配套的肥水技术研究滞后,目前生产上即使已经实施喷灌的地块多数也仍未做到水肥一体化管理,农户通常是先进行人工撒肥或播肥机施肥而后再灌水,使水肥一体化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本研究通过生产调查和试验、示范总结提出了邯郸市当前适宜推广应用的小麦水肥一体化轻简栽培管理技术,规定了小麦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的农艺、植保、肥水管理、设备使用维护等技术要点,以期为推动水肥一体化这项"一号技术"尽快在小麦上落实到位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蓝田县农技中心多年来积极开展小麦旱作节水绿色增产模式和水肥一体化的研究,集中展示和示范了移动式喷灌、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微喷、卷盘式喷灌、以色列耐特菲姆水肥一体化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多种旱作节水技术模式。最终确定半固定式喷灌系统省时、省工、节水、节肥、经济、绿色,符合蓝田县域特点,迎合了蓝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的发展思路,是"性价比"、综合性能最佳的节水模式,值得进一步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南方蔬菜水肥一体化与节水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肥一体化是农业部主推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之一,该技术能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收,为了摸索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南方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特实施了该试验,结果表明:在南方蔬菜生产上应用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每次节水1.5 m3/亩,节水率达33.0%,节肥4.5 kg/亩,节肥率达30%以上,可提高蔬菜产量69.3 kg/亩,增产率达12.6%以上.说明在南方种植蔬菜生产中,应用水肥一体化喷灌施肥技术,水、肥资源利用率高,蔬菜易于吸收,不但能增产,而且能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9.
水肥一体化是农业部主推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之一,该技术能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收,为了摸索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南方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特实施了以下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水肥一体化喷灌施肥技术,水、肥资源利用率高,蔬菜易于吸收,不但能增产,而且能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0.
《湖南农业》2012,(3):3
(续第2期)二、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1.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精准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排种植制度和节水农业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建立多元化、_丰十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施肥与灌溉对甘肃省苜蓿碳足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甘肃省苜蓿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探明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环节。分析施肥与灌溉对甘肃省苜蓿碳足迹的影响,评估可能的减排潜力,为甘肃省苜蓿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IPCC(2006)田间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建立苜蓿碳足迹评估方法。通过调研甘肃省苜蓿主产区陇东、陇中和河西地区10个县区的苜蓿种植农户和农场,收集苜蓿的产量、化肥、灌溉等生产数据。根据施肥和灌溉水平及灌溉水源将甘肃省苜蓿种植模式分为4种,使用建立的苜蓿碳足迹评估方法和甘肃省苜蓿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分析4种种植模式的碳足迹构成特点、施氮水平与灌溉对苜蓿干物质产量和碳足迹的影响特征。使用情景分析方法揭示氮肥减施、改进氮肥生产工艺、无机有机肥混施、滴灌和喷灌技术降低苜蓿种植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结果】甘肃省苜蓿4种种植模式的碳足迹(以CO2 eq计)从小到大依次为0.02(不施肥不灌溉模式,NFNI)、0.19(施肥不灌溉模式,SFNI)、0.22(施肥+河水灌溉模式,SFRI)、0.64(施肥+井灌模式,SFWI)kg CO2 eq·kg-1苜蓿干物质(DM)。SFNI模式除与SFRI模式之间碳足迹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种植模式之间的差异均显著。不同种植模式之间的碳足迹构成环节和各环节对碳足迹的贡献率存在差异。NFNI模式的碳足迹主要由苜蓿残茬和农机使用两部分的排放组成;SFNI模式和SFRI模式碳足迹的主要产生环节是化肥生产和氮肥田间施用的排放,其次是农机使用;SFWI模式碳足迹的最大来源是灌溉耗电,其次为化肥生产和氮肥田间施用的排放。通过氮肥减施、无机有机肥混施、降低氮肥生产过程中排放可使甘肃省SFNI、SFRI和SFWI模式的苜蓿碳足迹分别降低10.0%-18.0%、-3.0%-8.0%和1.8%-5.8%。如果不考虑节水管材生产的额外温室气体排放,节水灌溉(喷灌和滴灌)可减少SFWI模式苜蓿碳足迹的12.7%-38.5%。【结论】甘肃省4种苜蓿种植模式的产量和碳足迹均存在差异,高投入高产出的SFWI模式的苜蓿产量最高,但碳足迹也显著高于其他模式。除NFNI模式外,其他3种模式均存在过量施肥现象。减施氮肥和降低氮肥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均可降低甘肃省苜蓿生产的碳足迹;无机有机肥混施可以降低SFNI和SFRI模式的碳足迹,但同等施氮水平下,无机有机肥混施短期内会降低产量。因此,在保证一定产量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下,有机肥和化肥混施的最佳比例及实际减排潜力仍需通过田间的长期试验进一步验证;节水灌溉是SFWI模式的主要减排措施,但节水灌溉所能带来的综合减排潜力仍需针对具体区域的田间节水试验和额外耗材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马铃薯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通过大田试验,以大水漫灌+肥料条施为对照(CK),研究了喷灌+肥料条施、滴灌+肥料条施和滴灌水肥一体化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滴灌+肥料条施、喷灌+肥料条施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其影响程度为滴灌水肥一体化滴灌+肥料条施喷灌+肥料条施,滴灌水肥一体化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生育后期的土壤酶活性。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下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产量较CK及喷灌+肥料条施、滴灌+肥料条施处理分别提高49.07%及27.94%、14.91%,商品薯率较CK及喷灌+肥料条施、滴灌+肥料条施处理分别提高19.41个百分点及10.36、4.7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英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面临着粮食增产与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挑战,治理面源污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英国面源污染治理的防治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和相关政策措施方面的系统整理和分析,就我国相应工作提出建议和对策。