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揭示公益林不同区位之间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以甘肃省6个生态区位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100 cm深土层内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并对其8个土壤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区位不同土层间土壤理化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公益林6个生态区位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范围在41.86%~6.83%,在西南高山峡谷区最大,沙地接壤区最小,土壤容重在江河源头区最大为1.56 g·cm-3,土壤总孔隙度在此生态区位最小为42.61%,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在重点自然保护区的含量为74.12 g·cm-3,显著高于其他各生态区位。土壤理化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最大持水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而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具有明显表聚性,在土壤表层量较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在土壤空间分布上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研究根据病区分布及在病区中取样,进行了土壤环境因素与根系活力的测定分析:表明了在土壤含水率高的酸性条件下,活性铁含量的增加导致根系中毒,使之衰弱;还影响对锰的吸收利用而改变杉木生理状况。这都是直接与黄化有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砂田土壤容重和饱和含水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裸地和砂田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含水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裸地的容重和饱和含水率随土层增加分别呈指数负相关和指数正相关,砂田的容重和饱和含水率分别呈指数正相关和指数负相关。裸地的平均容重较砂田增加了1.61%,平均饱和含水率减少了3.82%。0~30 cm土层土壤容重裸地砂田,饱和含水率裸地砂田。  相似文献   

4.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硫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土壤和沉积物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酸化吹气法处理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硫化物,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硫化物。[结果]硫化物浓度在0~70 mg/L时,线性良好。当取样量为20.0 g时,方法检出限为0.04 mg/kg。6次测定结果的RSD在10.0%以下,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达到90.0%以上。[结论]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硫化物操作简单,精密度及准确度均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方法]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水定额入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结合土壤质地特性,分析不同灌水定额下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征。[结果]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因灌溉水量不同而不同。不灌水时,0-7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9.88%;7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17.00%;100-120 cm土层含水率达25.00%;12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4.45%。灌水量为0.029 99 m^3/m^2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30.00%;3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下降,降至25.00%,6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00%;灌水量为0.059 97 m^3/m^2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26.00%,3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32.50%,12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恢复到未灌溉前状态;灌水量为0.089 96 m^3/m^2时,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86%。[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TDR(Time Domain Refletrometry,时域反射仪)测量土壤水分和土壤电导率的基本原理,结合德国产TRIME-FM型TDR测定基本原理,以黄河上游宁夏惠农县典型的黄河淤积平原的主要质地土壤为对象,进行了TDR在测定土壤盐分(或电导率)方面的研究,并对其进行标定,得出TDR在不同含水率时测定土壤盐分(或电导率)的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结论可供黄河淤积平原地区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毛东雷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52-255,259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2010年8月底和11月初2个时间段从流沙前沿至绿洲空间不同部位的地表0~220、0~23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分析,并结合16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及过渡带地下水位2005—2009年分布变化情况和过渡带沿3个大气象站主风向方向的断面地形线的测量资料,得出初步结论。过渡带植被盖度和植被种类数量自沙漠前沿至绿洲在大范围内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局部较小范围内却随机分布。过渡带植被分布主要受地形和地下水位分布影响,一年生植被分布受地表土壤水分影响较大。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6个不同地点都是0~100 cm,含水率随深度增加大幅度下降,表明地表蒸发能力减弱,自100~160 cm含水率随深度缓慢下降,160~220cm随深度增加含水率缓慢上升保持稳定。0~40 cm范围过渡带上11月初土壤水取样点点1、3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余各点则随此范围深度逐渐升高,自40~80 cm深度从过渡带流沙前沿向绿洲方向随植被盖度增加和深度增加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TDR技术测定土壤溶质及标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TDR(Time Domain Refletrometry,时域反射仪)测量土壤水分和土壤电导率的基本原理,结合德国产TRIME-FM型TDR测定基本原理,以黄河上游宁夏惠农县典型的黄河淤积平原的主要质地土壤为对象,进行了TDR在测定土壤盐分(或电导率)方面的研究,并对其进行标定,得出TDR在不同含水率时测定土壤盐分(或电导率)的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结论可供黄河淤积平原地区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残膜和灌溉水平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揭示残膜量对棉田土壤中水分分布影响,调控灌水.