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奶牛耐寒不耐热,其最适宜的气温是10~16℃。夏季高温造成奶牛应激反应,常导致其生产性能降低、疾病发生率升高,甚至引起死亡或者淘汰,给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减少奶牛热应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奶牛热应激的危害及其减缓措施进行综述,以指导奶牛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
<正>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异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会降低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从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水产养殖生产中很多难以治愈的顽固性疾病往往都是长期应激反应造成的。一、引起应激的因素1.养殖环境因素养殖水温剧烈变化,溶解氧过低,p H值突变,盐度超标,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8,(12)
夏季由于高温,气候十分炎热,鸡群生活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很容易产生热应激反应,给养鸡生产造成损失。主要阐述了热应激引起的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俞美子  王德武 《畜禽业》2006,35(11):16-1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养猪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热应激对养猪生产的影响日趋严重,热应激不仅导致猪生产力的下降,也导致了肉品质的下降,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1热应激的概念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Selye早在1936年即提出了应激学说。他认为应激(stress)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是动物对机体内外刺激或挑战的反应。热应激是指环境温度高于等热区中的舒适区上限温度所致的应激反应。因此,简单地说,所谓热应激,就是动物对于其生理不利的热环境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它通过增加散热的物…  相似文献   

5.
鲁印国 《畜禽业》2023,(1):27-29
应激对养殖产生危害较大。引发应激的应激原分为外环境性应激原和内环境性应激原2种,对畜禽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改变都能产生影响。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激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天气、转群、换料、管理和社群应激等,应激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动物死亡。对此,从上述几种常见应激反应为出发点,重点阐述了养殖过程中避免应激的方法,以及将动物应激反应危害降至最低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许忠柏 《畜禽业》2006,(14):43-45
鸡由于体温高,代谢旺盛,皮肤没有汗腺,羽毛丰厚,高温下通过呼吸道蒸发散热释放体内产生的多余热量维持热平衡,因此高温对鸡的影响很大。每年6—9月份的高温高湿季节,对鸡来讲是一种环境应激,高温已成为鸡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应激危害因素。高温应激严重破坏鸡内环境稳定,导致机体热衰竭、营养代谢障碍、酸碱平衡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组织细胞损伤、死淘率增高以及种鸡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降低,给鸡场尤其是饲养设备简陋、饲养管理水平差的养鸡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应当注意预防鸡的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许忠柏 《畜禽业》2006,(7):43-45
鸡由于体温高,代谢旺盛.皮肤没有汗腺,羽毛丰厚,高温下通过呼吸道蒸发散热释放体内产生的多余热量维持热平衡,因此高温时鸡的影响很大。每年6—9月份的高温高湿季节,对鸡来讲是一种环境应激,高温已成为鸡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应激危害因素。高温应激严重破坏鸡内环境稳定.导致机体热衰竭、营养代谢障碍、酸碱平衡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组织细胞损伤、死淘率增高以及种鸡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降低,给鸡场尤其是饲养设备简陋、饲养管理水平差的养鸡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应当注意预防鸡的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蒋守群  龙建 《畜禽业》2004,(5):14-16
肉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1℃,超过28℃便会引起明显的应激反应,热应激不仅使肉鸡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和紊乱,使采食量下降,还导致饲料能量在体内分配和效率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肉鸡对营养物质需求发生变化,使生产性能降低。大量研究表明,热应激严重影响肉鸡的营养代谢过程。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旨在研究高温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以及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分别采用30℃和35℃水温进行高温应激试验,应激前(0 h)和在应激后3、6、12、24和48 h分别采集样本,测定血淋巴液中LDH、GLU、TCHO、TP和TG含量,测定肝胰腺T-AOC、CAT、MDA以及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高温应激的初级阶段(6 h),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的TCHO和LD含量急剧上升,而GLU含量持续上升到24 h;TG含量在应激的初级阶段变化不明显,但在6 h后急速上升,在12 h达到最高后开始回落;TP的含量在初级阶段出现下降,然后在12 h恢复至应激前水平。肝胰腺中的MDA含量在应激后持续上升,在24 h后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至应激前水平;T-AOC在应激后3 h上升至最高水平,随后降低;CAT的含量分别在应激后6 h和12 h上升至最高值然后回落。HSP70基因在应激前未检测到有表达,高温应激后3 h即可检测到少量表达,35℃组在6 h出现大量表达,并持续到12 h,随后24 h降低至无法检出;而30℃组在应激6 h后降低至无法检出。结果表明,30℃和35℃高温能引起克氏原螯虾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并对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兴东 《畜禽业》2007,(7):40-41
