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贡油6201”是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杂黄籽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中熟两用系“BZ222AB”与双低优质中熟恢复系“7(50)R”杂交、鉴选出的高油、高产、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2019~2021年度参加四川省科乐油菜新品种联合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87.88kg/667m2,平均芥酸含量0.598%,商品菜籽硫苷含量25.34μmol/g(饼),平均含油量50.2%,籽粒褐色。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2)510169。该品种含油量和产量均较高,在四川平坝、丘陵冬油菜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优质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黔黄油21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黄油21号是甘蓝型油菜黄籽不育系2225A与商含油量双低恢复系ZW3115杂交、鉴选出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双低黄籽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在贵州省油菜区试中的平均产量为175.27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00%,区试中最高产量达230.33 kg/667m2.含油量为46.28%、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为22.27%、芥酸含量为0.20%、硫甙含量为22.48μmol/g·饼.干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为选育高产及高含油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以甘蓝型油菜核不育两型系黔5005A与自育自交优良双低恢复系12-4451为亲本,成功配制优质高含油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黔油32号。黔油32号在2014—2015年西南区(长江上游)联合品种比较试验中平均产量184.32kg/667m~2,居第2位,较对照(南油12)增产13.2%;在2015—2016年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80.27kg/667m~2,较对照(蓉油18)增产6.4%;其杂种F2籽粒种子芥酸含量0.1%、含油量44.39%、硫苷含量27.86μmol/g·饼。该组合于2019年6月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名为黔油32号。适宜长江上游的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勉县及云南玉龙和寻甸等地区秋季种植。  相似文献   

4.
提高杂交种种子纯度,协调杂交种高产与优质、多抗矛盾,一直是油菜杂交育种的主攻方向。利用笔者研制的NEA胞质雄性不育(NCMS)材料及其恢复材料,通过测交、连续回交、连续自交、杂交,实现三系配套,再经过品质测试、育性鉴定、抗性鉴定和产量比较试验,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高纯度杂交种。川油58为甘蓝型油菜NEA胞质雄性不育高产双低三系杂交新品种,不育系JA1,保持系JB1,恢复系JR2。JA1花朵不育度、不育花朵率及群体不育株率均达100%,不育性稳定彻底,不受环境因素影响,异交结实高,完全不同于现有波里马胞质不育(Pol.CMS)类型。JR2恢复力强,花粉量充足,散粉性好。川油58制种程序简化,制种产量高,杂交种纯度易保证,杂交优势强,综合性状好,品质优,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高,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耐)病性强,在各级中间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2005年10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蓝型油菜NEA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及其恢复材料实现双低三系配套,不仅保证了杂交种种子纯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高产与优质、多抗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新油13号是新疆农科院经作所利用春性甘蓝型波里马不育系961013作母本,甘蓝型优质油菜资源96025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2000年12月1日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予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适合我国长江流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油菜品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采用不育系南A_6与恢复系83R配组育成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渝南油683,2015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14003)。该品种2013年和2014年2年平均产量3 063.6kg/hm~2,较对照南油12增产12.45%,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20.76μmol/g(饼),含油量42.68%,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安康等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细胞核雄性不育的优势,以甘蓝型油菜‘Q1012’商品油菜籽为来源,用系谱选育法选育出双低优质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LY31AB,分析其育性、抗性、配合力等特点,并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结果表明:LY31AB不育性遗传稳定,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且在田间表现出良好的菌核病抗性和抗倒性;LY31AB配合力高、恢复源广、杂种优势强,其所配组合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LY31AB育成并登记的乐油8号、得乐油1632、万家油520、乐油7号4个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也均表现出菌核病抗性和良好的抗倒性,已被大面积推广应用。综上所述,LY31AB是一个选育系谱清楚、遗传性状稳定、品质优、丰产性好、抗性好、配合力高、恢复源广且具有良好杂种优势利用价值的不育系,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四川省油菜产业的发展,培育适宜稻-油两熟制地区种植的早熟油菜品种,解决稻-油轮作地区作物接茬季节矛盾,避开不良天气对油菜生产的危害,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5为母本,以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并染色体加倍选育获得的胞质不育恢复系23R为父本,配组育成甘蓝型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德恒油900,201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4年、2015年参加四川省油菜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18.00kg/hm2,较对照德油早1号增产10.05%;全生育期214d,与对照德油早1号熟期相当;芥酸含量未检出,硫苷含量22.93μmol/g饼,含油量平均42.95%,具有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耐)病及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了选育出适应红塔区仍至云南省的品质优良、高产、抗性强的优良油菜品种满足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选用从中国油料所引进的‘中双9号’品种和红塔区的当家品种‘A35’作亲本进行品种间杂交,再经过多代的提纯选择培养,选育出了优质、高产的油菜新品种。2013—2014年度8个试点平均产量2924.25 kg/hm~2,产量排名1,与对照‘花油5号’6个试点增产2个试点减产,增产12.65%,产量与对照差异显著,且与其他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芥酸含量未检出,硫甙含量19.75μmol/g,粗脂肪含量45.26%,品质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2009年3月25日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主持进行田间鉴定,定名为‘玉红油4号’。  相似文献   