[方法]在连续15 a覆膜种植棉花的棉田设置0、225、450 kg/hm2三个残膜梯度,全生育期设置3 450、4 650、5 850 m3/hm2三个灌溉水平.分别在蕾期、花铃期、盛铃期灌水后第1、3、5d取土测定其土壤含水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趋势、横向、纵向的影响.[结果]土壤水分分布明显受到残膜含量与灌溉量的影响,灌溉量较小时,450 kg/hm2的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且灌水后第1d到第5d土壤含水率下降最多,随着灌溉量增加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相比对照也有所增加,当灌溉量达到5 850 m3/hm2时,无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垂直方向上在3 450 m3/hm2灌溉量下,450 kg/hm2残膜处理在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最少,当灌溉量为5 850 m3/hm2时225、450 kg/hm2残膜处理的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大于0 kg/hm2残膜处理,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结论]不同灌溉水平下不同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不同,含残膜棉田相比无残膜棉田土壤含水率会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增大,5 850 m3/hm2灌量促进高残膜量棉田水分的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0.
TDR技术测定盐碱地土壤盐分和水分及标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TDR(Time Domain Refletrometry,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和土壤电导率的基本原理,使用德国生产的TRIME型TDR测定仪,以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盐碱地土壤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盐分(或电导率)和土壤含水率方面的测定研究,并对其进行标定,得出了不同含水率下土壤盐分(或电导率)的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其目的旨在为TDR法在塔里木盆地盐碱地土壤水分和盐分测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究土壤水氮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控制雄安新区地下水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对建设“蓝绿雄安”具有重要意义。在雄安新区以耕地、林地和菜地3种农用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含水率、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容重等土壤指标,分析不同农用地的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和铵态氮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土层垂向上,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耕地和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耕地、林地和菜地土壤铵态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在时间上,耕地含水率波动较大,林地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小。菜地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比较平稳,10月后明显下降。林地和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时间先增加后减小,耕地则随时间呈正弦波动。菜地土壤铵态氮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林地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小且含量最小。3种农用地土壤含水率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和灌溉呈显著正相关(P<0.05)。耕地土壤容重与土层深度极显著相关(P<0.01)。耕地和菜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均与土层深度、降水量以及灌溉量呈显著负相关。3种农用地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耕地和菜地的水氮含量分布对地下水污...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土壤干燥过程中触土部件与土壤之间的黏附特性变化,以16种不同颗粒直径与含水率的湿土壤为试验材料,先进行金属板(65Mn钢)斜坡滑落试验,测量土壤颗粒直径、含水率高低与金属触土部件之间的黏附力大小关系,然后利用显微镜装置观察土壤样品的微观结构以及干燥过程中土壤与金属板的黏附现象。结果显示,含水率为30%、40%的土壤在金属表面上滑落后产生的“痕迹”比含水率为10%、20%的土壤更为明显。其中,含水率30%、颗粒直径10~50 μm的土壤具有最大黏附力,在土壤干燥前后,颗粒直径、俯视周长和俯视面积的差异随含水率和颗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干燥过程中,颗粒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某些颗粒出现“扩散”“收缩”等现象,部分颗粒会发生相对位移,其中30%含水率,颗粒直径为10~50 μm的相对位移最大,为13.78 μm。随含水率的增加,土壤黏附力先增大后减小;随着颗粒的减小,土壤黏附力逐渐增大,含水率在30%以下,干燥前后颗粒位移量越大,土壤黏附力越强。结果表明,含水率为30%、颗粒直径在10~50 μm范围内的土壤表现出最强黏附力,并在干燥过程中呈现出颗粒相对位移最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6种活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测试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规方法对大兴安岭地区6种活可燃物含水率进行测定,得出活可燃物含水率和取样日期的函数关系,建立了活可燃物含水率动态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活可燃物含水率在春季防火期内随着生长日期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有逐日降低火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磁力加热搅拌器低温加热后连续搅拌悬浮液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样品悬浮液介质的选择、加热时间的确定、悬浮液浓度的影响、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等进行了实验.