<正>奶牛体表覆盖被毛,在炎热的季节,牛体散热困难,当受到高温刺激时,必将发生一系列的热应激反应。本文就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中的应激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应激因子、应激因子的来源以及动物的应激反应;建议采用生态的健康养殖模式,适量投喂营养均衡高效的配合饲料,从而降低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减少应激因子和水产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章剑 《内陆水产》2000,(11):25-25
在集约化的生产条件下,尤其是温室养龟中出现的高温、高密度、高污染的生态状况,易使龟产生应激反应。龟面临着远远超出其在自然生活场所可能发生的环境、生理和免疫等诸方面的应激因素。应激反应使龟的生产性能下降、摄食减少,并对饲料转化率、生长速度、免疫反应、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等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1936年加拿大病理学家 Selye提出了应激学说,对应激的定义为: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变化。这一生理现象需要动员和消耗体内能量。 1龟应激反应的机理 龟应激反应实际上就是龟试图适应…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锦鲤的抗逆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持续热应激对大正三色锦鲤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分别于应激前、应激后2、6、10、14、18、22、26 h进行取样测定呼吸爆发、补体蛋白3(C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热应激后呼吸爆发降低,在应激后2、10、18~26h降低显著(P<0.05);热应激2 h后血清中C3含量略有上升,应激6~26 h过程中与应激前相比均下降,应激14~22 h显著地下降(P<0.05);热应激下血清中SOD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热应激下,血清中MDA浓度升高,应激10~18 h上升显著(P<0.05);应激后2、26 h 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应激前相比显著性地上升了5.93倍、2倍(P<0.05),应激后6~22 h 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应激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热应激影响锦鲤非特性免疫指标,降低锦鲤非特异性免疫力;HSP70的表达受热应激调节,热应激下诱导合成的HSP70对锦鲤起到一定的应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乳酸芽孢杆菌对仔猪长途运输应激性腹泻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畜禽的应激反应会破坏机体的防御系统,使之丧失疾病的抵抗力,造成传染病和流行病的发生或流行。气候变化、环境改变以及饲喂日粮的改变等均能导致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应激本身不是一种病,但却是一种或多种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17,(3)
应激反应会引起鸡群生理上的紧张和其他不适应症,造成鸡生产性能及健康状况的降低,因此有必要探讨应激因素种类、造成应激反应危害及程度、防范措施等,从而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应激反应的发生和减小应激反应造成危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2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蛋鸡养殖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体现出更加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特征。然而随着蛋鸡养殖的数量不断增长,养殖密度也随之扩大,引发蛋鸡热应激的概率也就更大。热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蛋鸡的产蛋率以及蛋的营养质量,还会让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受到巨大损失。因此,为了有效防治蛋鸡的热应激反应,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善、缓解蛋鸡热应激现象。针对蛋鸡的热应激动反应症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能为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推动蛋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郑秋锋 《畜禽业》2004,(1):53-53
应激是机体对各种非常刺激产生的全身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能引起动物应激反应的各种环境因素统称为应激源。动物机体受到环境因素刺激后,可引起动物对待特定刺激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超出一般生理调节范围会导致机体内平衡破坏,产生疾病或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养殖鱼类是在狭窄的范围内进行高密度的饲育,其应激(stress)反映状态比在自然界生活时还强。所谓“应激反应”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歇利尔教授最早提出,将(鱼类)体内产生应激反应即促其变化的因素称为“应激因子”,这种变化则定义为“应激反应”。形成“应激因子”的因素归纳起来有:水温变化;溶解氧量;氨浓度;酸碱度PH值;饲育密度;水质污染;换水率;选别时的处理。 当鱼类受到应激因子的刺激时,副肾皮质肥大,同时从中分泌大量副肾皮质刺激激素(ACTH)。这种激素内含儿茶酚胺和皮质类固醇。最近赤崎正人测得鱼类受各种应激因子刺激时血液中皮质醇的浓度变化(图1)。当该激素作用于生物体时,以钙为主的各种矿物质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9.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应激反应往往是导致虾病爆发的重要诱因,养殖者若应激防控措施不当或当对虾应激反应的强度一旦超过了虾体自身适应的能力或忍受力时,就会造成其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抗病菌、病毒侵袭的能力急剧降低,从而极易导致虾病多发。因此,南美白对虾养殖须增强应激防控意识,强化应激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应激与鱼类的应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应激的概念由对动物产生有害作用的应激因子(streser)引起的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现象,称为应激(stres)。应激因子虽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精神的多种,但是,动物对其产生的应激反应则具有相同的特征。应激的概念最初由英国生理学家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