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试管内进行的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不适于大规模检疫。所以很多人又采用 Beard 等(1973)介绍的微量反应板法,但仍需要一定的设备,操作也较为复杂。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更为简便、快速而又保持其特异性的玻板 HA 和 HI 试验法。结果证明玻板法与试管法有平行关系,它既保持了原有的特异性,而且还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也许更适合于养鸡场的应用。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对鸡白痢病的检疫方法,大都采用标准试管凝集试验、染色抗原全血试验、快速血清试验及四氯唑染色抗原微量凝集试验等,但要求16周龄开始检疫,对幼龄鸡的检测不理想。为此,需探索早期诊断法。我们已研制出玻板间接血凝试验抗原,可早期测出高检出率的抗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鉴定鸡新城疫病毒和检测相应抗体的简便、特异性强的血清学方法,但在具体操作术式上却有多种、古典的方法是大家熟知的试管法。后来,随着养鸡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有效地防止鸡新城疫的发生,不少鸡场已把HI 试验作为监测鸡群免疫状态、检查疫苗免疫效果和制定合理免疫程序的依据。在实践中发现,古典试管法比较麻烦,不适用于较多样品的检测。所以很多人开始沿用 Beard 等(1973)介绍的微量反应板法,并且作  相似文献   

4.
1血凝实验(HA)、血凝抑制实验(HI)简介一些禽病病毒如新城疫病毒、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经浓缩和酶处理后)、腺病毒127株及几种支原体具有凝集红细胞的活性(血凝素-神经酸酶HN蛋白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血凝抑制实验(HI)。用该实验可检测鸡体注苗后抗体应答水平及证实是否曾受感染。HI实验的基本成分是血凝(HA)抗原,系列稀释的血清和红细胞悬液(0·5%~1·0%)。实验可在小试管或微量板(96孔V型板)中进行。生产中一般多用固定抗原稀释血清法(β-法),而很少用固定血清稀释抗原…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广泛使用微量板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对兔瘟进行实验室诊断,但此法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器材,操作也比较复杂,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为了寻求一种更为简便、实用、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我们进行了瓷板HA和HI试验对兔瘟快速诊断的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用热酚-水法取鸡白痢沙门氏菌脂多糖(LPS),经 pH8.0热处理后,致敏醛化的绵羊红细胞,用其与被检鸡全血或血清作玻板间接血凝试验检疫鸡白痢,并与鸡白痢全血玻板凝集反应作比较,前法的阳性检出率比后法高10%~30%,且1~2分钟即可判定结果。为检疫鸡白痢提供了一种特异、快速、简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对鸡群作NDV的HI抗体水平检测是了解鸡群对HD的免疫状态,检查疫苗免疫效果和判定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因此有不少人致力于HI试验的方法学研究。目前比较为大家所接受的有Buxton等(1977)的β试管法和Beard(1973)的微量反应板法。83年刘尧服等设计了一种玻板法。经试验证明。虽然所测出来的抗体滴度较试管法约低2Log。但保持了其特异性。而且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便于生产单位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探索玻板HI抗体水平与保护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生产单  相似文献   

8.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是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程序制定及免疫效果监测等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其涉及红细胞凝集及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操作过程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偏差。文章针对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常见问题,从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缓冲体系、血凝板或微量振荡器、1%鸡红细胞悬液配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文生  郑海 《畜牧与兽医》1992,24(5):200-201
<正> 鸡新城设(ND)仍是危害养鸡事业发展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血凝抑制(HI)试验是监测ND免疫状态的一种简便、快速的血清学方法.我国农业部颁发的《动物检设操作规程》中,ND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操作规程(1979年)即试管法是检测NDHI抗体的法定方法.1973年,Beard氏等报道了微量法,1978年,Matbrugh等对微量法中抗原浓度、红细胞浓度、血清和抗原的作用时间等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血清微量法、全血平极微量法、全血微量法及改良全血微量法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试管法因其操作繁杂,已很少为人们应用,而血清微量法尚需  相似文献   