用《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GB/T22105.2-2008》标准方法进行实验比对,并用标准物质以及加标回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方法的精密度(RSD)为:97.8%(2.2%),检出限为(取样量0.1g,悬浮液体积50mL,K=3):0.044 mg/kg,回收率为85.0~108.5%,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对承德市山区土壤含水率与不同林分林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低顺序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中龄林>落叶松幼龄林>油松成熟林>油松幼龄林,其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大于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在纯林中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生物量增大.对土壤含水率与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被在林分处于幼龄林时期,土壤含水率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林分的成熟,土壤含水率虽然增加,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逐渐丧失.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虽然较高,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却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方法]在4个田间试验小区布设间距为2m的3个点,使用人工手钻,钻成深度200cm、孔径44.3mm的探管孔。1试验小区不灌水,2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2999m3/m2,3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8996m3/m2,4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5997m3/m2,灌水方法采取畦灌。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水定额入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时间上,探测土壤含水率时间为灌水后4、20、28和44h;深度上,探测深度间距分别设为180、160、140、120、100、90、80、70、60、50、40、30、20、10cm。结合土壤质地特性,分析不同灌水定额下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征。[结果]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因灌溉水量不同而不同。①不灌水时,0~7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9.88%;7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17.00%;100~120cm土层含水率达25.0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4.45%。②灌水量为0.02999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30.00%;3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下降,降至25.00%;6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00%。该灌水定额适合农田灌溉节约用水。③灌水量为0.05997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26.00%;3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32.5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恢复到未灌溉前状态。该灌水定额对农田节水和保墒具有重要意义。④灌水量为0.08996m3/m2时,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86%。该灌水定额不利于农田灌溉节约用水。[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冻融作用下氮沉降对东北松嫩羊草草地土壤酶活性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对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氮沉降量的升高,两种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在T1取样时间(秋冬冻融循环时期)和T2取样时间(冬春冻融循环时期)差异显著。土壤铵态氮含量随氮沉降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T1与T2取样时间差异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在T1取样时间随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加,在T2取样时间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温度较低的T1取样时间含量明显高于T2取样时间。刈割处理对T1取样时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显著,对T2取样时间土壤脲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气压过程分离法测定了旱地苹果园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并研究其在苹果园中的应用条件.结果表明,土柱取样深度以0~21 cm为宜,此深度既考虑到肥料和根际效应也避免土柱发生紧实作用;土柱取样量以每个处理3个环刀,重复3次较好;苹果园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年周期变化动态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试验共设4个处理,针对土壤厚度为0-30cm的土壤层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变化和分析。结果表明:灌水定额为157.83 m3/hm2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在土壤深度0-30cm这段内,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2者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表现的趋势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灌水定额为294.61 m3/hm2条件下土壤含水率较之前者在同一时间测量的含水率在数值要偏大。灌水定额为420.88 m3/hm2条件下5~10d由于灌水量大,所以土壤含水率最大,而中期和后期的土壤含水率变化和数值都是处于前面2个灌水定额之间。  相似文献   

20.
原油含水率测定误差对交接计量双方的利益影响较大,结合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集输总厂的原油交接计量现状,对原油含水率测定过程中的取样和样品处理两个环节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取样时间间隔长和原油的不均匀稳定性是手工取样存在误差的主要因素;管道流动条件、取样探头的安装位置和取样器的取样方式则会影响自动取样取得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减小取样误差,应根据SY/T 5317-2006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自动取样器取样;采集时间比例样,需考虑油品性质和流量变化.减小样品处理误差,在实验分析之前,需根据GB/T 8929-2006保障样品的均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