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Reid、No-Reid和DOM群为基础的25个改良系作为母本,以PH4CV和PH6WC作为父本,按NCⅠ设计组配25个组合,在沈阳、昌图和梨树3个生态条件下研究组合单株产量的配合力、稳产性和丰产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中,10个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为正值,组合PH4CV×PHGJ4改系5的SCA效应值最高。丰产性分析结果表明,组合PH4CV×PHGJ4改系5在3个地点的平均单株产量最高,组合PH6WC×PHB1M改系2在沈阳的单株产量最高,组合PH4CV×PHGJ4改系1在梨树的单株产量最高,组合PH4CV×PHGJ4改系5在昌图的单株产量最高。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组合PH6WC×黄改系5的变异系数最低,单株产量中等。综合分析表明,Reid和No-Reid群改良系单株产量的稳定性和丰产性高;DOM群改良系单株产量稳定,需要提高丰产性。  相似文献   

2.
1982年我们对东升农场第七生产队1970年冠接的PR107三合树,进行了第七年的产量测定,测产组合五个,其中93~114/PR107组合7株,平均树围(离地150厘米处,下同)63.1厘米8~673/PR107组合6株,平均树围58.5厘米;五星I_3/PR107组合6株,平均树围59.0厘米;联昌20~25/PR107组合5株.平均树围46.6厘米;白南28~32/PR107 8株,平均树围51.3厘米,对照(PR107)24株,平均树围51.5厘米.测产从5月开始到11五月止,采用常规割制(s/2、d/2、100%),逐刀量胶水,测干合,抗干胶,全年测产80刀,测产结果93~114/PR107组合平均年株产干胶4.32公斤8~673/PR107组合2.68公斤;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与朝天椒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筛选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及新品种选育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的24份朝天椒种质资源的株高、主茎粗、株幅、单果鲜重、单果干重、单株结果数、果实纵径、横径、果型等1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变异性及相关性。[结果]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76%,其中单株果数、单株鲜产量、单果鲜重在各种质资源间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40.14%、34.92%、30.8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干产与鲜椒产量为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38,单株干产与茎粗、株幅、果实纵径及单株果数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7、0.433、0.413、0.404。[结论]在筛选朝天椒自交系或选配组合时,可选择单株果数较多、单果重较重及果实纵径较大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解决橡胶树品种‘93-114’死皮高发的问题,进一步验证死皮康复组合制剂的防治效果,采用死皮康复组合制剂对其死皮进行防治。设置药剂处理、空白对照2个处理,2次重复试验分别于2015—2016年、2016—2017年进行,观测处理前后死皮植株割线症状、死皮相关指标及其胶乳产量的动态变化。处理植株死皮长度恢复率均值为79.84%,比对照增加45.20%;死皮指数降低68.36,防效可达71.41%,2次重复试验防效均值为59.34%;死皮植株胶乳产量显著增加,2次重复试验处理植株单株单刀鲜胶乳产量分别达204 g和144 g,处理植株胶乳分别比对照增产1.68倍和6.2倍。死皮康复组合制剂及其配套施用技术显著改善了‘93-114’死皮植株的割线症状,防效显著,显著增加植株胶乳产量,是目前相对较理想的橡胶树死皮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5.
棉花核不育系8个组合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理论体系研究了棉花雄性核不育系配制的8个组合的籽棉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成铃数是对籽棉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各农艺性状对籽棉产量的影响水平依次为:单株成铃数(r=0.7605)单铃重(r=0.7603)果枝数(r=0.7141)生育期天数(r=0.6862)株高(r=0.6818)第一果枝高度(r=0.6059)第一果枝节位(r=0.5771)。通过对各组合与对照的籽棉产量优势分析表明,8个组合中有6个组合有竞争优势,且纤维长度与比强度均达到30的组合有7个,A2组合综合性状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母本的6个杂交组合的无性一代为试验材料,对组合的各个产量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组合为大西洋×D2和大西洋×早大白,这两个组合产量高,单株商品薯重也较高,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621.6 g和511.0 g,平均单株商品薯重分别为426.9 g和409.2 g;尤其是大西洋×早大白组合,后代的单株结薯数量较少(4.9个),且单薯重高(107.9 g),是大薯块类型的高产组合。大西洋×克新16号组合和大西洋×T1800组合的产量中等,可结合其它性状评价其利用方向。大西洋×克新2号组合的产量较低;且单株商品薯重也较低(187.7 g),是利用价值较小的组合。大西洋×中薯4号组合的平均单株产量低(380.7 g),但单株结薯数量少(4.5个),因而单薯重较高(93.5 g),可以选择高产的单株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稳系数法综合分析玉米新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海燕 《玉米科学》2003,11(1):037-038
本文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2000年黑龙江省玉米区域试验14个新组合的高产、稳产性,并进行了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和高稳系数(HSC)及稳定性参数(b)的分析,结果表明:X与HSC呈高度负相关(r=-0.99),CV与HSC呈中度正相关(r=0.87),S与HSC呈中度正相关(r=0.68),b与X基本不相关(r=0.009 3),b与S呈高度正相关(r=0.762),b与CV呈高度正相关(r=0.806),参试组合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回归系数与产量稳定性有关,与产量高低无关,而产量平均值只能反映产量大小,与产量稳定性无关,只有高稳系数,才能综合表示参试品种高产稳产性。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1986—1987年对15个二棱啤酒大麦的株高(x_1)、单株穗数(x_2)、平均穗长(x_3)、单株粒数(x_4)、千粒重(x_5)、结实率(x_6)和单株产量(y)之间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x_4和x_5对y的贡献达极显著水平,它们和y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972059+0.03661108x_4+0.05663436x_5(F=29.95457~(**),R=0.912756)。根据这一方程可对二棱啤酒大麦的单株产量进行预报;(2)六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为:单株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平均穗长>结实率,因此,在二棱啤酒大麦的育种实践中,应把提高单株粒数作为主要育种目标,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小黑麦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群体杂种优势的表现,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利用农艺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小黑麦15个F1、F2代组合7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株高、穗下节间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遗传率达到了显著水平,穗下节间长和株高的遗传率较高。单株产量、千粒重和株高在F1、F2代都具有很强的群体杂种优势,F2代优势比F1代降低了50%左右,F1杂种优势平均可延续1.1~2.0代,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可延续到3代。  相似文献   

10.
