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平原地区排水生态沟渠系统建设、山区农田排水沟渠生态化改造、水源地等敏感区域排水沟渠生态化改造、以畈为单元的农田尾水“零排放”生态循环模式等方面遴选浙江省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的典型案例,总结其技术要求和建设成效,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如沟渠生态化改造不彻底、水生植物种植品种单一、重项目建设轻日常管护等,进而提出注重功能发挥、科学建设、长效运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综合生态拦截沟渠内土壤、水体、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中C、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行分析,阐明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对改变农田排水的化学计量学属性、消减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及控制藻类水华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生态拦截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生态沟渠中水稻生长特性及对农田排水中氮的去除效应.[方法]对稻田和生态沟渠各段水稻干物质量、生育特性、氮素吸收及水体总氮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各段沟渠顺水流方向水体总氮浓度逐渐降低,且均显著低于田面水.沟渠水稻植株体氮浓度较田间水稻高,但生物量较田间显著降低.整段沟渠水稻吸收氮素234.1 g,这部分氮素将随水稻的收割被带离水体,极大地消减了水体的氮浓度,减少了田间径流水入河及最终入湖的氮素.[结论]研究可为生态沟渠的建设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利用沟渠在农田与河塘湖库之间水流“连通器”的优势,不需额外占用耕地,通过在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并建造透水坝、沉泥池、反硝化除磷装置等设施,实现底泥截留吸附、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转化等多种途径持留、吸收、固定或转移农田排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是应用广泛的农业面源污染过程拦截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从生态沟渠系统发挥净化作用的机理出发进而推进氮磷拦截、生态修复、洁净排放、田园景观四大功能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核沟渠长度、护坡类型、水生植物种类、低水位堰、生态透水坝基质种类、运维情况等影响生态沟渠系统净化能力的直接建设内容及农田生态化建设情况,并对浙江省近3 a推广建设的生态沟渠系统进行实例评估。可以发现,通过3 a连续对生态沟渠系统的建设实施,浙江省正在逐步形成适应当地建设条件的生态沟渠系统建设技术体系,评分分数从各指标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可见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已经成为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田生态化建设的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巢湖圩区农田排水沟渠为研究对象,探讨圩区农田沟渠排水中氮磷的输出特征及时空 分布规律。【方法】在 2015—2016 年间对巢湖圩区农田排水沟渠不同断面进行取样监测,测定沟渠水体氮、磷 含量。【结果】该区域沟渠水体氨态氮(NH4 +-N)与硝态氮(NO3 --N)平均浓度分别为 1.1、1.3 mg/L,均超过 Ⅲ类水质标准;总氮(TN)浓度为 1.6~11.6 mg/L,TP 浓度为 0.1~1.0 mg/L,平均浓度分别超过Ⅴ类和Ⅳ类水质标准。 农田沟渠水体氮磷浓度季节变化明显,总磷(TP)和 NH4 +-N 浓度夏秋季节较低,TN 和 NO3 --N 则表现为春、 夏浓度较高,秋、冬较低的变化特征。【结论】农田排水沟渠对氮磷具有拦截净化作用,沟渠水体氮磷浓度由 高到低为蔬菜 - 水稻区沟渠、稻麦 - 居民区沟渠和稻麦种植区沟渠,圩区排水氮磷浓度略低于农田沟渠排水, 但高于受纳河流鸡裕河河水。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对总氮(TN)的削减效果,本研究收集长江流域生态排水沟渠的639项野外现场试验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K-W检验方法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沟渠类型、强化措施类型、温度范围和进水浓度范围等因子对生态排水沟渠TN削减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田生态排水沟渠中,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多种人工植被对TN削减效果最好,平均削减效率为47.72%;沟渠类型为边坡半衬砌(沟壁材质为部分混凝土,沟底材质为全土)对TN去除效果最佳,其平均削减率为58.18%;强化措施类型中,添加基质类和设置拦截类强化措施的生态排水沟渠对TN削减效果最好,其平均削减效率为54.24%;气温处于>25~35℃时生态排水沟渠TN削减效果更有效,而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通过种植耐寒植物(绿狐尾藻、黑麦草等)提高削减率;沟渠进口TN浓度多数集中在>2~4 mg·L-1之间,沟渠出口TN浓度主要分布在0~2 mg·L-1之间,TN进口浓度为>2~4 mg·L-1时沟渠TN削减效果最佳;不同浓度条件下,沟渠选择种植多种人工植被,对沟壁进行半衬砌,设有强化措施都能有效提高TN的净化效果; TN削减效率与水力停留时间、沟渠长度、水深呈现正相关;在多种因素最优的情形下,TN表面去除负荷随着TN进口浓度增大而增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选择多种人工挑选的植被、沟渠类型选择边坡半衬砌、同时添加基质类和设置拦截类强化措施更能有效地削减TN,并且控制气温在>25~35℃和进口浓度为>2~4 mg·L-1来削减TN,另外延长沟渠长度和控制水体的水深、水力停留时间可更好地削减TN。  相似文献   

7.
