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扇贝育苗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浮游幼虫的下沉,并使面盘脱落,导致育苗失败。现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分析造成幼虫下沉面盘脱落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就解决方法进行介绍,供读者在育苗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面盘是海湾扇贝幼虫的游泳、呼吸及摄食器官。健康的幼虫一般具有发达的面盘,通过面盘纤毛有规律的摆动形成水流,将单胞藻等饵料送入口沟而滤食吸收。幼虫面盘解体常是造成海湾扇贝育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尽管幼虫面盘解体病的发病频率降低,可一旦发生,仍然可造成育苗失败。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扇贝育苗科研与生产实践,在分析面盘解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扇贝育苗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目前从事泥蚶Texillareaxranosa(linnaeus)人工育苗的单位达数百家之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育苗厂育苗效果不太理想。本文就育前期间经常出现的面盘幼虫发育参差不齐.壳顶初期前后幼虫大量下沉,附着初期幼虫变态难,及附着后幼虫仍大量死亡等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育苗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近几年来,作者调查发现马氏贝种苗人工培育的过程,最常见且影响最大的是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阶段的粘连病,其发病频度约占马氏珠母贝种苗人工培育阶段病害发生的60%.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一经粘连就会下沉以致死亡,造成育苗失败.有研究发现粘连病是一种弧菌病,病原:鳗弧菌(V.anguillarum)和溶藻酸弧菌(V.alginolyticus)等.此病感染很快,幼虫感染病菌4~5h后就出现症状,8h后开始死亡,幼虫组织坏死和消散,一般在18h内幼虫100%死亡,幼虫往往发生面盘解体以后立即下沉死亡.这是贝类育苗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是育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目前人从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人工育苗的单位达数百家之多,但由于多种种原因,不少育苗厂育苗技术不太理想,本文就育苗期间经常出现的面盘幼虫发育参差不齐,壳顶初期前后幼虫大量下没,附着初期幼虫变态难,及附着幼虫仍大量死亡等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幼虫下沉是海湾扇贝人工育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育苗失败,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扇贝育苗科研与生产实践,在分析幼虫下沉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技术措施。1幼虫下沉原因分析在整个幼虫培育期间,都可能出现幼虫下沉现象,其中以壳顶幼虫前期和刚投附着基附着变态期间最为常见。由于幼虫抵抗力弱,培育密度一般较  相似文献   

7.
对太平洋牡蛎弧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邓欢  隋锡林 《水产科学》1992,11(10):1-4
1991年6月大连金州海珍品增殖站育苗室,在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期间发生了严重的流行病,幼体发育到D形幼虫阶段大量下沉,连续几批幼体出现了类似现象。显微镜观察,D形幼虫面盘肿胀,严重者面盘脱落,取发病幼体经表面并研碎后,接种在TCBS弧菌生长培养基上,经25℃、15小时恒温培养后,分离培养出3种弧菌。我们分别对3种弧菌的群体形态特征、个体形态特征做了观察,井用3种弧菌分别感染正常的太平洋牡蛎D形幼体均获得成功,同时使用十几种抗菌药物分别对3种弧菌做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抗菌药物土霉素、吡哌酸、氯霉素、红霉素对3种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蛤(Cylinasinensis)俗称黑蛤、蛤蜊等,是我国沿海常见底栖贝类,栖息在沿海滩涂泥滩地带。为了推广青蛤育苗技术,笔者把几年来的育苗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一、育苗池的选择青蛤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幼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期,然后发育变态成稚贝而进入附着期  相似文献   