10.
以鸡新城疫病毒和减蛋综合征病毒的鸡胚和鸭胚尿囊液为被检材料,针对红细胞浓度,稀释液种类和pH值等因素进行试管法,V型和U型96孔微板法的血球凝集试验。结果表明:鸡新城疫病毒以pH值7.0的生理盐水为稀释液,红细胞浓度为0.75%时V型板法血凝价最高;微量法比试管法反应快速、更加敏感;出现反应时间V型板法早于U型板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地已陆续研究出一些猪囊虫病的生前快速诊断方法,对囊虫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对广大农村囊虫病猪进行大面积普查的需要,我们在推广应用“定量血片玻板间接血凝试验”诊断猪囊虫病的基础上,又研究成功了“定  相似文献   

12.
血凝抑制(HI)试验是禽流感诊断和免疫抗体检测中常用的方法,《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GB/T18936—2003)详细规定了其操作方法。在材料准备上规定使用96孔V型微量反应板,但并没有规定使用哪种角度的V型微量反应板。为掌握110°和90°这2种V型血凝板对禽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开展以下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牲畜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主要应用试管凝集反应法。这种方法操作较复杂,尚须一定的实验室设备,因此试管凝集反应法不适于在我国农牧区进行大规模的现地检疫用。玻板凝集反应具有许多试管凝集反应所缺少的优点:操作简便,易推广:不需实验室设备,可以在牧场及田间操作;仅用10—12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得出结果(试管凝集反应需28小时以上);敏感性也较试管法高。因此很多文献对(?)种诊断方法给予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由于能同时进行大量样本分析,试验过程易于操作以及结果快速、准确等特点而成为目前我国各地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程序制定及免疫效果监测等的主要手段之一,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涉及红细胞凝集及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操作过程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偏差,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布氏杆菌病在我区各县不同程度的存在,尤以靖远、会宁、定西的牛、羊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能否比较客观地检出畜间布氏杆菌病,对净化畜群是一先决条件。常用检验方法有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不足之处。近年来,由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诊断布病的方法日益增多,为了准确地检出奶牛布氏杆菌病,今年4~7月我们对全区275  相似文献   

16.
微量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利用一些病毒具有凝集某些动物红细胞的特性建立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准确、易操作的检测方法,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用于非免疫动物的诊断和免疫动物的抗体水平的评价。目前,人们在应用该方法时,应用的载体缓冲液通常是pH值为7.2、0.01 mol/L PBS液,  相似文献   

17.
血凝抑制试验(HI)——是新城疫诊断和免疫研究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可用以测定疫苗效力,检测鸡群有无新城疫感染,检测鸡群的免疫状况以决定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时间,还可以鉴定病毒.所以搞好鸡新城疫的血凝抑制试验(HI),对于各级兽医防疫机构及大型养鸡场是当前做好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血凝抑制试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量的血清和不同量的抗原相作用,称为α法。另一种是用定量的抗原与不同量的血清混合,称为β法。近年来普遍主张采用β法,因为β法比较准确稳定。具体进行 HI 试验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诊断技术有:血凝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ELISA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PCR)等。其中,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和实用,是基层兽医实验室常用的检测禽流感及新城疫抗体效价的试验方法。虽然GBAT18936-2003和GB/T16550-2008分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的诊断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本试验的细节需要完善,才会增加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判定准确性。笔者结合自身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实践经验,将试验的注意事项按以下思路来进行详细的分析。简言之就是“思”“看”“做”三点。将此思路贯穿到此试验的前、中、后3个时期中,对其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9.
某些病毒的血凝素能够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称之为血凝(HA)。当病毒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能够阻断血凝现象的发生,叫作血凝抑制(HI)。这两种方法可用于病毒鉴定、病毒性疾病的诊断、病毒抗原变异的监测、抗体效价的检测,是目前兽医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新城疫免疫效果检测和禽流感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20.
间接血凝试验(下称IHAT)因具有敏感、特异、检出率高等优点,因此,作为血清学的重要检验方法,在传染病、寄生虫病、自家免疫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研究和诊断中,被广泛应用。但IHAT的常规操作需要试管采血、分离血清,然后用稀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