结合我国当前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资源和环境对策,今后应主要通过源头控制和过程拦截两种手段,注重化肥的减量优化以及有机无机配合使用,强调土地利用管理、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种养结合,开发和实施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措施。发挥非政府形式技术服务体系在面源污染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政府补贴、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主动防控氮磷物质的损失和对水土系统的污染。相关技术文件和规定应更加具体、明确、具有更好的操作性,依托现代信息手段等进行面源污染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分析,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统筹考虑。将面源污染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产业优化、经济发展指标完善等宏观政策统一,逐步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质量,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疆伊犁河流域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方法]采用资料收集和农户调查的方法.作为新疆重要的经济区,伊犁河流域面临着发展农牧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1)优良的光热水土资源,非常适合各类作物生长和畜牧业发展.当地污染少,环境质量优良,生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具有环境优势.(2)区域地缘优势突出,有利于开拓中亚市场.(3)在伊犁河水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其自然生态条件较为脆弱,土地退化和质量降低、面源污染的风险较大,水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规模,则需要从资源条件、肥料等生产资料投入、技术水平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多目标规划.而且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调整.[结果]在伊犁河流域发展有机农业,应该(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土地的种养结合.(2)根据规划将新开垦土地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并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降低和避免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采取措施,保护天然草场和草地资源,减少由于草地改变引起的土地沙化和退化.(4)在保证畜牧业生产草场肥力和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利用放牧牲畜粪便进行种植业生产.(5)延长有机产品链条,开发和应用有机加工技术,增加有机产品附加值.加强生产、流通、科研、服务之间的联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确保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拓宽有机产品的营销渠道,培训和提升有机营销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灌溉技术是现代化农业灌溉的一种模式,将中心支轴式喷灌灌水技术与玉米耕作技术、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集成,形成玉米中心支轴式喷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对于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范洪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054-5055,5145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 L)因其营养价值高被广泛栽培,然而在我国种植以培肥地力兼顾饲草生产为目的,主要种植在没有灌溉条件的瘠薄地、盐碱地上.因此,培育出抗逆性强的紫花苜蓿品种,对于发展我国畜牧产业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就紫花苜蓿抗逆性评价方面进行综述,主要就紫花苜蓿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盐碱性、耐热性的评价方法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的重点展开讨论,为今后紫花苜蓿的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低成本小麦微喷灌溉技术研究与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为高耗水作物,其生产用水占河北省农业用水的70%,占河北省总用水量的50%左右。缺水是限制河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小麦灌溉中存在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低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低成本小麦微喷灌溉技术研究与效果试验。介绍了低成本小麦微喷灌溉技术的典型地块设计、配套设备和技术要点;并以常规畦灌为对照,在小麦生产上进行了节水、增产、增效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该技术进行小麦生产,能够节水29.2%~41.7%、节地10.8%、节肥10.6%、省工67.4%、省电27.1%,使小麦增产11.8%,增收1 852.36元/hm^2。小麦微喷灌溉在有效节省水、肥、电、地、工的基础上实现了小麦显著增产,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系统性探究区域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核算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分析法评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产值、产量的关联程度,运用LMDI分解法解析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和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均呈现“增长—平稳波动”趋势,至2020年农业和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分别为1.02×1010 kg和1.34×109 kg(以CO2计)。2)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产值处于脱钩状态,而与产量逐渐脱钩。3)生产机械化水平、水利现代化水平对农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效应值为-14.87×106、58.25×108 hm2,分别起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畜禽良种化水平对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效应值为-4.55×106,起抑制作用;生产机械化水平对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从促进作用转向抑制作用。本研究成果可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甜高粱生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畜牧业将作为新疆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必须与饲草、饲料业的发展同步,确保草畜平衡.甜高粱是一种新兴的饲料、糖料和能源作物,生物产量很高,用途广泛,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大力发展高能作物和生物能源作物甜高粱,是新疆调整产业结构,调优种植业结构,促进高能饲料作物和再生性能源作物产业化开发的战略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