9.
海湾扇贝育苗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亲贝的选购和培育。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河北、辽宁海湾扇贝育苗的场家,每年大约有50%左右的场失败或出苗量较低,其中多数失败于室内育苗的前期,即附着以前(10天以前),D形幼虫成活率低或附着前下沉,多数属于面盘解体病。实践证明,此病与亲贝生殖腺成熟度、卵的质量优劣有关。一、亲贝的选择好的亲贝应具备下面的条件:1.肥满:鲜出肉率>40%,生殖腺指数≥7%;2.健壮:外套膜边缘紧贴壳口,个体死亡率<10%;3.壳高:≥5厘米,附着物少。要选择生活在水清、流量大、水温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群落生态法进行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在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后,对水体进行曝气还原,以微藻与有益菌组建新的生态群落。亲螺培育过程以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并进行流水培育和阴干刺激,孵出面盘幼虫1260×10^4个,幼虫培育密度8.23×10^4个/m^3。从面盘幼虫至稚螺培育期间,投放“饲倍速”活菌0.2-2.0×10^-6,幼虫变态后投喂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稚螺培育池底不铺沙。经50天时间,培育螺苗201.6万粒,规格9000-10000粒/kg,单位面积产苗10566粒/m^2,成活率16%。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胡振德 《水产科学》1996,15(2):7-10
于1995年5~8月,利用对虾养殖土池乾地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试验,将200亩土 池经清淤,铺沙等改造后使用。作了蛤仔的亲贝蓄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和浮游幼虫培养,获得附着稚贝平均为2310万粒/亩,面盘幼虫至附着稚贝的成活率为11.6%,试验结果表明,在北方地区用土池培育蛤仔种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突破,南方沿海方斑东风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需要大量的苗种以满足养殖生产的需求。在方斑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中,由于幼虫摄饵量大,人工培养单胞藻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代用饵料的广泛应用,致使育苗水质恶化,纤毛虫大量繁殖,方斑东风螺幼虫的外壳和面盘寄生大量纤毛虫,影响幼虫的活动和摄食,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海湾扇贝室内人工育苗技术日渐成熟,纤毛盘脱落症等病害基本不再发生,稚贝出苗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海湾扇贝孵化率仍不稳定,许多育苗单位为获得足够数量的幼虫而培养大量亲贝,从而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如果将孵化率提高稳定在50%以上,不但保证了生产还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海湾扇贝苗种生产的实践经验,对提高海湾扇贝室内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纵肋织纹螺苗种繁育技术,2016年利用25 kg亲螺进行了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试验,并对纵肋织纹螺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纵肋织纹螺为雌雄同体,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黏附于固着物表面。纵肋织纹螺的卵囊呈圆片形状,直径2~4 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在水温20~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6~8 d发育成为面盘幼虫。面盘幼虫经18~24 d培育,变态成稚螺。试验共培育出平均壳高4.6 mm的纵肋织纹螺苗种1 060万粒。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贝类室内人工育苗中,尤其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细菌与原生动物大量繁衍,给面盘幼虫带来极大危害,造成人工育苗失败。因此,国内外很多贝类工作者在育苗中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抑制细菌的繁殖,提高面盘幼虫的成活率和稚贝附着变态率。Walre(1958)在培养牡蛎幼虫时,每毫升海水中加入青霉素钾盐 G50单位和链霉素硫酸盐50毫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几年来,我们在培养栉孔扇贝面盘幼虫中,加入3~5ppm的青霉素或1~2ppm土霉素后,幼虫成活率和变态率显著提高。但是,据 Davis 和 Chanley  相似文献   

16.
海湾扇贝面盘幼虫“面盘解体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连地区患"面盘解体病"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面盘幼虫进行电镜观察,并对健康海湾扇贝幼虫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患该病面盘幼虫病症为:下沉,组织解离,游泳器官面盘解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部死亡.对发病面盘幼虫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该病原病毒主要侵染面盘幼虫的结缔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病毒呈六角形或近圆形,未成熟病毒颗粒直径为84~90 nm,病毒颗粒形态不一,大致有4种与所报道的鸡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herpes virus)和火鸡疱疹病毒(Turkey herpes virus)相似,即致密拟核型、中空型、十字型和双环型.从形态学上进行鉴定,认为该病毒属于疱疹样病毒(Similar herpesvirus).人工感染实验显示,在感染病毒后100 h,有30%幼虫出现"面盘解体"病状;感染148 h,幼虫全部死亡(水温22~24 ℃).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递和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7.
扇贝的面盘幼虫解体病的发病主要因素为亲贝性腺发育不成熟所致。预防的有效措施,应在亲贝促熟上下功夫。利用发生面盘幼虫解体病的亲贝进行了生产性育苗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培育出海湾扇贝稚贝20亿枚,单位水体出苗量368万枚/m3。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线海水培育、充气海水培育、流水孵化培育、流水孵化培育中试4种不同方法进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幼虫孵化培育,并与常规孵化技术对照,结果表明:紫外线海水孵化培育组幼虫48h面盘与壳分离死亡;充气流水培育组幼虫发育畸形;48h下沉死亡;流水培育组幼早孵化率为69.7%,流水培育中试组幼虫孵化率达75.8%。而对照组孵化率仅为23.5%。流水孵化培育不仅提高了孵化率,而且稳定性较高,同时节省大量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1999-2011年间,为了充实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e)幼虫附着变态生物学理论基础和提高育苗成苗率,采取显微连续观察和活体显微摄影方法,对西施舌的幼虫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附着变态及胚后发育的全过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直线铰合幼虫出现前闭壳肌和3对面盘收缩肌。壳顶幼虫时期开始生成后闭壳肌。足呈舌状,足神经节上方有一对平衡器,面盘中央具顶鞭毛朿。后期壳顶幼虫出现足丝腺、管状内鳃丝。匍匐幼虫足呈棒状,匍匐活动频繁,足丝腺发达,内鳃丝2~3对。面盘萎缩,顶鞭毛朿脱落,开始分泌足丝附着;次生壳生成;器官移位,唇瓣、口、内鳃相连接,以鳃滤食为西施舌幼虫变态的主要生物学标志。初期稚贝唇瓣二指形,内鳃丝2~4对。初期幼贝唇瓣三角形,眼点消失,外鳃丝生成,除性腺外,内部器官发育齐全。此项研究,对于进行西施舌幼虫的诱导附着及完善其产业化育苗工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气温对栉孔扇贝浮游幼虫浮游状态的影响在于水、气温高于水温时,幼虫集群;气温低于水温2 ̄3℃时,幼虫不集群,但尚能上浮,气温比水温更低时,幼虫不上浮,这可能与幼虫的趋温性有关。与病态的浮游幼虫下沉相比,低气温造成的浮游幼虫下沉可逆性要大得多。只有提高气温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