10.
盛贵油5号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7为母本、双低恢复系626R为父本选育的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在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多点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2 666.70 kg/hm~2,较对照德油6号增产14.45%(极显著);在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2 453.94 kg/hm~2,比对照德油6号增产10.29%(极显著);种子芥酸含量为0.1%,硫苷含量20.98μmol/g(饼),含油量45.03%。盛贵油5号于2019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适宜在四川平坝区、丘陵区秋播种植。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抢墒适期直播、科学配方施肥、适度规范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以榨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为不育胞质来源,甘蓝型油菜自交系为父本,通过连续回交定向选育方法进行榨菜胞质甘蓝型油菜CMS的转育,获得了原始不育系‘93-12A’,并通过父本载体的转换对其进行改良,获得了一份综合性状较优良的不育系‘嘉油58A’;根据已报道的油菜CMS相关基因orf224、orf138和叶用芥菜CMS相关基因orf220设计特异引物,对榨菜胞质甘蓝型油菜CMS及其保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仅orf220的特异引物能在原始不育系‘93-12A’和改良不育系‘嘉油58A’中扩增出特异条带,扩增产物序列与orf220具有100%的同源性,从而从分子水平验证‘93-12A’和‘嘉油58A’的不育胞质来源于榨菜。  相似文献   

12.
10 8 7为新选育的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 ,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点。其粗脂肪含量 39.1 8%,芥酸含量 0 .2 6%,硫甙含量 2 6.48μmol/g ,品质性状达到国家对双低优质杂交油菜的要求 ;产量与秦油 2号持平略高 ,比常规双低优质油菜豫油 2号增产 1 0 %以上 ,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邮编:715105,电话:0913-3641036)选育的高油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秦荣2号,前不久通过了陕西省品种审定。该品种甘蓝型,半冬性。平均生育期241天。千粒重3.4克。秆硬抗倒。芥酸含量0.05%,商品菜籽每  相似文献   

14.
为选育适合长江下游区域种植的高油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利用不育系沪228A与恢复系10-5133配组,育成杂交油菜新品种‘沪油杂11号’。该品种在上海市生产试验中表现好,产量、产油量均居参试组合首位;种子含油量高达49.38%;芥酸、硫苷含量符合双低标准;生育期短、主要农艺性状优、抗倒伏性强、生长整齐度高、生长势强,适宜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双低油菜的菜籽油营养丰富,有利于人体吸收利用,并且菜籽饼可以作为优质饲料,为畜牧业提供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利用核质互作不育系,通过三系配套技术,选育出高产优质杂交油菜8063.8063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叶色淡绿,叶柄长宽,发苗早,苗期长势旺盛,抗寒、抗菌核病、病毒病,茎秆纤维组织发达,枝条弹柔性强,抗倒伏.全生育期227天,与豫油2号同期成熟,比秦油2号早熟1-3天.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点.平均产量2783.7kg/hm2,比对照豫油2号增产8.35%,达极显著水平.其粗脂肪含量42.98%,芥酸含量0.31%,硫甙含量16.10 pmoFg饼,品质达到国家对双低杂交油菜攻关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杂黄籽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嘉油占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不育系8187A与双低恢复系8274R配制的双低杂交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较高,中早熟,抗倒,病毒病和菌核病抗病能力与对照德油6号相当。在2009—2011年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17个试点平均产量181.43kg/667m2,比对照德油6号显著增产(4.85%);在2010-2011年度6点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71kg/667m2,比对照增产3.32%;种子含油量(干基)40.75%,种子芥酸含量0.45%,硫甙含量31.62μmol/g饼。于2011年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油2011007),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及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育出适应红塔区仍至云南省的品质优良、高产、抗性强的优良油菜品种满足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选用从中国油料所引进的‘中双9号’品种和红塔区的当家品种‘A35’作亲本进行品种间杂交,再经过多代的提纯选择培养,选育出了优质、高产的油菜新品种.2013-2014年度8个试点平均产量2924.25 kg/hm2,产量排名1,与对照‘花油5号’6个试点增产2个试点减产,增产12.65%,产量与对照差异显著,且与其他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芥酸含量未检出,硫甙含量19.75μmol/g,粗脂肪含量45.26%,品质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2009年3月25日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主持进行田间鉴定,定名为‘玉红油4号’.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四川省油菜产业的发展,培育适宜稻-油两熟制地区种植的早熟油菜品种,解决稻-油轮作地区作物接茬季节矛盾,避开不良天气对油菜生产的危害,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5为母本,以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并染色体加倍选育获得的胞质不育恢复系23R为父本,配组育成甘蓝型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德恒油900,201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4年、2015年参加四川省油菜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18.00 kg/hm2,较对照德油早1号增产10.05%;全生育期214 d,与对照德油早1号熟期相当;芥酸含量未检出,硫苷含量22.93 μmol/g饼,含油量平均42.95%,具有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耐)病及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金农油1号恢复系5735R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789为母本和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种6218进行有性人工杂交,经过7年8代的连续定向选择,育成了甘蓝型油菜双低常规优质品系(隐性核不育恢复系)5735R.其芥酸含量在1%以下,硫甙17.8~21.3μmol/(g·饼),含油量41.3%~43.6%.种子蛋白质21.3%~23.9%.以该品系作恢复系组配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金农油1号于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0.
蓉油13号是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蓉油系列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之一,2005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和国家审定。蓉油13号属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双低三系杂交种,具有双低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熟期较早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