对1972年定植的14个橡胶无性系1980—1983年五种数量性状的鉴定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不同年份间的测定作为试验重复,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普遍比表型变异小;在测定的五种性状中,以茎围生长的广义遗传力最高,达88.5%;表型相关系数与基因型相关系数基本一致,各个组分性状与干胶产量之间的基因型相关系数的大小依序为:产量指数(O.9451)→胶乳产量(O.9265)→茎围生长(0.7094)→干胶含量(—0.0222);其遗传相关贡献则以胶乳产量为最大,其次为干胶产量和产量指数,说明胶乳产量是一个比较活泼的性状,由于它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性状相应的变化。通径分析显示,以胶乳产量对干胶产最的直接效应最高,通径值P25=0.5616,其次为产最指数P_(45)=0.3034。这两者均属组成干胶产量组分的主要因素,说明只要不断改良品种和设法提高胶乳产量,进一步挖掘产胶潜力,就可望达到增产干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苎麻26个组合与13个亲本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杂交组合形态可分1~3类,其中偏亲本型占绝大多数;经济性状、单株和单蔸原麻重、单纤维支数等数量性状组合与其亲本均呈连续变异,而且两者的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但季别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显著;株高、茎粗、鲜皮厚的遗传变量为表型变量30~40%;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因性状不同而异:原麻重>单纤维支数>鲜皮厚>茎粗>株高;组合形态上的分离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无关紧要,分离小,优势强的组合可直接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2.
野生稻增产QTL导入超级杂交中稻父本9311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9311/野生稻∥9311)BC4F3群体中选择分别携带纯合野生稻增产QTL yldl.1和yla2.1及同时携带yldl.1和yla2.1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各5株与培矮64S测交配制15个杂交中稻组合,以两优培九为对照,研究野生稻增产QTL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15个携带野生稻增产QTL组合的理论产量均高于对照,平均增产16.41%;有14个组合的实测产量高于对照,增产组合比例为93.3%,平均增产7.14%。从产量结构看,野生稻增产QTL主要是通过有效穗数的增加和结实率、千粒重的提高实现增产。说明野生稻增产QTL在改良9311的杂种中得到表达,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和重要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种(系)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美国引进的优质啤酒春大麦品系ABI 18-152为母本、江苏主推冬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父本配制的杂种F1、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长、粒宽、粒长宽比10个农艺性状,对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分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主穗粒数和粒宽在亲本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8个性状在亲本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杂种F1的10个性状大多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负向高亲优势,优势大小在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类性状和单株产量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58.65%);籽粒粒型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变异系数在5%左右,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4.52%)。降低单株株高,对影响单株产量的性状加强选择,可实现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4.
试验密度为每亩1万、2万、3万、4万,品种为矮脚早,将产量作方差分析,5%L、S、D=37.81,1%L、S、D=55.09,以每亩3万株产量最高。产量与密度之间呈单峰曲线,各处理间都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密度与单株荚数呈负相关,r=-0.9980,回归方程y=52.99-10.43x。密度与单株总粒数呈负相关,r=-0.9817,回归方程y=77.50-  相似文献   

15.