李飞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530-2531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唯一全面实施、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农田生态工程。本文以诸暨市的实践为例,对其探索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与绿色防控、农田减肥减药相结合的创新技术模式进行总结,分析个案的工作路径、创新做法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8.
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迁移转化及净化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污染的视角,在综述排水沟渠底泥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作用等一系列净化机理的基础上,从温度和季节、pH、植物状况以及沟渠结构等角度分析归纳排水沟渠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目前排水沟渠中氮、磷净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控制排水、筛选适宜的基质和应用生化措施等加强排水沟渠对氮磷的截留净化,进一步开展生态沟渠的构建和管理技术,在野外长期监测的基础上,深化实验模拟量化研究,再到区域的系统化管理应用研究等建议,旨在提高排水沟渠的氮磷净化效果,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
农田排水沟渠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农田排水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该文从水文效应、生物效应和去污效应等方面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农田排水沟渠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农田排水沟渠与农田地下水位、生物多样性和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沟渠模型和管理方面的研究,结合目前研究状况,提出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农田排水沟渠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姚剑亭  丁洪明  徐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79-12181
[目的]利用生态沟渠塘减少农田径流排放负荷。[方法]以苏州市相城区宅基村生态沟渠塘N、P拦截工程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有排水沟渠修缮1 834 m3、新开挖生态主沟渠6 800 m2和人工净化生态塘6 000 m2等工程建设,计算工程实控面积内的径流排放负荷。[结果]33.3 hm2农田TN、TP年径流排放净负荷分别为2 552.22和95.00 kg,沟渠径流年截留负荷TN、TP分别为1 225.07、50.35 kg,生态塘减少年径流排放负荷TN、TP分别为1 327.15、44.65 kg,出水浓度TN 6.32≤15、TP 0.25≤0.5,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结论]该研究为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具有独特的植物-底泥-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沟渠,在水体营养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优势.文章从生态沟渠的植物种类、构造、微生物和其它运行操作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影响生态沟渠处理效果的技术要素,总结了生态沟渠在实际工程应用的进展,提出了现有生态沟渠处理技术存在的应用局限性和改进的措施,并对生态沟渠处理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沟渠及塘堰湿地系统对稻田氮磷污染的去除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原位状态下灌区沟渠及塘堰湿地系统对稻田氮磷污染的去除效应和规律,在湖北省漳河灌区选取农沟~斗沟尺度的3段典型排水沟渠和一处塘堰,分别于2009—2010年5—9月水稻生育期在沟渠和塘堰进出水口采集水样进行氮磷浓度化验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农沟~斗沟尺度典型排水沟渠对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整体去除率分别为44.6%、9.9%、37.3%、35.1%;塘堰对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5.2%、15.6%、30.2%、-6.5%。典型沟渠和塘堰对氮磷污染的去除表现出一定的抗冲击自修复性。原位条件下,由于排水沟中水力停留时间都不长,使得种植不同植被的沟段之间对氮磷的去除效应差异性不明显。塘堰湿地系统中植被的选育及其管理对去除稻田排水氮磷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模拟排水沟渠静态实验为基础,以典型非点源溶质氨氮和硝氮为例,分析了不同运行期排水沟渠中氨氮和硝氮浓度的变化过程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运行期排水沟渠对水体中氨氮、硝氮均具有较强的净化效应,并表现出“快速净化,波动平衡”的特点,其中氨氮浓度的下降速度快于硝氮,氨氮“波动平衡”的浓度范围(≤2 mg·L-1)低于硝氮(≤3 mg·L-1);实验初始阶段,运行期的不同对沟渠中氨氮和硝氮的净化速率有较大的影响,初始阶段的净化速率表现为:多年沟渠跃7 月龄沟渠跃1 月龄沟渠,除不同运行期非生态沟渠中硝氮的净化速率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阶段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运行期生态沟渠和非生态沟渠中氨氮浓度的变化过程,除 7 月龄沟渠的“波动平衡”阶段有显著性差异(P=0.03<0.05)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 硝氮浓度的变化过程,1 月龄和 7月龄沟渠在实验初期和“波动平衡”阶段均有显著性差异,多年沟渠的净化趋势相似,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本实验初步证明了增长沟渠运行期能够增强沟渠对氮素的净化能力,这对进一步探究排水沟渠的发育过程和生态沟渠的合理化设计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排水沟渠水质监测是研究湿地农业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的基础。沿湖北四湖流域总干渠两岸采集了14个排水泵站所在沟渠水样,测定了EC、pH值、DO、COD、TN和TP6项水质指标,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该流域沟渠水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沟渠水质的主导影响因子为水体氮、磷负荷;以3个主因子得分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将沟渠污染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即重度、中度、轻度污染类型以及一个特殊的生物污染类型,其中属于重度、中度、轻度污染类型的沟渠分别位于流域总干渠的中游、上游、下游3个空间位置;属于特殊的生物污染类型的沟渠是洪湖出口处的万全泵站所在的沟渠,表现为溶氧低、耗氧高。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现代城市生态沟渠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琦  王磊  靳萌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0):181-185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沟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坏,给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很大危害,也为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严重威胁。通过对生态沟渠的构成要素:渠水、渠道和渠岸进行剖析,探索了水量管控、水质净化、自然型平面及竖向设计,以及多孔质驳岸及亲水驳岸的建设策略与方法比较,为未来西北地区城市沟渠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于2018年启动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示范项目,共新建(含改建)2条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其中一条落实在缸窑村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中,另一条建设于丽水市锦绣花卉盆景专业合作社基地。从建设思路、基本原则、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工程建设中的节制闸、硬质化沟渠生态化改造技术、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循环生态水塘等关键技术;总结了当地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科学选址、认真规划,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建立机制、发挥实效,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主要做法;指出缺乏经费来源,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工艺,突破工程维护、项目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瓶颈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的建设落地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滇池北岸城郊农田生态沟渠构建及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出一套适宜农村地区居民-农田混合类型污水处理方案。[方法]依据生态学原理,对滇池北岸梁家村原有农田沟渠进行生态学改造,扩大沟渠生态容量,强化其污水净化功能,并对其净化效果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对TN,TP,COD的平均浓度削减率,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分别为70.3%,66.6%,73.7%,未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为48.3%,60.6%,58.0%,而传统渠渠则为30.1%,23.8%,18.4%。[结论]农田生态沟渠不仅污水净化效果显著,而且不另占用土地,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飞  杨旭斌  林泽铭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1):2716-2718
农田生态沟渠是强化农田沟渠净化能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沟渠水质监测对于评估生态沟渠水质净化能力与保证运维工作的及时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普遍采用沿程浓度变化来表征生态沟渠水质净化,但对于流速变化较大的沟渠而言,浓度差无法正确反映流经生态沟渠内污染物的数量。通量是污染物浓度与流量的乘积,表征的是既考虑了浓度的变化,又考虑了水体流量等特征的变化,因此,本文将选取浙江省5条生态沟渠,同时通过测定浓度差与通量差来描述生态沟渠。通过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发现:4条沟渠流速比较稳定,污染物浓度差与通量差之间的线性相关好,可用浓度差来代替通量差表征沟渠净化效果,从而节省评估工作量,对于流速变化较大的沟渠,通量是表征沟渠净化效果更为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拦截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径流水中氮磷的拦截效果及其机理,分别针对3种类型的农田排水沟渠(生态拦截沟渠、简易土质排水沟渠、混凝土板型沟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生态拦截沟渠对农田径流水中的氮磷元素可以起到明显的拦截作用,几种养分(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可溶性磷)的降低幅度在31.81%~58.21%之间,净化效果明显高于简易土质排水沟渠和混凝土板型沟渠。总体来看,生态拦截沟渠对氮磷元素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可以减轻周围环境受到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20.
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沟渠水质污染特征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农田生态沟渠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应,于2013年春、夏两季对贵州草海城郊农田不同类型沟渠采集水样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等对排污沟渠、人工生态沟渠和农田自然沟渠的水质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原湿地农田沟渠TN含量春季低于夏季,TP含量春季高于夏季,TN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农田沟渠水质污染严重,人工生态沟渠与自然沟渠相对比氮磷的去除率提高了20~30个百分点,出水区综合水质类别达到Ⅱ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