大豆品种边际效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凤娟  杨庆凯 《大豆科学》1997,16(2):181-184
在31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系)试验的4行区中间2行,分别取第1、2、3、4株,调查其产量构成性状并进行单株测产和考种,分析了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大小的排列为分枝数〉产量构成性状(单株荚数、粒数)、产量〉茎杆重〉百粒重〉粒茎比。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边际效应大于无限结荚习性品种。品种间边际效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麦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杂交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本研究以8个保持系、9个恢复系及由其配制的72个杂交大麦为材料,分析了杂交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干重等7个性状的中亲优势与超优亲优势表现以及杂交亲本棱型与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72个杂交大麦的7个性状共出现365次显著中亲优势,其中正向显著组合出现348次,负向显著组合出现17次,显著优势组合出现率为72.4%;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出现率差异较大,中亲优势出现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粒重和单株穗数,其中株高、穗下节间长和穗长3个性状的显著中亲优势组合出现率分别达到98.6%、90.3%和91.7%,株高均表现为正向中亲优势,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和单株干重均出现负向显著中亲优势;显著超优亲优势组合共出现99次,组合出现率为19.6%,超优亲优势出现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穗下节间长、千粒重、穗长、单株干重和单株粒重,其中穗下节间长、千粒重和穗长的显著优势组合出现率较高,分别为59.7%、43.1%和20.8%,株高和单株穗数未出现显著的超优亲优势组合;异棱型杂交种的显著超优亲优势组合出现率高于同棱型杂交种.  相似文献   

17.
以1978年配制的17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早期世代表现与后代选择效果的关系。对F_2、F_3及两代平均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小区产量、小区产量优势与高世代选择效果的关系选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F_3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外,F_2代全部性状及F_3代的其它性状与高世代选择效果均无显著相关。但分类分析表明:初世代中较劣的组合后代有80%表现不良。F_3代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中有75%的组合后代表现优良。F_2代单株粒重及F_2、F_3代的单株荚数、粒数表现优良的组合中大约有一半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而F_2、F_3代小区产量较高的组合中只有1/4左右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初世代中等产量的组合有30—40%组合后代表现优良。上述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淘汰劣势组合是为可靠的,而选择高产组合的可靠性较小。以不同性状选择的效果又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微电脑对福建山区杂交水稻产量结构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福建省山区40个试点1168丘杂交水稻的产量结构,按照亩产由亩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亩总粒数由亩穗数和每穗粒数构成的模式,应用PC-1500型微电脑,对结果因素与构成因素的数量变化关系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明确: (1)各构成因素对结果因素的作用力,主要决定于各自变异度的相对大小。通过调节变异度大的构成因素,可以大幅度改变结果因素的取值;而一个变异度不大的构成因素,即使其偏回归系数可能较大,也不可能大幅度改变结果因素的取值。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加强产量结构的调查,着力于增加变异度大的构成因素的数量,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秘诀。 (2)构成亩产的三个因素中,以亩总粒数(X3)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最大,40个试点平均,CV3=16,1%,P3=0.9835,P3:P4:P5=61:23:16,三类杂交组合平均,CV3=19.1%,P3=1.0255,P3:P4:P5=62:20:18;仅在少数试点,结实率(X4)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接近于亩总粒数。因此,提高山区中低产田产量的关键,在于增加亩总粒数,扩大产量库,在个别条件下,还需同时注意提高结实率;千粒重(X5)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最小,40个试点平均,CV6=4.4%,P5=0.2582,反映出千粒重是组合(品种)的稳定性状,不能指望通过提高粒重来达到增产的目的。剩余因素的通径系数Pe6很小,产量通径分析的机误在3%以内,是相当可靠的。 (3)构成亩总粒数的两个因素——亩穗数(X1)和每穗粒数(X2),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都较大。有的试点以亩穗数,有的试点以每穗粒数的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较大,但在多数试点,二者的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相近。40个试点平均,CV1=14.1%,CV2=12.8%,P1=0.8658,P2=0.8031,P1:P2=52:48。数据表明,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亩总粒数的增加,亩穗数和每穗粒数多是双双增长的,二者对于增加亩总粒数具有近于同等的重要性。剩余因素的通径系数Pe3很小,亩总粒数通径分析的机误在5%以内,是相当可靠的。 (4)通过微电脑计算,建立了三类杂交组合各产量区间的亩产和亩总粒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标准,且多在0.95以上,为建立合理的产量结构模式和预测预控产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橡胶树胶乳矿质养分的流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开割橡胶无性系PR107为材料,研究2a中不同月份8个年龄段(6~28a)的橡胶树干胶中矿质养分N、P、K、Ca、Mg的含量及流失情况,同时分析了树龄及不同季节对橡胶树胶乳养分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不同树龄PR107胶乳中矿质养分含量及流失总量大小顺序为:NKPMgCa。其中,N素平均流失量在15.19(8a)~41.28(22a)g/株/a;P素平均流失量为3.11(6a)~8.90(22a)g/株/a;K素平均流失量为10.09(8a)~28.40(22a)g/株/a;Ca素平均流失量为0.246(8a)~0.720(22a)g/株/a;Mg素平均流失量为1.68(6a)~5.49(22a)g/株/a。(2)季节因素和橡胶树年龄对胶乳矿质养分的流失具有极显著的影响。橡胶树年龄不同,或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胶乳中矿质元素百分含量和干胶产量均不同,最终导致胶乳中矿质元素的流失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5团种植棉花8733.36hm2,其中优质中长绒棉“217”3040hm2,新陆早23号2453.33hm2,高抗黄萎病品种新陆早12号2873.33hm2,杂交棉366.7hm2。全团平均每公顷产皮棉2001.45kg,其中1266.67hm2单产皮棉在3000kg以上,其产量构成为:公顷收获株数23.25万~25.5万株,单株结铃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